中国地质大学BBS论坛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aotao (陶涛), 信区: CUG
标  题: 莫宣学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Feb  2 16:12:39 2010), 站内

莫宣学
 中科院院士、岩石学家
  莫宣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1938年12月出生,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
  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留校任教。
  1981-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1986-1990,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1990-现在, 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1993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在学术机构任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十届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
1996-2006期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96)。
  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学会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学委员会副主任(2000-)、中国
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5)、《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
1995-)、《岩石学报》副主编(1999-2001)及编委(2002-)、《岩石矿物学杂志》副
主编(2009-)、《Himalaya Geology》编委(1999-)、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SEG)副主席,负责亚洲区事务。
  长期以来,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青藏高原研究和“三江”特提斯成矿域
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研究三大领域取得了突出贡献。
  莫宣学教授在岩浆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研究。1982年发表了在美国劳
伦斯国家实验室完成的含Fe2O3多元硅酸盐熔体中主要组分偏摩尔体积实验成果,首次在国
际上提出了含Fe2O3熔体密度预测模型。不同深度(压力)条件下岩浆氧逸度的估算,对岩浆
成矿作用和行星演化有重要科学意义。该成果获得两份美国国家报告的高度评价,迄今已被
Nature、GCA、JGR等著名国际杂志他引111次。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是国际地学界最为关注的课题之一。莫宣学教授运用“岩石探针
”的理论与方法,对青藏高原构造-岩浆作用进行了长期系统地研究。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
时限,是国际争论的热点。前人对碰撞时间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70-35 Ma),莫宣教授通
过长期研究,提出印-亚大陆碰撞起始于65Ma左右的新认识,进而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岩浆
事件的系统时空格架,受到国内外重视;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成因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
问题之一。莫宣学通过对西藏新生代同碰撞与后碰撞火成岩的研究提出“两类地壳、两种机
制”的新认识。“两类地壳”即新生地壳与再循环地壳;“两种机制”即构造挤压增厚机制
和地幔物质注入机制,并估算了各自的贡献率。以往文献中对后一种机制涉及甚少;揭示出
青藏高原碰撞火山活动显示出随时向周边、特别是向东迁移的趋势,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推
测可能暗示高原深部壳-幔物质的横向流动。莫宣学教授在该领域的相关论文被SCI刊物他引
613次。近五年来应邀在相关国际与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报告25次,应邀为美国GSA
Special Volume、Lithos等撰稿和评阅稿件。Mo et al.(2006)一文被Y. Dilek(当时GSA
Bulletin主编)认为“是对理解亚洲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一个重要贡献”。2003年入选“
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国内学术论文”。
  莫宣学教授长期致力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特提斯成矿域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
提出了“两套成矿系统、三大控矿要素”的理论概括及具体找矿方向,被地勘部门采纳取得
找矿突破,为开拓“三江”国家级矿产资源新基地做出了贡献,有关成果获得了2005年国家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莫宣学教授在已发表的论著中,有第一、二作者论著170篇/部。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
作者70篇/部;SCI论文58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7篇、第二作者15篇;被SCI检索
刊物他引929次,其中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论文分别被他引283次、370次;被中国科学引文
数据库(CSCD)他引1113次,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401次。主持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
目报告12部。近两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新发表SC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被SCI他引从
485次增加到929次。

  近年来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莫宣学, 邓晋福,董方浏等.2001. 西南三江造山带火山岩-构造组合及其意义. 高校地
质学报. 7(2):121-138.
  莫宣学, 赵志丹, 邓晋福等. 2003.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地学
前缘. 10(3):135-148.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等. 2005.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
化信息 . 高校地质学报. 11(3): 281-290.
  莫宣学, 赵志丹, Don J DEPAOLO等. 2006.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
三种类型及其对大陆俯冲和成矿作用的启示:Sr-Nd同位素证据. 岩石学报. 22(4):795-803.
  莫宣学, 潘桂棠. 2006.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地学前缘.
13(6): 43-51.
  Mo Xuanxue, Zhao Zhidan, Deng Jinfu et al. 2006.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postcollisional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lithosphere heterogeneity and collision-induced asthenospheric mantle flow.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Special Paper 409: 508-530.
  莫宣学教授在已发表的论著中,有第一、二作者论著170篇/部。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
作者70篇/部;SCI论文58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7篇、第二作者15篇;被SCI检索
刊物他引929次,其中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论文分别被他引283次、370次;被中国科学引文
数据库(CSCD)他引1113次,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401次。主持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
目报告12部。近两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新发表SCI检索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被SCI他引从
485次增加到929次。

  近年来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莫宣学, 邓晋福,董方浏等.2001. 西南三江造山带火山岩-构造组合及其意义. 高校地
质学报. 7(2):121-138.
  莫宣学, 赵志丹, 邓晋福等. 2003.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地学
前缘. 10(3):135-148.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等. 2005.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
化信息 . 高校地质学报. 11(3): 281-290.
  莫宣学, 赵志丹, Don J DEPAOLO等. 2006.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
三种类型及其对大陆俯冲和成矿作用的启示:Sr-Nd同位素证据. 岩石学报. 22(4):795-803.
  莫宣学, 潘桂棠. 2006.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地学前缘.
13(6): 43-51.
  Mo Xuanxue, Zhao Zhidan, Deng Jinfu et al. 2006.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postcollisional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lithosphere heterogeneity and collision-induced asthenospheric mantle flow.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Special Paper 409: 508-530.
  莫宣学, 赵志丹, 周肃等.2007.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 地质通报. 26(10):
1240-1245.
  莫宣学, 赵志丹, 邓晋福等.2007.青藏新生代钾质火山活动的时空迁移及向东部玄武岩
省的过渡:壳幔深部物质流的暗示. 现代地质. 21(2):255-264.
  Mo Xuanxue, Hou Zengqian, Niu Yaoling et al. 2007. Mantle contributions to
crustal thickening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Evidence from Cenozoic igneous
rocks in southern Tibet . Lithos, 96: 225-242.
  Mo Xuanxue, Niu Yaoling, Dong Guochen et al. 2008. Contribution of
syncollisional felsic magmatism to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A case study of
the Paleogene Linzizong volcanic Succession in southern Tibet. Chemical
Geology. 250, 49-67.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等.2009. 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
约束. 地球科学.34(1): 17-27.
  Mo Xuanxue, Dong Guochen, Zhao Zhidan et al. 2009. Mantle input to the
crust in southern Gangdese, Tibet, during the Cenozoic: zircon Hf isotopic
evidenc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英文版). 20: 241-249.


--
                                                           _︵ ... ..
            _     _              ︵ _                     (/ /:·˙˙˙: .
         \   ╲ ╱   /   ┌┐    \ ╲>\       ┌─┐      / /\            :.
 by       \ (︶ ︶) /  ┌┘└┐  (\   /       └─┘     ︵ ▕__            .
 chive     ╲╲ ╱╱   └┐┌┘  (/  /        ┌─┐    / / / / )
       信心  ╲)╱       └┘    /  / 坚强    └─┘    \  ╰╰/   希望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02.114.20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本站是基于热心建立,只为保存一点Telnet bbs的美好记忆,如有侵权敬请致信告知.  szuonl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