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eonliu (狮子), 信区: NORC
标  题: 世界各国“快乐教育”面面观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8月17日18:07:04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每个国家的育儿方式是与从不同的,那哪个更适合教育宝宝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各国的
教育方法吧?

  美国小学:孩子的乐园

  提起美国的大学,许多中国人都赞许有加。可说到美国的小学,大多数人免不了要摇
头。在美国工作期间,我把儿子带到华盛顿,在当地的斯汤德特小学从学前班上到了二年
级上半年。孩子学了多少东西谈不上,但我亲身体会了一番美国的小学课程。美国小学大
体上分为公立、私立、家庭几种,公立学校占主流,是面向大众的免费学校。
记者的孩子上的就是这种学校,在此向读者讲几则有趣的故事。

  不会说英语 照样爱上学

  孩子没上学,大人还觉得挺轻松。可真要上学了,不免有点紧张,因为孩子还不会说
英语。尽管也教过几个单词,可说到底,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上学的前一天晚上,我
们夫妇俩临阵磨枪,教了孩子一些必用的词汇,可根本记不住。最后,我想了一招儿,别
的甭学了,把至关重要的“厕所”一词学会就成。第二天一早,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背
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

  下午3时15分放学。我们本以为,一定会接回一个满脸委屈的泪孩子,没想到这小家伙
又蹦又跳,根本没把和一群洋孩子在一起当回事。第一周一切顺利,第一个月也没问题,
一直担心孩子不愿到校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这反倒让人纳闷:这孩子变了吗?他两岁半
开始在北京上幼儿园的时候,整整哭了一个月后才一切正常。5岁时到呼和浩特上幼儿园,
还是总不愿去。这只能说明一点:斯汤德特小学是个有乐子的地方。

  老师鼓励玩毛毛虫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英语逐渐跟了上来,作为父母自然也就放心了许多。看到他
每天背回一个空空的书包,语文、数学作业最多不过是两页纸,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做完
了,总共用不了10分钟。孩子高兴,父母也就没有了负担。学生的各种课本是不能带回家
的,因为那是公费买的;学生在课堂上用的练习本是免费的,一般也不带回家。每个学生
在教室有一个自己放衣服的衣橱以及存放书本的盒子,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把自己的东
西整理好。




  在接送孩子之际,记者留心看了各年级的教室,大体上是“花花绿绿一片”,学前班
、一年级的教室最花哨,墙上有标着图画的字母表、数字、地图、学生绘画等等,根本没
一块空闲的。教室看起来似乎很乱,但哪一项对孩子们都有用。应该说,这种花花绿绿的
环境,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每班一般20人左右,再多了就要分班。美国小学强调的是小
课堂,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

  老师上课也不强求学生坐个什么样,而是随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听、不
出声就成。老师鼓励孩子们多玩、会玩,同时常向孩子们灌输一个概念:“分享”,大家
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让孩子们带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

  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到一个美国朋友家过周末。女主人格外热情,抓了一只毛毛虫
装到了瓶子里,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临别时还建议拿到学校让小朋友看。我们也就依言
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大加赞赏。而且就毛毛虫向孩子们讲了蝴蝶成长的整个过程,
她还专门介绍了一家书店,说那里正举办一个有关蝴蝶的展览,建议我们一定要带孩子去
。说实话,记者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过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种毛毛虫变成蝴蝶要用两
周时间。

  难闻朗朗读书声

  也许有人会说,那美国的小学不尽是玩了吗?其实不然,而是寓教于乐。记者曾翻看
过孩子的各种课本,从来没有看到有背的内容。老师教英语,从不要求背什么,甚至单词
都不用背。使用的方法是:给图画,选单词;给单词,选图画;给句,选词填空;默写次
数绝不超过3遍。如此多次反复,没有不会的道理。




  我们中国人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喜听朗朗读书声”。可在美国的校园,十几个孩
子同声朗读一个东西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美国学校十分强调阅读,但不是大声读
,更多的是默读。阅读课外书从学前班就开始了,最早是一本书不过十来个词,而后再发
展到几句话、短故事,一直到章节小说。

  学前班就有了科学课,先是认一片树叶,然后是各种动物,逐渐复杂起来。学前班开
始记日记,都在课上完成,最初画一个东西,随后是写一个词、一句话,慢慢地写得长起
来。到了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论文了。

  由此看来,美国小学生学得太轻松,而中国小学生学得又太沉重。如果两者能合理地
取长补短,就再好不过了。(人民日报记者 王如君)

  澳大利亚:塞里纳太太的家规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千古不朽的名言告诉人们知识是无穷尽的,一生都要不断
地学习。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做父母的也得这样。否则,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还真手
足无措。

  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知识飞速传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成长
,每天都能获得新的知识和进步。我女儿在澳大利亚的学校读书,在她的知识海洋里,东
西方文明相融。她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点儿文明。看到这一切,我心里高兴。

  女儿毕竟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对大千世界里眼花缭乱的种种新、奇、怪的东西缺乏
辨别力,会受那些东西干扰而偏离学习目标。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然而,从传统模式中
走过来的父母来教育信息时代的孩子,谈何容易?!在女儿眼里,父母光知道联合国不行
,你还要知道“飞儿乐队”是什么;你不但要了解布什,还要知道“宝儿”是谁。不然的
话,她会觉得你什么都不懂,你和她思想交流的平台就会产生沟壑。甚至坐在沙发上时,
她的手就不再搭在你脖子上了,与你保持距离。这样,你还如何对她进行教育?

