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ensou (量才适性), 信区: CA
标  题: [合集]有中文系学生宣布要“晕倒”:与“非典型”无关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May 14 21:38:45 2003), 站内信件

qiancy (钱超英) 于Sat May 10 18:14:16 2003)
提到:

有中文系学生宣布要“晕倒”:与“非典型”无关

(针对某种困惑的答问)  (转载自中文网 http://szucazwx.126.com )

上周收到一同学的来信,宣布他自己要“晕倒”:

“中文系从去年初开始强调写作,说是中文人的‘核心竞争力’,搞了写作能力证书;然
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建立了不少新的实习基地,开始强调‘工作性、行业性的实习’
;今年的风向又转,强调‘考研’!这个学期选课结束不久,就开始了语言、文学两方面
的考研辅导。老师我想知道下一步还有什么花样啊?老实说我是很关心本系动态的,也知
道有人为我们操心,但就是因为这,我开始觉得有点找不着北了。不用感染‘非典’也该
晕倒了。说真的,你们究竟最想我们干什么呢?”

以下是我的回答(在自己先晕倒了一阵醒过来之后):

我猜,你所说的“找不着北”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开始紧张起来要为自己寻找发展方向的
意识。如果是这样,我认为没什么不好。不这样才奇怪。有的同学,比如你们年级的个别
人,电子游戏可以天天打上十多个小时,从前年的“古墓丽影”到现在的抢摊登陆,几乎
一有新版本出来就“抢鲜”,连续两年多时间,接近一半的必修课都在等着重修!更说不
上针对将来的需要安排实习,他可以不感到荒唐,不感到不妥,对任何警告性提示都充耳
不闻,不感到震动!假如他现在有你这样的感觉,那实在是太好了。

回到你的问题,即我们最想你们干什么?应该倒过来问,你自己要干什么?过去一年多来
,我们在你所提到的那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事,其实并不是强调了一件事就要压倒、代替
另一件事。它们的目的都是为大家提供“自主成才”的多样化条件和一个广阔的空间,不
是要代替你们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似乎要你现在只做我们所主张的某一件事。不对的。
你看看,无论是写作、实习还是考研,以及其他,我们哪一件是强迫过你们人人要参加的
呢?都没有。

甚至有些过去是硬性规定的安排,我们都作了改革,使另有打算的同学可以不跟随参加。
甚至是学校规定的“读书报告”和“假期见闻”,我们都允许大家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加
工提高(至少目前阶段是这样),而不加重负担。这就是要给同学自主安排、自由发挥留
下足够的空间。这一点可以说也是中文专业的风格:不管怎样,还是希望同学在本应紧张
的读书生活中,体会到一点自如的快意。

把话说到底,我说,那几个“打机大王”甚至可以一直打到毕业(或毕业不了)。我们绝
对不会去没收他们的电脑,虽然我个人赞成清华北大对学生用电脑的限制措施!

2002级入学的时候,我对他们说了一个“十要十不要”,第一个“要”就是:“要毫无怀
疑地确认:你在大学生活中是全然孤独的。不要指望任何人会为你学得好还是不好负(全
)责。你的大学生活是从明白了这一点的那个时刻,才真正开始的。”

所以,如果我们一点也没有实质性的强制,仍然能够令同学们感到应该反思、应该振作。
这就说明中文系同学是非常有希望的。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令人振奋了。这也说明我们的
各种教学促进措施是有效的,并将继续发挥效用——其基本点并不在于真的搞了什么“革
命”,而在于以革命一般的精神头,来把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好一些。如此而已,是为
改良。

应该注意到,在中文系基本的课程架构上,我们也并没有随便去动(甚至还有所加强,比
如增加了“经典诵习”等强调传统文本基础的课程)。我们的一些措施不是要模糊专业特
色,反而是为了突出它,让大家亲近它,掌握它。当然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寻找专业知识和
社会的“触点”。结果大家一找,发现这些“触点”原来是大量存在、很容易找到的,并
不是象有的说法那样,学中文没用,相反它非常有用(请大家比较一下今年各种招聘广告
,包括公务员的要求等等,是不是对中文写作、校对等能力有很多的强调)。问题只是在
于我们的同学是不是真的功底好、能力强、有发展的冲劲和足够的潜力。所以我们首先选
择了“写作能力”作为一个体现综合能力的指标来重点强调,以便能够真正调动起大家“
自主成才”的积极性来。

这种“自主成才”的积极性,我把它叫做中文人的“主体活力”(来点概念游戏)。这种
“主体活力”正是中文毕业生人才辈出、生生不息的内在驱动力。

——正是它,让我们的绛雪(谭向攀,1995级)在被医生宣判了濒死之后,仍然通过了专
转本最后还拿到了本科毕业和学士学位证书(1999),并且现在还要考翻译证以便成为20
08年北京奥运的国家翻译员;

