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ecsun (奄忽若飘尘), 信区: CM
标  题: 与共和国同龄的财经名流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0月07日14:31:52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财经时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环顾四周,这些与共和国同龄的财经名流……

--------------------------------------------------------------------------------

记者  钮键军 郑重 席斯

薄熙来:“魅力”高官

薄熙来简介
  1949年7月生,山西定襄人。1989年后任大连市委常委、副市长。1
992年后任大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1999年后任辽宁省委常委、
大连市委书记、市长。2000年12月后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省长。
2001年2月后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2004年2月任商务部党组副书记
、商务部长。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媒体眼中,是一位充满“魅力”的高官,有媒体称他是同
时具有5种特质的混合体:低调、幽默、忙碌、率直和念旧。而薄熙来自己认为,
他目前身上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来自他独特的人生经历。
  众所周知,薄熙来是中共元老薄一波的儿子,很多人认为薄熙来之所以取得今
天的成就得益于薄一波的支持。但薄熙来曾对此直言,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更多的
是磨炼。
  上个世纪60年代动荡的“文革”岁月,本来应该念中学的薄熙来却在监狱里
度过了5年时光,但“收益匪浅”,让他“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
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尊严对一个人是多
么重要”。
  之后,他在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做过工人。1978年后在北京大学历史
系世界史专业学习,197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攻读研
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他人生的转折点是1992年出任辽宁省大连市的代市长,在这一职位上他一
干就是9年,任市长期间,他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发展思想。
  在其任内,大连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前40余年的总和,完成大型城
市引水工程、黄海大道、星海会展中心、星海广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教师大厦
、科学公寓、旅顺南路改造、大窑湾港集装箱码头和北良码头等一批重点基础工程
。他本人也因此获得1999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2001年1月,薄熙来调任辽宁省副省长、代省长,并在同年2月正式当选
为辽宁省省长。
  2003年年底,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后,薄熙来也开
始谋划自己心中的新“辽宁”蓝图,但就在此时,中央组织部的一纸调令使他开始
了又一次新的转折。
  2004年2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薄熙来出任商务部部长,接替应健
康原因而提出辞职的吕福源。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此时对薄熙来的任命完全可以用“临危授命”来形容。

  薄熙来的前任、中国商务部第一任部长吕福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就因
严重疾病而不能正常工作,令正处在磨合期的商务部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
  薄熙来上任不久,即提出“15条工作改进意见”,用来规范商务部各行政部
门的工作。一时间,商务部内部有着一种说法,“商务部简直就是阎王殿”,“清
规戒律太多了”。但事实证明,薄熙来的15条使商务部的工作作风迅速焕然一新
,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这“15条”,此后也被各省市商务厅局所采纳,成
为规范中国整个商务部门工作的指针。
 与此同时,薄熙来也开始了他有生以来最为频繁的外事活动。今年4月,薄熙来
上任以来第一次遭遇来自外贸方面的危机——3年来,尽管美国对华出口大大上升
,但去年美对华贸易逆差仍达1240亿美元,美中贸易纠纷不断增加。
  4月20日,薄熙来陪同吴仪出访美国,这是他任商务部长后的首次出访。经
过三天友好磋商,中美双方签署了8个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在中美经贸的若干问题
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此后,薄熙来又分别向欧盟和美国进行游说,力图说服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
济体能及早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商务部研究院一位专家指出,从目前薄熙来的工作重点看,他似乎更关心中国
国内市场的发展。从薄熙来布置给该研究院的15个重要选题看,薄熙来已经对今
后中国国内贸易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士认为,薄熙来目前正在着手实施中国的大商务部战略,使中国商务部
能够像美国的商务部一样,在国家经济整体运行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商务部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认为,薄熙来的优势、国际视野和地方经济工作经
验,能使薄熙来在建立大商务部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张瑞敏:专注于目标

  针对近来对海尔国际化战略、股权问题的质疑,张瑞敏只是简单地表示:“我
只看到我的目标。”而他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


