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ecsun (阳光打在我的脸上), 信区: CM
标  题: 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一)[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Sep 27 12:28:18 2003),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conomy 讨论区 】
【 原文由 CHJ 所发表 】

 因为工作的原因,两三年来,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加入到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辩

论中去。这真是一件让人感到无奈的事情。无论如何,这两个地区现在都是中国

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中国这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处在高

速增长之中——哪怕是被大家视作较慢的东北或西北省份,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

远比欧美或非洲地区为高,甚至比同样高速发展的邻近亚洲国家为高,更不要说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牵引力之一的珠三角地区,其经济成长的现状或潜力都被国际

社会称许,然而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长三角补课式的爆发增长的时候,国内的

人们会如此地看淡珠三角的前景。

  许多似是而非的论调,许多是彼非此的排它性观点,许多感情用事的抱怨,

许多盲目的苛责。如果要“扬长”的话,为什么非要“抑珠”呢?这真是一个奇

怪的现象。两年来,在这样的论争中,笔者一次次地感到无奈,但却没有停止观

察和思考。

  香港真的不行了吗?深圳真的要被遗弃了吗?珠三角真的要衰落了吗?

  想想看媒体在热炒时何等地不负责任地大胆,如此地断言一个正在高速成长

的(大珠三角)经济体,一个质量表现甚优的经济体,很快就将衰退,而理由仅

仅是,长三角要崛起。

  我不反对“上海造神运动”,如果它不必然导致“妖魔化珠三角运动”的话

。我用了这两个略嫌极端的词汇,只是为了表达对它们的个人化的不满。从一些

媒体上看,我觉得是存在这样两种思潮。我不知道为什么为出现这样两种文化现

象。最近看了《经济观察报》上的那篇“红顶城市”的文章,觉得似乎为“上海

造神运动”提供了一些注解,但似乎又解释得不那么透彻。我很希望大家来讨论

这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不定哪位的高见就让我霍然开朗。

  我写出我这两年的一些想法,它可能包括三或者四部分,可能并没有很详细

的数据支持或引文来源——按说这不符合我行文的习惯——但是我暂时只能写出

这些,等到有空闲时再补上挽救这篇文章的理性原则吧。

  第一部分:珠三角整合的困惑

  珠三角一定要整合的呼声,是在1994年珠三角经济区规划不成功之后,面临

长三角竞争压力的背景下,而越来越响亮,越为越为官民了解的。因而我们有必

要分析一下,导致珠三角整合强烈呼声的这两大背景。

  1994年前后,在谢非任广东省委书记、叶选平任广东省省长时,由广东省决

定进行的一次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当时主要主持此事的是广东省常务副

省长张高丽(后任深圳市委书记、山东省省长,现任山东省委书记),由广东省

计委牵头进行研究和论证。

  进行此一规划的原因,一是当时经济区的概念刚刚在国内传播,但区域经济

一体化这个概念还没有为国人所认知,广东省领导人较早地看到了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必要性,因而在全国率先提出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并在实体上进行发展规

划。当时划定了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江门七市,及惠州、清

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基本上是地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经济意义上的珠三

角经济区;二是广东省划出这么一块区域,作为追赶东亚四小龙的样板,带动广

东省成为中国现代化先头部队。

  规划方案做了差不多两年之久,除了学术界及规划机构之外,相关各市的地

方政府也都参与进来,进行轰轰烈烈的讨论,一直到1996年,才出台一个相互间

妥协的规划方案。这个方案力图达到的目标里,至少包括了,城市布局、产业分

工、交通规划、人口规划等等。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在这个规划里,总结出了一个后来有人称之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珠三角城市布局,那就是:以广州为中心,以深圳、珠

海为两个次中心,以其它若干个中等城市为支点的珠三角城市网。其后由于虎门

大桥建成通车,学术界又有人称之为“A计划”,A的顶点就是轴心城市广州,广

深和广珠为两条边,而虎门大桥则是中间那一杠。

  笔者之所以称这个规划“不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是这个“A”字并没有清晰地竖起来,原因如下:首先广州并不能起到真

