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jecsun (凌风一剑,冷月无声), 信区: CM
标  题: 中石油:MBA海外制造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r 23 10:54:10 2004), 站内信件

经济观察报 商业评论  本报记者 张梦颖

     一个海外制造MBA的计划1999年开始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启动,至今这个
计划前后共选派了60多名集团以及所属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通过正规的托福
、GMAT考试,以正式国际留学生的身份赴美、加等国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学习。
随着他们中间近一半人获得MBA学位并陆续归来,中国石油在他们每人身上平均
10万美元的高额教育投资也在他们的工作中逐渐得到了回报。而中石油所能给他们
提供的巨大舞台,是这些人才留下来并对这份事业难以割舍的根本原因。

MBA计划始末

    2月18日,14名海外学成归来的MBA在中国石油大厦8层的第一会议室里举行
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报告会,面积不是很大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坐在听众席正中的
中石油副总经理郑虎一直显示出盎然的兴趣。
    孙宇和梁祥民是在德克萨斯A&M大学拿到MBA学位的,在与记者的交谈中
,孙宇体现出的性格比较内敛而梁祥民比较外向。在报告会中,孙宇讲述了自己关
于发展石油下游产业的理性思考,而梁祥民用一个关于皮带和皮鞋的生动例子说明
自己对美国文化的体会而博得了大家的赞赏。充足的自信心显然是他们学习中的重
要收获。而记者也从中国石油的人事部门了解到,对所有回国人员,都将根据工作
需要和他们的专业方向,陆续安排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岗位。
    包括孙宇和梁祥民在内的这些MBA就是中石油海外MBA计划中的一部分,
他们其中有4名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正规MBA教育,分别毕业于美国南阿拉巴马大
学以及德克萨斯A&M大学。此外还有10名是来自于原国资委选派国有大中型企业
高层管理人员赴美的一年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班项目,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
分校。
    在接受采访时,中石油集团公司人事劳资部副主任金华告诉记者,此前广受关
注的国资委MBA项目只是中石油参与的境外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一小部分,而
选派旗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通过正规的托福、GMAT考试以及申请程序赴美、加
等国知名商学院留学的工作是中石油MBA计划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的工作重点。
这项工作从1998年设计,1999年招收学员,到2000年开始向外派出,学员散布在美
国和加拿大的十几所大学的商学院中,至今已派出五批,共60多人。其中,第一、
二批以及第三批的部分人员已经学成归国。
    当被问及进行这项计划的初衷时,金华认为是国际化竞争的大势所迫。他说:
“我们的经营管理者过去大都是搞工程出身的,走上管理岗位后,他们保持了石油
行业的优良传统,但是过去中石油长期从事国内生产,在国际交往上是人家进来的
多,我们出去的少。他们又是长期在边远地区工作,知识层面和观念上都比较闭塞
。而国际上很多大公司在经理层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们在他们的圈子外面不行
,要进入这个圈子一个很好的捷径就是到国外学习MBA,使我们的观念发生变化
,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而且能在学习中结识一些国际大公司的经理人,拓展我们的
国际人际资源。”
    作为MBA海外项目负责人,郭飞对这个项目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当记者问及
选拔过程时,郭飞介绍说,最终获得选派机会的学员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首先是
对素质的考核,要对事业忠诚,有突出的专业水平,优秀的人品。其次是外语的考
核,要求他们必须通过托福和GMAT的考试,达到美国大学国际留学生的标准。
郭飞说:“我们的第一批、第二批学员中都有因为达不到分数回去的。” 而往外
走最后还要过签证一关,“其中曾经有一个学员就被拒签五次!”
    但最难的难关还是在出国以后。在企业达到一定管理层次,而且又有工科的专
业技术背景的入选学员大多数都已经三十七、八岁,而根据培训计划的要求,学员
必须分散申请学校,一个学校只能有两、三个人,他们必须以普通的国际留学生身
份融入到自己留学国家的社会环境中。可以想象,这些已经不很年轻的企业管理者
们在出国以后必然面临着语言、学习压力、生活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在郭飞去访问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时候,该校校长对中国石油学员的学习
精神表示了由衷的钦佩,郭飞在科罗拉多校友中听到了关于一个中石油学员的故事
,他将这个故事转述给了记者:“我们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一个人,大庆石油管
理局局长助理赵国,真的就差点回不来了。他在那里每天学到凌晨2点还算早的,
天天舍不得早睡觉,吃饭就更简单了。有一天晚上自习之后他昏倒在回家的路上。
这天科罗拉多大雪纷飞,幸亏他爱人出来找了一下,结果发现大树下面一个雪堆,
雪堆旁边扔着一个书包——他已经被雪埋住了……”

