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yaho (∮★西北一刀★∮), 信区: COA
标  题: [转载]  书法线条的品格(4)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Apr 28 14:28:22 2001),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t 讨论区 】
【 原文由 yaho 所发表 】
四 书法艺术发展的惰性
  书法艺术同其它优秀传统艺术品类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完善的过
程。
在其成熟完善之前,它始终表现为上升状态,尽管不是直线的;一旦成熟并取得稳
固的
绝对地位后,便呈现一种停滞状态,尽管时代在前进,它永远不可能与时代同步,
再出
现像产生五种书体那样划时代的创举。书法史表明,隋唐以前,一直上溯到新石器
时代
的陶文时代始,线条变易性表现极为活跃,时时处在「追击」状态,故导致了篆、
隶、
草、楷、行五种书体的产生;但至隋唐时代,中国书法发展到了它的鼎盛阶段,主
要标
志是「五体齐备」,「八法」齐备,而且已出现了「二王」和「颜柳」那样的空前
绝后
的划时代书家。隋唐以降,书法发展基本上由峰巅走下低谷,步入平原。就像一股
洪流
在缓缓地流淌下去,再也没有汹涌澎湃的局面,偶有几朵浪花,也仅是撞上了几垛
小小
礁石,但始终改变不了它的基本态势。所以隋唐以降,所谓的「创新」和「发展」
已是
另一种含义了。隋唐以前谈创新、发展,主要指向两大内容:(一)新书体的产生
和完
善;(二)书家风格的创立和变化。但隋唐以后谈创新和发展,却仅指书家个性的
展现
和书风的变化,不再含有对新书体创造的意义。
诚然,隋唐后历代都产生过书法革新派人物和一代大家,但再也没有谁能与「二王
」和
「颜柳」相媲美的。这说明了自隋唐始,书体已完成了它的演变过程,作为汉字书
法的
语言点画线条,已达尽善程度。这预示它将进入被使用,被重复的阶段。亦即书法
线条
自身的不易性品格,强烈地表现出来。
  这里列举几个晋唐后产生的令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一)同为封建社会,然自唐后书坛却出现明显的复古倾向;按说明朝资本主
义萌
芽,预示社会将进入更加文明境界,书法艺术可望得到相应发展,但「台阁体」(
清称
「馆阁体」)却笼罩明清书坛。
  (二)隋唐以后,鼓吹书法创新的人物最多,譬如宋代苏轼,元代杨维桢,明
代张
瑞图、清代王铎,傅山、「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以及扬碑抑帖的康有为,邓石
如等
等,然而他们谁也创造不出「五体书」以外的什么新书体来,而仅是个人风格的创
新家
,或因反对婉丽柔媚书风(如赵孟兆页,董其昌书风)而取得了社会确定位置。其
具体
事实如下:(甲)宋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书家,不仅只苏轼一人,整个「宋四家」基
本上
走的都是革新之路,开创了宋代尚意的时代书风。但宋四家的革新之路,不过是出
于晋
唐又异于晋唐,在传统基础上寻找自家罢了。(乙)元代书家革新主要表现在反赵
(孟
兆页)书风。如杨维桢以不拘成法,乱头粗服,矫杰横发的清劲书风,反对 栽 活
婉丽
书风。(丙)「明四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中的张瑞图,结体奇
崛,
以折代转,不加雕饰,以奇崛劲利,盘旋跳荡的书风,反对「台阁体」「竞尚柔媚
」(
梁山献语)的书风。他夸张了过去已经存在的方折用笔法,可见亦是在传统基础上
的风
格追求而已。(丁)明清时王铎、傅山、黄道周、倪元璐等针对婉丽姿媚,萎靡流
俗的
「尚董」书风独树一帜。高喊「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口号,提倡「法古」而非
「泥
古」,实属难得。然王因带着浓重的两晋时代唯美主义审美意识,致使其「创新」
又不
能自己带有「向后转」的倾向。可见,王铎走的革新之路,仍是前人走过的「法古
」不
「泥古」和「先入后出」的道路。他以天才的「造险力」和非凡的「应受力」集中
、强
调和夸张了前人之法,形成联络紧密,似一笔到底而又波澜回旋,具有强烈音乐节
奏感
的整体美。傅山在「馆阁体」风行的清代,提出「四宁四毋」的艺术主张和美学原
则,
主张以「丑怪」反对丽靡积习,却是振聋发馈,具有划时代意义。然而他的书作并
未彻底实践其艺术见解,用线仍没有脱尽董(其昌)赵(孟兆页)圆转流美的影响。(
