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zhulin (风清云淡), 信区: NORC
标  题: 知识失业:一个时代的来临?(转寄)[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an 13 12:10:47 2003),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ulin 的信箱 】
【 原文由 zhulin.bbs@bbs.xjtu.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futurer (末日来客), 信区: future
标  题: 知识失业:一个时代的来临?
发信站: 交大兵马俑bbs站 (2003年01月12日21:41:1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王效仿

    11月20日以后,2003届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牵动着
从人们的心,这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大学生第一次进入就业市场,今年最
终的就业状况还不清楚,但从人才市场反馈的已有情况来看,就业形势较为紧张。
知识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自80年代末尤其是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成为社
会关注的热点,此后有愈演愈烈之势。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曾
经出现过的知识失业问题登陆中国。对于大学生就业难和知识失业,90年代初往
往被视之为局部的、个人的和暂时性现象,认为主要是个别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形
势差、个别人就业期望值过高,认为大学生只要降低就业期望,不要过分强调专
业对口,就业难就可根本缓解或消失。但到了98年以后(即在关于高校扩招的讨
论中)即有人谨慎地提出了中国应防止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问题。2000以后,关
于知识失业的预警越来越多,大家开始用" 小心知识失业" 正在到来," 知识失
业离我们有多远""值得警惕的新现象:知识失业" 、" 中国就业市场出现知识失
业现象" 等标题来表述这一现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否标志着中
国知识失业时代的到来呢?

    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
作的一种社会现象。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 )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
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
知识劳动者。知识失业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狭义的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
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无工作机会;知识失业也可能表现为隐性失业(非公开失业),
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浪费和教育过度等现象[1].可以说,这一观点还是较为切
合对于知识失业的分析,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指标对知识失业进行度量:1.是
失业者中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以上教育者的公开失业状况,2.当年大中专毕业生
及研究生当年就业状况;3.迫于就业压力考研者的状况;4.在职者拥有超过其岗
位所需的更高的教育技能。应当说就这四个指标而言前两个是较为客观的指标,
而后两个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经济日报》2001年8 月31日报道, 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失业保险
处提供的数字:截止到今年6 月底,北京市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为4.02万人,其
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为0.21万人。另据媒体报道,深圳市劳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
显示: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人,研究生仅2
人。但到了2001年5 月9 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人
员总数达到3157人,占失业人员总数的12.34%. 这些数字都未包括那些没有在劳
动部门登记失业的" 隐性失业者".而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北京市失业人口状况
分析》显示,失业人口中,73.7% 的人口未到劳动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因如果按
照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统计基点,比例会明显提高,因此从第一个指标来衡
量,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出现了知识失业。

    目前虽然缺乏全国大学生当年就业率权威统计数字,但大学生就业难的确已
经成为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2001年5 月30日《中国教育报》报道:" 从重点院
校、一般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于
比较理想的状态,人才需求和供给基本平衡,其初次就业率为82.75%;一般院校
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压力,但压力不大,其初次就业率为68.2% ;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其初次就业率为41.23%."报告所附理工农医类各专业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区间分布表(见下表)显示,整个农学类专业处于就业危机、就业
困难及就业紧张的专业比例为89.13%.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全国性的高校扩
招,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45 万人,2003年,这一数字
将猛增至212 万人,而到2004年,则将达到250 万人左右。而同时,大学生初次
就业率是呈下降的趋势。今年11月20日以后,2003届的大中专毕业生开始全面进
入就业市场,各新闻媒体报道,虽然大学生普遍降低了就业期望,但就业形势仍
然不容乐观,不仅如此,就连前几年一直就业形势较好的研究生就业也开始" 遭
遇寒流".

    教育过度也是反映知识失业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几年考研热的兴起有多
方面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理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
在一些就业形势较差的院校和专业,50% 的本科生读研深造不是太稀奇,整个宿
舍全部考取研究生的也时有所闻。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扩张的速度不可谓
不快,但显然跟不上考研的需求,据统计,我国考研人数从1995年的15.5万一路
急增到2002年的62.4万,生源增幅高于录取的增幅,今年研究生报考的热情更是
空前。

