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ecsun (凌风一剑), 信区: CM
标  题: 洛克菲勒: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Jul 17 19:10:14 2004), 站内信件

洛克菲勒,法国人,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油巨子

    人称“吝啬的冷面杀手”。 他从小就亵渎神灵,明晓财道;他信奉弱肉强食
的强盗逻辑,恪守尔虞我诈的商战奸术;他从不 当急先锋,而是在成熟的时机,
冷酷无情地从别人手中夺取胜利的果实,常常心狠手辣地将对手 连骨带血地活吞
进肚。他吝啬得向自己邀请来家作客的朋友收取住宿费。在他已成为亿万富翁时,
仍向被邀请去他别墅住了一天的朋友要去10元的住宿费。他曾向秘书借5分钱打公
用电话,归 还时秘书不好意思要,可他勃然变色申斥道:“5分钱是一块钱的年利
呢!”然而,这位凶残吝啬 的刽子手对于慈善事业的捐赠却令人难以置信的大方
。 他于1937年逝世,享年98岁。他的事业已传到第三代,第四代的子孙手中。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王朝
的创建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企业家,是一个古怪、狡诈、多有创见、令人
难忘的人物。这个偶像的本来面目如何,整整三代的历史学家都没有触及。如今,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荣·切尔诺用极其客观和优美的笔法第一次向我们详尽、公
允、深入地讲述了这位商业巨子的全貌。
  创造了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

  洛克菲勒出生在乡间,父亲是个犯有重婚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母亲是个
循规蹈矩的清教徒。尽管他的童年不像传记作家们一再渲染的那样穷困潦倒,但有
位邻居的回忆:“我不记得还见过像他家人那样可怜、那样无人照顾的孩子,他们
成天穿着破衣烂衫,一副又脏又饿的样子。”足以证明他们的家境十分贫寒。
1855年,15岁的洛克菲勒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就读三个月
,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惟一的一次正规的商业培训。18岁时,他从父亲手中以一分
利贷款1000美元,与克拉克合作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经营农
产品(相关,行情)。战争需要大量的农产品,所以,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把20多岁的
嗅觉灵敏的洛克菲勒变成了一个富人。像其他富人一样,他每年花300美元雇人替
他入伍打仗,而他却紧紧抓住战争给自己带来的重大机遇,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
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争给洛克菲勒创造了发展的新天地,而战后的经济繁荣又给充满活力、机警
敏锐、贪得无厌的他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仅以4000美元的投资与他人合作成立了石
油公司,这位资本家从此一头撞进了黑金之河,财富从油井里喷涌而出,源源不断
。无与伦比的商业才智和贪婪的天性使他在短期内创建了美国最有实力、最令人生
畏的垄断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而发迹,成为世界首富。这个被众多专门揭
人隐私的文人称为“章鱼”的托拉斯企业所提炼和销售的石油,几乎占当时美国同
类产品总产量的90%,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有关财富的神话。

  不让儿女成年前知道他是个富人

  批评洛克菲勒的人指责他说,他的帝国是建立在不择手段的经营策略上的,比
如,同铁路公司广泛勾结、实行掠夺性价格、派遣行业间谍以及向政府官员大肆行
贿等。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和检察官们掀起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反托拉斯大战把标
准石油公司逼入绝境之前,洛克菲勒想方设法逃避种种调查达30年之久。

  扑朔迷离的洛克菲勒虽然聚敛了巨额财富,但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而且时时
刻刻都在给他的儿女们灌输他那一贫如洗的儿时的价值观。防止他们挥金如土的第
一步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没
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
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
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
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惟一的男孩
小约翰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洛克菲勒
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
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像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
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
。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
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
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
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
是女孩。

  生活节俭的他却是最大的慈善家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像洛克菲勒这样节俭成性、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竟然成了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止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3亿美
元,他的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
仅次于美国,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
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
的医学人才。他的赞助不仅是给原始医学致命的一击,还给慈善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在他之前,富有的捐赠人往往只是资助自己喜爱的团体,或者馈赠几幢房子,上
面刻着他们的名字以显示其品行高尚。洛克菲勒的慈善行为则更多地致力于促进知
识创造和改善公共环境,这完全超越了个性,更加富有神话色彩,其影响更为广泛
,意义也更加深远。

