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ecsun (阳光打在我的脸上), 信区: CM
标  题: 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六)[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Sep 27 12:29:19 2003),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conomy 讨论区 】
【 原文由 CHJ 所发表 】

 第三部分:2003年是一个拐点?

  弹指一挥间,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中国人常说,风水轮流转。毛主席也教导

我们说:事情正在起变化。

  2003年的春天,中国的政治生态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否导致区域经

济出现重大的变化还有待观察,但是我们说,出现了一些苗头。

  其中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周正毅案。

  虽然这只是一个经济案件,但是经济即政治,这是普遍规律。更有境外媒体

指,国内的反腐败大案常常带有政治博弈的意味。如果这两个命题成立,那么周

正毅案也应当适用。

  周正毅案的要命之处有三:一是,身为房地产商,又犯的是金融大案,这直

指“上海造神运动”两个最大的受益者: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将会对“上海造神

运动”构成极大打击。

  “上海造神运动”之所以叫做“上海造神运动”,正是因为其中有造的成分

,有虚假的成分,可是这虚假却一直被欺瞒着——至少虚假之处分别是:房地产

出现了极大的泡沫,金融业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可是上海人还在继续鼓吹房地

产的美好前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似乎可以借混乱而繁荣。此案发作的时

机恰如其分,全国正在检讨地产泡沫危害,而防范金融风险也正是中央高层一直

强调的。二是,周正毅案直指上海也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最关键之处,官僚、权力

与民营资本相互勾结,“红顶”们由此展开中国特色的“私有化运动”——掠夺

本为全民所有的国家财富,形成中国式的“裙带资本主义”。具体到上海而言,

周正毅案与上海近几年政府的若干重要官员都有脱不了的干系,是“某某帮”的

重要利益支撑点,也是政治博弈中攻其必救的要害之处。三是,“上海首富”是

一个标签,拿周正毅开刀有象征意义。一个案件扯出一个窝案,万泰钱永伟、中

银刘金宝等落马,加重了这个案件的份量——这就是美国人所谓的“集束炸弹”

。如果说沙士风波中的政治博弈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的是下马立威,

震慑官场、收服民心的话,那么周正毅一役则显然是长缨在手,稳赚不赔,为的

是平衡、笼络地方势力(不是说上海十年没处理过金融大案了吗?这个开头显然

会让其它地方感到振奋),同时破掉国务院原来权力的不平衡局面。

  所以周正毅案的处理,肯定将会显得一波三折,因为这里边要经过一个复杂

的利益交换。

  首先双方最后达成妥协的基本点是:确保上海经济的发展不受干扰、确保上

海的政治、社会稳定。前者是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毕竟上海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两

大火车头之一,现在香港那一个还正风雨飘摇呢,这一个决不能同时陷入危机;

