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BBS论坛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oldgun (搞搞新意思), 信区: SEU
标  题: 国家殊荣下的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Feb 14 22:00:56 2012), 站内

——访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教授
  时巨涛 李小男 郑立琪 许启彬
  东南大学尤肖虎及其团队的“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因成
功解决了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这一世界性难题,荣获国家技术最高水平的国家技术
发明奖一等奖。近日,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
肖虎教授就与获奖成果相关的若干话题,接受了《东南大学报》记者的采访。
  获奖成果及深远影响
  记者:尤院长此次牵头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是东南大学近年来最重要的成
果,同时也是你们团队十年艰苦奋斗的成果,能描述一下你的心情吗?最想说的是什么?
  尤肖虎:当初申报的时候也有各种思想准备,也经过了这么长的申报的过程,所以到现
在心情已经处于一个慢慢的收敛状态,比较平静,不会大起大落了。我现在最想说的是感谢
大家。这次获奖,我们只是一个冲在前面的代表人,实际上这项工作要感谢方方面面,要感
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首先是东南大学、信息学院长期对我们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
持,做一项比较有影响的成果需要时间,也需要毅力,没有学校领导、学校各个部门、学院
对我们的长期支持,我们不可能坚持下来。我们获奖只能填到6个人,实验室也就是4个人,
还有合作单位,但是实际上几乎实验室的每一位都为我们这个项目的研发做出了贡献,能把
这个成果演示出来,也离不开合作单位的支持,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主管部门科技部、包括省
里面长期的支持。
  记:你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移动通信的研究,从2G、3G一直到现在,这项获奖成果已经
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移动通信学科、对于东南大学信息学院,意味着什么?
  尤:首先是找回了我们的信心,东南大学有辉煌的历史,出的院士非常多,近一时期也
做了非常多的重要工作,但可能是缺少一些标志性的东西来凝聚人气。有了现在这样一个标
志,可能对我们凝聚信心、凝聚人气会发挥一些作用,它可以证明我们东南大学,经过全体
人员的共同努力、艰苦努力、长时间的努力,我们是能够攀登高峰的,是能够为科学技术发
展、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
  记:科技发明奖跟自然科学奖相比,它更强调技术,更强调应用,你觉得这项成果对我
们国家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或者能起到哪些作用?
  尤:其实这些问题在答辩过程中,专家也反复地问过我们。首先,这项研究有自己鲜明
的一个特点,就是贯穿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推广应用这样一个全过程。并且,有很
多研究的思路实际上是在我们国际上率先提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在国际、国内的
学术界得到了公认。比如说高西奇教授在IEEE 通信学会获得的RICE奖(莱斯论文奖),这也
是该学会在国际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一个奖项,说明国际学术界对我们这个偏重于技术性的研
究是认可的。另外,我们这项技术也得到了工业界的认可,工业界能够使用我们这些技术,
而且不仅用在国内,还要推广到国际市场,现在已经有20多个国家在应用了。在芯片方面,
也支撑了30多个终端企业在用这个技术,并且用的效果还是相对明显的,解决了一些比较困
难、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怎样在无线通信的频谱非常稀缺的情况下,不仅是在理论上能够
解决,而且在工程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叫做“特征模式”的解决方式,这个
解决方式从理论上可以最大潜能地利用频谱的资源,但如果仅在理论上解决,因为它的复杂
性非常高,是没有办法投入到工程应用的。我们又在复杂性控制上做了一系列的技术性研究
,把复杂性很好地解决了,这样才能让这个理论走向工程实践技术,再走向应用。由此,既
解决了瓶颈问题,又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像我们的一些合作伙伴,包括华为,他们通过采
用这些技术,企业竞争力就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与国外的一些厂商竞争的过程中,
我们的这些技术指标明显处于一个最高的水平,或者是领先的水平。这对树立中国企业在国
际上的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之前中国企业给人的印象是只会搞价格战,只会模仿,现在有
了一个转变,通过我们的技术研发,中国企业也能够以技术竞争力来树立我们的品牌形象,
不仅是价格上有竞争力,在技术上也能处于领先的水平,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
一个我们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在帮助企业实现转变中发挥一些作用。
  记:国家很多风险投资蜂拥到移动互联领域里来了,大家都在各自做自己的平台,自己
的项目,作为顶尖专家,你认为这次获奖对整个移动互联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尤:价值就是我们在修了一条路,这个理论问题已经解决了,技术问题也解决了。当然
技术的推广还需要。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推广,当然它这个作用可能是更长效的,可能将来的
作用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我们的目标就在于,现在有很多的车来跑,各种各样的车来跑,
但是没有路,我们来修条路,这条路要比过去速度快很多,但是成本不能多,当然这个成本
不能说不增加,而是可控的、可接受的。这就是相当于修条路要占土地一样,还是这么多土
地,但要修一条公路要比过去流量提高一百倍。
  记:你领衔的第三代移动通信项目在200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年之后,
你领衔的这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从科技进步奖到技术发明奖,从3G到4G,从二
等奖到一等奖,这是三个跨越,你是怎么样看待这样三个跨越的,或者说这意味着什么?