  洛克菲勒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奉献行为,使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参差不一
,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名声。他集虔诚和贪婪、同情心和凶残狡诈于
一身;他是美国清教徒先祖们毁誉参半的传统之化身,鼓励节俭和勤劳,同时又激
发贪婪的本性。由于担心有人会破坏墓地,他的棺木被放在一座炸药无法炸开的墓
穴中,上面还铺着厚厚的石板。而各家报纸登载讣告纷纷把他说成是乐善好施的大
慈善家,只字不提那个残忍的托拉斯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无论
是持什么立场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同他有过过节的人,无不对他大加赞扬,一位检
察官是这样称赞这位他曾经问讯过的、搪塞敷衍的证人的:“除了我们敬爱的总统
,他堪称我国最伟大的公民。是他用财富创造了知识,舍此更无第二人。世界因为
有了他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位世界首席公民将永垂青史。”


-终身难忘的“就业日”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里奇福德镇。他们这个
家族是十八世纪从德国举家移民到美国的。约翰的父亲比尔是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
子,这使他们家庭一次次搬迁,日子过得很不安定。1853年初,洛克菲勒一家搬到
俄亥俄州一个草原小镇,第二年,15岁的约翰进了中心高中,同学们叫他“约翰·
D”(因为他在作文里这样署名)。约翰是一个超群的辩论家,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头
头是道。他有个密友叫马克·汉纳,后来成为国会参议员兼共和党领袖;另一个朋
友叫达尔文·琼斯,他们成了少年时代的三剑客。

  约翰·D迷恋上了音乐,他甚至一度想当音乐家。当时他与父亲有个特殊的约
定:借给父亲一小笔贷款,但要收取利息。尽管这点钱只相当于他来回坐车的费用
,可是对生意上的事,他从来就不感情用事。约翰·D·洛克菲勒16岁时,开始面
对艰难时世,他翻开全城的工商企业名录,仔细寻找知名度高的公司。每天早上八
点,他离开住处,身穿黑色衣裤和高高的硬领西服,戴上黑领带,去赴新一轮的预
约面试。他不顾一再被人拒之门外,日复一日地前往———每星期六天,一连坚持
了六个星期。当时克利夫兰的人口大约为三万。洛克菲勒说,他把列入名单的公司
走了一遍之后,又从头开始,有些公司甚至去了两三次,但谁也不想雇个孩子。可
是洛克菲勒是那种倔脾气的人,越是受到挫折,他的决心反而越坚定。

  1855年9月26日上午,他走进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休伊特-塔特尔公司。接见
他的是二老板亨利·B·塔特尔,他需要人记账,便叫洛克菲勒午饭后再来。喜出
望外的洛克菲勒一步一跳走了出去。此后,一直到了老年,他仍记着那激动人心的
一刻。午饭后他见到大老板艾萨克·L·休伊特。此人在克利夫兰拥有大量的房地
产,还是克利夫兰铁矿开采公司的创办人,他仔细看了这孩子写的字,然后说:“
留下来试试吧。”老板让洛克菲勒脱下外衣马上工作,工资的事提也没提。他过了
三个月才收到了第一笔补发的微薄的报酬。洛克菲勒一生都把9月26日当做“就业
日”来庆祝,那热情,胜过他自己过生日。

  洛克菲勒埋头于散发着霉味的账本里。他每天天刚亮就去上班,办公室点的是
昏暗的鲸油灯。他说过:“由于我第一个工作是簿记员,所以我学会了十分尊重数
字和事实,无论它有多小……”后来公司让洛克菲勒负责付账单,他接过这项工作
后仔细核查,“比花自己的钱还尽心”。有一次,在隔壁办公的老板交给他一份长
长的、未经核对的管道铺设费账单,请他去付一下。他从中发现了几分钱的差错,
洛克菲勒对这种大大咧咧的态度感到十分震惊。此外年轻的洛克菲勒还为休伊特收
房租,他不但有耐心,有礼貌,而且还表现出斗牛犬般不屈不挠的精神,直到欠债
的人交出钱为止。南北战争爆发前,大多数企业都只经营一项业务或生产一种产品
,而休伊特-塔特尔公司却代理各种商品的销售。1855年年底,休伊特给了洛克菲
勒50美元作为头三个月的工钱,相当于每天五毛钱多一点。之后休伊特宣布,这位
助理簿记员的工资将升到每月25美元,即每年300美元。