后者则是为对方准备好的一个台阶下,案件的处理止于经济,不涉政治,也就是

说,上海的领导班子不会有大的震动,顶多顶多,抓一个二线人物,比如市人大

的副主任,对全国人民算是有个交待罢了。力保上海干部的一个说辞也正是要确

保上海的政治、社会稳定。这句话也说得通,上海关乎全国的大局,现在正有一

个大好的局面,破局不是好事,勉强成立;也说不通,因为有北京陈希同、王宝

森案在那放着呢,上海稳定重要,北京的稳定就不重要?从政治上来说,只能说

是更重要,那么处理陈希同影响到了北京的政治、社会稳定了吗?我们中央的结

  论是:没有。正是因为也说得通,也说不通,所以成为一个交换的筹码。

  一方的目标是不失去什么,一方目标是要得到什么,互相让步,妥协、交换

之后,显然是后者赚了。后者赚了什么呢?那要看这个案子所涉及最深的那个政

治人物是谁。这正是笔者猜测目的在国务院的权力格局的原因所在。

  不过上海也真不幸,在周正毅案还未了结之时,偏偏又出了地铁4号线的重大

事故,虽说没死人,可是动静、影响太大。此一事故打击最大的可能正是上海的

“起吊机经济”。

  周正毅案肯定会让国内的其它一些地区私下里感到振奋。比如长期因为向上

海倾斜而受到压抑的广东、天津,比如与上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北京,还有在这

十年时间里一直没有被真正安抚过的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已经因为“西部大开

发”而被安抚过了。

  这正是笔者在一些论述中把此案视作广东的利好的原因所在。人们看到了重

新回到平衡的苗头。

  事实上,进入2003年之后,珠三角的利好一直不断,小的利好包括深港24小

时通关、珠港澳大桥有进入实际操作的迹象、广东省政府与国家建设部一起,启

动珠三角第二次大的规划,最重大的利好则是“CEPA”。

  笔者之所以将CEPA视作珠三角的重大利好,基于三个判断:其一,香港与小

珠三角(包括深圳)是共生共荣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对香港的利好也必然同时

是对珠三角的利好,这一点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了吧;其二,CEPA似可起到消

弥珠三角龙头之争的效果,确立香港在珠三角无可争议的龙头地位,而龙头不能

完全确立,正是珠三角整合中的主要难题之一;其三,CEPA基本上解决了香港如

何在珠三角发挥作用的问题。厉无畏所言香港和珠三角的融合受到“一国两制”

原则的限制是中的之言,而CEPA相当程度上将香港与珠三角的沟通障碍给打通了



  正如笔者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一篇文章里所提出的那样,CEPA解决了香港

与内地的客货来往的两大障碍。

  因为香港与内地、尤其是与小珠三角之间,过去在客货交往中,呈现出两种

不平衡的局面:香港人可以自由的、十分方便的来到内地,可是内地人(包括广

东人)却不能自由地、十分简便地进入香港;与此同时,内地的货物可以十分自

由地、相对简便地进入香港,因为香港基本上是一个零关税的自油港,而香港的

货物却不能相对简便地进入大陆。香港最优势的金融及其它服务业也不能很方便

地进入大陆。

  CEPA正好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问题。广东居民可以以个人身份赴港,而不是过

去那样团进团出,这意味着整个广东成为香港的消费目标市场,珠三角这个经济

发达地区的约三千多万人成为香港市场上的常客,这意味着香港将不再只是香港

七百万居民的消费地,而是珠三角数千万人的消费地。香港地产商品自由进入内

地,则可能会对香港的制造业优势进行支持,也是使香港强身健体的一个举措。

香港的服务业可以更为方便地进入内地,虽说对珠三角而言可能实惠不多,因为

在过去香港的服务业已经以灰色的各种手段进入珠三角,但现在合法化之后,在

质量和规模方面肯定可以突飞猛进地提高,香港名正言顺地为整个珠三角提供服

务,一则强化了香港的竞争力,稳固了香港在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另一方面也解

决了珠三角整合中的一国两制瓶颈,使得香港在珠三角的领导作用更容易发挥。

  还有一点对珠三角的整合很有帮助,也从侧面促成CEPA成为仅仅是珠三角的

利好而不是全国的利好,那就是香港和珠三角在信息沟通上的障碍越来越少。香

港作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信息的自由流通是市场经济制度发挥作用的

一个要件。

  近几年来,悄没声息地,香港资讯在珠三角流通的障碍越来越少,这其中最

主要的表现就是香港电视台在小珠三角的落地,显然已在探讨之中。从凤凰卫视

、华娱电视的获准落地,到亚洲电视、无线电视正在争取落地,事情朝着进步的

方向发展。香港人如果在小珠三角可以看到香港报纸、香港电视,接下来可以不

耽误炒香港股票、买香港马的话,香港和小珠三角的融合就也会进入加速期了。

  上海的周正毅案和香港的“CEPA”几乎在同时发作,这正是笔者判断事情正

在起变化的主要证据,前者打击了“上海造神运动”,后者打击了“妖魔化珠三

角运动”。正如广东省社科院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长三角和珠三角已被打破了

数年的平衡可能正在恢复之中。

  作为中央政府来说,作为最高决策者来说,他们管理国家最大的一对矛盾其

实就是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落实到全国发展战略格局来说,也就是如何发挥龙

头的增长带动作用,同时兼顾全国的地区平衡,避免经济落差太大。这十年中间

,尤其是最近五年间,中央决策者也同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然而不幸的是,广

东、珠三角都不在北京眷顾的视线之内。

  在强调龙头、强调沿海的带动作用时,中央强调了上海,强调了把上海建设

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的重大意义,在强调地区平衡时,又强调了西部大开发。某

种意义上,在中央决策者的眼里,广东和天津一样被“中部化”了。

  由于决策层的心理作用,同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极的珠三角没有被放在与

长三角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同样是一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但在经济上是危险

