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BBS论坛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inzaghi (让这口烟跳升,我身躯下沉。), 信区: ZJU
标  题: 浙江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Aug 13 15:17:47 2005), 站内

应用心理学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建有我国心理
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和心理学领域最早被批
准的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该学科是陈立先生创建,历史悠久,基础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拥有一支以青年
骨干为主要带头人的学术队伍。目前有教授 12 人,副教授 10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3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智能人 - 机交互、航天航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决策心理学等领域先后承担了 100 余项省
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连续 10 年承担国家 "863" 高科技项目,连续 20 年承担航空领域的
国防预研项目,并与 IBM 、 Microsoft 和 Nokia 等国际知名公司进行多项合作研究,曾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和其它省部级奖 5 项。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在智能人 - 机交互、航天航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等领域达到国
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争取在心理测量、心
理咨询和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将学科点建设成为
我国应用心理学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应用数学学科
 该学科 1984 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唯一的理
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有数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拥有一支阵容整齐、实力不俗的学术队伍,引进青年数学家林芳华为 " 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现有教师 47 人,其中教授 25 人,副教授 21 人,具有博士学位
的教师 25 人。学科点培养的人才中有 4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人批准为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特聘教授,并有 2 人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 45 分钟特邀报告。
  该学科研究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多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
,国家自然科学三、四等奖共3项,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 7 项,国
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其他省部级奖共7项。许多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近两年连
续成为国际上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唯一的所有参赛队全部获 1 等奖的学校。计算几何与图形
学,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数学金融学等方向的实力和水平居国内领先
和先进地位。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大力开展应用数学领域中关键和核心问题研究,强化和发展计算
机图形与图像、炼铁优化和交通管理等工业应用以及数学金融学这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研究方
向,继续深化偏微方程及应用、小波分形与信号处理等研究方向,使学科的整体水平继续保
持全国领先水平,在算法设计及应用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一流的应用数学理论研
究及实际应用的开发基地。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建有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液控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精干、高层次、年轻化的学术队伍。现有
两院院士 1 人, 45 岁以下教授、副教授 22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4 人;在校博士后
、博士生、硕士生近二百人。目前拥有国内该学科唯一的五年制本科专业。
   多年来,该学科在机械电子控制工程领域形成独有特色和优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
液控制技术、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现代气动技术、应用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及智能系统,
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 60 多项,其中国家级奖 3 项;获专利 57 项,其中发明专利 17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1 项。学科处于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世界著名学术机构前五位。已
主办五次该领域最具影响的杭州流体动力国际学术会议(四年一届)。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重点建设 3 个研究中心、 1 个基础实验室,在 5~6 个研究方向
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原创性成果,使学科继续保持国内的领先水平。在流体传动及控制
研究领域,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和国内一流的示范性应用研究及产业化研
究基地,巩固在国际上的先进地位,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
该学科 1985 年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91 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等中
青年教授为骨干的学术队伍。人才培养方面以半导体材料为特色,现有在读博士后、博士生
、硕士生 100 余人,是国内半导体及纳米材料等方向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多年来,该学科在氮保护硅单晶技术(国际独创)、硅烷( 30 多年来国内唯一的生
产技术)、探测器级硅单晶、有机光导鼓和公斤级纳米金属材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国
家发明奖 3 项、省部级奖 10 多项,发明专利 10 项。近 5 年被 SCI 收录论文 200 多篇
。目前承担 10 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
"973" 子项目各 1 项。学科的硅单晶科研基地已成为浙大海纳半导体上市公司,年销售达
2 亿元,其中 60% 出口,是国内唯一以半导体材料为特色并形成学科建设与产业化生产互
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学科。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以优势领域半导体材料为基础,重点解决先进半导体材料、纳米
材料以及其它相关材料的物理化学问题,建成一个以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特色显著、国内一
流、国际知名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