正的经济辐射作用,它本身还处在珠三角经济龙头城市香港的辐射之下,其产业

基础并没有雄厚到可以带动整个珠三角经济成长的地步,而整个八九十年代,起

这个作用的其实是香港;接下来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了,这个规划居然没有将

香港和澳门纳入进来,因为当时港澳都还未回归,尽管整个大珠三角在经济上实

质是一体化的,但由于政治因素,由广东省做的规划里边当然不能将港澳涵盖进

来,这使得这个规划的最大缺陷就表现出来了,这个经济区域真正的主角应该是

香港!而香港只在这个A计划的其中一条边的终端!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

A字只存在于决策者的主观臆断里,而不是现实经济发展的写照。如果我们实事求

是的话,就应该将身子站在香港中环的中银大厦楼顶往西北看,那样我们看到的

其实只是香港学术界口中的“珠江口湾区”或“香港湾区”;第三点就是,这个A

字的两条边其实是不平衡的,因为左边的那条边明显地暗淡,而右边的那条边却

越来越浓重。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东边的基本点深圳在整个九十年代仍

然保持了高速发展,而西边的基本点珠海则陷入了徘徊,与深圳的高速发展相比

,珠海相形见绌。

  到2002年底时,深圳的GDP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珠海还在五六百亿左右

。如果我们将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并称为西岸、将深圳、东莞、惠州(惠州

市只有惠城区、惠阳市、博罗县归入了珠三角经济区)并称为东岸的话,在八十

年代两地经济规模还不相上下(当时两边都以家电为主导产业,只不过东边是黑

色家电,西边是白色家电,因而有“东黑西白”之说),但到九十年代末期,东

岸的IT产业迅猛发展,使得两岸出现了“东强西弱”的严重失衡,如以2002年论

,东岸三市的GDP加起来近3500亿,而西岸四市加起来只有2500亿左右,可是西岸

四市的面积加起来可能是东岸的一倍左右。失衡的东西两边使得这个A字看起来更

加不现实。

  笔者说这个计划不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它的产业分工计划差不多都落了空

。由于是计委牵头,而计划是管投资和产业的,按理说对产业整合应该有一套,

但是,尽管方案已是各个地市妥协的结果,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打算认真去执行

这个它们本已认可的方案,尤其是那些实力强劲的大城市。

  在后来人们拿珠三角与长三角相比时,最常拿来说事的主要有几个例子:一

个是机场,在大珠三角区域内有香港、广州、深圳、珠海、澳门五个大型机场和

佛山、惠州两个军民两用机场,至少有一两个机场被人们认为是重复建设;一个

是港口,深圳港据说是对香港港口形成了巨大冲击,而广州在此之后仍不理不睬

地启动其“南沙大港”计划,东莞也不甘示弱地要斥巨资建设虎门港,在两侧,

珠海港和惠州港从来就不相信自己不能成为华南大港。

  再有一个例子是高新技术产业,因为所有珠三角城市的主导产业在九十年代

中后期之后都定位在了高新技术产业,深圳要搞IC产业,珠海也要搞,东莞、广

州也要搞,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大学城,除广州外,深圳、珠海、东莞都有自己

的大学城计划。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互不服气,没有合力

。”

