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yyq (真的爱上她了), 信区: COA
标  题: 设计人性化之趋向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Nov 22 13:31:56 2001), 转信

-- 陈鸿俊

  20世纪80—90年代是设计上的多元化时期,在设计风格的探索上可说是“群雄
并起”,精彩纷呈。而其中设计的“人性化”成为颇引人注目的亮点,并逐渐形成
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概而言之,其表现大致如下:

  1.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设计师的产品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且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轻松、
幽默、愉悦的心理需求,当然生产商的经济效益也是可想而知的。1988年日本三洋
公司推出的各种“RoBo”的系列录音机和收音机,采用了玩具化的造型,再配以鲜
艳的色彩和粗大的按纽,使这种高科技、高保真的产品简单化,迎合了人们“玩一
玩”的儿童心理,表现了人们轻松驾驭机器的思想,受到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青睬。
1990年荷兰飞利浦公司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发现者”头盔式电视,巧妙地把产品设
计成“头盔”式样,外面是一个可以打开的半球型罩,有效防止了灰尘污染,保护
了电视屏幕。而电视屏幕是一块稍带弧形的平面,颜色以高雅的深灰色为主,上面
点缀一条醒目的红色块,流畅的现代造型中带有几份神秘感,加之以“发现者”命
名,极大地迎合了儿童的好奇心,也令那些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喜不自禁。

  2.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些设计师已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
设计,在设计中赋予更多的意义,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1987年美国年轻
的设计师莉沙·克罗恩(Lisakmhn)设计的被称为“电话簿”的电话机获取了当年芬
兰造型艺术大奖赛的头等奖。该电话机据弃了常见的电话机毫无特色的造型,而是
借寓于日常生活,使之更简便实用,令人感到亲切。它看上去象一本打开的书,隐
喻着它象书一样会成为人们“友好的使用者”,其造型强有力的表现出文化中的信
息交流连续性——从昨日的印刷手段到今天的电子形式。同时它能像一本书那样使
用,翻开书页,使用各种电子功能,这是它的独持精巧之处。科技的发展使许多电
器具有更多更微妙的功能和更复杂的操作程序,如何使产品更易于操作和被消费者
认同是80年代以来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克罗思的设计给出了一种答案,通过一
个熟悉的物品创造一种可视的比喻,把一个新的复杂机器设计得像人类久违的伙伴
那样平易亲切,又符合超薄型设计的要求。克罗恩的获奖得益于她对人性的特别关
注和对“产品语意学“的成功运用。

  3.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

  设计师还在如何使产品更具个性化及适合人体体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希
望产品能像穿戴的衣服和珠宝那样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使设计物与使用者融为
一体。

  90年代由美国设计师麦克·柏瑞、绍恩·翰纳和杰·威尔逊设计的I/O个人数
字助理系列,采用电子屏触技术和语音通讯技术,可用耳机接听或直接贴于脸部,
侧面曲线的设计不但使外观更活泼而且非常适合人的脸部曲线,从而使人与产品产
生和谐共处的舒适感。加之其中又有专为盲人设计的款式,颜色亦可根据不同消费
群体进行搭配,并可进行电话号码记录。其设计令使用者倍感温馨而回味
无穷。另一件由Mark Gildersleeve,Dennis Huguley, Jamey Boiter, Bob
Gibson,Edgar Montague等5人设计推出的水手望远镜与上例设计可谓异曲同工之
妙。该水手望远镜可以提供夜间照明,让水手在夜晚也能眺望远方,充电次数在
2000次以上。最妙的是它的视镜处的设计,采用内收的弧线,正好适用了人的面部
曲线,使用时舒适无比,而且有一般望远镜不具备的功能——夜晚照明,大大方便
了处于特殊环境中的水手们。

  4.对残疾人用品设计倾注热情

  设计师对人性的关注已扩展到为残疾人设计的领域,成为人类工业设计最具人
道主义和人情味的一面。由设计师文森特·哈雷设计的“残疾人用电脑操作器”,
方便了手不方便的残疾人,其灵巧的造型、安详的色彩和适合口型变化的形式,为
他们打通了一条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新时代文明成果的途径,是对人性平等正直思
想的高扬。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盲人阅读仪,小巧轻便,可随手拿着在报纸上进行扫
描图、阅图和贮存,避免了残疾人的心理障碍,盲人也能与正常人一样读报。他们
还为残疾人设计了可利用空气升高的轮椅。这一设计使残疾人在与正常人谈话时,
可随意提高轮椅达到与正常人同样的高度,还可像正常人一样使用酒吧台,享受与
正常人同样的待遇和权力。这一充分考虑残疾人自卑心理的设计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5.设计师设计思维的人性化

  80—90年代的设计师还找到了一条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通过听取消费者的意
见,反馈消费者信息,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对象的协调,从而设计出令消费者更满
意的产品。强调设计师与消费者双方的沟通、联系和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式地设
计潮流,反对把设计与消费者看成对立的两端。这实质上反映了设计人性化的深层
次的一面,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逐步转向人性化层次。1991年5月英国杂志《论点》
(Issue)发表了记者帕米拉·约翰逊(Pamela Johnson)撰写的文章《新生代的震撼
》(Shock of theNew Born),她的这篇文章重点讨论了设计师的设计将越来越依赖
于反馈情报,依赖于对消费者人性化需求的满足。她同时认为设计师本身的生活要
求也成为反馈的内容之一,设计师本身也是消费者,因此设计师自己和消费者的需
求的结合,成为了工业设计的核心。约翰逊的文章引起了设计界和设计师的“震撼
”。在这方面美国福特汽车公司80—90年代设计推出的“金牛”系列及其成功的市
场效益为工业设计界树立了典范。 8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由于连续投资失误,造成
企业极大困难,公司设计部门在获取大量的消费反馈信息后全力开发新车,在
1986年推出了符合美国人审美观和消费心理优异的中型“金牛”系列(Ford
Taurus),市场销售立即好转。1993年“金牛”超过原来在美国市场上雄居第一的
日本本田“雅阁”(Honda,Accord)中型车,年销售量超过了30万辆,成为美国销
售量第一的车型。1995年福特汽车公司重新改造了“金牛”,同年美国的《商业周
刊》(Business Week,July24,l995)载文《金牛——重新塑造美国最佳销量的轿
车》,高度评价这次新的改型。“金牛”的成功,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一个
好的设计能够挽救福特这样一个巨大的企业,设计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识
。而设计师们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满足客户们提出的一切要求常常成为设计师工作
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多少提示了“金牛”设计成功的一些奥秘。这一奥秘的真话在
于设计师已在逐步转换自己的设计思维,消费者已成为设计师的“上帝”。“为人
而设计”不再只是泛泛而谈的口号,而是深深扎根于设计师心中。


《道是无“情”却有“情”——设计“人性化”探微》节选一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0.2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