张瑞敏简介
  出生于1949年1月5日,山东省莱州市人。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19
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历任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副经理,
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中国空调制冷协会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理事,全国工
商联合会执行委员,海尔集团公司总裁、党委书记。2000年6月海尔集团组织
体系调整后,任集团首席执行官,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第一位CEO。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青年管理专家”等称号。是中共十四大、
十五大代表,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尔都是中国企业学习的第一榜样。作为海尔集团党
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中国风头甚为强劲。
  1949年1月出生的张瑞敏,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20
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上,他还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4年,
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他确立了“名牌战略
”思想,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
发展奇迹。
  20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3年
全球营业额80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获得了更高的美誉度。2004年1月3
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
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惟一入选,排在第95位。
  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SST
市场链管理,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19
98年以来,张瑞敏先后应邀登上哈佛大学、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
沃顿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讲坛。
  张瑞敏在开拓全球市场与众不同的思路,引起世界著名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
的关注。2001年8月25日,米尔顿在海尔集团访问时,称赞张瑞敏是很优秀
的中国企业英雄,海尔是一个创新的品牌。
  1997年,张瑞敏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
;1999年,张瑞敏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具声望的企业家”
第26名;2002年9月,张瑞敏荣获国际联合劝募协会设立的“全球杰出企业
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是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2004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
”,张瑞敏排名第六位,是入选的中国大陆企业家中排名最靠前的;而香港《亚洲
资本》杂志创刊号近日评选出“亚洲企业变革50人”和“中国企业变革50人”
,张瑞敏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一位……
  今年5月和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海尔
视察,并听取了张瑞敏的工作汇报,对海尔集团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
  针对近来社会和媒体对海尔国际化战略、股权问题的质疑,张瑞敏只是简单地
表示:“我只看到我的目标。”而他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
  记者近年来曾有多次机会接触和采访张瑞敏,发现他始终在强调目标。而在海
尔人的心中,也是目标为王,凡阻碍达到目标的都不做,凡有利于目标实现的都可
尝试,大到形而上的观念,小到形而下的股权。
  据海尔集团外宣部部长汲广强介绍,今年1-8月,在原材料涨价、能源紧缺
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国内许多家电企业的业绩出现了“坐滑梯”的现象,而海尔继
续深化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国内外市场销售实现同步高速增长,
前8个月,海尔集团国内市场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国外市场出口增幅实现翻番。
  但在成绩面前,张瑞敏谈得更多的却是“中国制造”的危机。他说:“将来要
警惕一个悖论,那就是中国经济会持续增长,中国的GDP也会越来越大,中国企
业就会持续增长、会越来越大——未必。那时只能靠外资来支撑。而外资来中国投
资决不是来提高你的竞争力,不过是看好你的市场,对中国原有的企业一定要吞并
。”
  他认为,必须在全球化竞争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名牌,如果只满足于做一个给
沃尔玛供货的厂家,只能赖以生存,难以求得大的发展。供货商那么多,最后恐怕
只有沃尔玛的发展,没有品牌的企业则只能停留在维持的水平。

李晓西:诗人经济学家


李晓西简介
 1949年生于甘肃兰州。1996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所两级评议通过,聘
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
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市
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格学会常务理事。从事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宏观经济。重点
研究方向是价格与通货膨胀,以及引进外资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的成果是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围绕市场化改革的倡导者之一。在农产品价格改革、通货膨胀理论、
引进外资、金融改革方面,也有众多独特的见解,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影响。

  李晓西刚刚从黄果树回来,写了一首诗,连同注释放进了自己的文件夹内,他
说有朝一日,自己会出一本诗集。
  李晓西评价自己是个浪漫而理想主义的人,作为老三届毕业生,当时自己主动
要求下乡,从重庆到甘肃嘉峪关的一个村庄锻炼。那时的李晓西已经迷上了诗歌,
每天沉浸在欣赏和创作的喜悦当中,他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生活没有辛酸只有浪
漫。
  1977年李晓西考入兰州大学,1982年踏入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大门,攻
读硕士,1989年在社科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社科院求学期间,李晓西获
得了很多实践的经验,那时,社会对研究生这样的人才非常重视,很多重要课题都
交给这些学生做。李晓西解释,现在的学生基本没有那样的机会。
  当时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体改委刚刚成立,当时的农村发展研究中
心联络室主任王岐山(现任北京市市长)常给李晓西他们留一些题目,到农村现场
调研。李晓西也参与了1984年和1985年中央1号文件的调研和拟订工作。