  让我们先承认这一结果(在后边的论述中,笔者并不太承认“珠三角比长三

角缺乏协作精神”这一说法),并先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广东省政府并不是

一个强势政府。其实规划者们在方案做出之后就明确地表示了对规划能否落实的

担心,因而许多人建议在珠三角十个城市之上设立一个超行政权力的机构,来监

督和促进规划的落实,然而这个建议不可能被采纳,首先它在省和市之间又设了

一级行政权力层,这可能是违宪的,估计很难得到中央的批准;其次这十个城市

已是广东全省约21个城市的一半左右,如果需要一个超乎十个城市之上的行政机

构的话,那么广东省政府正是这个角色呀?为什么省政府不能承担这个角色?提

出此建议的人本身就是对广东省政府信心不足。那也正是事情的根本所在。

  广东经济在八九十年代的飞跃本身就是中央向地方放权的结果,而珠三角经

济的快速发展,也正是省里向各市放权的结果。笃信“简政放权”的广东人不太

喜欢北方的集权式思维,这也正是广东人自豪的“市场化”的表现。因而在近20

年中,广东省政府一直就不太干预各个地市的经济发展,话说回来,就是在确实

需要它干预的时候,它也不能得心应手地发挥作用,因为它有心无力。

  一般来说,政府最得力的管制手段无非有二,一是管人,也就是管官,二是

管钱,也就是财政资源的支配。管官的话,在珠三角经济区十个城市里边,至少

有深圳、广州、珠海三个城市的主要领导人,是要由中央来直接决定的,广东省

的发言权不太大,而这三个城市正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端点城市,一般

说来,在人们眼里最爱搞重复建设的也是这几个城市。管钱的话,在广东省的投

资结构中,财政投资从来都不是主旋律,各个城市眼睛盯着的是吸引外资,所谓

“招商引资”是也,其中外资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香港(90年代中期之后加上一

个台湾),香港才是它们仰望的大乳头,而省政府并不是。胸部平平的省政府当

然也就指挥不动各个城市了。

  “有奶就是娘”的各个城市分别去找自己的奶头,吸到嘴里就是自己的,当

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协作了。

  其次,在整个八九十年代,整个珠三角的经济都处在一个腾飞前打基础的准

备阶段,直到今天,能够称得上是开始起飞的城市恐怕也只有广州和深圳两个。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承接香港和台湾的产业转移,在承接过程中,有竞争并不是

坏事情,因为有竞争,所以各地都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招商引资的能力,提高自

己的竞争力,总体上,整个珠三角的投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举例来说,深圳、

东莞、惠州三个城市都拚命吸引IT企业,结果整个珠江口东岸的IT产业蛋糕就做

大了,完善了产业链,结果形成了全球最大的IT制造业基地。

  在这个阶段完成之后的产业升级阶段,才更需要协作,而这个阶段其实就是

1998年以后的这几年。而这几年珠三角也正在认真地讨论整合的问题,整合毕竟

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而现在就过度地指责珠三角缺乏协作精神其实是不公平的

。再次,这个A计划中的最重大缺陷就是没有考虑香港和澳门因素,可是香港毕竟

是这个经济区的发展极,不考虑香港,就注定了这个规划是要失败的。

  在众多“扬长抑珠”的论调中,笔者唯一承认的一点就是,长三角有一个天

定的龙头城市上海,因而导致长幼尊卑有序,而珠三角缺乏一个领袖,结果是谁

也不服谁。珠三角的龙头之争损害了珠三角的整合进程。(在后边的论述中,笔

者要指出,这并不是珠三角自己的错。)

  笔者曾多次指出:“香港、深圳、广州,这三个城市处在珠三角城市群的领

导层,所谓龙头之争,无非是针对这三个城市而言。而此三个城市对龙头之争的

心态的微妙之处在于:香港觉得——我们香港再沦落,也不至于连珠三角的龙头

城市都当不了吧,我们肯以国际大都市(在当今中国,真正称得上是国际大都市

的,也只有香港一个城市罢了)之尊,纡尊降贵来做珠三角的龙头,已经很不好

意思了,你们还有什么异议?但是广州人似乎并不买这个帐,广州觉得自己才是

中心,我们是广东省的省会嘛,是华南的中心城市嘛,是北京—上海—广州金三

角架构中的一角嘛,珠三角只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广州当然是珠三角的中心啦;

至于深圳嘛,它似乎还没有忘乎所以到以为自己才是珠三角经济区龙头的地步,

但让深圳人承认广州就是龙头,似乎却不太情愿,因为深圳觉得只有香港才配做

老大。”

  香港当然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除了广州人。说

句实在话,导致广州人目前这种心态的,1994年规划是其中一个主因。正是这个A

计划,加重了广州人的老大心态,而且正是这个A计划对珠三角交通网络的规划,

为广州的老大心态提供了资本。

  因为这个交通网的规划是以广州为中心来思考的。因为那时不大考虑香港。

1994年规划的失利,使得人们在讨论珠三角整合时,先入为主就有了一种挫折感

,尤其是在面临长三角在1998年之后的崛起时,这种挫折感就更被加强了。


--
无为而无不为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9.38]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9.38]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6.19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