——正是它,使郁秀写出了三部半长篇小说。

——正是它,使我们的邱金平(客人)及其安子夫妇在毕业后的15余年间,各自都写出了
6本(我说的是总数12本)在本市甚至全国城乡青年中都有一定影响的书——比如安子的“
打工系列”。

——正是它,使我们的何珊(98级,2002届)能够在一千六百人对6个名额的竞逐中脱颖而
出,成为首次赴缅甸的大学支教的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个。

——也正是它,鼓动着我们的86级(1990届)毕业生梁群,作为第一个汉族女性,正在西
藏高原向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冲刺……

(我很奇怪为什么中文系的写手们至今都没有开发以上这些新闻元素,任把成名的大好题
材拱手让人!是不是也正是这样的“主体活力”还不足够的一个表现呢!)

我认为“主体活力”这种东西是一切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你要考研
还是要就业,是要考语言还是考文学,是毕业后立即就业还是迟些就业,是做这个行当还
是那个行当,课程成绩多了几门还是少了几门,有没有重修,是修成了双专业还是没有修
成,在学期间发表作品多几篇还是少几篇……,等等,等等。

过去一两年以来,中文系学生在各种校内外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其数量不敢说超过了过
去20年,但说在校外公开发行的注册报刊上所发表的作品,超过了1997年(中文系作为新
建的文学院属下与英语、传播并列的教学系)以来的总和,是有把握的。我们不能说,这
样就表明了大家的写作能力“立竿见影”地提高了,但至少证实了这种能力的存在和提高
的可能。它是值得挖掘的!重要的是,这能给予同学们很大的鼓舞,证明了利用文字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自我的价值,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可能性在相当大
程度上是操之在己的!

这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我们其实不是很在乎谁谁发了多少文章!有人可能会说,发
表一些作品,站在专业的深厚背景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也知道,严格说来,中文
系的人才培养不能够以此为满足。写作必须奠基在两个基础上,才可以持之久远:一是对
社会人生你要有洞察力,有苦乐悲欢的体验,有过人的识见,二是你还要在专业上非常过
硬,不然你和社会上的业余作者相比就没有优势。所以我们趁着同学写作的势头,就开始
强调实习、考研了。

现在中文同学的实习机会,很多都和写作有关,这可以为学业和就业同时积累“资本”,
一举两得。这种实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和上课的冲突不大,因为不一定总要坐班。需要到
场坐班的实习,我们希望尽量选择假期。现在我们正在开发公安局的实习点,对同学们将
来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社会联系也很重要。但所有这些都不能代替课程教学这个主干。所
以,我对个别同学不好好上课,跑到公司坐班半年一年的短期行为是不赞成的。这种现象
不仅不是我们的初衷,而且对我们的“实习改革”是有害的(当然假如这个同学家庭有实
际的生活困难,那就不是我们现在谈论的问题可以解决的了)。

至于考研,目前还只是少数同学的出路。但强调它,搞好它,意义非常大。因为它可以带
动专业课程的质量提高,可以促成认真读书、规范教学的风气。这也是院领导近年经常提
出的要求。对此我们是重视的。

这样说吧。中国古代小说强调故事的叙述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所以我们陆续地、一
步一步地把中文系学生成才、发展的要点、事项提出来,逐一地落实支持措施,也是循序
渐进,不是什么“转风向”。你也不必随着乱转一气。当然也不要失去机会。

在你“晕倒”再醒来的时候,花一点时间,想一想自己适合做什么,是必要的。但是,也
不要认为不同的机会就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比如,很难相信一个没写过什么东西的学生,
能够最终对文学语言的问题有什么见解;也很难认为一个同学为考研而积累的专业基础(
外语、政治、专业评鉴能力等),就没有机会在社会工作中显示出优势来(哪怕他当年考
研失败)。

也许,一种理想的模式应该是这样吧:

一二年级是稳定阶段:上好课,适应新生活,读点书,期间写点小文章发一发,调节心理


二三年级:发展阶段:上好课,读更多的书,写点长一些的、知性一些的东西,有机会也
可以发表(无论是叶春标谈易经的那种小豆腐块,还是菜枫、梁辰、郑鑫、罗思颖他们那
种横跨几个版面的文化专题),但不必强求(因为这时候要重视文章的学术含量,不一定
需要也不一定有机会立即在流行媒介发表出来);

