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aler (ghost), 信区: NORC
标  题: 乡村考察录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Apr 18 18:12:11 2002), 转信

auther:姜 杰                        前 言

1999年8月末,我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来到了全国重点扶贫县之一的贵州省盘县支
教。
初到盘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满目的荒山,崎岖的盘山路,零散破败的建筑,
以及背着筐篓步履沉重的农民。迥异的风土人情,孑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
既是一种召唤又是一种考验。9月初,我同另外两名志愿者被派往座落在海拔2100
多米山顶的火铺中学支教。山里孩子的淳朴真诚带给我无数的感动。为了表达感激
和敬意,他们会在清晨将结满露珠的野花放在我的讲台上;他们会在上学的路上挖
几株兰草栽在我的门前;他们会精心画一幅素描羞涩地塞给我,或是做一个荷包绣
上我的名字悄悄放进我的抽屉;他们会在上课前将写给我的诗抄在教室前面的窗子
上;他们会背上自己种的青菜,趁我不在时放在门口……但是,在感动之余,面对
山区的教育现状,心中不免有几分沉重。大部分乡镇中学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都存
在着障碍,而且知识面很窄。90%以上的学生不能准确地利用文字进行表达;许多
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几乎是空白。在火铺支教的一年中,我走访了多所乡村小学和
近百名学生家庭,了解到山区孩子求学的艰辛与学校办学的不易,一种责任感和对
教育事业的热爱促使我决定,在一年支教工作期满后,独自留下来继续从事支教工
作。
暑假里,我送别了其他几位志愿者,开始了历时近2个月的社会调查,走访了盘县
的36个乡镇,掌握了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及办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现将其做以整理
,惟望对盘县的孩子,对盘县的乡亲尽到一个青年志愿者的责任,表达一份永久的
真情。

盘 县 概 况


盘县隶属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与云南接壤。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
里,拥有37个乡镇,其中有11个少数民族乡,全县有104万人口,是贵州省的一个
人口大县。
盘县境内大部分是喀斯特地貌,土壤贫瘠,农业生产落后。另外,由于当地的交通
及科技文化不发达,工业发展也相当滞后,盘县的工业企业为数甚少,所以,盘县
被列为重点扶贫县,也是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口帮扶县。
盘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旅游、矿产、中草药等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第一篇 盘县的教育


一、“僧多粥少”


盘县的小学至高中的办学力量与就读人数是金字塔形的。盘县的37个乡镇中,每个
乡镇都拥有10所以上的小学及教学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而每个乡镇只
有一所独立的初中。在未实行“普九”教育的乡镇,只有三分之一的小学毕业生能
升入初中;全县只有3所高中,每年的接收能力不超过1500人。为了缓解“僧多粥
少”的局面,盘县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民众办学和个人办学。目前,盘县的乡村小学
大部分是民办的,民办和私立学校虽然补充了教学力量,但也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
。许多私立学校是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情况下勉强办学的,其师资水平相对较低,
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低,且不能纳入教育部门的正常管理。


二、因陋就简


盘县的整体办学条件是非常艰苦简陋的。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许多学校分布在深
山里,没有公路,即使想走到乡政府所在地也要花上三个半小时,甚至是10多个小
时。遇到雨天,山路艰险,便走不出去了。很多孩子从未离开过他们的村寨。
平关镇的彭家屯小学,位于一个山坳中,学校是设在一户方姓人家破旧的祠堂里的
。木质和黄土结构的建筑早已年久失修,用以支撑房架的几根木柱下端已被老鼠和
蚂蚁啃食掉了大半,歪歪斜斜地立在教室中间。屋顶古老的黑瓦早已残缺不全,透
出斑斑点点的蓝天。祠堂的四面都是墙壁,只有一个门洞。为了透进光线,东侧的
土墙上打了几个十字形的小洞,有点像大城市里公共厕所的镂空花纹。当我从灿烂
的阳光里走进这个教室时,一时什么也看不见,而几十个乡村孩子每天就是坐在这
样的教室里向他的唯一的老师——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孩学习文化的,更令我惊奇的
是,有些学生是边上学边照顾弟弟妹妹的,那些比他们更小的孩子或是站在他们背
后或是蹲在桌子底下,或是在他身边偎来蹭去。
旧营乡的新寨子小学坐落在一座高山上,校舍是民国初期建筑的一所寺庙,门前的
一小块空地便是学生的操场和活动场。据师生们说,他们从来不打篮球,因为一不
小心球就会滚到上百米深的山涧里去。校内的简陋更让人心酸。每个教室都没有门
,没有窗,班与班之间也没有墙,只有几根沧桑的老木柱歪斜地矗立在它们之间。
我想没有从事过山区教育的人很难想象到这种上课方式:两个班级的学生背对背地
坐在高矮不齐的凳子上,而两个班的教师则面对面地大声讲着毫不相关的课程。

