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ci (厄……我无语), 信区: CLA
标  题: Re: 为什么叫cla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Sep  8 22:47:38 2006), 站内

作为Liberal Arts的大学理念


  现在,中国有学者在讨论大学理念,这是重要的问题。从晚清办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
现代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一直混乱不堪,中国的大学
教育走过的是不堪回首的曲折历程,有很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我读了几篇参与讨论
的文章,总觉得稍有就事论事之嫌,太过拘泥在北大当前的改革上。其实,大学理念的问题
有极其深刻的含义,深入反思,会大有益于中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未来。这里,我想围绕着对
Liberal Arts这个词的解说谈谈大学理念。

  什么是“Liberal Arts”的教育传统?从2002年9月到2003年5月,我在哈佛燕京学社用
了整整一个学年主持每周一次的讨论班,主题是“Liberal Arts(君子之道)、人文学和传
统资源”,参加的人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来哈佛访问的学者,此外还有在哈
佛的一些学生、教师。这个讨论班除对两岸三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得失成败进行交流对话以
外,更重要的是从各个不同的传统出发考虑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文学和未来社会发
展的关系提供一个基本的看法。然而,在如何汉译“Liberal Arts”这个词上,我们没能形
成统一的意见——这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词。

  该词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则译得更显古典,叫“博
雅教育”。严格说来,三种用法都没错,又都不够全面,各自突出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素质教育”强调了对人的品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这是对的,可是,经由
何种途径、用什么内容、如何培养素质,却不甚了了。一般意义的素质培养,其实从襁褓中
就已经开始,但这不是“Liberal Arts”所要讨论的。它是大学的基础教育,是和知识教育
、自我反思、自觉修炼的成人化行为连在一起的。假如不突出这些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就难
免沦为令人腻味的空洞道德说教,甚至变成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那不是“Liberal
Arts”,而是颠覆“Liberal Arts”。人文学的传统是用人类长期发展积累的智慧、品行、
情操来塑造人,造就社会栋梁。它的核心就是文明和人性,反文明、反人性,最为人文学所
排拒,开展人文学教育就是为了防止那些不健康的力量主导社会进程。在这个意义上,“
Liberal Arts”的传统拒绝一切以非学术的名义构造的学说理论。大陆大学教育现在相当重
视“素质教育”,这是英明而有远见的举措。但是,“素质教育”在学生中不受欢迎的现状
值得反省,国家教委一位主管官员也曾对我说,素质教育的课很难上。我想,的确应当考虑
“素质教育”到底教什么?这实际是对人的理解和设计,是千万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大问题
。在哈佛,这是本科教育的整套机制;在大陆,这只是各种知识之外的一个课程设置;这个
区别应当足以说明问题了。

  台湾的“通识教育”突出“Liberal Arts”中的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方
面。哈佛的“Liberal Arts”教育有18门必修的核心课程,范围广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人文、艺术等各个方面。说人文学所要求的人的培养不是一般的道德说教,其区别就
在于,它坚持成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应当而且也必须体现
人类的知识累积,人文、社会、自然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但是,仅仅是知识还不足以表
达人文学的要求,知识只有转化为责任,才能成为人的自觉的要素,这就和境界、风度、品
味、人格有关了,这些方面又是知识不能涵盖的。因此,人文学所说的知识并不是死的知识
,而是在大的人文传统上来看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人文传统最主要的构成,知识应当是人的
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是人成其为人所自来的源泉,因为你知道你是出自这个大传统,你
就能知道,你可以为这个传统做些什么,什么可能是你对这个传统的贡献,在人文学的视野
中,人既是传统的产品,又是传统的创造者。假如我们把“通识教育”翻译成英文,它叫做
“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它已经不是“Liberal Arts”了,最重要的是“
Liberal”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它的问题。

  比较起来,香港的“博雅教育”是相对接近的说法,博是博学多才,突出全面训练,雅
是风度、境界,是人的品味。但是做人是有向度的,一个知识渊博、风度翩翩的人,固然比
不学无术、举止粗俗的人好得多,可是那“博雅”假如只是表面功夫,就非常有害了。如何
突出做人的深度,是“博雅”这个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Liberal Arts”这个传统起源于希腊,是非常古老的做人和教育的传统。在词源上看
“Liberal”和劳动、自由、自由民、博学多才有关,再加“Arts”,是艺术的集合名词,
是美的问题,美是自由的最高界面。因此,这是对人的自由的教育,自由是做人的最高目的
,也就是说,自由是做人的境界,更是做人的使命,需要穷毕生精力永不休止去追求的,“
Liberal Arts”要解决的就是人对自由的理解、实现自由的能力、追求自由的责任和使命。
这个教育的理想信念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我们必须惊叹古代先哲的伟大智慧,孔子一
生所关心的最大问题就是君子的问题,也就是人的塑造的问题。与“Liberal Arts”相近的
思想是孔子的“君子通六艺”,而孔子关于“君子”的思考,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要远
远超过希腊的那些哲人,可惜的是一百年来的“破旧立新”,这些深刻的远见卓识屡屡成为
糟粕撇履,以至于我们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2年暑
期,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建议建立“六艺馆”,让各个学科的教授
、博导有可能修习“君子之道”,在一个传统破碎而又物欲横流的社会,“素质教育”如果
不从为人师表做起,那是绝对不会有希望的。

