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zaxiny (暂无昵称), 信区: CMCE
标  题: 学校概况 --教学评估要知道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r 24 10:49:57 2007),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EST 讨论区 】
发信人: yanlang (浪之轩), 信区: CEST
标  题: 学校概况 --教学评估要知道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r 24 09:45:49 2007), 站内

学校概况

1980年,中国创办深圳经济特区;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创办深圳大学。
学校坐落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
深圳市委、市政府寄予学校的历史重托是,以改革为动力,建设一所为经济特区提供高水平
人才培养、高水平智力服务、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特区大学,一所特色鲜明能够与世界各国高
等院校平等交流、互相观照的窗口大学,一所努力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
实验大学。
教育部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两院院士张维教授首任校长。清华大学为主,援建建筑、电
子类学科;北京大学为主,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为主,援建经济、管理类
学科。
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特区大学建设。香港企业家邵逸夫、于元平、胡应湘、梁国勋、南太集团
、三星集团、杜邦公司和深圳18家大型国有企业和一批校友企业捐资助学。
党和国家领导关心关注特区大学。1984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叮嘱办好。1993年夏季,江泽民
同志题写校名。

建校24年,深圳大学紧随深圳特区快速发展。
1995年,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权。
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权。
学校实行学院制。设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高尔夫运动管理学院(民办公助)
、经济学院、财会学院(筹)、法学院、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
机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与控制工程学
院、光电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23个学院;研究生部、社会科学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和
留学生教学部等4个学部;图书馆、体育场馆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
单位。
学校学科整齐。设有52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点(其中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
学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3个博士点(政治经济学、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其中光学工程为
一级学科博士点),综合了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
门类。
学校规模适中。2006年8月,在校本科生16603人,硕士研究生1245人,博士研究生20人(联
合培养),留学生71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317人。 目前,有本科生19437人,硕士研究
生1651人,博士研究生22人(联合培养),留学生8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745人。
学校坚持本科立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适应本科教育大众化,树立并践行办学以学生为本
、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锻造教学特色,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近五年,建设省级
名牌专业9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金融学、生物技术、电子科学
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大学生文
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四年,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13篇,其中,在国外刊物
发表英文论文14篇,EI收录15篇,SCI收录9篇,ISTP收录6篇;学生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
1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每年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74人、152人、191人、
158人。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坚持学科兴校。建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细胞生物学、文
艺学、行政管理、材料物理与化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政治经济学、国
际法学)。1个教育部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
技重点实验室(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1个国家生化中心(深圳国
家生化工程技术开发中心);7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
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木工程耐久性
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
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特
区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传媒与
文化发展研究中心);1个深圳市重点研究基地(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
研水平评价制度,设立政府奖后奖、学术创新奖、成果转化奖、重大项目奖。“十五”期间
承担科研项目617项,其中“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
目108项,国防科研项目13项。2005年实到科研经费6100万元,2006年突破9000万元。教师