坪地彝族乡的官营小学是官营片区的一所中心学校,该片区地处偏远,进出只有一
条路,不通汽车,娃娃们要去乡里读中学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校
特别设置了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这样,片区内的娃
娃们在教学点读完四年级后,就可以到官营小学就读了。我来到官营小学时,学校
放假了,但我很容易就找到了校长,他住在校门边的角落,一间四面透风的简易房
就是他的家。他既是这里的行政负责人,又是学校的更夫。官营小学有300多名学
生,14名教师都是男性,而且年龄比较老化,所以学校从未搞过文艺活动……当谈
到学校的困难时,校长无奈地说:“缺少教室和教师,缺少桌椅,几乎哪样都缺,
县里要求我乡2001年以内实现普九,根据我们分担的任务,至少要增加1栋教室、
200套桌椅和10名教师,可是哪里找钱添置这些东西呢?外面的教师又有谁愿意到
这里来呢?”官营小学校长所面对的困难也正是众多乡村学校所共同面对的困难。

响水镇位于盘县的南端,是盘县境内水源最为丰厚的一个镇,但交通极为不便,且
山势陡峭,土质疏松,一到雨季,多处路段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我的第一次响水行
是在一场大雨过后,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上泥水横流。在教辅站了解完情况后,我
准备去山上的上汤章小学看一看,在场的人都极力劝阻我。最终,在我的一再坚持
下,站长与另一名老师陪我一同上路了。天气虽阴,但没有雨,我们只用了三个小
时便到了上汤章。上汤章的树木比较茂盛,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上汤章小学
就在树木的掩映中,校舍是一栋古旧的泥土建筑,外表似乎涂过白灰,但随着墙皮
的剥落早已斑驳陆离了。这是一座二层建筑,一层是教室,中间没有楼板,只稀疏
地搪着一些木棍。木棍上住着一户人家,据说他们由于失火烧了房子,才被收留在
学校里。
头发蓬乱、面色黝黑的校长拾起被风吹落的校牌,说,全校共有4名教师,只有他
一个是正式的,其余三名都是代课教师。在盘县代课教师的待遇是相当低的,他们
每个月的代课费只有70元,加上村里给他们的补贴才160元,还不能按时发放,但
为了让学生们来读书,他们经常用这点微薄的工资为学生们垫付书费。说话间,一
群孩子奔拢过来,聚在我们周围,他们衣衫褴褛,花一样的小脸上沾着污垢,有的
背上还背着更小的娃娃,很显然他们对我们这些山外来客很好奇,从他们瞪大的眼
睛中,我看到了孩子的纯真与渴望。
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是一个有3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乡,5年前,旧营乡中学还坐落在
距乡里3公里的山沟里。1995年在省民委和其他单位的赞助下,一栋新的教学楼在
距乡政府1公里的一座荒坡上建起。学校的规模扩大了,到2000年为止该校的学生
人数已达800人。而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只有26人。为了实现普九,学校不得
不超负荷地运行,教室不够,只好并班,致使班级人数多达上百人;桌椅不够,便
找来废弃的稍加修缮,三个人共用一套;缺教师,就只能增加每个教师肩上的担子
,有些老师要同时担任2——3门课程。校园里除了一块篮球场外,都是黄泥地和
荒草坡,还有几座颓败的坟茔。山区里四季多雨,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师生们都
是在泥里跋涉的,这里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每逢晴天,学生们便拿来锹镐,铲挖教
学楼里厚厚的泥巴。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重重困难,这里虽然是乡里“最高学府”
,但除了几把旧木尺和一个残损的人体器官模型外,学校里几乎没有什么教学仪器
了。任凭老师们极尽所有的言辞去描绘一些简易的实验,山里长大的孩子们仍旧是
深感迷惑和费解。在盘县,这样的乡村中学不止一所。
复式教学在盘县的乡村中是比较常见的。所谓复式教学就是几个年级的所有课程都
由同一个老师来上,板桥镇的白泥塘子小学有四个年级,只有两名教师。而大麦地
的三个年级只有1名教师,旧营乡的老寨小学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教学点,三个年级
一名老师,教室孤零零地坐落在水田间。放了学以后,就成了牛棚。复式教学点的
老师几乎是集各种责任于一身,这就难免会造成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质量无法
保证等问题,但它毕竟让那些深山里的孩子有书可读。
父女办学在盘县的社会力量办学中也是一枝独秀。位于平关和火铺镇交界的瓦厂湾
小学便是其中的一个。瓦厂湾是铁路沿线上的一个小寨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寨子里的孩子们要去邻村读书比较困难,于是瓦厂湾小学便应运而生。这是一所由
父女两人创办的学校。父亲是退休教师,女儿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所用的教室是自
家的两间瓦房。村里每月发给他们400元补贴,父女俩感到很满足。
盘县的办学难不仅体现在创办学校的不易上,有时招生也成了一大难题。新民民族
乡的五嘎冲是布依族聚居的地方,村民们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吃的是水坑中储存
的雨水。经济的落后、观念的落后和文化教育的落后,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里的村民十分不重视教育,甚至不愿接受教育。三年前,乡政府为了改变这里
的愚昧状况,投入了闲置的资金在这里办起了一所学校,聘请了一些代课教师,但
前来读书的孩子寥寥无几。于是,乡政府承担了所有学生的书杂费,让他们不花一
分钱就能上学,可是仍有许多家长不愿送子女读书,乡干部们只好组成工作队,以
强制手段挨家挨户地“抓”学生,才终于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以上。