  洛克菲勒的私人生活和他在公司的生活一样,也是受一笔笔账目支配的。他发
现数字十分简洁、可心,便把公司里的业务准则应用到个人的精打细算上。1855年
9月开始上班时,他花一毛钱买了个红色小本子,称其为账本甲,在上面详细地记
下自己每一笔收入和开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账本甲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五
十多年后,当他拿出它来一页一页地翻看时,睹物生情,几乎是老泪纵横。那个本
子被安放在一个贵重物品保险库里,就像一件无价的传家宝。账本甲还告诉人们:
洛克菲勒从小就是一位热衷于行善的人。在他工作的第一年,就把6%左右的工资捐
给了慈善机构。他20岁时,捐献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收入的10%。

  1857年,17岁的洛克菲勒被提升为主任簿记员,年收入提到600元。他充满自
信地尝试做面粉、火腿和猪肉生意,数量尽管不大,但每次都有赚头。1858年,洛
克菲勒的英国朋友莫利斯·克拉克提议他和自己成立一家经销农产品的合伙商号,
最初各投资2000元。洛克菲勒以10%的利息从父亲那里借来1000块钱,加上自己的
钱,同克拉克在临河大街32号合伙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年方18岁便进入
了贸易代理行合伙人之列。

  -跻身于石油产业

  早在18世纪,印第安人塞尼卡部落就开始利用石油了。到了19世纪50年代,
30岁出头,毕业于达特默斯学院的中学校长兼律师乔治·比斯尔组建了宾夕法尼亚
石油公司,并且在当地采集了石油样本送到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耶鲁大学的
小本杰明·西里曼那里进行化验。化验报告中证明这种油可以提炼成优质的照明油
,还可以生产出许多副产品。1859年8月28日,宾州的一口探油井里终于咕嘟咕嘟
地冒出了石油。

  洛克菲勒虽然后来对石油抱有极大的热忱,却是逐步从经营农产品转移到石油
上来的。把洛克菲勒拉进这个行业的,是克拉克的朋友塞缪尔·安德鲁斯。安德鲁
斯是照明油方面的专家,他认为煤油将比其他来源的光要亮,市场也更大。为了寻
找赞助人,安德鲁斯经常去克拉克和洛克菲勒的办公室转悠。但是每当安德鲁斯谈
起提炼石油的事情,心存疑虑的克拉克便打断他说:“我告诉过你,这事没希望,
我们不会拿出钱来。”安德鲁斯转而闯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把他的想法又推销了
一遍。洛克菲勒头一次投资铁路股份获利了,正好手头有一笔钱,他觉得这主意不
错,就动员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元,作为新建的炼油企业———安德鲁斯-克拉克
公司一半的周转资金。

  洛克菲勒将炼油厂选在一条名叫金斯伯里的小河边,那条窄窄的水路,离克利
夫兰市中心一英里半的路,流入凯霍加河。而铁路把克利夫兰同纽约市连接起来,
并且使它有了一条连接宾州油田的宝贵通道。由于水陆并举,洛克菲勒占据了他取
得低廉运费的优势。没过多久,沿着金斯伯里河出现了一连串的炼油厂。安德鲁斯
对做生意一窍不通,他让克拉克和洛克菲勒去管经营,自己只管炼油方面的事。而
洛克菲勒对实际炼油过程十分关心,他经常早晨六点走进制桶车间,把油桶一个个
推出来,石油提炼出来之后还会残留下一些硫酸,洛克菲勒就制订计划用那些残余
物来生产化肥———这是他头一次想到用废弃物生产副产品。不到一年,炼油业务
就成为他们公司最赢利的行当,洛克菲勒紧紧抓住了这个大展宏图的机会,一头扎
了进去。