发表论文629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41篇,被CSSCI收录937篇;出版专著371部、
译著36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8项;转让科研成果48项,被采纳科研成
果281项。
学校师资优秀。2006年8月,在编教职工1795人,专任教师122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
236人,副高职称456人,硕士学位510人,博士学位464人,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8.00%。教
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4人,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2人,
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教师平均年龄40
岁。学校特聘双聘院士6人。
教学科研设施优良。校园总面积144万平方米(2160亩),按2006年8月全日制在校生18348
人计,生均占地78.48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9.62万平方米(另在建20万平方米):教学
行政用房345499平方米,生均18.83平方米,其中教室110536平方米,实验室102600平方米
(含教学实验室50450平方米),图书馆26589平方米(另在建25000平方米),室内体育场
馆62542平方米(另有室外体育场地89958平方米);学生宿舍197639平方米,生均10.77平
方米;学生餐厅等其他建筑物53105平方米。教室座位18511个,89.6%的教室多媒体化。教
学计算机5857 台。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和语音座位98.89个、配备教学计算机31.92台。
2006年12月,全校仪器设备总值39999.88万元,按折合在校生数24584人计,生均16300元,
其中教学实验设备10463.56万元,生均4256元。实习基地126个。图书馆藏书376万册,其中
纸质图书250万册(生均102册)。学校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建有完备的校园网服务系统和
校园一卡通身份识别、选课注册和货币支付系统,网络端口29861个,生均1.38个。
办学经费充足。2004-2006年,政府加大投入,年度正常经费均超5亿元,生均拨款2.8万元
。本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项教学经费的实际支出
共计9447.72万元,占学费收入比例分别为30.70%、31.64%、32.58%。“十一五”期间,政
府又增拨发展经费18亿元。
国际交往密切。与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和
文化交流关系。爱尔兰现任总统玛丽•麦卡利斯、原日本总理大臣海部俊树,海外著
名学者池田大作、饶宗颐、赵浩生,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远哲、牛满江等受聘名誉教授。
与英国高校开展双校园合作培养本科生,累计2500人。与英美日韩多所大学结成姐妹学校,
交换教师,互派学生,互认学分。近五年,共选派出国留学、访问、研究的教师与学生达
3500多人次,接受国外来访学者6094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9次。年均培养各国汉语留学
生400人。
教风学风良好。制定《深圳大学师德规范》,锻造师德高尚、师风敦厚、教书育人的教师队
伍。营造学术氛围,培育人文精神,建设学术校园、人文校园,引导学生崇尚学术,勤奋好
学。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严明教学纪律、考试纪律。2006年,共发放学校奖学金
936.32万元,社会奖学金420.43万元。学风考风日益上扬。
师生关系和谐。学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对话、独立思考,尊重学
生公民权利。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青年的“现代生活”;依靠先进,帮助后进;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我的声誉”和“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
前途”的师生互动;开设领导网络信箱、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拓宽师生交流渠道。近二年,
学校共处理学生事务信件22056封。2006年贷款合同金额2171.5万元,受理政府资助受灾减
免申请159.95万元,各类助学金249.7万元,勤工助学酬金587万元。
校园文化生动丰富。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支持学生课外活动,引领学生建设先进校园文
化。学校设有学生活动专用基地、活动专用媒体、活动专用经费。公共设施、教学科研场所
,向学生活动开放。三年来,学校组建学生文化艺术团体5个(舞蹈团、合唱团、军乐团、
仪仗队、礼仪队),学生自发组织社团66个;共举办科技文化活动500多场次,参与人数14
万人次。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要求进步;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10422人,发展学生
新党员3037人。2007年3月,全校共有本科学生党支部 96个;在校学生党员3338人(研究生
816人,本科生2512人,成教生10人),本科生学生党员占本科学生总数的13%。
校园秩序稳定,安全文明。先后荣获建设部“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园区”、“全国高校治
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 和“广东省安全文明标兵示范小区”。

当前,学校牢记以改革为动力办新型大学的历史重托,努力探索现代大学制度。从民主管理
入手,积极创新学校管理体制:赋予教职工代表大会事故问责权、干部评议权、校政监督权
;赋予学生代表大会校务知情权、批评权和学生事务参与权;建立教授人事工作委员会教授
财经工作委员会,确立人才招聘和资源分配的学术主导。以实行职员制、聘任制和本校工资
制为主要内容,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物业外部托管、饮食内外竞争,推进后勤社会化
。以勤勉、务实、高效的作风和效率,追求精致管理和精致服务。以打造学术校园、人文校
园为导向,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充满学术氛围和青春活力的校园育人环境。
深圳大学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上诞生,在经济特区的热土上成长。经受了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
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性碰撞和观念性冲突,经受了沿海经济迸发地区能否办好高等教育的质疑
与考验。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和坚定志向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高校之林,后来居
上。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192.168.52.24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