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BBS论坛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Yanninaa (耶律秋水), 信区: SEU
标  题:  两位学者英年早逝 青壮年一年至少要做一次体检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Mar 21 22:51:27 2013), 站内


两位学者英年早逝 青壮年一年至少要做一次体检

发布时间:2013-03-20

2013-03-20 现代快报(第F8版)

        一个36岁,一个37岁,两位青年才俊就这么走了……
        一位是社科院的南大毕业生,一位是东大博士,他们都是前途无量的“学术新星”
,但是潜伏的病魔让他们不幸陨落





                                                  张哲任教东大 多次获科技大奖 金
凤/摄

       1976年7月生于苏州,199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
两年后,重返东大电子工程系攻读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3年后,留校任教。27岁时,他
参加江苏省科技厅最大的科技计划项目——移动信息终端系统芯片设计及产业化,领导研发
团队圆满完成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并形成智能导航仪系列产品和金融信息终端



30多岁,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最好的年纪。在家,是家庭的顶梁柱;在单位,也是业务的
骨干。但是,近日,两个杰出的青年学者,一个36岁,一个37岁,突然离开了人世。这两名
学者,一个是37岁的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副研究员张哲,一个是36岁的中国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晖,都在最美好的,英年早逝。



实习生 顾媛 现代快报记者 朱俊俊 金凤 刘峻/文



3月19日上午10点, 张晖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将要井喷的时候,
却突然消失了。”说起张晖的去世,他的同事都很痛惜。张晖才36岁,毕业于南京大学,是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副研究员,是个杰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



同事眼中的张晖



学术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



“杰出的青年学者”



当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上杨早时,他还没从上午的遗体告别仪式中缓过神来。杨早是中国社科
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跟张晖是同事。“杰出的青年学者,这个称呼,对张晖来说,当之
无愧。”杨早说,张晖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成就非常突出,无论是项目、评奖,还是出
版的书,都在研究所内遥遥领先。



而张晖所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所,曾是个大家辈出的地方,钱钟书﹑俞平伯﹑季羡林等大家都
曾担任过这个研究所的学术委员。而张晖是这个研究所的新星。



比同事多辛苦一倍



“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杨早说,跟张晖在一起,聊天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学术进行,
不会聊生活,或者其他的东西。



这一点,也得到了同事张剑的印证。在张剑的印象中,张晖无论跑到哪里,都会带上一本书




哪怕出去旅游,看完景点之后,其他人可能去逛街、采购,但张晖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继
续他的研究。



从张晖的著作中,就可看出他的辛劳。从2006年进入社科院后,已经公开出版了10本专著,
这些专著的含金量都比较高,杨早评价说,比如去年出版的《中国诗史传统》一书,就开辟
了一个诗歌研究的新领域。



除了已经公开出版的专著外,还有两本书,已经到了出版社,正在准备出版。而在张晖的遗
稿中,同事们又发现了两本正在写的书。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学者一年的正常生产量,一般是出一本书。”杨早说,但张晖
最近三年,至少写了6本书,工作量至少是同事们的一倍。



“他确实很累”



“其实,我能感觉到,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对于张晖来说,都有不小的压力。”
杨早比张晖早到中国社科院一年,单评职称,就花费了他们很多的心思。张晖从2006年进入
社科院后,一直是助理研究员。



职称迟迟不上去,不是因为学术水平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名额,必须退休一个,才能替补一
个。一直到2012年底,张晖才评到了副研究员的职称。



张晖的家庭压力也很大,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妻子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收入也不高。“对
于一些学者来说,想要在北京买房,很不容易。”同事张剑说,去年,张晖通过向亲友和银
行借款,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正背负着巨大的债务,人却突然被压垮了。



“他确实很累。”张剑说,孩子小,他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孩子,哄完孩子睡觉
后,自己再看书写作,这些书,大部分就是夜里写出来的。而且,张晖在写学术专著的同时
,还是南方都市报专栏作者,常常写书评,给读者推荐好书。写一篇书评,至少需要阅读好
几本书。这些工作都大大耗费了他的精力。