  一些从北大、清华来哈佛访问的教授告诉我,在中国考名牌大学很难,考生多,竞争激
烈,可一旦录取后,就相对轻松了。他们在哈佛看到这里学生的读书状况,非常惊讶,哈佛
的学生比国内的学生紧张多了。在中国是先难后易,在哈佛,不能说先易后难,考入哈佛本
身就很难,但是入学后更难更紧张,叫作难而更难。所以有这个区别,我想,还是因为对大
学的使命和对人才的理解、要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美国是个注重实用的国家,实用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是美国的主流精神,这保证了美国社
会始终能够面向实际,不被那些纯粹乌托邦的意识形态所迷惑。但是“有用即是真理”这句
话很容易被庸俗化,以为蝇营狗苟的蝇头蚊脚般的私利都是有用,也就都是真理。假如实用
主义就是如此,美国这个社会连一天都无法维持。这里的“用”是大用,是国计民生之用。
接近儒家所讲的“人伦日用”的用。这样的实用主义是把对个人、国家、社会、人类的发展
有用有益当作真理来追求。这种大“用”,一直在限制和引导一己私利的小“用”,防止它
膨胀成危害社会的力量。这个原则深入到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建校的理想,二是培养人的理想。

  在美国学校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种叫“Liberal Arts College”,另一种叫作“
Professional College”,前者的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谓大用,从这个意义上看,
它很接近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后者的目的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看似小用。
这两种办学理念在美国教育史上是长期冲突的。现在排名前20位的“Liberal Arts
College”中的大多数之所以会立自己的学校强调自己的建校理想,是因为在它们看来,甚
至连哈佛这样的学校都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污染,因为哈佛办了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专
业学院,因此它们必须捍卫人文学教育的传统,为美国社会培养可以持续发展的有人文境界
的人才。可见重视文理,从大用着眼培养人才,在美国是有深厚传统的。尽管哈佛也曾受到
各种各样的批评,毋庸置疑,哈佛仍然是这个传统的中坚和代表,事实上,美国人文学为中
心的教育传统,就是哈佛开了风气之先。哈佛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译成中文是:“与柏
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传
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
永远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二是强调追求真理
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
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
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
子的渴望和梦想。

  几年前,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有人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傻
子。他不仅仅多才多艺,而且各个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理科的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
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被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
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搞音乐,都是可以挣大钱的,而神学院毕业很可能连工作都找
不到。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这是很多教授都感兴趣的。但这个同学回答说,我还年轻,钱
总是可以挣到,可以慢慢来,但信仰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人生的功
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他
的回答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是,读书是为了什么?这当然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但是,从大
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同时就是,学校是为了什么?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大学是和职业
连在一起的,考上了大学就意味已经把将来的饭碗捧在手里了,这样,一跨进大学门坎,高
考时的动力和奋斗也就开始退潮了,大学对人的培养,如果没有人的自觉是不会有结果的。
学生自己没有动力和激情,又何以成为杰出的人才呢。

  归根结底还是那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呢?假如我们的大学仅仅只是
Professional College,那我们的学生就跳不出为一个饭碗而上大学的区区功利眼界,我们
的大学就会永远陷落在它和就业市场的紧张之中,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对这个社会承担责任
、引领社会前进的优秀群体。在我的少年时代,关于大学听得最多的就是所谓“工程师的摇
篮”,现在,仍然还有许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们重复这个幼稚的童话,而今,我知道,
那有多深的误解和多么的俗气。让我们告别吧,“工程师的摇篮”!

作者:黄万盛    教育来源:哲学译丛  (责任编辑:张小简)

     高等学校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文科大学university of liberal arts

  文科院校colleges of art

  理工科大学college/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师范大学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university

【 在 smilelee (珍珠奶茶皇后)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学的....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61.141.190.24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