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ikue (小坏蛋), 信区: CL
标  题: “以人为本”与“以人权为本”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Apr  9 22:59:27 2001), 转信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口号频繁地出现于各级政府的文件中,
亦接二连三地显露于一些报刊文章中。较之过去“阶级斗争为纲”的
岁月事事、处处都要贯彻阶级斗争的精神而言,“以人为本”具有一
种温馨的人道主义情怀,抚慰了曾遭受“文革”创伤的中国人的心灵。
因而,它被人们广泛宣传和引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是时代进步的
表现。

  然而,观念的更新是无穷尽的。我们既要看到“以人为本”口号
产生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还要看到它一定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进而与
时俱进地深化这一口号。

  “以人为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的口号,针
对的是中世纪神学家们所主张的“以神为本”。一般来说,西方思想
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
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
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
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
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对人、对自己、对上帝和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

  第一种模式在欧洲中世纪居于主导地位。按照这一模式的观点,
上帝是独尊、至上的存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创造、预先安排
的,上帝本来为人类安排的是在天堂享受永生的幸福,但是人类始祖
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志和禁令而犯了大罪。这种罪大于人类一切
的罪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而被称为“原罪”。亚当的一切子孙
后代都从亚当那里继承了这种原罪。人类由于他们的原罪而丧失了改
恶从善的意志,不能自己解救自己,只能依靠上帝的恩典。在当时只
有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
神学是惟一的学问,哲学、政治、法学、文学等都成了神学的分支和
婢女。这种模式的核心观念是“以神为本”。

  第三种模式产生于中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运动是资产
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她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主张以人为
中心(本位),反对以神为中心(本位);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
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等级桎梏;提倡个人现世的幸福,反对教会的
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把理性、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看做是人类
普遍的、永恒的本性,以此论证他们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幸福
的要求的合理性。

  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不同,宗教从未在神州大地上盘踞主导地位。
从西周以来,中国人就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信仰。孔子说“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其弟子也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孔
子开创的儒学亦极具以人为本的人文色彩。所以,现代史学家范文澜
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宗教之所以在古代、近代未居主导地位,
就是因为儒学被中国人普遍信奉、被历代王朝着力扶植。

  但儒学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以人为
本”,此处的“人”在现实社会被编制在“三纲五常”的等级网络中,
是不平等的。因此,儒学的“以人为本”虽然在反对远古的宗教迷信
中曾起过进步作用,但到后来已沦落为封建纲常名教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提“以人为本”,既缺乏西方对应的“以神为本”的历
史文化背景,又与儒家的“以人为本”胶着不清。因此,我建议改提
“以人权为本”为宜。这是因为:

  第一,党的十五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以
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本”。

  第二,“以人权为本”不会误导人们只重权利而忽略义务。因为
权利和义务从来不可分割,任何人都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我的权
利对别人来说是义务,别人的权利对我来说则是义务。“人权”丝毫
不会否定义务。

  第三,“以人权为本”不会误导人们崇释个人主义。因为现代人
权是个体权利和集体权利的统一,并不仅仅是个体权利。人权经历了
三代的演变,第一代、第二代人权仅限于个体权利,而第三代人权则
发展为集体人权。作为当代人权重要内容的发展权,就是融个体权利
与集体权利为一体的一种人权。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4.2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