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oody (总有艳阳天), 信区: CL
标  题: 法学专业考研与就业(一)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4月13日11:10:1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到了大三,“考研,还是工作”的抉择就摆在大部分本科生的面前—能出国的人毕
竟是少数,如果把出国读书也算在广义的考研里的话,那么所有人都要站在继续读书还
是工作的十字路口。把眼光再放远一点,无论是在国内读还是留洋,无论是只读完硕士
还是一直读到博士,最终都免不了要走向社会,最终找一份工作。于是,“考研,还是
工作”的抉择就可以转化为早工作还是晚工作的抉择。

    早工作早赚钱,为什么要晚工作?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能力而非文凭,在别人
继续读书的三年或两年里,参加工作的人不仅拿到了薪水,而且增长了经验,等到读研
的人毕业时,他能找到的工作的薪资水平未必比得上已经工作了三年的本科同学。

    因此读研是有机会成本的,这成本不仅包括不便宜的学费和失去的青春,还包
括如果工作的话可以赚到的钱,可以积累的工作经验,可以培养的社会资源。

    考研:先认清未来的方向

    只有仔细权衡之后的决定才可能是明智的。明白了读研所要付出的代价之后,
再来估量一下读研的收益,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规划。大三的时候,我们班上
的同学几乎人人都说要考研,这里面有人是为了梦想(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有人是
为了学术(去考冷门的理论学科的),但大部分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于是按照自己在班
级的实力,按照专业的热门程度,报考了相应的专业—最强的去考了国际法和民商法、
次一点的考了刑法和诉讼法等、再次的考了宪法行政法、最后剩下的是法制史和法理这
样的冷门专业。

    所以,在报考之前,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读研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理想为学
术,那么这篇文章与此无关,尽管我当年选择法理专业时根本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就业。
我曾经为报民商还是报法理挣扎过,不是由于对自己实力的怀疑,而是对自己究竟要什
么的困惑—民商在我看来,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法理则代表我对人生的困惑—最终
我选择读法理,我希望能有时间思索一些问题,也许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我愿意为之
付出三年的光阴。等我上研之后,听说法理专业的就业还不错,也只是无动于心的笑笑
而已,苏格拉底说过:不求而得的,不能称为幸福。

    如果是和大多数一样,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读研,那么就要衡量一下考研的
收益:知识上收获且不去说它,相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读研可以给个人带来哪些
好处?

    首先是钱的问题,公费的名额越来越少,全部自费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大部
分人将不得不承担不菲的学费,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此之外,读书期间的生活费用
谁来负担?难道再向父母开口?这应该是很多人要考虑的问题。据我所知,理工科的学
生通常都有“老板”,虽然被“剥削”,但是总还可以拿到一些工资。我是学法律的,
谈谈我所了解法律这一行的情形。我本科的寝室里有四个人考上研究生,三个本校,我
是外校,三个本校的有的在外面代课,有的给老师作秘书,生活开支的自理是没有问题
的;我自己身边的同学,如果出去兼职的话,养活自己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在外面代课
,在律所实习,帮人写文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得好的日子还比较宽裕。

    其次是工作经验,法律是一门“世俗”的学科,法学界的很多老师都会涉足法
律实务。这些从事实务的老师分成两种:自己单干的和带学生一起干的,我有个高中同
学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法学院读国际经济法的硕士,刚考上研究生,导师就让他去律
所里上班。在“老板”的律所里,全是师兄师姐,有硕士,也有博士,因为师出同门,
大家关系很融洽,导师很大方,同学的日子过得也很滋润。我曾经戏称,等他毕业时,
工作经验已经有三年了。可是并非每个研究生都会遇到这样的“老板”,有的导师自己
专心做学问也要求学生专心读书,有的导师严厉禁止学生出去打工或兼职,有的则睁只
眼闭只眼任由学生自己选择,所以在考研之前,对相关信息一定要了解清楚。我的一些
同学,他们的导师虽然不做实务,但并不禁止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出去兼职。他
们在一些著名的外资律所和外企的法务部兼职,不仅可以赚钱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这
段工作经历,对毕业时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干得好,毕业后很可能就留在那里。

    最后是社会关系,参加工作的人也许有更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不
过。社会有社会的资源,学校有学校的资源。你去外交部工作和去街道办事处工作,能
培养的社会关系是不同层次的;不同的学校之间,资源分布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如果再
进一步细分的话,不同的专业,乃至不同的老师,掌握的资源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
么考研时要择校、择师的原因。通常来说名校的老师有更多社会资源,但有的时候,某
个很强的老师,在某个领域是专家乃至权威,掌握很多的资源,却未必在一流的高校里
,这属于奇货可居型,实力中等的同学,不可错过。

    最近几年来研究生一直扩招得很厉害,走向了物以稀为贵的反面。按照市场经
济的规律,需求曲线永远向下是不可避免的。这时那些非但不扩招反而压缩名额的学校
就值得留意了,因为这是一个学校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的象征—如果把学校比作一
个工厂,研究生就是它的产品。讲就业总是离不开考研,既然大部分人考研是为了将来
找个更好的工作,就有必要对学校的就业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大致总结一下前几届
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也许可以使后来人在考研时少一些盲目与偏执。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74.7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