戊)
「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的书法,他们皆能法古开新,融会贯通,自抒胸臆
,具
有强烈的超逸不凡的个性追求。然而他们均是在传统基础上,集中、强调和夸张了
前人
创造的用笔法,从而形成了不同流俗的个人书风。如朱耷夸张圆转用笔法,形成以
均细
圆活线条为主要特色的 酒佑 远的风格;金农则夸张了方 时史 ,形成了板刷刷成
的漆
书。
  由上观之,有唐以降的「革新派」书家,均不是一种新书体的「创新」,或一
种新
线条的「发明」,而往往因不满世俗书风,欲力矫时弊,从而形成了某种书体内风
格的
独到表现,或者是将过去已经成熟,确立了的用笔法,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集中放大
,强
调夸张,造成有别当时习见的线条和书风。可见,唐以后所谓的「赵体」「董体」
「朱
体」「金农体」「板桥体」等等,均是指某种书体内个人风格而言。
  那末,面对晋唐以后历代所出现的书法现象,我们可以作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晋唐以后,书体已完成了它的演变过程,从用笔到结构,形成一整套的
程式
法则,且达尽善程度,它既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也符合中国人民审美倾向棗
中和
美,所以它成了中国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成了最  骄傲的优秀民族艺术。正因为
它自
身的成熟和完善,也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惰性,阻力和障碍。事物发展早已证明,成
熟而
又完善的东西,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一旦确立,就会被后世人重复着使用着。即或
汉字
「死亡」了,书法艺术仍将作为一种优秀传统艺术,存留在人类宝库中。因此,晋
唐以
降,书法艺术走着一条规模晋唐追摹前贤的带有复古倾向的路,是必然的,可以理
解的
。用不着心烦意乱地去打破它,抛弃它;其实它早已以优美的形态,进入了人们的
审美
领域,因此,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第二,既然如此,岂非不要谈什么「创新」了?棗会有人这样说的。对此我不
想忙
着解释,倒想问一句:那些大造创新舆论的热心人,果真感到中国书法已到了穷途
末路
吗?是中国书法束缚了他的个性发展吗?是中国书法阻碍了他的创造力发挥吗?有
的人
在   脱钗濉⒄湃鹜肌⒏悼现鞯耐 ,冷落「二王」、「颜柳」;岂知杨维桢他
们并
非历史之最,即如此,亦非离开传统而自生。我想这些人不是因为不了解史实和传
统与
创新的关系,就是因为急功近利,作王羲之太难,干脆推倒一切,重起炉灶最易,
但这
是否有点「大声壮胆」之嫌!
  第三,最后应该得出的结论是:书法发展的惰性,是由它自身的完善性造成的
。因
而必须谨慎的面对「创新」的思考,正确把握「创新」的含义。其正确途径是,在
严肃
对待书法传统基础上,突破书法传统表现内容,大胆进行个性和风格的探索,就像
采用
现代音响器材来丰富京剧音响一样,京剧永远是京剧,汉字书法永远是汉字书法。
我想
这才是我们为丰富民族文化宝库应持的正确态度。
--
                                                     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你
       |▔\                             /▔|               如此迷人如此美丽
 ╭○  |   ▔▏    ╭────╮      |▔   |  ○  /  ▁▁▁▁▁▁▁▁▁▁▁
  ▲\  ▔■▔      │缘来是你│       ▔▓▔ / ▋/
  TT/ |▔|▔▔▔ ╭╯        ╰╮   ▔▔|▔▔|\TT    慢慢的放松慢慢的放弃
         ╰┅┅┅╯            ╰┅┅┅╯                  同样仍是并不在意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27]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2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