三、何谓价值


总体上来说,盘县的师资力量是有很大缺口的,素质较高的教师就更为缺乏,但个
别经济状况稍好的乡镇的中心学校,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却是过剩的。一些较
为偏远或经济状况较差的学校虽然每年都有分配指标,但实际前来报到的人为数不
多。而且在报到的教师中总有一部分没工作多久便会调走,原因是这些学校十分简
陋,生活艰苦,交通不便。教师们常常不能按时如数领到工资。那些没钱添置必备
的桌椅的学校更无力解决教师的住房,大部分教师只好住在教室里,蜷居在破败的
旧房中,或者寄居在亲友家。最令他们苦恼的是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由于地处偏
远,他们所面对的环境范围很小,与他们年龄、文化层次相当的异性范围就更小了
。所以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宁可暂时待业,也不愿走进那些需要他们的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侧面。在我所结识的盘县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勤勤恳恳扎根
于乡村教育事业的,有的甚至把几十年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山乡学校,保田乡教辅站
站长霍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
霍老师今年50岁了,初中时代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伊始,他便失去了读书的机会。3
年后,他被抽调培训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并被派到莆田中学任教。那时的莆田比现
在还要落后很多,学校里只有3名教师,他上过所有的课程,独自住在破烂的教室
里。他的家在忠义乡,离学校有40多里。每个月都步行3个多小时回家一次,从不
觉得辛苦。他在24岁时当上了莆田中学的校长,后来又历任几个偏远学校的校长。
辗转几个乡镇,每次都是接到调令,打起背包就走。目前,他的家仍不在他工作的
地方。他一个人住在办公室里,生活极其简朴,每月的几百元工资除了维持自己生
活、养活家人外,还要供远在辽宁上大学的儿子。除了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霍老
师唯一的嗜好是读书看报,他每晚都要花上2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他的书柜上摆满
了有关教育和时事的书籍。
我第一次见到霍老师是在暑假里,当时他刚刚下队归来。我们聊了一些乡里的办学
情况,当他得知我要去普田回族乡时,很肯定地说:“去普田的车每天只有两班,
早已过点了。”接着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说:“我送你去。从保田到普田的路,我
不知走了多少趟,熟得很!”说话间他从墙角里推出了一辆笨重的旧摩托,这是他
们唯一的一辆办公车。老人整了整头上那顶旧得发白的蓝布帽,招呼我坐上,便沿
着一条颠簸的石子路向东驶去。一路上遇到的人几乎都向他打招呼,他告诉我,他
们都曾是他的学生,老人一边驾车一边向我介绍莆田乡的情况。每遇到有学校的地
方,他总要停下来,带我去看看。我很感动这位老人对山村教育不懈的热情。
支撑盘县乡村教育的不只是这些兢兢业业的公办教师,那些民办教师和代课老师的
工作也不容忽视。目前,盘县各乡镇的民办代课教师人数平均在30人左右,最多的
达70人以上。尽管教育部门一再重申要在1999年底取消所有代课教师,但盘县教育
界的现状决定了这一决定暂时不能实现。强行取消,就等于使一些学校陷入瘫痪。
在盘县,民办和代课教师的待遇很低,一般每月工资不超过200元,但他们付出的
工作并不比其他教师少,他们也一样做班主任,甚至担负着比其他教师更重的教学
任务。由于盘县极缺英语教师,所以在每个乡镇几乎都聘请了来自湖南的英语代课
教师,他们背井离乡,过着清苦的生活。由于收入微薄,他们连回家探亲的路费都
拿不出来。
在盘县,代课教师的状况不知何时能得以改善。