  1860年,洛克菲勒代表一群炼油资本家去了泰特斯维尔油田,以确保自己炼油
厂的石油供应。他在油田看到,为了把原油运到铁路边上,人们把它装在桶里,用
大车拉着走上崎岖的乡间小路。装满石油的车队在车辙交错的道路上绵延不断,许
多油桶从车上掉下来摔碎了。原先一派田园风光的山谷变得一片乌黑,井架、油罐
、机房与东倒西歪的小屋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油区到处是赌徒和妓女,道德败坏
,简直像地狱一般。就如同早年的淘金热一样,他看出了这个行业的草率之处。洛
克菲勒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更加理性的阶段。他尽可能地收
集资料,坚定地要在这个上帝抛弃的地方,做道德的维护者。

  -买下了自己的炼油厂

  当初,钻探石油像是在摸彩:谁也说不清石油究竟是不是一个昙花般的奇迹,
它会不会给人类带来长久的利益。大多数石油生产商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下,都想尽
快把井里的油抽干,而没想建立一个工业。洛克菲勒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相信这
个行业有着长远的前景。首次宾州之行使他觉得,探油的结果实在无法预料,相比
之下炼油似乎既保险又有条理。没过多久,他进而建立了这样的信念:炼油是从这
个行业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关键。

  洛克菲勒十分钟情于账本,这使比他大将近十岁的克拉克很瞧不起,觉得他做
事刻板,像个小职员。起初洛克菲勒隐忍着,后来终于同克拉克分手了。至于分手
的原因,洛克菲勒在后来的回忆录里说:“因为我贷款扩大炼油业务的事,他非常
生气,好像这冒犯了他似的。”洛克菲勒看得出来,克拉克缺少胆略,欠了银行的
钱便担心得要死,觉得这个冒失的年轻人会把公司所有的资产孤注一掷,所以恼怒
不已。1865年1月,在一个名叫皮特霍尔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油田,并很快魔术般
地出现了城市。这成了洛克菲勒同克拉克决裂的催化剂。洛克菲勒请克拉克再签一
张借据,克拉克朝他发火道:“为了发展这个石油业务,我们一直在借钱,借的钱
太多了。”洛克菲勒毫不退让地反驳说:“只要借钱能稳稳地扩大业务,我们就应
该借。”克拉克企图吓住洛克菲勒,便威胁说要散伙;而洛克菲勒这时已决意摆脱
克拉克和代理贸易业,他正在动员安德鲁斯与自己合作。

  几个星期后,他和克拉克又吵了起来。1865年2月1日,洛克菲勒把几个合伙人
请到家里,向大家推荐他快速发展炼油厂的方针———这是克拉克深恶痛绝的事。
结果公司散伙,大家同意把公司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拍卖时克拉克请来一位律
师,洛克菲勒则自己出马。拍卖底价是500元,但很快涨到5万元———已经超过了
洛克菲勒所预想的炼油厂的价值。最后又升至7.2万元,洛克菲勒毫不迟疑地报出
7.25万元,他明白这事将决定自己的一生。拍卖会后,他把自己在代理公司的一半
股份和那7.25万元钱一并交给了克拉克。尽管如此,他还是抓了一个头彩:在26岁
时,他拥有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每天能提炼500桶原油———这是当地第二
大炼油厂产量的两倍———并且已跻身于世界最大的炼油厂之列。

  1865年12月,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开了第二家炼油厂———标准炼油厂。
四年后,两家工厂以联合股份的形式起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在俄亥俄州注册,洛克
菲勒任总裁。之后为了实行彻底的垄断,洛克菲勒一连收购了几家炼油厂,并涉足
管道运输业,还建立了自己的铁路网络。1878年8月,安德鲁斯与洛克菲勒在对股
东分红问题上出现分歧。洛克菲勒最不能容忍那些喜欢多得红利,不愿把收益投入
再生产的董事。安德鲁斯威胁说要转让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按照他的要求以100
万元买下了他手中的股票,从此便独自执掌公司大权。