  尤:实际上这些跨越与我们大的环境,与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步骤是完全之吻合的。
80年代初期,整个国家的移动通信实际上是一片空白,在通信产业里面也是个小老弟,非常
落后,那时首先是实现突破,后一批企业成长起来,能够在中低端和国外抗衡了,实际上那
时候移动通信还是空白,不知道移动通信系统里面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使我们
在1995年做CDMA、做瑞克接收机时大家都是一知半解。通过几年的努力,从90年代初期到
2000年前后,我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技术,能够把这个系统全部串起来,里面所有的东西都
是我自己开发的,如果能够串起来,和国外的手机、基站互通,就说明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掌
握了,所有的环节你都能做了,这就是一个进步,实际上我们3G要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最起码我们这个大学的一批人,能够会做这些东西,然后这些人逐渐扩散到企业,现在都
成为企业的核心人员。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移动通信叫“铁打的兵,流水的营盘”。公司的
面貌无论怎么变,都是我们当初这批人。实际上要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了这样一批人
,花了十年培养了一批人,这批人知道移动通信的每一个环节是怎么样做的。做好、做精不
一定,但是我知道怎么做,所以当时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有和无的问题,而现在要解决的就
是一个水平高与水平低的问题了,原来可能水平相对比较差一点,现在要做到国际水平,我
觉得本质上的差别就在这里。
  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
  记:能否将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和国际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做个比较?中国移动通信技
术和国际移动通信是否已同步发展?
  尤:现在移动通信实际在整个信息领域是走在前面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多次总结说:移
动通信是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在高科技产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并不是非
常多的。说句实话,尽管我们国家规模很大,真正能够在国际上站得住、公认水平高的是不
多的。移动通信就是这样的“少数”之一,这是对我们这样一个行业整体的评价。而我们这
次获奖也是和这个整体评价是吻合的,并且在这里面出现了很多标志性的东西,包括我们的
一批企业,包括我们的标准,国际的标准,CDMA、TD-LTE,包括我们在国际上对技术发展的
贡献,特别是我们的4G技术标准开始以来,我们做的提案,中国人做的提案数大概将近占到
了四分之一左右,我们核心的知识产权也拥有了10%以上,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这说明我
们整体的的研发水平,不是说某一个单位、某一个人,已经能够跨进和国际去竞争的行列了
。我们不敢说走在前面,但是说可以和任何国家,咱们都可以坐下来谈一谈哪些技术是好的
,哪些技术不好,我有哪些技术你没有的,你有哪些技术我没有的。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个
发明奖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的局势下出来的一个代表。
  这是整个移动通信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中间的一个代表。我始终说,我们
这样一个成果和整个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是吻合的、是匹配的。它的产生不是说是来自一天的
,不是说忽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和整个大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是完全之匹配的。移动
通信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面,谁都非常清楚
自己该干什么。包括整个行当,企业、研发机构、高校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都知道自己该
干什么,它有这样一个大的环境。有时候在很多领域,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有些
是不该你干的你去干了,有些是该你干的你不去干了。而在移动通信领域,大家经过这么长
时间的磨合,大家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并且做法和国际上是接轨的。
  记:当初为什么要设立未来移动通信论坛?
  尤:走国际化道路,相互交流,这很重要,所以我们当初也是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特别
是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的支持下成立这样一个论坛,主要是做一些国际的交流,要让
国外能够知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因为有些国家以为中国很落后,什么都没有,让国外,
特别是在这个领域走在前面的这些国家能充分了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个科研,所以,我们论
坛成立就有一个口号,叫作“推广技术,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就是我们要把技术向各方
面去推广,一方面是把我们的技术向产业界去辐射,一方面我们要把技术向国外去辐射。通
信是要互联互通的,很难说封闭起来自己做个东西的,往往是大家合在一起,经过一种相互
的,即竞争又协作,最后达成一种妥协,然后,这里面,这些技术是我的,那些技术是他们
的,咱们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标准,能够互联互通。你把技术完全封闭起来,不让人家知
道,怎么实现互联互通?