  我常觉得对于未成年子女教育无从开口,无处下手。在黔驴技穷又无助的情况下,我
不禁会想到自己的未成年时代。那个时代,我父母以一根棍棒,一句就解决问题。在读书
期间,稍有情况,父母就会说:“不好好学习,那就只能一辈子面对黄土背朝天。”实在
不行,再来上几棍。现在的孩子,你跟她讲自己像她这个年龄的时候,学习条件差,但知
道用功,希望她珍惜如此好的条件,刻苦学习……她会回答,时代不同了,没有可比性;
你说不管什么时代都应该刻苦学习,她会应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你告诉她学习语
言要多看、多读、多写、多背,她会说,现在没人那么傻读书了;你要求她放学早回家,
她会跟你说,应该多一点自由。你再多说什么,她就会说,中国的父母就是那么跟不上时
代,就是那么土。

  中国孩子的父母真是太土了吗?邻居塞里纳家有两个女儿,与我女儿同龄。每次见面
,两个女孩都热情打招呼,非常有礼貌。洋人教育孩子可能真有绝活。碰面的时候,我总
是与塞里纳夫妇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从他们那里取点经。“难啊”,塞里纳太太深
有体会地说。“她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对,自己什么都好,外面的什么也都好,唯有自己的
父母什么都不好。对于家庭的管教,她们有一千个理由不接受!”看来,洋人在教育孩子
方面也与中国人有同样的苦衷。有什么办法?塞里纳太太答了四个字:“家有家规。”她
的家规归纳起来还真有不少条:

  1、孩子要尊重和热爱父母,每天早晨离家上学时,必须与父母相吻,说再见,放学回
家时,必须向父母问好,再与父母相吻。这样有利于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和爱心。

  2、孩子必须让父母熟知在学校的学习、师生及同学关系等情况,以便父母有的放矢地
与校方沟通,把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3、孩子要学会待人接物。家里来朋友或客人时,孩子必须上前打招呼,并且招待朋友
或客人茶水或咖啡。朋友或客人走后,孩子收拾并清洗杯具。

  4、孩子必须学会理财和珍惜衣物。父母每周给孩子一定的零用钱。孩子对零用钱要有
计划地使用。每笔开支都要有票据,周末交父母审查。如有开支不合理情况,必须听取父
母意见,保证在以后不出现类似情况。否则,扣发下周零用钱。放学后不得穿着校服下厨
房,不得穿着校服或正装去遛狗。要爱惜贵重衣物,遛狗或出门散步时,必须换上便装。

  5、孩子要主动培养生活能力和责任感。早上,孩子自己听闹钟起床。自己做早餐和准
备午餐盒饭。另外,留出足够的时间赶校车或公共汽车。除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外,父母
不接送孩子上下学。

  6、保持室内整洁。周一至周五上学期间,孩子起床后要将床铺整理好。如果发现没这
么做,放学后接受到湖边跑一个小时的惩罚。塞里纳太太讲到这点时,特别跟我说,惩罚
,但不伤害她们。让她们出去跑对她们身体还有好处。周末,孩子起床后不但要整理好床
铺,还要打扫整个房屋和洗车。两个孩子,分工进行。

  7、孩子18岁生日之前,只有男同学,不得有男朋友,不得与任何男孩子约会,晚间不
得出门。参加同学生日聚会必须提前告诉父母,由父亲或母亲陪同前往。塞里纳太太说,
这些未成年的女孩子,看到任何一个男孩子都觉得他像王子似的。这样可危险。她说,两
个月前,大女儿去参加一个男同学的生日聚会。她坚持要陪大女儿一块去。结果,大女儿
对此十分不满,故意说话气她:“我18岁生日那天就找个男朋友结婚,一天都不跟你多呆
。”塞里纳太太说:“好啊,反正你现在还不到18岁生日。”

  时间久了,我女儿与塞里纳一家成了好朋友,对塞里纳太太的家规也非常了解。现在
,家庭教育还算顺利,土的再加些洋的,她似乎都能接受。

  由此看来,在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传统的东西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只
要我们做父母的注意知识更新,注意与子女沟通感情,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成功。(人民日
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英国教育:强调启发兴趣