  洛克菲勒同当年高中的同学,24岁的劳拉于1864年9月8日举行了婚礼。他尽管
已积攒了巨大的资金,买结婚戒指却只花了15.75美元。这笔花销记在账本乙内的
“杂项开支”项下。洛克菲勒一向怀念这段时光,并且一直珍藏着他俩用过的第一
套餐具。

  -抢占全球市埸

  19世纪80年代初,标准石油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全球垄断,洛克菲勒扬名海外
。为了研究国外市场,标准石油公司在1882年派石油商人威廉·赫伯特·利比去远
东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利比注意到石油“比商业史上任何一种源自一地的产品的
渗透性都强”,于是便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地劝说人们使用煤油。正如洛克菲勒
所说:“在许多国家里,我们得先生产油灯,再教当地人学会使用煤油。”利比很
满意地看到,当一本宣传煤油灯安全可靠的小册子翻译成中文后,一艘艘小舢板满
载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沿河而上,向中国内陆深处驶去。为了扩大人们对煤油的需
求,公司以低价卖出了成千上万盏煤油灯和灯芯,有时还免费赠送给第一次买煤油
的顾客。

  可是自从里海边的俄国巴库喷出原油后,到19世80年代末,巴库郊外已麇集了
二百多个炼油厂,价格低廉的煤油很快充斥欧洲市场,抢占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地盘
。美国驻巴库领事J·C·钱伯斯被标准石油公司派去收集情报,他发出警报说:俄
国人“野心勃勃,要把美国石油从世界市场上赶出去”。洛克菲勒大吃一惊,为了
报复俄国人,他使出了惯用的重型武器:在整个欧洲降低油价,并且开始了恶毒的
宣传活动,使人们对俄国煤油安全性产生怀疑。

  激烈的海外竞争再次激起洛克菲勒的斗志,他决定设立自己的海外机构。
1888年标准石油公司设立了它的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英美石油公司,很快垄
断了英国的石油生意。两年后标准石油公司又在不来梅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负责
德国的市场。他在鹿特丹还建了一个石油输送站,签了一个向法国供应全部所需原
油的合同,买下了荷兰、意大利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并策划在印度进行一场激烈
的价格战。标准石油公司还向欧洲派出了第一艘装载量为100万加仑的巨型蒸汽油
轮。到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为了抢亚洲的生意,甚至屈尊代销俄国煤油。它终于
在亚洲设立了一系列营业所,并且向上海、加尔各答、孟买、横滨、神户和新加坡
等地派去了一批代理人。自此竞争便成了国际石油业一成不变的事实。此时标准石
油公司已拥有了10万名员工,洛克菲勒创立的这个石油帝国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富
有的融生产与商业为一体的机构。

  为了使大家相信他是个情操高尚的商人,洛克菲勒给高尚下了这样的定义:信
守合同,及时偿付账单和债务,公平对待小股东,从不发行虚股等等。为了标榜自
己清白的形象,他一再坚持自己的商业信誉和补偿规则。其实身处帝国之巅的洛克
菲勒还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情报网络,他从各地代理人每月交上来的报告里摘录了厚
厚的分类卡片,上面记录着独立石油销售商在他们领地里售出的每桶油的来源。标
准石油公司间谍们收集的情报大部分来自杂货店和铁路运输代理,这位巨头在百老
汇26号里能看到他的王国在最偏远的角落如何与对手竞争。当时标准石油最常用的
策略,是大量散布谣言,说那些为数不多的独立销售商都在苦苦挣扎,用不了很久
就会无力供应石油,以吓跑他们的客户。

  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对得起良心,洛克菲勒需要乞灵于一个崇高的主题:用低廉
的价格给人类带来光明。他早年在油田观看钻井时,曾默默盯着那口井,慢慢地说
道:“这是穷人的光明。”这样的话在他的书信中随处可见。洛克菲勒在偏远的农
村长大,在烛光下看书,他理解廉价煤油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他醉心于用低成本
、高产量的生产保住市场份额,为此他不惜暂时减少利润。正如他本人所言:“标
准石油公司一直记住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提供最好的服务,满足于大量增加
的业务,而不是增加利润去诱使别人与我们竞争。”洛克菲勒明白,如果自己太贪
婪了,别人就会用其他产品取代煤油。