四、求学之路


盘县的教师难,学生更难。上学,路途远的学生天不亮就要出发,翻山越岭,赶到
教室便已是上课时间了。遇到雨天,山路泥泞湿滑,就不得不迟到。在阴雨的天气
,教室里昏暗无灯,学生们由于疲惫和睡眠不足经常会打瞌睡;中午,他们来不及
回家,便只能省去午饭,一直到下午放学。我曾去旧营乡新寨村的学生家家访,下
午放学后出发,翻过几座大山,天就黑了,饥饿、劳顿、焦急的我心中一阵酸楚:
孩子们每天都是饿着肚子奔波在这条山路上的。
这些学生虽然艰苦,但他们是幸运的。在盘县的山乡里,还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家
中姐妹众多,家庭贫困而没有机会读书。家住旧营乡牛场坡村的卢敏有三个妹妹和
一个弟弟。全家7口人只有4亩薄田。年龄相差无几的姐弟五个都勤奋好学。可是,
连日常生活都勉强维持的父母无力支付这么多子女的学费,成绩优异的卢敏只好辍
学,外出打工。挣钱供自己的弟弟妹妹们读书。
聪颖活泼的杨全、杨洋姐弟俩7年前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他乡,丢下他们两个
与70多岁的祖母过着艰难的生活。每当学校开学时,姐弟俩边哭着闹着要上学。年
迈的祖母只好拉着他们四处奔走,以求减免杂费,并借来旧课本。就这样,姐弟俩
读到了小学3年级。在山里,家长们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尤其忽视女孩的教育。孔
官村的沈金发老汉有4个子女,由于生活比较困难,他只供两个儿子读了2、3年小
学,以求识得几个字。大女儿10岁了,至今未进过一天学校。我来到他家时,大女
儿正蹲在地上搓玉米。当问及是否想上学时,她哭了,我知道那眼泪述说了她的渴
望和无奈。
端庄秀丽的骆丽是我在火铺中学任教时的一个学生。她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能帮助
父母操持家务。今年7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水城卫校,偏巧爷爷去世了。为
了操办爷爷的丧事,家里欠了一笔债。父亲说:“上卫校还要花那么多钱,女娃子
读那么多书没用!”便没收了她的录取通知书。懂事的骆丽想到自己是姐妹中最大
的,理应帮父母挑起家庭的担子,便没做任何争辩,只是每天噙着眼泪埋头干活。
她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本以为时间长了,习惯了,就不会再想着读书的事了。可
是看到别的同学收拾行李兴高采烈地去外地上学,想起你对我们讲的话,不争气的
眼泪就一次次地掉下来。”最终,骆丽对读书的执著感动了她的妈妈。妈妈到亲戚
朋友家求援,东拼西凑为她交上了第一年的学费。这样,开学整整一个月了,骆丽
才走进了水城市卫生学校,但她以后的求学之路该怎样走下去呢?