的、不务实的,在政治上其实也是失策的。

  物极必反。

  也许到了2003年,到了需要对此进行校正的时侯了。而对此进行校正,正是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心所向。

  周正毅案和CEPA,这两个事件能否得出2003年出现拐点的结论?第一,要看

周案引发政治博弈的结果。现在看来形势虽不明朗,但是能爆出周案本身就已具

切实意义。此外,由周案引发的媒体及学术界对上海及长三角的反思已经开始,

这是个好事情,人们开始冷静下来而不再是狂热,而只要是冷静下来,造神运动

就会终结,事情就会回到本来面目——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中国至少会有两个

火车头,上海要想超越香港,至少在10年内还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这10

年内香港并不是每况愈下的话,不但不每下愈况,反而与珠三角相互促进的话,

在20年内超越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上海和长三角的反思将使珠三角在心理预期

和信心上与长三角回到现实的平衡中来。如果周正毅案的结果削弱了某某帮的实

力,并为新政派捞到了实地,为下一步谋求全国的区域平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那么2003年就可以视作一个拐点。

  第二,要看香港和广东能否把握住CEPA这个机遇,迅速推进大珠三角的一体

化。这取决于几件事情,一,香港因23条立法而引发的政治动荡能多快地得到平

息,这意味着有多少时间可以耽误;二,即便平息,弱势的董建华跛脚鸭政府还

有没有足够胆识,在香港民意强调“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元素而不是“一国

”元素的氛围下,继续而且更为大胆地推进与珠江三角洲的融合;三,追求稳重

的中央政府现决策层会否顾忌香港现在民意,不敢大胆地支持香港和珠江三角洲

的一体化进程。

  对于第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处理此事十分稳妥;香

港市民非常成熟和理性,不过激,见好就收;可能有外国势力支持的民主派如果

理性的话,就不会继续抬高要价,非要要求董建华下台和普选特首,进行激进的

政治改革,因为首先那违背了基本法,香港主流民意未必支持,同时外国后台们

并不乐见香港动荡,那样会伤害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所以可以想见,23条会

照顾各方体面的情况下收场,香港人收敛政治热情,重新关注经济和民生课题,

而董先生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对于第二点,董生是否够胆略,其实仍取决于香港民众对珠三角一体化的态

度。某种意义上说,香港民众对CEPA的支持态度和寄予厚望,已表达出香港民众

对港珠一体化有正面取向,因为他们预期这会对香港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好处。那

么广东省在近一年内的操作应该更稳重和眼光长远一些,一定要让香港民众、业

界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得到好处,要扶持香港经济恢复景气,让香港人重拾信心。

因此,广东省最好在初期对香港作出一些重大让步,以促成珠三角的一体化,这

样的话,香港人乐见一体化,董生才能放手推进。

  对于第三点,确实也很关键,也正是笔者担心的一点。因为珠三角一体化牵

涉到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而且牵涉到“一国两制”

的大局,没有中央出头,粤港很难谈到一块,没有中央点头,粤港谈到一块也没

有用。从新政派近期的一系列手笔来看,应该有这方面的雄才大略和胆识。

  至于如何推进珠三角的一体化,则是笔者在下一部分中所要谈论的内容。

  23条风波应该会在近期内平息,那么CEPA的落实应该在年内就开始看出一些

实效。如果粤港在一体化方面开始作出一些姿态的话,那就说明方向已经确定了

。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同样也表明了2003年是一个拐点。

  也许2003年注定是一个开始的年份。让我们走着瞧。






--
无为而无不为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9.38]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9.38]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6.19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