  李晓西谦虚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子走了22年,如果说自
己有一些成绩的话,除了个人努力,更多的是因为客观条件。”
  1993年李晓西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司长,2001年到北京
师范大学任经济与资源研究所所长,从司长变回教授,李晓西的解释是,自己更喜
欢学校的氛围和工作方式,自己可以边做课题边听歌,最重要的是又可以写诗歌了
。在国务院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李晓西已经彻底扔掉了自己的爱好。而现在
,他几乎每个月都有两首诗问世。
  不过,学校也并非清闲之地,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是李晓西到北师大后新成
立的,工作人员少,很多所里的工作都由学生来做。但李晓西和他的学生们独立完
成了多个重大课题。
  今年2月,李晓西应邀参加商务部代表团赴欧盟,就中国市场经济问题访问7
个欧盟成员国和欧盟总部。此前,2003年6月,中国商务部向欧盟提交了要求
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并附上了《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此次出访,李晓西带上了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新完成的《2002-200
3年中国市场化进展》报告,并与欧盟贸易司领导和专家组成员进行了交流。这对
于促使欧盟率先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尽快消除我国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不
公正待遇,推动中国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商务部为此特意发来感谢信,提到:“李晓西同志渊博的学识,勤奋扎实的作
风,优良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了代表团全体同志的一致好评。对北京师范大学及
李晓西所长对商务部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回国后,李晓西根据欧盟上一次否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时提出的问题,完成了
《再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准备交与欧盟,希望在下一步的中欧谈判中能起到
作用。
  近期,李晓西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做了《“十一五”期间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
思路及政策建议》的课题。
  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开发策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面临停滞不前的局面,
李晓西认为,在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作为实行区域政策的根据,显得太笼统、太
分散,效果太久远,因此,建议有新的区划,作为落实区域政策的依据。
  他建议,在“十一五”规划研究中,重视西三角经济圈,其中包括重视成渝经
济圈和陕西关中经济圈的形成和作用。其中,重庆是西南的带头羊,西安是西北的
带头羊,成都位置居中,条件优越,也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可谓“西部三角,五年
有搞,一都两羊,西部有望”。
  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策略“振兴东北”现在遇到引进资金困难的难题,李晓
西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包袱,而不是新项目的可行性,因此,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的首要任务应是帮助卸包袱。只要东北能改革观念,轻松上阵,完全可以自
己解决进一步的发展问题,完全可以引进各方资金、人才,重振东北作为共和国长
子的雄风。


孟晓苏:房地产业的“学问家”

  在房地产业界,孟晓苏被称之为学者型官员,是因为他即使为官,也始终没有
放弃钻研和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和政策性建议

孟晓苏简介
   出生于1949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地安那大学、伯克利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威廉玛利
学院作访问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
1992年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后任中
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房
地产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是1949年12月24日的生日,他说,
与他的大学同学、中南海时期的同事薄熙来相比,自己算是“新社会”的人了。
  这位中房600亿元资产的掌门人,每一次的行动都举足轻重,其言论影响着
政府决策、影响着投资、影响着消费。
  孟晓苏是大型歌舞剧《东方红》舞台场景设计者、“东方红”三个字的书写者
、著名画家孟宪成的儿子。
  谈起55年的人生经历,孟晓苏感触最深的还是在万里同志身边任秘书的那段
岁月。
  198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孟晓苏进入中宣部新闻局,一年后,
33岁的孟晓苏到中央办公厅报到,成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的秘书。此
后7年半时间,他一直跟随在万里身边,目睹并经历了那个时代中央一系列经济问
题的重大决策过程。
  当时万里副总理的公务繁忙,但只有两位秘书。孟晓苏回忆道:“那时我们按
照延安精神来要求自己,两个秘书做着一个班子的工作,每天工作热情还特别高。

  因为经常连续工作24个小时,领导为几位秘书特地设了24小时开饭的小食
堂。在孟晓苏进入中南海工作的第三年,中办来了一位副主任,直接领导孟晓苏他
们,他就是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孟晓苏说,温家宝既平和又稳重,原则
性也强,文章写得好,说话出口成章。温家宝在那个小食堂与秘书们一起吃了5年
饭。
  在中南海工作的几年,孟晓苏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得到了历练,受益匪浅。与此
同时,他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有意继续深造攻读硕士,这一想法得到了万里
同志的支持。
  1988年孟晓苏考入北大,师从主张实行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
基和刘方(木+或),同门师兄弟还有两位,就是现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和现
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
  研究生毕业前,孟晓苏与导师厉以宁及另外两位同学联合撰写出版了《走向繁
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其中,孟晓苏的文章《坚持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走向》,因
为提出了“要明确改革的定位和定向,改革没有理论指导很难继续向前”等观点,
而受到一些左派理论权威的猛烈抨击,被扣以“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陷改革于灭
顶之灾”的帽子。
  孟晓苏说,他从未改变自己的市场化观点,但关于自己文章引来的争论和批判
,他一直没有对自己的领导万里同志讲过。
  199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决定从国务院政府部门“
挖”一位年富力强的学者型官员来任老总,最终选择了孟晓苏,并得到了万里同志
的同意。当时,孟晓苏还身兼国家商检局副局长一职。
  1993年9月,孟晓苏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仍然是厉以宁教授。

