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yeku (野哭), 信区: CACE
标  题: 红楼:一个雅致文化的象征符号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3月09日22:32:19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红楼:一个雅致文化的象征符号
冯原
  过去的中国是一片青灰色的世界,这在南方尤其如此,盖因为广东的城乡普遍使用青
砖的缘故。所以,上世纪初,私立岭南大学选址广州河南的康乐村,在一片水田和村落间
逐步建起了一批红楼建筑时,这种三四层高为主,以硬质红砖为材料的建筑一定是非常突
出的视觉景观。建于1905年的马丁楼被列为中国最早的砖混结构建筑,它几乎成了民国时
期校园
建筑的标准样板。

  在尼德兰地区和英国乡间大量使用的红砖到了中国后,其原有的符号语义完全被再造
了。西式的红砖墙体加上中式的绿色琉璃瓦屋顶、回廊式的立面,还有精细的工艺和装饰
构件,它们共同构造出一种建筑话语:红楼似乎成了雅致文化的象征符号,这种建筑风格
甚至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校园精神。从岭南大学到后来的中山大学,红楼景观与校园精神的
关系分为两重。第一重是红楼作为学界名流的居所,从钟荣光(原岭大校长)到陈寅恪、容
庚,无不是红楼的主人。第二层含义是西式生活方式。不仅岭大建筑的出资人大多都是美
国的慈善家和北美华人,而且新式大学的精神也是源自于西方,所以,是西方文化和中国
的人文素质共同造就了红楼的认知图式。不过,一旦这种图式成为公共知识,红楼的建筑
样式便成为新式大学的空间表征。后来建于广州石牌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园(现华南理工大学
)也是清一色的红砖墙体,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开创的中西合璧风到了林克明手上变得更有章
法,这一批建筑的中国式大屋顶要比岭南大学的建筑更为地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楼就
命名为“建筑红楼”,足见红楼一词包含的文化意味。

  自1952年后,岭南大学变成了中山大学。这一批校园红楼大多还“生存”到今天,无
论是岭大还是中大,红楼一直是学校的建筑灵魂,甚至是学校的荣耀所在。前年,中山大
学的余志教授倾力编撰了一部扎实严谨的《康乐红楼》,这个工作虽然只是余教授的业余
爱好,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算是复原近代建筑史的重要补充。我对余志老师的一个结论印
象极深,他比较一栋岭大时期的501号红楼和另一栋建于文革期间的502号“红楼”,得出
了一个极为经典的看法:“用相同的建筑材料,作为同样用途的两栋红楼,却可以有着完
全不同的价值。501号建成已近百年,现在是文物;而502号肯定过不了百年,也许再过几
年就会不见了。”

  余教授给出了一个何为红楼的价值定义。红楼不等于红砖建造的楼。红楼是特指那些
能够进入历史的建筑样式。样式记载了历史,而历史又赋予样式以价值。历史只选择记载
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与事,建筑的历史也同样偏好一种价值———样式的价值。显然,红
楼的价值不只是红砖和青瓦,然而这种价值又凝固在建筑材料之中。我想,能够赋予物质
材料以历史价值的决定因素还是建造的态度。老红楼之所以是属于历史的,不是因为历史
固存在它身上,而是严谨和精细的态度在塑造历史。文革时的“红楼”虽然用的也是红砖
,但没有人称它们为红楼。它们只是用红砖垒砌的房子。也许它们是文革史的实证,但在
建筑史上却没有任何价值。作为应证老红楼历史价值的比较对象,可能算是它的最大价值
吧。

  东方早报



--

诗挥剑,斩惊淘。
诗挽弓,落日月。
诗作史,知兴亡。
诗言志,醒世人。
以诗行天下,是为诗中之侠。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7.2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