薄启亮:麻省理工归来的油田猎手

    作为中石油海外MBA计划的第一人,薄启亮不辱使命。2001年6月归国后他
出任中国石油国际公司的副总经理,很快就成功地主导了中石油收购印尼油田的战
役。这是中国石油海外拓市的重要一步,也是他回国至今成功完成的三次海外油田
收购的第一宗。
    去麻省理工学院攻读MBA之前,薄启亮是一个油田开发专家。他从石油大学
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攻读油田开发硕士,后来留院从事管理和科研
工作,期间曾挂职出任吐哈油田副总工程师,34岁就被晋升为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
长。1999年,他第一个拿到了中石油海外MBA的通行证并第一个学成归国。
    薄启亮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候体现出的行事风格不由地让人猜想他进行国际收
购谈判时的状态。回答每一个问题之前他都会稍作沉吟,随后给出的回答总是观点
清晰,条理分明。往往在你问前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就能提前考虑到你准备追问的
问题,而且还会迅速和旗帜鲜明地反击自己不赞成的观点。
    目前,薄启亮在中油国际公司主要负责海外投资,寻找和收购海外的油气项目
,为中国石油建立海外资源基地。他的工作并不轻松。首先收购行为本身就非常复
杂微妙,要综合考虑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经济的因素,有时候甚至要把收购行为
看作外交行动。而在具体操作上,薄启亮和同事们也着手制定了一个《九条原则》
来进行参照。
    能源行业是国家的命脉,在国家的经济安全中地位极其重要,而当记者问及在
收购工作中如何平衡国家利益和企业的盈收时,薄启亮强调,“具体来说,这两个
点是不矛盾的。当然所有的项目都是效益优先的,要根据这一原则来选择地区、资
源和目标。而具体项目操作运行上,我们还有更详细的量化指标,比如投资的净现
值、贴现率等等。”
    去麻省理工之前,薄启亮是一个技术专家,走出麻省理工之后,他在很短的时
间就成功完成了从技术专家以及学生身份到经理人的转换。薄启亮说:“MBA快
毕业的时候,教授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职业角色转变的小论文。我的论文得了优秀
。我在其中的主要观点就是要适应和了解不同的环境,要懂得适应变化。其实出国
前我确实对自己有一个定位的。说得简单点就是与时俱进。我比较适合与人打交道
,也具有创新和团队意识。所以出去之后我的感觉很良好。我接触的外国人和中国
人对我都很认可。而且,我也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作为一个经理人的薄启亮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评价呢?“说实话,自我评价
是最难的,关键原因在于你对标准如何定义?对于你的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我
尽到了自己的努力。”
    薄启亮对于MBA教育与工作实践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的体会。他认为,MBA
教育是提供综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对系统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而要从事他目前的
工作,以往积累的专业背景也不可或缺。MBA学习的另一大好处是搭建了一个国
际网络,他说:“在做国际商务的时候,这种网络不仅仅是一个关系,更重要的是
搭建了文化、经济、商务三个层面的桥梁。”
    《执行》和《致加西亚的信》两本书是中国石油国际公司总经理寿铉成与副总
经理薄启亮2004年新年发给全体员工人手一份的年货。在这个中国石油下属的年轻
的国际公司里,新鲜的管理理念成了最好的礼物。薄启亮说:“在中油国际,此前
一直在推崇两个词,‘创新’与‘创业’,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
,充满着竞争与优胜劣汰。我们要有创业精神,要敢闯。”而新近中油国际又打算
把两个新词加入到企业文化中来,那就是“学习”与“执行”。薄启亮说:“这么
做是要强调我们要干实事,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扎实的工作。”
    对于他们这些接受了先进、系统的西方商业教育的国企新经理会不会在国企的
管理理念上带来大的交锋与冲突的说法,薄启亮的立场很鲜明。他说:“我不同意
这种说法。我们去学习的初衷是为了学习国际先进的理念,为与国际的信息交流提
供方便。我们学习的知识与企业的战略是没有冲突的。我们企业今天本身的心态就
是非常开放的,虚心学习的。至于到了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操作层面,所有的问题都
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手段进行解决。”