三四年级:分流阶段:或深化实习,通向就业;或准备考研,通向深造。

但是,在上面这个典型的模式中,我想说,所谓高年级的“分流”,其实只是一个群体分
布的概况而已,具体一个同学,是完全可以既满足学业的要求,也考研,又为就业作些准
备的。考研不成,不代表人生的失败,他调转头联系就业,天经地义。一个同学毕业前的
种种筹划,种种试炼,为什么一定要作分裂的、非此即彼的理解呢?他难道就不可以把考
研当作本科专业学习的最后一次总复习,考成了,就读研,不成的话就转向下一阶段?我
看不需要把某种可能性看作赌博,孤注一掷。考不成了他也不是就不活了。相比于高考,
考研失败的情况下他所损失的东西不是特别多,所以心理上可以轻松一些。大不了以后再
考。这样,一个机会、一个机会地走下去,只要他仍然有“主体活力”,这个世界就仍然
到处是他的机会,并不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这么残酷。所以他也犯不上只为了
一个目标而把其他都牺牲掉。

顺便交代,这也是我们在考虑专业方向的问题时,提出不搞强制分流,所根据的哲学。我
们相信中文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具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去年蔡枫参加完研究生复试,回过头来就在毕业论文答辩上得了个A,然
后她拿了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立马跑到特区报的“人间网”,当了一个暑假的网络编辑,
直到研究生开学。上个寒假后期开始,她跟特区报叶红梅的实习也不是我们硬性安排的。
当时我们只考虑了本科生。我们只是让这个信息开放到所有当时在校的本系同学那里,其
余大部分同学还在家乡元宵节的氛围里舒服着。当几个本科同学面对这个信息还在“心大
心细”地揣摩的时候,菜枫已经一个人连续两天跑到报社去争取这个机会了。当时,2000
级梁辰的机会也是这么抢出来的。现在看来,她们干得实在不错。当然她们一个研究生,
一个本科生,也许还加上其他合作的同学,都有一个如何兼顾本身学业的问题。但是我相
信这种问题不需要我们来操心,因为她们都非常的主动,非常的清醒,非常的了不起。

今年99级的叶碧云也是在参加了研究生初试之后,成绩都还不知道,其他人都在等待中忐
忑不安,她已经一头跑到中学做教学实习去了(这种实习她已经是第二次了)。以上这些
同学平时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和认真是有目共睹的。她们并没有三头六臂、特异功能。所以
,我们不相信别的学生不能这样做,假如他愿意,假如他有这样的“主体活力”的话。她
们通常是不等待的:不等待集体的安排,不等待教师让他们做这样,做那样。

回到最开头的问题,我的答案,简单说就是:

我们不知道应该叫你做什么,我们只知道告诉你不要什么也不做。

2003年4月25日
(写在中文1986级—1990届毕业生梁群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日子里)


Sinhad (lulu) 于Sat May 10 23:00:44 2003提到:

我个人也认为中文系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中文这个专业。
好久没有上中文网了
钱老师鼓励写作是正确的。
在念大学前我也觉得文字 特别是汉字很枯燥乏味
但我是支持钱老师的那个举措
文字是人类表达的基础
像剧本 电影等等 它们都需要文字做基础
除非有那么一天 我看着你的眼睛 不用言语交流也能感受到你 那文字才会消失
当得到变成奇迹 失去变成正常 人就会懂得珍惜 意识到自己要拥有某些东西
最后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的方向



qiancy (钱超英) 于Tue May 13 22:50:18 2003)
提到:

谢谢Sinhad的回应。
    中文系网“中文论坛 | 课程讨论”刚刚发布了下学期本系课程的安排(预案)。这是
为了让那些决意用坚定不移的、独立自主的修读来对抗“非典型”时期的浮躁风气的同学
,有个大致的参考。
    有些人可以不介意课程的进展,如果他有自己的计划并且也过得充实。大学时代,每
天、每个星期、每个月都有新的心得,这样的人是幸福的。而课程计划至少可以给那些“
找不着北”的人一条最方便跟随的运行轨道。
    现在有多少同学能够在一门课程进行期间,读透几本属于这门课程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呢?甚至就是那一本最基本的教科书,也仍有不少人拿在手里混到学期结束时仍簇新如初

    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你有时间来尝试改变这种情况。
    只有自主的、积极的阅读能够让你品味到学问的魅力。
    近期教学安排越是灵活,你要读书的召唤就越是应该强烈。总之,不要再对时间的流
逝无动于衷了。
    另外,特别值得提醒中文系里面正在变得多起来的一类同学:现在距离下一轮考研,
仅仅剩下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了。
    有关中文系下学期课程安排预案的说明和讨论,请登录中文系网( http://szucazwx
.126.com )“中文论坛 | 课程讨论”。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