五、社会援助


近年来,盘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当地的教育给予了较大程度的重视。为了大力改善
办学条件,他们首批启动了“义教工程”75所,现已基本完成。所谓“义教工程”
即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它是由政府拨款建设的符合一定标准的学校,除校舍及配
套设施外,还要配备全套教学仪器及先相关的师资力量。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
师素质方面,教育局定期举办新教法培训、送教下乡活动以及中小学教师技能考试
。但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盘县的教育仍处于落后状态,靠盘县政府的
单方面努力是难以在短时期内根本改变这一落后状况的。于是一些乡镇只有采取向
社会和其他单位化缘的办法来改善办学条件,例如保基彝族苗族乡依靠盘县水泥厂
的赞助建起了乡中学的教学楼;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的上平田村从民政部门争取来
20万元资金,使学校终于搬出了危房;在盘县妇联的牵头和捐助下,石桥镇和乐民
镇都办起了“失学女童班”,专为那些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女孩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

大连在成为盘县的对口帮城市以来,不仅在其经济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
也没有忽视对盘县的支教。利用大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捐助,盘县在响水镇四格
彝族乡建起了中小学校舍,在红果镇建起了金港幼儿园,在平田村办起了希望班,
还有大批的图书、电脑、电视等教学设备。1997年陡沟这个没有一块平地的村寨,
只有一个初中毕业学历的老师和一间墙角里圈着猪崽的教室,几十个孩子就是在这
种条件下学习文化的。两年后的陡沟小学成了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校园环境清新
整洁,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受到了盘县教育局的肯定和媒体的表扬。
大连的支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从1997年起,大连市先后派来了4批青年志愿者到
盘县的山村学校支教。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观念,造就了一方充满新鲜气息
的氛围,为盘县的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山乡访察中,每走到有“大连足迹”的地方,人们就会欣喜热情地告诉我“我们
这里曾有过大连老师……”或是将我带到正在施工的校园,指着尚未完工的建筑对
我说:“那是大连为我们建的。”我为此感到自豪,因为大连确实为盘县人民办了
实事。


六、呼 唤


教育,从大处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从小处着眼则是致富一方水土的
根本要素。目睹盘县教育界的艰难现状,看到山里孩子被尘灰掩住的充满好奇和渴
望的目光,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但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微薄,我渴望能
有更多的人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投以关注,只有社会的支持,才具有解决根本问题的
力度。


第二篇 盘县的经济


盘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在37个乡镇中,除了红果、柏果、城关、洒墓、
段江、乐民、火铺镇外,其他乡镇都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来维持开支。其中,少数
民族乡镇的经济状况尤为落后。四格彝族乡每年的财政收入为20万元,财政支出
160多万;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的财政收入只有61万,而开支则要200万;普古彝族
乡的财政收入不过50万元,而支出则要200多万元。


一、产业结构


盘县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煤炭开采业为辅,工业企业则为数甚少。
农业:盘县的主导产业是传统农业,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由于受喀斯特地形的
影响,产量很低。另外当地农民在耕作方式上也比较落后,全部采用人耕。在四格
等少数民族乡镇的个别地方还在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生产力水平极低,农
业资源的破坏也给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号称十万火山的盘县,森林覆盖率还
不足17%。多少年的乱砍乱伐,开荒种田,致使本已脆弱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一
到雨季,便会爆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位于盘县中南部的西冲镇,海拔相对较低,
土质也疏松肥沃,但山上几乎看不到一棵树。2000年6月,一场大雨过后,乡里损
失2100万元的代价认识到了退耕还林的重要性。暑假里,我到新民乡访察时,正是
一场洪灾过后,沿途随处可见倒伏的庄稼和泥石流的痕迹,多处路段和石桥破损,
车行不通。只有徒步从刚塌方的山头上爬过,或绕到河水较浅的地方趟过去。在路
过一个叫小石桥的村庄时,一个农民站在一堆掩埋着玉米残枝断叶的泥巴前叹气。
他家的全部土地都在这座山头上,结果山垮了。他向我讲起这一遭遇时,仍忍不住
痛哭流涕。我很同情他,但他也许不知道,这灾难的造成也有村民的一份责任。
矿业:盘县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早在60年代,国家就在此成立了“盘县矿务局”
,下属有火铺矿、三角树矿、月亮田矿、老屋基矿和土城矿等五个矿区。但由于设
备技术老化,生产管理不善,目前只有老屋基矿赢利,其他矿区均处于亏损状态。