  记:从一开始跟国外科学家合作,到后来国外的科学家很踊跃地参加你的论坛,论坛在
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能不能谈一谈其中的过程?
  尤:这个论坛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我们的技术
发展水准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并且我们行业的凝聚力是更超出他们的想象。这个行业已经形
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只要一件事情大家认为好,就相互支持,共同把一件事做起来。日本
的同行羡慕我们能把各个大学的教授、企业很好地凝聚在一起说,有计划的做事情。比如我
们设立了一个中日共同基金,我国有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华中科大、成都电子
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参加设立共同基金,中方和日方的教授们合在一
起来申请基金,通过项目形式,来促进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几个月就把这个事情就推动
起来了,日方看到这个凝聚力,非常吃惊,他们说,中国人要做一件事情,很快就能推动,
很快就可以见到成效。论坛还发起了一个中国和瑞典的合作项目,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进行
了三年的时间,已经做了一期了,中国大概有十所大学、瑞典有六所大学,合在一起整体做
一个项目,这样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多输入多输出,每次的阵容都非常大,所以交流的效
果非常之好。所以交流的效果非常之好。一些具有国际性、国际视野的、能有国际开拓能力
的人,通过这些项目马上就起来了。通过与瑞典这样走在世界前面的老牌电信同行的交往,
年轻人水平提升非常快,国际化的视野很快就出来了,一批年轻人就这样慢慢起来了。交朋
友交得时间长了,他们就知道人家在干什么、怎么干,人家的行为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
做是合理的,这个很重要。找感觉是很重要的,这样才知道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把它做
好,而这一点在科技界很多人、很多领域有欠缺。
  人才培养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不能封闭!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一个学校不能封闭
,一个国家同样也不能封闭,只有不断去交往。我在读博士的时候,给何(振亚)先生当秘书
,每个月都是几百封的信件,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慢慢了解我们这方面有差距,我
们这里做的不够,人家做的好,你慢慢就了解了,然后逐渐去跟上。
  协同攻关与队伍建设
  记:作为专家组组长,上要对国家部委负责,确定产业方向;下要协调二十几个科研单
位,管几千号人,分配那么多资源,你是怎么样做到统筹兼顾的?你带领的团队,这么多年
来始终围绕着一个方向,围绕着国家目标在做,而且你手下能人、有个性的人很多,你是如
何把这支队伍凝聚在一起的?
  尤:不要太考虑自己,就事不就人,始终要把完成工作、把做事放在第一位。做事情是
为了把大家集合在一起,然后把这个事情做好,不能只考虑自己个人、单位,还要考虑全局
。做一件事情能够在全局上是有利的,时间长了大家就理解了。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包容,
能够兼顾各方面,能够容忍一些别人个性的东西,为了完成一个大的目标,可以牺牲一些局
部,但是大的目标要保证。当然,你自己要深思熟虑,方方面面要考虑周全。
  记:能介绍一下你的团队吗?
  尤:应该来说,他们研究的功力都是非常深的。高西奇教授、赵春明教授他们研究的能
力、理论水平是世界顶尖的,在整个团队里面,在技术上有分工,各自负责一块,如高西奇
教授主要是“多天线”做得比较多,赵春明教授主要是接收机方面,包括信道编译码做的比
较多,潘志文教授主要是网络方面做的比较多,他们在技术上各自有突出,但整个合在一起
就是一个大系统。华为的两个成员一个是负责对接如何把技术用到基站上面去,把技术衔接
变成产品,一个是对接标准化,他们把合作推向国际标准,把技术变成国际标准。
  记:信息学院整个团队和师资力量,对这个项目的支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尤:实际上,我们的技术,现在的发明都是点,这些点都是靠面体现出来,没有面这些
技术是体现不出来的。如果说这些发明是珍珠,他们颗粒大、非常光亮,但却四处散落,只
有把他们串起来才能形成光彩夺目的珠链,串起来就是靠我们团队来做的。实际上3G、4G都
要跨好几个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信
息安全学科,甚至包括芯片的学科,基本上把无线电系统串在一起了,然后我才能做一个演
示系统,才能把这个东西展示出来,在系统里面它发挥的作用确实是好的,确实做出系统通
过这些技术应用它提升了一截子,这实际上是,还是回到最开始是要感谢大家的,这些项目
几乎是我们每个学科都参与到里面,我们才有这样一个系统级的成果。
  记:听说你的学生出去都是挣大钱的,那你留下来的这些人是怎么留得住的?