  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
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
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
乐,更不等于痛苦。

  国内常有厌学的事,这在英国的中小学里是不可思议的。很多驻英中资机构人员的子
女在当地读书,即使没什么外语基础,孩子进入学校没几天,就喜欢上学了。

  按英国的学制,妞妞5岁进了学校,一年级就有科学课、地理课等。其实,这些听上去
很高深的学科讲的都是生活常识。比如地理课,就从你学校旁边的环境讲起:公园、花草
、马路和汽车,刮风、下雨和晴天。孩子们是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的。开学几个月后见到
小妞妞,算术、语文虽然学得不多,但懂了很多事,她会很热情地帮助客人端茶倒水,礼
貌用语一套套的。小郑的女儿在英国读三年级,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
戏的课。比如老师讲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著名的家族,小朋友们就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
族的族徽。老师还告诉他们:什么是带有种族歧视性的言行,受到歧视,一定向老师投诉
,这是一种雏形的利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训练。

  校外课也很多,记者经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班小学生,他们也许是去博物馆,也许只是
去某个公园游戏。一路上,是他们学习公交常识、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机会。英国
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父母
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免费活动项目。比如在科学博物馆,为鼓励四五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
仅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的照相机,还当场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奖励你。著名的
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
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

  英国政府说,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
。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核心任务,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英国从中学开
始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要系统掌握相当的基础知识,但仍然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进
入初中,学生就可以选课,英国的初中生开课的面很宽,他们初中毕业时,最少要有6门课
的考试成绩,多数人考8—10门。除少数几门必修课,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学得突出的科目也可以提前考。

  近年工党政府抓学生的考核成绩,一些学校便简化了与考试无关的欣赏课,立刻引起
社会的批评,认为这是与知识本质背道而驰的倾向,必须纠正。英国王储查尔斯连续3年亲
自为中学的语文、历史教师办暑期班,请著名的文学家、作家、历史学家开讲座,提高教
师对本学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近年选择数理化课程的学生人数锐
减,一些科学家组织立刻就“学生为什么对科学的兴趣在减少”?进行深入调查,对一些
学校减少科学实验课提出尖锐批评,称此作法损失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机会,埋没了科
学人才,并将此提到“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繁荣、生活质量和它在21世纪的进步”的高度。
最近《每日电讯报》从大学生普遍不会做饭发现,许多中学把烹饪课简化成了食品技术课
。查尔斯王储很快发出呼吁,要求学校恢复传统的烹饪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做饭能力。

  记者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
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
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
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人民日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

  别用大人标准对孩子创造力进行评价 瑞典孩子少拘束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她创作的文学形象长袜子皮皮,可以说无人不知。1945年
以来,关于皮皮的书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儿童书籍。该书的译本畅销60
多个国家,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作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
受社会上的任何约束,把孩子贪玩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力
大无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她挑战权威,不去学
校上学,淘气捣蛋,有时还编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见
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亲,都是读着林格伦
的书长大的,因此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随着现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
逐渐认识到,严厉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
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更重要。

  曾观摩过瑞典一所小学。瑞典小学生都有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那次上英语课
,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
对。因为他暑假在英国度过,对该单词很熟悉。经查实,老师马上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并
让学生大声地把该单词再念一遍。整个过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觉得有什
么不妥。在上数学课时,授课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说,相对而
言,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些。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
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从老师会被
看成没有主见。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属于
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
们和了解他们。”瑞典人认为,孩子是上帝赋予的礼物。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
需要通过后天的雕琢变得更好。

  儿子的幼儿园有绘画课,一次去接他,看他正认真地在涂抹,告诉我正在画一个飞机
,看着那分辨不清的形状,我连说带比划,告诉他应该怎样画才是飞机的样子。旁边的阿
姨听了,马上走过来说,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孩子
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变得更好”。后来我每次留意观察,发现幼儿园阿姨教授绘
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们涂抹,决不加任何限
制。而在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与其说她们在教
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在她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能远远赶不上孩子的创
造性重要。

  另一方面,瑞典人认为孩子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
侵犯孩子的权利。当地一个华人家有两个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从国内接了老
人来照料。有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饭,奶奶就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后
来不知哪位邻居看不下去,叫来了警察。父母被很严肃地告知,不应该强行给孩子喂食,
否则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饭时很随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等
下一顿再吃,父母亲从不勉强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

  瑞典人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除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
,瑞典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道
德说教。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制止。中国父母
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道别时总要求孩子说一番客套话。而瑞典孩子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
究,父母也少有督促着他们讲这些礼貌的。有一位中国朋友带着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
儿子到我家做客,告别时那孩子转身就跑,妈妈立即抓他回来,告诉他要讲礼貌等。可爸
爸却在一边说,不必对小孩子要求过多,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节也不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2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