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BBS论坛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ongjiao (娇生), 信区: HUST
标  题: 沉痛悼念原华中工学院老院长朱九思逝世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Jun 14 01:26:20 2015), 站内

沉痛悼念|原华中工学院老院长朱九思逝世
“一2015-06-13 华科生活圈

沉痛悼念|原华中工学院老院长朱九思逝世

著名教育家、原华中工学院老院长朱九思,于2015-6-13 18:09去世,享年99岁。沉痛哀悼


原以为能给老院长过个百岁生日......

朱九思,1916年生,1953-1984年历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
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朱九思与华工
1953年6月,朱九思调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从此,朱九思先后担任
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临时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直到1984年
离开领导岗位。他孤心苦诣,殚精竭虑,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发挥自己的全部聪明
和才智,带领华工党委和行政一班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奠定了
华中工学院实力的基础,实现了华中工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使新中国在高等学校院系
调整背景下创办的这所工科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
、理工文管(现在还有医)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他为华中工学院的创
办和发展,特别是“文革”之后的崛起,也为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了有目共睹、世人称
道的贡献,从而使他成为当代中国可圈可点、屈指可数的著名教育家。

明朝高士朱升曾应朱元璋垂询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方策,毛泽东在冷战时期特
别是中苏对抗时代古为今用,将之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作为中国的国策,而朱
九思办华工,援而用之就是“高筑墙,广积人,深挖塘”。“高筑墙”是守护校园,简陋的
混凝土围墙,既使华工校园环境相对安全,也为华工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广积人
”是在全国延聘教师,特别是引进有“问题”但学有专长的人才。这是朱九思办华工最具胆
识而又最为成功的人才措施。“深挖塘”是把原有池塘加以整理美化,与“文革”前已经栽
的树木结合在一起,给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文革”前大量栽树还具有象
征意义,因为栽树与育人、树木与树人是相通的。今日华工有“森林大学”之誉,朱九思功
不可没!

朱九思深知大学之本在教师。他提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是办好大
学的一项基本建设,是为了赶超一流名牌大学的基础工作。他办华工不止是独具慧眼地“广
积人”,在那知识分子“臭老九”、人才如弃履的“左”祸年代,独具慧眼,排除阻力,从
全国各地调进了600多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尤
其是尊重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他对于华工的教师
尤其是教授,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对于华工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成绩,备感欣慰;他对于
华工教师在学术界的地位,看得颇重;他还采取许多措施,培养和提高师资。朱九思是以严
格管理著称的,他批评过华工的不少行政管理人员,他却很少对华工教师说“不”。“尊师
重教”也许在许多大学成为空话和套话,但在朱九思治下的华工,却是实实在在的真话和实
话。

朱九思深知大学之路在综合。华中工学院是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背景下创办的机电
类工科大学。它虽然数年之后即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到“文革”前夕已成为包括同国防有关
的无线电类、船舶工程类专业的多科性工学院,“文革”中期以来又建立了同激光技术等有
关的研究机构和信息类有关的前沿技术专业而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但是,
这在总体上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产物,并不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
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朱九思反思1952年院系调整的全盘学习苏联,克服重重阻力和困
难,在全国高校率先改革,独领全国工科大学之风骚,有胆有识地在华工办理科、文科和管
理科学,实现了华中工学院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大学的转型。

朱九思深知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理应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朱
九思不在于认识到这两个中心,而在于在1976年10月中国政局大变动后就明确提出科研要走
在教学的前面,强调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正是在朱九思这个有胆有识的主张下,
华中工学院重视科研,重视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不仅实现了华中工
学院综合性大学的转型,而且实现了由过去的基本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兼重的研究型大学的
转型,由基本本科教育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转型。

朱九思深知大学之魂在学术自由。就是说,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的基本理念,也是大
学成功的基本经验。朱九思在办华工的岁月,不断提倡“在学术上自由讨论,敢于争辩,追
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学风”,“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特别是在他卸任16年后,
还尤其以他的智慧和经验道出了大学生命的真谛,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教育观:“大学的根本
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就是说:“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他不无
现实针对性地提出:“须知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具有世界一流的学术水平。若没有学
术自由,哪能达到一流的学术水平?”“如无学术自由,哪来知识创新?”“如无学术自由
,学术如何自由发展?社会如何进步?国家如何兴盛?”虽然当代中国的大学受意识形态控
制和政治运动左右,在他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同样难以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甚至在1983年
那场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他还领导批评了他担任名誉所长的华工
哲学研究所一名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的所谓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从而使方兴未艾、在全国
颇有名气的哲学研究所一下跌入低谷;但是,痛定思痛,重视大学之魂,确认和追求学术自
由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却是教育家朱九思本真的复归,也是他知识分子出身的资深革命家的良
知!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实际上是附属于某个部门或地区机关的行政机构。其中重点大学又是部、
省即中央与地方的双重领导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他在这种政治性、行政化、部省双
重领导体制下办华工,当然并不能像蔡元培、胡适之办北大、梅贻琦之办西南联大和清华、
张伯苓之办南开、竺可祯之办浙大那样拥有独立自主权,甚至也不拥有李达在新中国办湖大
(湖南大学)、武大那样的“上达帝听”的“通天”影响权;但是,他却有胆有识,富有远
见,抓住机遇,居然能够在这种权力交错的政治性、行政化领导体制之中演出威武雄壮、有
声有色的办学活剧,创获华中工学院崛起、挤身国内一流的奇迹!这是朱九思的传奇,也是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传奇!他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语
就是抓住机遇,争取“办学自主权”。

