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INGO (唉~老矣~), 信区: COA
标  题: 设计思考——设计师不应忽略的几点问题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Sep  8 11:49:16 2002), 站内信件

设计无非有两类,当与现存作品关联,成为改良性设计;当与幻想、未来关联,即
成为创造性设计。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设计总是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它是理性与感
性的交融体。不能否认优秀的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心态+优越的生活
+冷静的思考+绝对的自信+深厚的文化”。

  促销员、推销员向客户兜售产品,而设计师兜售的则是他自己。自己的卖点—
—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
离开良好的心态是件很悲惨的事,起码对设计师而言。这点让他终日难以平衡自己
,难以体验生活,融入生活,难以提炼生活再至改善生活。生活已零乱不堪,怎会
有好心情从事设计,灵感的火花绝不会在乱草堆里迸发。优越的生活可能说得有些
绝对,但试想,在宽敞明亮的咖啡厅里,你一边感受着意大利拿铁咖啡的浓浓香味
;一边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时而停笔品一口咖啡,透过落地窗,慵懒地扫一下忙碌
的人群;时而斜倚在松软的沙发里,没有人会打断你的思考,影响你,干扰你,灵
感却会悄然地靠近你。再试想,你被挤在一间四五平米的办公室里,一屋的职员,
一屋的资料,一屋的烟味加上一屋的吵闹,恐怕很难挤出新鲜灵感吧!在我看来,
良好的心态与优越的生活就像一对孪生姊妹。我并非在宣扬小资情调,强调客观条
件的制约性,否认平民化的生活一定没有优秀的设计作品。我想说的是“优越的生
活对设计优秀作品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其实,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设计大师是平等的。同样
的点、线、面、体,同样的色彩,同样的设计法则,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
高度呢?撇开“机遇”“文化”不谈,“冷静、独立的思考”是关键。都市生活无
奈与纷繁,忙乱匹配。若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不会被一个“忙”字淹没,他
会忙里偷闲,让心静下来,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自我封闭一回,
做一做“井底之蛙”未尝不可。

  现在的设计不值钱。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
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有太多太多不
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
这简直是天大笑话。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不讲版式,不讲对比
,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
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
传手册……相当数量是此“杰作”。设计自然也就不名一钱。有这种设计人员存在
,对于设计是一种亵渎,对设计元素是一种浪费。当设计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
私欲扩张时,设计本身已不纯粹,已经走样。

  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会很“吝啬”,每动用一种元素,都会很小心谨慎。因
为运用它们都是有理可考的,“浪费即是犯罪”“少就是多”,他们会这样告诫你


  设计中的“模仿”还可以理解,因为崇拜、向往是正常心理。受某某大师、某
某风格的影响很深,作品中留有其痕迹,这并不等同于抄袭。抄袭等于掠夺,是无
耻的行为,因为盗走了别人的奇珍异宝。既然我们拥有与世界一流设计师同等的设
计元素,那为什么不利用它们来大胆地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原创对于设计师而言
何等重要,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同化,不重复雷同,不附庸风雅,具
有独创性。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味,推崇个
性化,不为个性而个性。当然,坚持必须要有理由,若纯粹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
异,那就大错特错了,设计师又不是一敲锣,便吸引众人的杂耍者。

  数码科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替代
,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完成,但与此同时,数码时代对于激发灵感
则具有灾难性的意义,任何蠢笨的想法都可以处理得很专业,很花哨。一方面辅助
设计师完成精彩的创意,一方面在吞噬他们的思想,使之惰于思考。优秀的设计师
不能完全依赖于数码科技。技术上再精再通,充其量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必
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重要。” 懂得
节流优势,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不要让过多的技术问题
困扰我们,阻塞设计思维。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的世界。
  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既然如此,设计师的思想就不应是因循守旧、保守呆板的。一线设计大师最大
的优势在于——在第一时间内,与世界顶级设计师们享受同样的信息资源。各种媒
体、杂志、互联网、论坛、讲座、展览……每分每秒提供着迅即的信息。面对如此
眼花缭乱的世界,设计师一定要分清优劣,辨别好坏。学校里有导师会指正你,点
拨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赖别人,设计师尤其要有自己精
辟、独到、敏锐的目光。不然的话,或是迷失自我,随时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或是
被后起之秀替代,从此销声匿迹。那么这种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是如何确立的
呢?它正式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修养。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能使此种目光更
犀利,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

  将文化与设计比喻成“根与植物”的关系也好,比喻成“地基与高楼”的关系
也罢,总之,在于说明其紧密的程度。通常优秀的设计作品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
深层的文化内涵。外行可能以一幅作品的“好看、不好看”来评判其优劣,而内行
就会褪去一切漂亮外衣,探究实质。外衣可以换,但组成元素是否可以替代?元素
与文化的关系?设计者为什么用这些元素,而不用那些?换了我进行此课题设计,
我会如何考虑?如何选用元素?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考,被形式冲昏头脑的设计师会
很容易忽视。

  我很强调设计师应了解设计与艺术的发展史。

  人习惯于问为什么,当你中途开始看连续剧时,自然会问:“前几集播了些什
么?” 设计师多学点“源文化” 很重要,因为我们接受了设计中太多的“源分枝
”。当你通晓了源文化,就可以撇开其他,再创造一条分枝。况且创造发现并不是
凭空的。多了解源文化,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少进死胡同,踩在前人肩膀上往高
处爬,何了不为?有人说我完全不接受前人的某某主义、某某风格,走自己的路。
殊不知,你现在抛开一切所走的路,前人可能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走过,而且这条路
被历史承认为行不通的。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了解大同,才能独
走边缘。”

  当然,多学源文化的优点不仅囿于此,那是在与大师们的思想沟通,借助大师
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不是学他们那样思考,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我把信息、源文化统称为“现有素材”。设计师与这些“现有素材” 的关系
相当微妙——若即若离,泾渭分明。既要时刻注意其动态,关注它,学习它,又要
在某种时刻彻底抛弃它,忘得一干二净,绝不藕断丝连。这种时刻,就是设计师在
从事某项课题设计,完成某套方案时,这时需要抛开一切“现有素材”,正如前文
所说的“ 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一做‘井底
之蛙’”这时的翻阅、启发,只能牵绊灵感的产生。因为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
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奇珍异宝。一旦设计时,它们就
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设计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可能这就是它的妙处所在。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0.8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