化工过程机械学科
该学科由我国著名机械、力学专家王仁东教授等创建于 1953 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
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
教授、副教授 29 人,其中 45 岁以下 14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5 人。已培养化工过程
机械博士 55 人(占全国 1/3 以上)、博士后 10 余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压力容器和管道、过程装备 CAD/CAM/CAE 、高速旋转机械、化工单
元操作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鲜明特色,在解决国家建设若干重大问题中起了关键作用。
已获省部级以上奖 30 多项,其中国家级 5 项;发明专利 10 项;出版专著 6 部、教材
12 本,其中 2 部专著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 520 多篇;制定
国际权威 ASME 锅炉压力容器规范案例 2 个。该学科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也做出了突出成
绩,仅 3 项获国家发明奖的成果就为国家创造了 20 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注重大型成套装备中的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为石油化工行业的
大型成套装备提供若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用信息、材料和计算机等学科
的知识改造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整合优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
,并在教育改革、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示范作用,使学科稳定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接
近国际水平,成为我国过程装备的创新中心。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建有国内唯一的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等多名国内外
知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副教授 30 人,其中 45 岁
以下 15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4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大功率中高频谐振变换器、感应加热及其成套技术、高频开关功率
变换电路拓扑和软开关技术、谐波治理及电磁兼容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近五年来,
获省部级以上奖 1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 2 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材)成果奖 6 项,其中
国家级奖 2 项;出版专著 4 部、教材 7 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75 项,经费 1780 万元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逐步形成一个由 8 ∽ 10 人组成,学术造诣高、团结协作、在国
际上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群体;大力发展和充实以年轻博士为主体的学术梯队;努
力改善软、硬件条件,建成具有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建有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联合的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自动化国家工
程研究中心。
   多年来,该学科在高起点、大规模的科研攻关中,积聚和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
拼搏、学术水平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副教授 58 人,其中 45 岁以
下 32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2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不确定系统鲁棒控制、复杂工业过程模型化与控制、运动系统的控制理论
与方法、先进控制、过程优化,以及大型流程工业关键性生产过程的模型化和计算机优化控
制等领域成果显著,并形成了一个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示范性应用研
究(研究所)、产业化研究(国家工程中心)、到商业化推广(学科性公司)的完整、系统
、上规模、高层次的体系。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 1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 3 项;获
省部级以上教学(材)成果奖 6 项,其中国家级 2 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50 项,科研经
费达 2634 万元。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开展自动化领域关键问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建立一支特色明显
、素质优秀、结构合理、团结拼搏、经验丰富的学术队伍;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
中心,使学科的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基地和工
业自动化技术的开发基地。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
 该学科于 1986 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1 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计算机辅
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现有教师 70 人,其中 45 岁以下教授 13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51 人。共培养博士生
 100 余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 CAD/CIMS 、虚拟现实等研究方向具有
明显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 10 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 19 项,其中国
家级奖 2 项;被 SCI 、 EI 收录论文 160 余篇;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 项,其中国家
级 1 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147 项,科研经费达 8075 万元。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深入发展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 CAD/CIMS 、虚拟现实等研
究特色,大力发展网络与多媒体、产品创新设计、智能信息与人机交互技术,造就一批高水
平的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显著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形成明显学科优势,建
成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使学科处国内领先地位,并力争进入国际一流。




化学工程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建
有化学工程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聚合反应工程实验室和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若干名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一批活跃于国内外一流学术
圈的中青年教授为骨干、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 78 人,其中 45 岁以下教授
 11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52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聚合反应工程、生物反应与分离工程、多相流反应工程、制药工程
等方向形成了自身特色。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 100 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近 20 项,
其中国家级奖 2 项;出版著作 25 部,被 SCI 、 EI 收录论文 250 多篇;许多成果已得
到推广应用,为我国化工、轻工、医药、生物制品和环保等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学科还创办了《高等学校化学工程学报》、《化学反应工
程与工艺》两种国内核心期刊,其中前者已进入 EI 文摘库。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建立起以分子工程和过程工程为基点的新的化学工程学科理论体
系,产生若干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工新技术。培养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承担一大批重
大科研任务,取得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使学科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尤在聚合反应工程、生
物反应工程、多相流反应工程等方向的前沿研究领域达到国际一流。