身体突然垮去



张晖是在3月15日,因突发脑溢血和急性白血病去世的,年仅36岁。“很突然,一点心理准
备都没有。”杨早回忆说,事后想来,其实张晖的身体,还是有一些征兆的,比如经常感冒
,发低烧,跟同事谈话少了,胃口也差了,也出现过眼底出血。但张晖并没有重视,只是头
痛医头,感冒就吃点感冒药,发烧了挂个水,并没有系统性检查。还是常常熬夜工作。等发
现了,一切全都晚了。



37岁的张哲





一张贴在东南大学校园内的讣告,让许多师生驻足。这张讣告,就贴在东大的信息栏内:张
哲,男,江苏苏州人,一九七六年七月生,电气工程博士,副研究员,因病抢救无效去世,
年仅37岁……



再给他几年时间,可有更多的成果



一位1976年出生的东大博士去世了!一位参加了他葬礼的网友说:“今早赶回南京参加了他
的葬礼, 哭了,太可怜了……看着老老小小,他老婆致悼词回忆夫妻十年相识相恋的片段
时,我们大老爷们儿都哭得稀里哗啦…… ”



对于学者来说,三十七岁的年龄,本该是开始收获学术成果的阶段,但是近日,东南大学电
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子学院)博士、副研究员张哲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年仅37岁。昨天,东南大学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他生前的同学对他的离去也扼腕叹息。“
太可惜了,他还这么年轻,如果再给他几年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成果。”昨天下午,刚刚出
席张哲追悼会归来的东大电子学院教师杨军,与张哲是研究生同学,说起张哲的离去,语气
中充满惋惜。



平时生活规律,查出胃癌后还没半年



“他责任心很强,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获这么多奖也是平时细致地工作积累下来的。”杨
军说,现在汽车里配备的智能导航系统,最早就是张哲参与研究的。



杨军介绍,张哲在院里一边做科研,一边教课,既有偏理论性的《数字信号处理》,也有偏
应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这些课都挺难教的,要前期申请,通过学校教学督导组考核
后才能任教,有的老师是申请不到课程的。而一学年两门课教下来,也并不轻松。”杨军回
忆,张哲的知识面很广,研究领域从软件到集成电路。他平时也喜欢运动,还经常爬紫金山




但是,令杨军意外的是,张哲的离去实在太过突然。“去年11月学校组织体检,当时查出来
他患了胃癌,但之前他身体并没有不适,直到住院之前体重也没有下降。”杨军说,张哲平
时生活规律,突然患病、离世,令人唏嘘。



青壮年一年至少要做一次体检



两名学者英年早逝,也引发了一个话题,青壮年该如何保护自己?



江苏省级机关医院体检中心主任王建安说,一般40岁以下的青壮年,至少一年要做一次体检
。在这些体检中,可以有效提前发现“三高”的征兆,也就是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预防。即使是白血病,有可能也会提前从体检中的血象里看出异常,早发
现更加有利于后期治疗。



鼓楼医院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很多年轻人平时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心脏疾病,但是却突然
出现急性心脏病发作,而且病情相当严重,主要原因出在紧张的工作环境和过度工作上,长
时间疲劳工作会引起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突发心律失常等紧急情况,严重者会导致
猝死,俗称“过劳死”。



不要以为年龄小就可以消耗身体



专家表示,青壮年不要以为自己年龄还小,就可以消耗身体。如果工作上长期硬拼,生活上
长期熬夜,就可能引起因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导致的神经衰弱、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
等。此外,长期睡眠不足,还会造成大脑受损,促使早衰。一日三餐不能正常按时进食,有
些中年人因工作和学习紧张还会引起胃溃疡、低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休克。



另外,俗话说“四十以前人找病,四十以后病找人。”最关键的是,病痛不拖延:不少中年
人时常感到活得很累,经常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还满不在乎地拖延就医,结果
小病熬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以致失去治疗的良机。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125.39.23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本站是基于热心建立,只为保存一点Telnet bbs的美好记忆,如有侵权敬请致信告知.  szuonl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