黄泽俊:西气东输的管道管家

    如果说薄启亮从事的工作是外向型的,那么黄泽俊就是内向型的优秀专家型企
业管理者。中石油给黄泽俊提供的平台丝毫不逊色于薄启亮叱咤风云的国际收购战
场,而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机会。
    借用2002年12月8日中石油总经理对黄泽俊委以重任时的一段表述,可能更能
概括他的工作职责:“党组决定任命你为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工程建
设、生产运行、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保),还有信息管理和人事劳资
工作,担子可不轻啊。” 西气东输是一项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
响的工程,也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的工程。它西起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东至上海,途经10个省、市和直辖市,全长4000公里,投资1400亿元。而且,当时
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正进行到关键阶段,长江、黄河的盾构和顶管穿越两个咽喉工程
也顺理成章的成了黄泽俊当时迫在眉睫的任务。
    能够担此重任的究竟是何许人也?
    黄泽俊198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1987年就曾经被中石油选派到加拿大学习
世界先进的管道自控操作和运营管理。在加拿大努发和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学习结
束后,他又到美国东海岸的巴尔的摩,继续在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学习监控与数据采
集系统操作。回国后,黄泽俊在中石油油气储运的几个重要工程中担任重要职位,
1997年8月,被中石油任命为西北管道局的总工程师。1999年,黄泽俊通过层层选
拔成为中国石油海外MBA计划中的第一期学员之一,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攻读
MBA,2002年6月学成回国。
    今天,西气东输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黄泽俊的工作重点正在逐渐从
工程建设向运营管理转移。不过,摆在他面前的实际上是一项更加复杂庞大的管理
工作。作为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他的分工是保证全线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
,进行统一的、跨省区的调度指挥,保证油气的输送和销售。
    黄泽俊说:“作为分管这些工作内容的一名领导者,牵涉到很多管理知识。这
里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协调管理、资源、人员的合理配置,工作任务的分配,还有对
任务执行的监控,以及对风险事先的评估。需要公司上下一体协作完成。”
    在实际的工作中,黄泽俊认为在自己攻读MBA期间所学课程用到最多的是《
领导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运筹与生产管
理》以及《协调与谈判》等。他说:“我的工作中有很多地方要同钱打交道,所以
关于成本控制、财务会计以及会计学的知识也运用很多。而作为管理者,这些知识
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看报表,而要在组织生产运行过程中时刻注重这些东西。或者
说这是一种需要贯穿始终的理念。”
    充分、高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是黄泽俊所在公司目前的理念。按照老的管理方式
,掌管着这么长的管线,至少需要几千人维护,而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只用200多人
就做到了。其法宝就是在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评价黄泽俊从工程师、研究人员到经理人的转变过程,他认为“转变的过程比
较自然,虽不能说很成功,但我也是比较满意的”。他把自己成功转变的原因归结
于有比较好的专业素质和拥有肯学习的精神。而攻读MBA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主
动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原本性格内向的他通过MBA的学习还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以及协调各种部门关系的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适应
目前所从事的管理工作。


--
细雨轻风,芳草年年,爱长恨更长
待红楹花开,落英瓣瓣,世事茫茫
对酒当歌何其壮,沧海横流,魂梦任悠扬,古今英雄满书窗
风流无限,斜阳倚望,却道缘散缘聚,轻弹热泪两行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6.19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