    从在职者拥有超过岗位要求的教育技能的情况来考察,很难量化,但是如果
仅是从定性的角度去考虑,从生活当中的观察可以看出,的确存在着人才高消费
现象,前几年有人提出人才储备的概念,一些用人单位大量招聘研究生甚至博士
生,造成本科生就业空间缩小,专科生更是少有人问津。现在无论是国有单位不
是私有制企业,用人日趋理性,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
例如部分用人单位非硕士、博士不用,就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毫无疑问,我国已经遭遇知识失业,而且
这种知识失业已远不同于90年代初的知识失业问题。一是目前我国的失业是总量
结构供过于求,知识失业者的数量增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
" 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 ,据他计算,中国以世界上9.6 %的自然
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 %的资
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
1.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
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83%的国际资
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
利支出)来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要像中
国这样提供7.3 亿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总共才提供4.3 亿个工作岗位。
[2] 据学者估计,今后10年,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只
有到2010年以后才会下降。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失业是
一种总量上供大于求的失业,因此知识失业近期得到根本缓解的就业空间很小。
可能有人提出,我们可以裁减低素质的工作人员来为素质较高者创造就业机会,
即使存在失业也仅是低素质劳动者出现失业。但实践证明,这一设想存在很多社
会困难,很多时候往往是为了照顾低素质者的生存,保证稳定,从现有岗位流出
的往往是能够有较大就业能力的高素质者。二是知识失业的程度加深,表现为失
业者的受教育层次程度越来越高。这几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从1995年以来,大中
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呈下降趋势,现在,硕士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在毕
业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在下降。最近,据报道,教育部决定继续扩招研究生。
明年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将达到27万,人数比今年增长约35%,到2005年在校
研究生数量将达到100 万人。可以预计,硕士研究生甚至于博士研究生的失业率
也将会有明显的上升。三是这种失业不是局部的和个人性的而是普遍的和结构性
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已经在中国实施了近十年,各高校和就业主
导部门也对就业指导和报务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因此对于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
难和知识失业,再将之简单地归于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
渠道不通畅等显然已没有充分的说服力。目前的状况是全国性的(不仅东南沿海
大城市存在知识失业,中西部中小城镇也存在知识失业和就业不足)、全行业性
(不仅农科类大学生存在失业或就业不足,管理类和IT业也存在知识失业现象),
知识失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普遍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越来越强。