蔬菜学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
站。
   该学科是由现代园艺学家吴耕民先生创建的,是国内现代蔬菜学科的起源地之一。通
过人才引进,该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 18 人, 45 岁以下教授、副
教授 1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8 人。已培养硕士 67 人,博士 18 人,目前在读硕士
生 25 人,博士生 28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蔬菜生物技术与育种、蔬菜生理与贮运技术、蔬菜生长发育与调控
三个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
际合作重大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已取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多项。拥有万元以上大中型
仪器设备 47 台(件),仪器设备总额 800 万元,实验室面积 540m2 ,实验基地 2hm2 ,
玻璃温室 600m2 ,隔离网室 1300 m2 ,连栋和单栋式大棚 3500m2 。在人才结构、人才培
养、现有设施装备和科学研究总体水平上已处在国内同类学科点前列,部分达到领先水平。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形成合理的学术队伍,建设好两个实验室和三个中心,确保在三
个研究方向都能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使学科点的整体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
,总体上保持国内领先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物营养学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岗位、农业资
源利用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农业部 " 亚热带土壤 - 植物营养 " 和浙江省 " 农业遥感与信
息技术 " 两个重点开放实验室。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学术队伍。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
,年轻教授 12 人, 64% 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已培养国内外研究生 110 余名,其中博士
生 64 人,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已有 13 篇被 SCI 收录。
   近五年来,该学科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0 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 篇
;主编全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化学卷》和《土壤卷》;发表论文 660 篇,其中 SCI 收录
 87 篇(包括 NATURE 、美国科学院院报、 TAG 等国际权威性刊物)。 " 九五 " 期间已
投入学科建设经费 1080 万元,科研教学条件良好。目前承担的科研经费有 2014 万元,教
学科研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充分发挥各研究方向优势的基础上与校内相关学科交叉,为创建
适应于高投入高产出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土壤植物营养新理论体系打好基础;建立土壤 - 植
物系统与农产品安全生产关系的控制指标、预警和检测技术体系与研究中心;建成南方土壤
植物营养科学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心。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 含蚕、蜂等 ) 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内最早招收蚕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
学科。设有农学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拥有一支精干、年轻、高学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 14 名,副教授 19 名,
46 %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该学科以蚕、蜂为研究主体,涵盖特种水产。以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
比较生物学与病害控制技术、营养与饲料工程、资源利用与产业化为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近
年来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等重
大成果。国际交流活跃,主办国际学术会议 2 次;招收印度、孟加拉国、朝鲜和泰国等国
博士生、硕士生及高级访问学者 56 名,与国际上 28 个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科教协作关
系,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拥有价值 3000 余万元的进口仪器设备,在同类学科中,目前
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十五期间”该学科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使之成为国内外特种经济动物科学
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在种质创新与利用、生物反应器及产业化等 4 ~ 5 个研
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科学研究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同类学科领先水平;加快推进
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居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基础数学学科
 该学科点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与应用数学
联合)的组成部分,建有数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该学科点由陈建功与苏步青先生创建,历史悠久,基础好。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
授 28 人、副教授 29 人,其中 45 岁以下副高以上的有 35 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
39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 人。还有多位著名的兼职教授(丘成桐、王元、石钟
慈等)及名誉教授(陈省身、丘成桐、谷超豪、胡和生等)
  该学科目前在研的国家级项目 20 多项、省部级项目 16 项。特别是函数论、微分几何
、微分方程、计算复杂性理论、概率极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有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曾经获得过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与四等奖以及多次获得省部级奖。毕业的学
生中,有 3 人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 45 分钟报告, 2 人获求是奖, 1 人获百篇经典
引文奖, 1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 3 人批准为长
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建成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学研究中心和一个国际先进的数学图
书情报中心,把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数学理论研究基地。



生态学学科
 该学科是原农业院校中首个生态学博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生物学国家理科人才
培养基地、教育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与繁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国内唯
一的《国家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以及《朱鹮种源基地建设及其放归野外工程》等
 4 个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该学科点具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 18 人,博士生导
师 12 人,半数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45 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人数的 2/3 以上。
  多年来,该学科以原农业生态学为主导,形成了一定规模、多学科优势组合的新兴生态
学学科。在农业系统生态安全、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与分子物学等方面形
成明显特色和优势。该学科 1983 年就主持国家科技部农业生态的重点攻关项目,目前承担
的有 "973" 项目课题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杰出青年基金 2 项、教育
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及省基金课题共 32 项,联合国等国际课题 4 项、横向课题
4 项。科研经费达 1600 余万元。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15 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项。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围绕前沿研究领域,发挥学科优势,以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方向。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实施宏观和微观的交叉研
究,形成整合优势,建立学科新生长点,使学科的整体实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