  尤:这就看你怎么看了,看你的兴趣和你的志向,你热爱什么,适合什么,你说你热爱
钱,当然你不要在我这里,你要热爱这个事业。公司的特点和高校有很大差别,在高校,你
的兴趣在什么地方,那么咱就按照你的兴趣来做,并且你的空间是难以想象的。
  记:你觉得跟企业合作,包括与我们国家企业合作,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尤:感受最深的就是和企业合作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是那么容
易的,有时候需要长时期的磨合,比如我们和华为的合作,就是一个长期的磨合,我们有
15年的合作历史,经过这样一个长期的磨合才能相互找准自己的定位。学校科研需要适度超
前,但要考虑到企业首先面对的是市场。现在企业有了很大的提升,和高校的对接就变得相
对比较容易,所以能够做到这一步也不是说我们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环
境正好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实际上我们有一批华为这样的企业,他们的技术开发能力已经
慢慢跟上了国际的先进水平,由此对新技术的需求就变得非常之强烈,它能够消化、吸收,
能够迅速地把新技术转化成竞争力,有了这样一个大的环境,我们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相对
就比较容易。
  多重角色与责任意识
  记:你有很多种身份,包括教师、院长、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的秘书长,科技部的863专
家、总体组组长,所有这些身份,作为你最喜欢别人认可你的哪个身份?
  尤:还是教授。说实话,我自己最适合做的工作是写论文。所以,我要集中精力,选题
要选好,不求多,就求好。现在和过去不太一样,经过10年的磨炼之后,会有某一种超前的
意识,如果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没有人把这个问题在思路上好好顺一顺,从概念到
方法,到理论,到最后的分析,能够一条线串得很深。发现这些点之后,我就来发动、驱动
,来做一下。这些问题本身往往来源于工程实践,接触的问题多了你就知道这个问题很重要
,比如我们去年在一个很著名的杂志发表一篇论文,它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大家都说移动
通信电波覆盖不均匀,有边缘效应,每个基站都有个覆盖范围,到了边缘的地方,信号通信
的质量很差,那么,什么叫边缘效应?没有人定义,没有人给出一个数学公式,说这就是边
缘效应,用这个参数去描述,那我就给一个定义,然后我就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它,这个小
区采用这种架构,它的边缘效应是什么,技术指标上把它量化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采用那种结构,又达到什么程度;我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把这个小区的边缘效应弱化,彻底
解决是不可能。就类似于这样。大家一直说,但这个问题没有人把它深入地解决了,我们实
验室最后把它给解决了。
  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做科学研究究竟是凭直觉多呢?还是理性分析多呢?这种直觉
是在经验累计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尤:实际上都有,最初是直觉,解决问题靠理性。有些问题都在说,但意识不到它的重
要性,而有的人非常敏感,马上意识到,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把这事给做了。有的
人认为这个事情是有这个问题,一直有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吧,也不管它。到我们这个
层面,你的机会非常之多,你想做的东西也多,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去做,只能集中精力去干
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直觉甚至你的天赋在这时候就会发挥作用了,比如我要
集中实验室的精力去做某一件非常重要事情,这件事情预计我们三年、五年之后是能出成效
的,如果判断错了,这个时候就糟糕了,你的团队做了三年、五年做了个毫无用处的东西,
这实际上就决定了很多人的工作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这和公司里面决定做一个产品实际上
是一回事的,企业做一个产品,觉得这个产品好,做出来以后一定有好销路,那么他实际上
有时候也是凭直觉的。这就和我们做科研一样。我们要做某一个东西,现在大家都没做,预
计我们三年以后做出来这个东西肯定火的不得了。这个大家都跟着我们做,并且这个东西将
来工业界也会接受,学术界也会接受。这就是好的东西。
  记:你选择学生有什么标准?特别是硕士、博士?
  尤:首先,要必须肯干,通信现在比较难、比较苦,因为它发展很快,涉及面很宽,它
是一个系统,不是单向面的,如果你脱离了大系统研究单向技术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它要
求知识面相对是比较宽的,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所以学这个行当非常辛苦。你来了,我首
先要告诉你,这个行当不容易学,你要有思想准备啊,你能顶得住吗?来我这儿学习,吃苦
是第一条的。另外,到了这里要得练功力,我一直强调的是功力,我们的研究功力一定要上
去,无论是硕士生、博士生,一定要达到那个境界才行,这一点比较重要,你写的论文、做
的东西达不到那个境界肯定是不行的。慢慢形成一种氛围,到这儿我必须达到这个境界。达
到这个境界,做东西能做到底。别人蜻蜓点水,我必须做到底。每一项东西你只要开始做就
必须做到水落石出,揪到根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全部把它搞明白。你要有这种精神,
有这种功力,将来走向社会,这种能力就得到很大的培养。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够解决
,别人吃不了的苦你能吃,你就肯定能得到发展。
  现在学生做的每一件工作我都做过,每一个环节上,无论是编程序,还是调电路,还是
使用仪表,还是写论文。因此对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环节,我都有深刻的体验,也更能够理
解。
  记: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提创造一流大学的口号,有一个观点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批高峰
学科,哪怕是几个。作为学院的领导者,你认为现在东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移动通信学科
是否已经开始迈向一流水平?