    现在有几个思维误区,需要澄清,一是认为中国现在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很
低,不会出现全局性的知识失业。其实这一说法很经不起推敲,知识失业和国民
受教育水平低并不直接相关,决定教育需求水平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经
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需要的人才就多,反之则低。在一个文盲很多的国家和地
区,也可能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需要很多的人才,而出现知识失业。刘尧在《。
新世纪高等教育评论》中指出," 按每亿元GDP 拥有的大学生数来比较,原苏联
和美国只是160 ~180 人,而中国大约有620 人。"[3]从资本 陀 劳动的传统经
济学理论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水平所承担的有知识的劳动力的数量比西方还高,
存在着总量上的知识失业并不奇怪。二是认为目前我国的知识失业主要是由于大
批毕业生过于集中选择少数大城市(如沿海地区、北京等)、效益好的大单位等
用人单位的结果,广大的中西部、大量的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大量缺少人才。我承
认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它的存在的确加剧了知识失业的程度,但是,我们认为,
在已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中西部和中小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的能力是极其有限
的,这些地区之所以不能吸引大中专毕业生、甚至于其原有的高级人才还大量外
流,其原因就在于大中专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本,它的使用并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
发展并不是毫无条件的,人力资本(指经过投资后形成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
识、技能和经验)、物质资本(如工厂、机器、厂房等)、货币资本(如生产和
管理的流动资金等)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使用必须有一定的
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为基础。不能有效地提供充足的发展启动资金,真正的人才
也很难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当地必须提供给他们超过当地平均水平
的生活资料而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障碍。大量事实证明,一些贫穷地区并不欢迎
本地考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就业,即使是有些人回到家乡,也没有很好地促
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三是认为知识失业是暂时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意味着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将由农村、农业转移
到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他们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就业
市场上的组成部分。经济的转轨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这种调整是有一种资本
排斥劳动力的负面效应,目前看,旧的就业岗位被摧毁的速度超过新的就业岗位
被创造的过程,原有的就业人员当中有一部分下岗或分流,这两股力量构成了当
前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同时自1999年后,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2002年10月1 日
中国教育报报道,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 万人,而到2001年增
加到了1214万人,2002年预计是1400万人,已接近排在世界首位的美国(1420万
人),短短(3 年)的时间里让高等教育的规模翻了一番;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
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3.3%.最新研究表明,到2002年末,这个数字
将接近15% ,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7%以上的
高速度,但新增的就业岗位与在岗人员自然更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接受高等教
育的大中专毕业生所需要的岗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人可能提出我们可以
减少高校招生规模,这一措施的确也在实施,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膨胀的速度在放
慢,但通过这一方法减少知识失业毕竟有一个过程,而且高校招生的规模也不可
能减少过多,因为。各国的实践表明,知识失业一旦形成,对个人来说,接受比
一般人更多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它会推动教育继续扩张。作为我国来讲,
受比较效益的影响,社会有着接受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本科和研究生扩招一定
程度上还起着减缓就业压力和通过教育投资拉动内需的作用,否则会出现出国留
学等人才和资金外流的现象,而且社会成员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还对社会发展
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采取缩减高校规模并不明智,且不会在短时期内奏效。
    在世界范围内看,知识失业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出现了高等教育过度化发展的态势,尤其
发展中国家情况更甚。据法国1992年2 月公布的数字,大学生约占283 万失业者
的30%.据《纽约时报》(1993年6 月6 日)报道,加州理工学院225 名毕业生在
毕业典礼前一周,只有6 人接到名牌公司的聘书,。据英国《独立报》报道,1989
~1993年,英国最大的大学——伦敦大学的毕业生失业率连续4 年上升,逐渐接
近80年代初的12.5% ,而同期要求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增加了30%.据统计,50年代
初,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失业总数为2 万人左右,占全部失业人数的12% ,70年代
达到120 万人,占失业人数的20% 左右,80年代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却多达150
多万人。韩国197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57~58% ,1985年下降为41% ,同期毕
业研究生的就业率由95% 下降为75%.泰国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在80年代初,因专
业不同,分别达24~70%[4]. 对于我国来讲,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
行的一种国家模式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包分配,兼之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低,基
本上不存在知识失业。但在1977年到1988年到的十一年间,我国高校数从404 所
增长到1075所,在1983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新建高校301 所,每年递增12% 以
上,在校学生从62.5万增长到206.6 万人,高校毕业生年均增长13.3% ,就已经
出现了隐性的知识失业,诸如分配困难、文凭贬值等问题。从理论上讲,进行教
育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 溢出效应" ,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整体
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从实践上看,美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以知识替代资
源的技术推广战略,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都给我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我国的近
二十年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展教育事业
本身的思路是不应该受到怀疑的。而且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变动性,
与我国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有着某种相似之处的印度,10年前也饱受知识失业的
困扰,但90年代以来印度软件业的辉煌,却不由人对其高等教育的作用刮目相看。
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有可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一定程
度的知识失业长期并存。
    承认知识失业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于我国的知识失业不加以重
视。我国知识失业同其它国家相比较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第一,我国知识失业是
一种新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消灭了显性的失业,
更不要说显性的知识失业了。必须考虑到群众对于这种失业现象的心理承受力,
防止出现社会的不稳定,因为显然知识失业者组织起来引发社会动荡的破坏性会
更大,这已被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动乱所证实。第二,知识失业表明,部分人力资
本投资和积累已经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回报,无论是显性的知识失业还是隐
性的知识失业,从社会整体上看,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它对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发
展速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一种损失,在目前我国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的情况下,
这显然是一种" 贫穷的奢侈".第三,知识失业的存在,对于现有的社会阶层可能
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后果,对于有能力支付这种教育投资的群体来说,为自己和
子女提供超过一般水平的教育是理性选择,而对于目前非常贫困无力支付这笔教
育投资的人们来说,即使投资于高等教育也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报,参与这场代价
昂贵的教育投资竞争可能血本无归,理性的选择是根本不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目
前很多经济条件允许的人们鼓励子女一直读到博士或送子女出国留学,而贫困家
庭的孩子则高考录取以后,放弃了接受大学教育,正反映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结果。
这种受教育水平的两极分化所造成的就业机会和获取社会财富的数量的两极分化,
最终将会出现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甚至两极对立,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协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知识失业是一种总量供过于求的、全国性
的、多行业、多领域的知识失业,而且它不是暂时性的,可能会和我国的社会快
速发展长期并存,因此可以说,知识失业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特征,我国已经进
入到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知识失业的发展阶段,我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无论
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必须认清这一时代特征,个人应理性选择自己的教育投资和职
业,而作为国家,应该从整体和大局出发,加强预测和调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
前于社会需求总量和保持两者的相对平衡的角度规划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
使知识失业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

    注释:[1] 参见王廷惠:《知识失业浅论》,《新东方》2000年第9 期
          [2] 参见《经济观察报》2002年6 月17日,
              http://qiye.news.sohu.com/20/73/news201597320.shtml.
          [3] 转引自刘书瀚等:《一般院校努力适应高教适度超前发展的困境及
              对策》,《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 期。
          [4] 转引自李家才:《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根源与警示》,《开放教育研
              究》2001年第1 期。
    《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 ) 上网日期 2003 年01月10日
http://www.cc.org.cn/zhoukan/zhonguoyanjiu/0301/0301101009.htm
--
※ 来源:·交大兵马俑bbs站 bbs.xjtu.edu.cn·[FROM: 218*25]
--
※ 转寄:·交大兵马俑bbs站 bbs.xjtu.edu.cn·[FROM: BBS.szu.edu.cn]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7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