光学工程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建有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学仪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学科拥有一支学位层次高、整体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 45
岁以下教授、副教授 45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1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光电子薄膜、液晶光阀大屏幕显示、高精度光纤陀螺等方面取得许
多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一个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现代光学仪
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技术的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关
键光、机、电高技术部件规模生产(学科性公司)的完整体系。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
15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 9 项,其中国家级奖 3 项;被 SCI 、 EI 收录论文 200 余篇
;出版教材 7 部。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79 项,科研经费达 2033 万元。学科还与浙江舜宇
集团进行产学研合作,已产生经济效益 8 亿元。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在光电精密检测技术与仪器、光通讯、光电显示以及光电集成系
统领域加强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形成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方向。争取在光子集成、光电显
示、光电传感等方向首先取得突破,形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领域。建成国际上有影响的光
学工程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使学科综合实力继续稳定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
水平。



工程热物理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建有能源洁净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以年轻教授为核心、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现有
教师 44 人,其中 45 岁以下教授 10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6 人。获教育部 " 长江学
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 2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青年科学家奖、杰出青年基金等 14 人次
,省部级科技人才奖等 19 人次。有在学研究生 219 人,其中博士生 98 人;已培养研究
生 230 人,其中博士生 52 人。列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 篇。
   多年来,该学科以废弃物燃烧、洁净煤燃烧、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和气固多相流动等领
域的相关理论及技术为研究突破口,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
均取得显著成果。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95 项、国际合作项目 18 项;获省部级以上奖
32 项(一等奖 6 项),其中国家级 5 项;发明专利 16 项;出版著作 16 部; 90 年以
来发表论文 800 余篇,其中 SCI 、 EI 收录 149 篇。拥有的专利 80 %投入应用,实现
经济效益逾 7 亿元。获省级以上教学(材)成果奖 7 项,其中国家级 3 项。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建成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高新技
术开发的基地。使学科总体达到国际水平,并在能源与环境交叉领域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8 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包括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
教授的强有力的学术梯队。现已培养博士生 30 余人、硕士生 200 余人和本科生约 3000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稳定、直流输电技术、人工智
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微计算机继电保护以及电力市场等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
我国第一条(舟山)直流输电工程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国家计委、科委的表彰,并
获机电部特等奖。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近 10 项,其中 “ 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
分析和控制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出版著作 6 部;被 SCI 、
EI 等收录论文 100 多篇。许多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其中 " 微计算机高压线路和大型变
压器继电保护装置 " 成果投产后已产生近 2 亿元的经济效益。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面向电力工业主战场,依托已有基础,把学科建设成为总体水平
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方向世界一流的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该学科 1986 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0 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拥有一支由老中青不同年龄组成的高层次、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
有教授、副教授 44 人,其中 45 岁以下 29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34 人。已培养研究生
 330 余人,其中博士生 80 余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以数字传输、网络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体
系结构、微电子设计一体化为明显特色和优势,已取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 9 项,其中国家级奖 2 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3 项。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75 项,科研经费达 1718 万元。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发展通信与信息系统中具有原创新价值的理论,研究并设计出在
通信、网络和信息家电领域有创新价值的片上系统芯片。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
优秀青年人才。使学科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
  该学科 1998 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全国首批批准的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和控制
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联合的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该学科拥有一支以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结构合理、富有
开拓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副教授 25 人,其中 45 岁以下 13 人;具有博士学
位教师 12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控制系统网络技术、可靠性技术、抗干扰技术(电磁兼容性)、信
号处理与数据压缩技术、现场级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近五年来,
获省部级以上奖 7 项,其中国家级奖 2 项。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18 项,科研经费达
3021 万元。该学科还通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属学科性公司 " 浙大中控 " 使成果得到迅
速转化, JX 系列集散控制系统等一系列产品已形成产值超过 2 亿元的自动化高技术产业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加强学科前沿课题研究,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力争在总体学
术研究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学术骨干和技术开发骨干。依托国家重点
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 " 浙大中控 " 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
产业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检测技术和自动化装备的研究基
地。