  在房地产业界,孟晓苏被称之为学者型官员,是因为他即使为官,也始终没有
放弃钻研和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和政策性建议,有许多被
政府部门采纳并在各地推广实施。
  比如,在我国实行“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保险”的建议,“将房地产作为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议”,在有关城市住宅实行“分时度假”的销售理念,都是
他积极提出的。最近,他又提出了“反向抵押贷款”,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
正在研究如何实施。10年中,他先后撰写和主编了10本房地产业著作,发表了
180多篇论文。
  在今年国家对钢铁、建筑等产业予以调控之际,中房集团2月在香港购买了2
万套居屋,又在9月于北京举办了大型项目推介会,调控似乎对中房影响不大。对
此,孟晓苏解释说,这轮调控是理性的预防性的宏观调控,调控所要限制的也是以
政府“埋单”的虚假消费,如党政机关办公楼、大广场、宽马路等项目,还有不能
马上形成即期消费的项目,如高速公路、机场等,这与1993年的“急刹车”、
“一刀切”有很大区别。

詹国枢:三种角色集于一身


詹国枢简介
 1949年出生,四川西昌人。中共党员。“老三届”高中生,曾插队下乡当知
青,后调到四川省会东县文化馆及县委宣传部工作。197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
新闻系。1982年到《经济日报》工作,历任记者、版面主编、国内部主任兼研
究所副所长、编委兼工交部主任、副总编辑。1994年11月获第二届范长江新
闻奖。

  现任《经济日报》副总编的詹国枢是“老三届”中的学长,因为父母支边到了
偏远地方,小时候的詹国枢没有人看护,当地又没有幼儿园,父母就将他直接送到
了小学一年级,那年他才5岁。
  詹国枢上山下乡的地方是金沙江畔的一个公社,条件非常艰苦。多年来,詹国
枢一直在思考当年上山下乡的价值,他认为,如果去了对个人成长将是一笔财富,
如果没有去,那根本没有必要。
  詹国枢谈自己时,总要以“我们这一代人”来表达,他说:“因为有那十年的
经历,我们这一代人了解农民疾苦,我们这一代人心态不浮躁,平和实干,我们这
一代人努力工作、珍惜生活。”1977年,他们那一代人有机会参加高考,实现
理想,所以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邓小平充满了感激之情。”
  1982年,詹国枢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来到《经济日报》,三年内即成为
部门负责人,第四年晋职为主任,第十年进入报社领导班子。在工作岗位上,詹国
枢囊括了新闻界的三个最高奖项——“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新闻奖”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认为,自己能够独揽三项大奖,除了自己的能力
外,《经济日报》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经济日报》今年10月11日将全面改版,詹国枢近来一直忙于改版前的内
容、业务和人员调动工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被“十万火急”的事情打断。
  根据自己目前的状态,詹国枢总结自己有三种角色:副总编辑、票友经济学家
、记者。
  从事多年经济新闻工作,詹国枢对经济学理论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经过多
年钻研,他发现,经济学理论并不复杂,可以利用自己的所长,把经济学的深奥理
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普及经济常识。
  于是,他在《经济》月刊开辟了专栏“深意浅析”,通过通俗、易懂、平实的
风格,解释枯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或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新的理论。他的“消费
五层次论”、“幸福公式”等已广为流传,被称为具有人文色彩的经济学理论。
  以“消费五层次论”为例,他非常简单地把人类千变万化的消费行为明确划分
为五大类:触觉消费、味觉消费、嗅觉消费、听觉消费和视觉消费。视觉消费是人
类在满足其他消费需求后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消费,解释了一些过去不容易解释清
楚的消费现象。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视觉消费占总消
费支出的比例来衡量,所占比例越高,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詹国枢直言,自己在报社领导中是写稿子写得最多的,产量比较高。在《经济
日报》的22年,詹国枢每时每刻都在以记者的视角,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
,提出问题。
  最近,詹国枢正在做一篇解析“市场缺陷”的文章,他认为,虽然我们要搞市
场经济,但市场的自身毛病也很多,因为市场是盲目的、自私的、不公平的。为什
么北京的交通如此拥堵,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市场的盲目性,土地审批过度,到处都
是房地产开发,到处是容积率高的楼房,现在一个小区的居民常常都在5000人
以上。
  市场也是自私的,为了局部利益最大化,市场可以损害整体利益;市场也是不
公平的,由市场决定的一次收入分配往往差距很大,通过税收杠杆(所得税)二次
分配可以减少收入差距。所以,既要搞市场又要搞调控,市场是方向,调控是手段
,市场方向不能变,调控的手段不能松。
  詹国枢说,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的把握和导向与以往不同,面对经济建设
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他个人认为,中国
经济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下去,对此他有信心。
  詹国枢坦言,第一个角色是行政赋予的职责,总会有还给组织的一天;第三个
角色则需要体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自己;自己最感兴趣的还是第二个角色,所以
退休以后他会一心一意致力于这项工作。

--
他的青春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彻底背叛
他的才华被孤傲如冰的蹉跎岁月长久忽略
好的诗篇质地高贵足以叩响火红年代的辉煌
但他多桀的命运从未走出过黑夜落寞的荒凉......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3.19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