  1883年,由J·N·皮尤为首的一个商业集团把天然气用管道送到了匹兹堡。洛
克菲勒很快就看出天然气是对石油生意的补充。他建议标准石油公司应该在这个领
域里发展。两年内标准石油公司就把天然气从宾夕法尼亚西部运到了俄亥俄州和纽
约州的各个城市,到了90年代,洛克菲勒已经秘密掌管着泰特斯维尔、石油城、布
法罗和其他13个地区的天然气公司。1886年标准石油公司创建了天然气托拉斯,洛
克菲勒是其最大的股东。

  -面临两难抉择

  自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25年后,美国境内再也没有发现大油田,因
此人们总怀疑洛克菲勒帝国是否坚实。洛克菲勒长期以来也被两个截然相反的噩梦
所缠绕:要么是石油枯竭,使自己的石油管道和炼油设备无事可干;要么是被大量
的廉价石油所淹没。在19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人心惶惶的高级经理会上,有人甚至
建议标准石油公司退出石油业,转入一种更为稳定的行当。洛克菲勒听完这悲观失
望的发言后,站起身仰天祷告道:“上帝会赐予我们一切。”他深信石油埋在地下
应自有其道理。

  尽管标准石油公司在炼油、运输和销售等方面无所不能,可是直到19世纪80年
代初,它还只拥有四处石油生产基地。鉴于宾夕法尼亚的油田业已枯竭,洛克菲勒
担心可能不得不转而使用俄罗斯原油,这将削弱甚至彻底打垮标准石油公司。于是
洛克菲勒1884年就开始催促手下建立原油储备。一个转折点出现了,1885年5月,
一支勘探队在俄亥俄州西北部的莱玛镇寻找天然气时,意外地钻探出一片油田。到
那年岁末,这儿四周一下冒出了250多个石油井架,并且一直延伸到印第安那州。
但美中不足的是,原油所含的化学成分中存在着一些难以对付的问题,燃烧时会在
灯上形成一层薄膜。更麻烦的是,它的硫化物含量太高,会腐蚀机器,并且散发出
一种难闻的气味。但洛克菲勒仍对俄亥俄-印第安那的油田充满信心。为了解决质
量问题,他在1886年7月请来一位叫赫尔曼·弗拉希的著名德裔化学家,交给的任
务是:去掉莱玛原油中的异味,把它变成可以上市销售的商品。此时标准石油公司
正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相信弗拉希定能成功,把俄亥俄和印第安那交界处大片土
地全都买下来呢?还是冒着失去大笔财富的危险,等弗拉希做完实验再说?洛克菲
勒尽管一向行事谨慎,这时却显示出远见和胆量,他决定在莱玛石油上投下一大笔
赌注。这遭到董事会中以普拉特为首的一批人的反对。为打破僵局,洛克菲勒在董
事会上提出:“我用自己的钱进行这项投资,并且承担两年的风险。”他答应拿出
300万元———相当于1996年的4700万元,“两年后如果成功了,公司可以把钱还
给我;如果失败的话,由我来承担损失。”

  标准石油公司花了数百万元买下莱玛的油田,还铺设了输油管道。那时这种“
臭鼬石油”每桶只卖15美分,没有市场,但公司还是把这些石油库存起来。到
1888年存量达到4000万桶以上。当然,洛克菲勒在这场赌博中没有单纯依靠化学家
们,他还到处寻找这种难闻石油的新用途。

  他派出一批批推销员和技术人员去动员铁路公司用石油代替煤炭做机车燃料,
劝说旅馆、工厂和仓库用石油做燃料替换煤炉,但这些生意并未做大。终于,到
1887年10月,弗拉希用氧化铜去硫法在处理莱玛原油上取得成功,生产出了可供上
市的煤油,公司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石油生产。洛克菲勒恢复了活力,开始进行这一
行业前所未有的大并购。1890年他吞并了联合石油公司和其他三家大型石油生产公
司,控制了宾夕法尼亚和西弗吉尼亚州30万英亩的土地,从此成了该行业中的头号
霸主。