2000年5月,84岁高龄的他,趁自己的著作《竞争与转化》付梓,特意写出自己的心声:“
‘文革’后期,由于有刘崑山同志的开明支持,对我来说,获得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文
革’结束前,刘崑山同志及其他军代表陆续离校,上面重新任命我为学校党委书记。时隔不
久,我们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查谦先生谢世,上面又任命我为院长,一身二任。事有凑巧
,当时又正处于国家教育部虽已通知收回对学校的领导权,但又尚未完全落实的过渡状态,
并且这种‘过渡’意外地持续达六年之久,于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更
多地引进教师。当1983年上面发现我们引进了数百人之多,才明确通知将进人的批准权收上
去了。但是从‘文革’后期到这时,我们大概已引进了六百多位教师,大体上适应了专业发
展的需要”。“这已经改变了原来纯粹的工科大学模式并基本形成文、理、工、管相结合的
格局,突破了‘全面学苏’的模式。”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朱九思的成功还在于他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工作精神。
当代中国的大学是以行政、学政合一为特征的,大学就是社会,党务、政务、学务、乃至工
、青、妇、计生、爱卫、武装、治安、保卫种种,事务冗杂,关系错综,书记、校长一身二
任的朱九思却忙而不乱,井井有条,除了归功于他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尤其归功于他的
事业心、责任心和工作精神,归功于他的精神状态。武汉又是以气候异常、寒暑反差极大出
名的,但是,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朱九思从不懈怠,连从水菓湖住地坐车来校
园上班所花的时间都是算好了的,并且总要提前几分钟到达,从不允许司机出现例外。
1979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共产党人应有的革命精神》为题高度评价了华工
党委朱九思一班人的精神状态:“华中工学院党委面对当前的许多实际问题,体谅国家的困
难,既不向国家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又不叫苦叫难,消极等待,而是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这种精神状态,是革命者应有的精
神状态。”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朱九思提出的“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
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
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
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等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华工在加强基础理论
,采用最新技术成就改造传统工科专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专业,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的专业;还先后设
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并大胆突
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陆续设立了中国语言研究
所、哲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并于1983年成立
新闻系和经济系。为办好理科和文科专业,华工采取了几项特别的措施:一是充分调动原有
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潜力;二是千方百计从校外调进一批教师,并从中国科学院和兄弟学校
聘任一批兼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三是坚持“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的原则,先开展科研,
招收研究生,培养师资,再办本科专业;四是创办学术刊物,通过学术刊物同国内外学术界
建立联系和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华工在多学科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不同于原
有综合大学的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专业。到1984年底朱九思离开领导岗位,华中工学院
学院已设有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的综合性大学,
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和由基本教学型向教学与研
究并重的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1984年12月,正在华工蒸蒸日上之际,华中工学院领导班子换届,68岁的朱九思不无遗憾地
离开了党委书记和院长一身二任的领导岗位。他在华工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1年,带领华工党
委和行政领导班子,依靠华工教职员工,使新中国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创办的这所大学取得
辉煌。他是华中工学院的骄傲和光荣,华中工学院也是他的丰碑!但是,朱九思却离任不离
休,在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即今教育科学研究院担任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指导
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为华中工学院和改名后的华中理工大学、合校后的华中科技大学以
及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自己的热情执著和聪明才智。朱九思用自己的成就表明,他是当代中
国富有远见的传奇教育家!

朱九思属于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也是他的丰碑!

朱九思属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也因他而增辉!

——《朱九思评传》卷首语

“朱老的精神和办学理念,使他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界屈指可数的教育大家之一。”

——李培根

朱九思老先生已去,愿我华中大学子谨记老先生教诲,祝福老先生一路走好。


转自 华科校友圈
抓机不方便贴链接

--
发自xsmth (iOS版)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newsmth.net·[FROM: 117.136.8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本站是基于热心建立,只为保存一点Telnet bbs的美好记忆,如有侵权敬请致信告知.  szuonl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