  尤:实际上,我们的发展模式和国外并不完全接轨,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也不完全接轨
。有些方面我们是可以比的,比如说我们实验室刚刚开了学术委员会,去年我们实验室在国
外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了近50篇文章,就通信和通信来比较,不要和别的比,这样一个数量
在国外一个大学的实验室绝对算多的,当然质量是不是还有问题?但质量有些时候也有好的
,比如说高西奇教授这个,这是一个标志。要准确地说迈入国际化行列,这就要量化、细化
了,要是拼数量我们有的拼,要是拼质量我们有时候也不差了,但是现在我们存在的问题是
,我们的独立性还差一些,就是学术研究跟风比较多,独立就是你独树一帜,经过长时间的
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东西,并被国际同行所接受。这种独立性整个相对比较少,学术研究在
国外,像斯坦福大学、MIT等教授的独立性都很强,比如你说什么什么好,那是你的事情,
我做我的东西。
  发展方向与未来
  记:你能谈谈“南京无线谷”的建设的设想吗,包括它对东大、对南京、对整个产业、
未来思想有何影响?
  尤:我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人才的结构通过这几年的调整,学术研究加强了,
一年能够产50篇高水平的论文,但是工程人员比过去还降了,工程能力降了,中国的大学特
别是工科学校,两条腿都需要,基础研究、学术研究要跟上,工程能力也不能下来,因为工
程能力下来了之后,可能很多机会就轮不到你了,或者说,给你机会你没做好,下次你就没
机会了。所以,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寄托一个更大的平台,特别是加强我们两端的人才问题
,我们建立了一个国家实验室,又建立了一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
通过一个新的机制把国际上这个领域的一流人才能够凝聚起来,最起码不为我所有,能为我
所用嘛,这样能够解决两端的人才问题,然后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做出更大、更有显示度的事
情,能够做更利于产业发展的事情。当然也不是这么容易,因为它是综合的并且它是一个全
新的模式,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做,一旦别人做在你的前面,你又落后了,如果我们能够趟出
一条路子来,能够解决所面临的发展的瓶颈问题,那么东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就上一个水平了
,对学术研究、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也就消失了,我是这么认识这样一个问题,而不是说去
喊一个口号,也就是从一个发展的角度,怎么样透过这样一个新的机制来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记:在世纪初的时候,就是B3G实验刚开始的时候,你提出了“人才战略、专利战略和
标准战略”,最后和国际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步一步都实
现了,这个是我们往前面十年看的,那么再往后面十年看,你有什么设想?
  尤:这个问题也是很大,实际上也是我们最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一些事情,因为移动通
信本身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再怎么去进一步去发展,这个是需要要去好好琢
磨的事情,所以,一方面我们继续沿着过去的路进一步去提升,来探索世界上从来没有探索
的东西,比如4G之后5G是什么,咱们3G和4G是同步,那么5G有可能超越,走在世界的前列,
并且我们现在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资金,有这个人力、物力,只要我们把它策划好,是完全
有可能做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另一方面就是来扩展我们的其他的方向,当然扩展的方向是一
个两难的问题,比如说我要扩展卫星移动通信,还好它的制式就是我们现在4G的制式,我们
准备跳过2G、3G直接奔4G去了,还能够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发挥我们原有的优势。另外
,我们还要开拓一些更新的方向,比如说因为我们无线做的比较多,有线做的相对就比较少
,我们可以把有线和无线能够结合,来解决频率的问题,没有频谱了,高端的频谱可以用,
但是它传的距离非常近,频率越高,传的距离越近。那就通过有线先传到室内,传到你跟前
再对你发,这就是一个有线和无线结合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可以拓展现在还没有健全的海
里面的通信。实际上我不能很好地回答你的问题,对于将来怎么去发展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
的策略,现在只能说要不断地理清自己的思路,一方面我们奔着更先进的5G方向发展,另一
方面我们还得往两边看一看。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黄尾屿) .  (赤尾屿).
                                                         , (钓鱼岛)
                                             :(澎佳屿、棉花屿)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114.246.6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本站是基于热心建立,只为保存一点Telnet bbs的美好记忆,如有侵权敬请致信告知.  szuonl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