  -创建芝加哥大学

  标准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了石油业之后,“大型垄断企业的鼻祖”洛克菲勒成了
镀金时代的象征,因而也成了众人批评的焦点。1888年美国大选时,反对各种托拉
斯———包括石油、威士忌酒、糖业以及几十种其他行业托拉斯的抗议活动,在许
多地方爆发,迫使竞选两党在施政纲领中都严厉地谴责经济集中。

  在这场越来越强的批评声中,洛克菲勒再次受到了政府的严格审查。1888年,
纽约州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在调查标准石油公司时才领会到与洛克菲勒打交道有多
难。一位送传票的司法人员来到百老汇26号公司办公地,被告知洛克菲勒出城去了
。他来到第54西大街4号,被告知洛克菲勒确实在家里,但不见客。为了防备这位
大人物一大早溜掉,这位送达员在洛克菲勒家的门廊下凑合了一夜。然而他第二天
天刚亮按响门铃时,却被告知洛克菲勒先生已经离开了。为了指导洛克菲勒如何对
付纽约参议院的听证会,标准石油公司聘请了一位名叫约瑟夫·乔特的著名律师。
见面时,洛克菲勒热情地同他打过招呼后,便歪在长椅上露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乔特试图就公司事务询问他的意见,洛克菲勒却滴水不露,这使乔特十分灰心。


  1888年2月的一个上午,48岁的洛克菲勒身穿外套,头戴礼帽,在乔特的陪伴
下来到纽约市最高法院坐满了人的法庭上。乔特很快就发现他根本不必为其担心。
洛克菲勒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商人一样,擅长于做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他还变成了
一个茫然、健忘的家伙,和蔼可亲却有点思维混乱,像是迷失在标准石油公司巨大
的迷宫里。向洛克菲勒提问的是该委员会法律顾问罗杰·普赖尔,他盯着洛克菲勒
,用手指指着他以示谴责。洛克菲勒始终保持平静,使两人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洛
克菲勒在证词中首次提供了标准石油公司在1882年起草的托拉斯协议,公开了八位
现任受托人的姓名,透露了公司当时拥有的700位股东。最令人吃惊的是,他列出
了属于托拉斯的41家公司———其中有许多在此之前从未公开过这层关系。为了反
驳标准石油公司是一家垄断企业的说法,洛克菲勒提交了一份111家与其竞争的炼
油厂的名单,同时还述说了他与俄罗斯石油业展开激烈竞争的动人故事。

  但是,无论洛克菲勒提供的证词如何出色,该委员会的报告还是称标准石油是
“本大陆上最难对付的金钱实体”,“是原始的托拉斯”。洛克菲勒不得不大量捐
钱,但他捐钱的速度总是无法赶上收入增长的速度。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学会用
一种系统、科学而又同他的财富规模相称的方式捐钱。他创立了芝加哥大学,并以
此最终确定了今后作为慈善家的工作方式。

  但他不愿把这所大学与自己的名字联系起来。洛克菲勒不喜欢在公开场合抛头
露面,校长威廉·雷尼·哈珀终于说服他出席1897年7月举行的建校五周年庆祝活
动。这位赞助人表示不发表演讲,只想轻松地在校园里偷偷地欣赏一两个小时。这
天,三千多名衣冠楚楚的学生和教授涌进校园里,只有一个人身穿普通礼服,头戴
丝质礼帽,走路时还像儿时一样,眼睛盯着地上。他走上主席台时,大家的双眼注
视着这位深居简出的美国传奇人物。第二天上午,洛克菲勒骑上自行车,穿着运动
装参观了校园。

  1895年,56岁的洛克菲勒开始不露声色地逐步隐退,把事业交给他的儿子小约
翰·D·洛克菲勒。1937年5月23日,洛克菲勒去世,享年98岁。

--
人生是一场战争
有很多事情,你不把它搞定,它就会把你搞定......

※ 修改:·jecsun 於 Jul 17 19:12:37 修改本文·[FROM: 192.168.120.196]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20.19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