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t (我的考T经历), 信区: CET
标  题: 由人工智能引起的哲学思考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May 20 18:44:00 2001), 转信

引文--
近来做毕业设计,研究智能控制,在一大堆文章分析人与机器,
到后来就分不清人和机器的区别了……我头昏,为什么人要像
机器一样干活,人又要机器像人一样干活,人不是机器那机器
能是人吗?

我实在是搞不明白,好在论文已经完成,而且是在比较清醒时
完成的,甚为庆幸。现摘录一篇文章,与学院中有意于和我一
样献身于“机器与人”研究大军中的师弟师妹共同研究。
---------------------------
---------------------------

做人还是作上帝?
――由人工智能引起的哲学思考

一直以来,人类把自己视为拥有智慧的唯一生灵,思维被视为人的专利,意识被当
作人的特征,以此树立起自视高贵的信心,也由此对自身产生了无数的疑问。人的
智慧从何而来,怎样起作用的,将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随着科技的进步,诞生了电子计算机,出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它能模拟人的部分智
力行为,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超过了人,例如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超级电脑"深蓝"。
而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的发展前景更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有一天机器人能比
人更聪明吗?能像人一样思维吗?会哭会笑会痛苦会质问自己为什么存在吗?甚至
更可怕的是,机器智能有一天会取代人类智能吗?

这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多是的牵扯到人的对自己的认识:人的思维过程,
认识方法,意识,价值,理性与灵性,人性的本质等等。因此人工智能无论是做为
人类智能化的产物,还是机器进化的新阶段,不但丰富了思维世界的内涵,而且为
解决人类主体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开辟了新的可能,更促使人类对诸如意识,理性
灵性,人性,存在虚无这些问题在全新的角度上进行追问。

关于智能的定义有很多种。较早之前,有一种定义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定义在前提里把智能的主体限定为人。但是计算机
的出现迫使人们考察人的天然智能之外的机器智能,既然计算机似乎也有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似乎在逻辑上就不能把智能仅仅当作人的属性。

关于智能的经典的定义是计算机科学家图灵给出的,他是以人类的智能作为标准给
出的工程描述:假设有一个据称有智能的某物,我们暂以机器称之,把该机器和一
个人分别放在与外界隔离的两个屋子里,他们在里面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如用打字
机,发电报等)与其他人交流,外面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
如果其他人不能判断出究竟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机器,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机器拥
有智能。

图灵的定义对于人工智能的工程研究很有指导意义,不过其中心目标是使计算机更
有用,更多地扩展人的能力,它没有对智能的内涵本质做任何阐述,而只要求机器
能完成人能从事的工作,实现和复现人的某些行为,换句话说,这个机器有可能只
是人类智能的外化,它不具有内在世界,它可能知道做什么,可不知道为什么要做
,做了对它有何意义,总之它不具备意识情感观念。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极难克服的障碍使人们重新思考智能
的含义。英国科学家艾什比把智能定义为"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目的而作出的恰当地
选择过程。"这种定义不再在前提里限定智能的主体,而是注重阐述智能的内涵和
特点。按照这样的认识,如果人制造的机器拥有了智能,那么它不断知道怎么做,
还知道为什么做。它不仅仅是帮助和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认
识自己的意识,思维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创造了一种独立于人拥有自主性的
思维主体,建立了外在于人的意识的新的意识世界。它成了被创造的人,而人成为
了上帝。这一切似乎充满了诱惑和神秘。

但是当我们从哲学上思考人工智能的终极性问题时,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以下困惑


1)简化论对模拟人类思维过程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2)在逻辑上遇到的障碍
3)认识论中遇到的障碍
4)在本体论中遇到的障碍
5)在意识人性问题上遇到的障碍

人类能否创造智能,当然要依赖技术的进步,但是上述问题是否得到真正的解决才
是最终要面临的问题所在。

1)简化论有效吗――大脑可以量子化吗?

根据简化论,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可以归结于神经活动,神经活动又可以归结为生
物化学的分子,离子活动,归结为原子亚原子活动,最终我们可以用量子理论解释
一切思维活动。这是很多人对完全实现人类智能的信心的根本源泉,因为只要我们
在量子级上完全重构了人脑的结构,似乎我们就理所当然地实现了人的思维过程。


但是简化论本身的缺陷无法避免。因为如果高层次的作用是低层次上的相互作用的
集中反映,那么要在高层次上实现重构,不但要实现低层次的结构,还要实现低层
次内部的各种相互作用,对这些相互作用本质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


而且,现代量子理论还发现量子态本身具有某种"经验的自决行为",我们可以认为
,量子态并非终结,量子态上的作用也不过是低层次上作用的集中体现。

简化论能否起到作用,这是人工智能必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2)逻辑上的障碍――谁给机器大前提?

计算机的一切程序过程都必须基于二进逻辑之上,矛盾律于其中处于最高统率地位
。要计算机对一个问题作出解答,必须给他一套完整的无矛盾的逻辑系统,这样它
才能给出答案。

但是在逻辑学中,由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我们已经知道任何要保证自身无矛盾的逻
辑体系,其中一定有不能由这个体系本身所能证明(证明其成立或不成立)的前提
。几何学中的直线平行公理,由欧氏几何本身不可证明。如果你承认它的公理正确
性,那么欧氏几何的其它推论也没有逻辑错误。如果不承认平行公理,例如俄国数
学家罗巴且夫斯基改变了平行公理,同样得出了新的自恰的几何体系。因此任何一
个逻辑系统都必须有"不证自明"的大前提和公理。如果凭借一个逻辑体系本身来论
证它的大前提,或向大前提提出问题,就会发出逻辑的自我相关,其结果是产生悖
论,"理发师悖论","说谎者悖论"都源于此。

因此要解决某个问题,首先必须有大前提或公理作为作为最终的回溯点。而对于人
来说,这些公理可能源于直觉,经验,信仰,被公认的理论等等。机器要想解决问
题,它就必须事先获得公理系统。那么谁给它提供公理呢?