岩土工程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8 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拼搏、学术水平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
有教师 32 人,其中 45 岁以下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7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软粘土力学与地基处理、土动力学和环境土工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研究成果已成为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和铁路工程等产业领域的
重要技术支撑之一。“九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近 100 项;获省部级以上奖 16 项;发
表论文 357 篇,其中 SCI 收录 52 篇;出版著作 23 部;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6 次
。 该学科还与美国、荷兰、日本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其中经中国教育部与
荷兰教育部批准,建立了“浙江大学中荷软弱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针对 21 世纪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和水利工程
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岩土工程领域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使学科的
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岩土工程科学研究基地、新技术辐射
基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和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拥有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学术专长互补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副
教授 40 人,其中 45 岁以下 19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20 人。已培养博士生 140 人和
硕士生 374 人,并有博士后出站 45 人。列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 篇。
   多年来,该学科形成了 " 多准则医学信息提取及处理 " 、 " 高时空分辨率阵列生物
传感器 " 、 " 高效、定量药物作用机制模型及药效评估 " 三大特色研究方向,并在这些
领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近三年来,完成科研项目 47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9 项;发表论
文 239 篇,其中被 SCI 、 EI 收录 82 篇;出版专著 3 部;获发明专利 5 项。该学科还
与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香港和台湾的著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近三年来
,完成国际合作项目 5 项,并成功主办了两次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发挥学科交叉和综合优势,在研究领域力求创新的思想、标志性
的研究成果、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广泛、长期、实质性的国际间
科研合作和交流,引进人才,大力培养青年科教人才,造就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的
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使学科稳定居于国内领先,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茶学学科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8 年被批准为本学科唯一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设有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岗位。
   该学科是著名的园艺学家和茶学家蒋芸生教授、庄晚芳教授和张堂恒教授创建,历史
悠久,基础好。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27 人,其中教授 7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同时,聘请
了国内外 16 名本学科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多年来,该学科形成了 " 茶树生物技术及资源利用 " 、 " 茶树高产优质和无公害栽
培 " 和 " 茶叶化学与制茶工程 "3 个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分别在茶树生物技术、茶树高
产优质栽培、茶叶生物活性物质功能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
科点于 1957 年开始招收国外留学,为俄罗斯、越南、法国、韩国、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国培
养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进修生 300 余人。国际交流活跃,近年来,国外同行到本
学科点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人数 50 人次 / 年以上。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以学科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
心,努力开拓创新,把学科点建设成为竞争优势明显、学科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并在茶学领
域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
 该学科 1986 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和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
聘教授岗位。
   该学科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拼搏、学术水平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
现有教授 12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10 人,获国家级荣誉称号 3 人;入选国家 " 百千万人
才工程 "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 3 人。近五年已培养博士生 31
人,获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 篇,为国内同类学科之最。目前在读硕士生 25 人,
博士生 28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寄生蜂分类、植物 - 害虫 - 天敌相互关系、昆虫生物反应器、害
虫治理及益虫利用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973" 子项、国家科技攻关及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近五年,科研经费
达 1350 万元,年人均科研经费 13 万元。 " 九五 " 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26 项。已与国际水稻所,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实质性
合作研究,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国际上已有良好声誉。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针对生物多样性、农产品安全性和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应
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拓宽研究领域,加强条件建设,提高创新能
力,把学科点建成为现代昆虫学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相关技术开发的源头,
使学科的基础设施、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内科学(传染病)学科
 该学科是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卫生部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国
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以及全国人工肝培训中心。
   该学科是由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王季午教授创建的传染病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基
地。拥有一支国内一流水平的传染病学专业的研究、教学和医疗人员队伍,现有教师 39 人
,其中教授 13 人,副教授 11 人,教师中有 13 人具有博士学位。
   该学科长期致力于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传染病的防
治研究,已经在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工肝、肝纤维化、细菌的耐药性防治等方面进行了
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近 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6 项;配备国际先进的硬件设施(实验室条件和实验仪器的设备、传染病科
专用病房设施和传染病学教学规模)。
" 十五 " 期间,该学科将以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为中心,以艾滋病
和肝炎的防治研究为重点,争取在 5 个研究方向上取得原创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改革七
年制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整合优化、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在人
才培养中起示范作用,使本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传染病学
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基地。


--

我們不是天使 我們終將飛逝 淪落在五光十色裡流浪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8.108.20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本站是基于热心建立,只为保存一点Telnet bbs的美好记忆,如有侵权敬请致信告知.  szuonl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