如果有一天,有这样一种机器,它会自动的选择各种大前提融入机器的程序,这时
这种机器就会以对立的形式先验地检查它要解决的问题的对立面,如:A在某大前
提下的对立面非A,非A在另一大前提下的对立面非非A,这时有可能已不是A了。这
样机器似乎在"创造性的思维",因为出现了一个自发取得的正在发展的推导。这样
的机器不再是一个可靠的仆人。它得出不再一定是原问题得合理结果,而是以别的
任意前提为基础提供见解,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偏爱"。这台机器会出错,它不再具
有接受命令的功能,换句话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由意志",这样的机器也许
具备了一定的智能,也许没有,因为无法知道它如何选择大前提。人类对公理的选
择是根据认识的进步不断变化的,它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产物。同样,如果机器的公理系统不是人实现赋予的而是"它自己"选择的,那么
它也必须具有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而它要去做任何事情比如得到认识,它事先又
必须有合适的公理系统。这是"鸡生蛋蛋生鸡"式的悖论。

3)认识论上的障碍――怎样认识未知?

计算机在认识上遇到的障碍是形式化和算法化的问题。

任何问题要解决,必须先建立一个形式系统,规定所用的符号,规则,把要解决的
问题用符号串表示出来,得到的解也为某个符号串,并且由形式系统对应规则了解
它的意义。计算机作为人的创造物,它的形式化能力就必须由人赋予。但是我们不
可能设定一个包罗万象的先验形式系统赋给计算机,因为形式化的系统不可能先验
的存在,你无法把今天尚未认识而明天可能认识的领域预先形式化。即使做到这一
点,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不完全可知性也会使这个符号系统无限复杂,这与计算机
资源的有限性矛盾。

其次是算法化的问题。对于已经形式化问题,若用计算机解决,还必须找到一个算
法,该算法即使存在,也不一定能找到。存在是客观的,找到它是人脑的功能,而
要用计算机代替人脑,意味着要找出一种算法使计算机来代替人脑寻找算法,这本
身就是一种回归。可见,算法化也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基本困难。

4)本体论上的障碍――智能能独立出来吗?

如果机器智能能够实现,那么对智能行为的产生有实际意义的一切,原则上都必须
可以分解为一组与局势无关的确定的元素,即是说,存在的事实在逻辑上是可以完
全独立的。换言之,如果要计算机感知,说话及具有一般智能行为,它所使用的数
据必须是离散的,明晰的和确定的。否则这些数据就不会成为可赋予计算机并用规
则加工的信息。但这种本体论设想忽略了任何数据都具有一定的背景和局势,而智
能必须处在某一局势中,因此他不能同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分割开来。孤立的模拟
大脑的机制,不把它放到与外界相联系的环境中,就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计算机
智能处理离散的事实(数据),但人不是孤立的事实和一组事实,而是生活于世界
的过程中﹑创造自身及事实世界的一种存在。图灵曾说过,如果要制造一台真正理
解,实际言谈和翻译自然语言的机器人,你要做的任务是给它编制程序教它像人一
样认识整个世界。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的几个问题。

以上的各种问题,都是人和机器在思维(如果机器能思维的话)时需要面对的。对
于这些问题,一方面,在人与机器,人脑与电脑之间不存在具体的固定的界限。随
着人的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思维模拟的界限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
今天不能形式化,算法化的东西,明天有可能形式化,算法化。模拟思维的机器在
功能上会不断向真正思维着的人脑接近。但另一方面,由于人是机器创造者这一特
殊身份,我们需把那些人自然获得的能力赋予机器,换句话说,能否克服这些障碍
的关键在于能否认识人本身的理性思维过程。

5)在意识人性问题上遇到的障碍――计算机会拥有情感,意识,和"人性" 吗?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自我体验的心智活动。意识,与存在相对立,是精神现
象的最高形式。如果机器能够拥有意识,那么它就获得了内在体验,拥有了主观世
界。它就可能拥有独立的情感,自由意志,价值观念,就可能感受痛苦欢乐,可以
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追问一切。这时毫无疑问,机器已经拥有了思维智慧。

很多科学哲学主义者认为:""你",你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你的本体感觉
和自由意志,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英国 F.
Crick)。这样只要充分了解了这些基本单元的行为规律,我们就能够运用到机器
上,从而给机器赋予意识活动。"

这种将意识活动归结为某类神经元标记感知事件的结果,并因此推断出机器也能够
获得意识的观点很大部分是基于一厢情愿的猜想,因为有关意识是什么,意识是如
何产生的,意识及具有什么特点作用等问题几千年来未见定论,因此这种机器能获
得意识的观点更无法让人信服。何况这种观点基于简化论和科学决定主义理论,这
两者本身就并不被普遍公认。

问题不光如此,更困惑的是我们连能否判断机器已经拥有了意识这样的问题,也无
法刨根问底。因为如果要知道某人或物是否具有意识,那你就必须自己变成该人或
该物;但一旦你真的成了改人或该物时,你就不再是原来的你了。从而你的那个问
题也就不在具有意义了。

未知,困惑,也许是我们目前唯一的感受。

--
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有了平和的心,你就不再是人,是牛人了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14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