除国有煤炭企业外,盘县境内星罗棋布地散布着一些个体小煤窑。这些私人开设的
小煤窑大多数十分简陋,没有安全设施,全部靠人挖人背。大约每年都有几十人在
矿井事故中失去生命(在笔者起稿前二日又传来消息:水塘镇一煤窑发生瓦斯爆炸
,有26人在事故中丧生。)此外,这些零散的小煤窑布局和开采都不合理,破坏了
主矿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他们还大量砍伐周围的树木作为支撑矿井的搪
木,占用良田堆放煤炭,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
2000年夏季,根据国家对现有煤炭企业进行“关紧压产”的指令,盘县政府加大力
度关闭、取缔了一些证件不齐、安全隐患较大的矿井,但出于支撑地方经济的需要
,仍保留了一部分个体煤窑,这些个体煤窑通常每年向乡里交纳一定金额的开采费
和税款。
工业:盘县虽然是贵州的一个大县,但工业企业在这里却比较罕见。目前为止,具
备企业规模的只有土城的盘县热电厂,红果的信友核桃乳厂,城关的盘县水泥厂和
板桥的氮肥厂,其中以土城的热电厂效益为最佳,盘县的财政收入有5%以上是来自
该企业的;信友核桃乳厂是盘县重点扶持的一家私营企业,该厂技术设备较新,产
品质量也属上乘,但由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生产始终不能步入正轨,其他几家企
业经济效益均处于偏下水平。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几乎涵盖整个地区经济的时代里,盘县的乡镇企业还尚
未起步。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些乡镇也曾办过企业,例如坪地彝族乡贷款办过
铁厂、玻璃纤维厂,保田乡也曾办过淀粉加工厂,但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
要是信息闭塞,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门外汉办企业,难免会导致失败。看来要发
展经济,人才还是至关重要的。
赶场经济:盘县的商业仍旧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即主要商业活动集中在一周一
次的赶场天进行。每个乡镇的每个片区都设立一个赶场的日子。每逢这天,周围的
村民们便背上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十几个人挤一辆手扶拖拉机或是走上几个小时的
山路来到场上,换回生活必需品,或生产用的种子、化肥、饲料等,而非农人员也
赶在这一天,买回一周的粮食、蔬菜,甚至求医问药也要等到这一天。在保基彝族
苗族乡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场上,甚至很少使用计量工具,而采用以个论价、
估堆交换的方式;在红果、火铺、乐民、城关、洒基等镇,虽然也存在着赶场经济
,但这些地方已设立起长期市场,各类店铺也比较齐全,赶场经济正逐步被取代。



二、丰富的资源


盘县的经济虽然还比较落后,但在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质结构赋予了盘县高山深谷,错落有致、溶洞瀑布各呈风采的
地貌。盘县的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位于西北部的坪地彝
族乡的牛棚梁子是盘县的制高点,海拔2807米。而位于东北部的保基苗族乡的格索
河谷海拔只有704米,当地人对由于海拔不同造成的气候差异有句精辟的描述:“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游至盘县,并在他的游记
中对盘县的丹霞山和碧云洞作了记载。
对初来乍到的外乡人,盘县人会自豪地向你讲起十里大洞、百里杜鹃、干株银杏和
万亩竹海,这是近年来盘县政府确定的四大风景点。
十里大洞位于盘县南的珠东乡,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1992年,当地一个姓施的
大学生假期回家,与同学在洞中玩耍,拾到了几块古人类化石,因此该洞不仅具有
游览价值,还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在盘县的火铺、民主、大山丫等乡镇的多处山坡上生长着成片的百年杜鹃。花开季
节,满山遍野的艳丽色彩,十分惹人喜爱,这便是所说的百里杜鹃。
银杏是被誉为活化石的珍稀树种,它不仅具有生物学研究价值,还富有观赏价值。
它的叶子呈精巧的扇形是一件天然的工艺品。每逢秋季,树叶由翠绿变成金黄,若
是站在古老迥劲的枝干下,仰望满树的金铃在瑟瑟的秋风中纷纷飘落,或是蹲下来
拣拾几枚老树送给你的精美“书签”,真的会有一种置身诗情画意中的感受。现存
的古银杏数量很少,据老人们讲,几十年前,从盘县县城一直到乐民镇的道路两旁
随处可见千年银杏,但60年代“大炼钢铁”,全伐掉当柴烧了,现只有石桥镇的妥
乐村和乐民镇的乐民村保留有1500株左右的古银杏树,村民们叫它“公孙树”,也
把它当作镇宅树。我在妥乐村见到的银杏树当中有一株已经有6012年的树龄了,这
恐怕是自然界里最古老的生命了。
一进入号称“万亩竹海”的老厂,满眼都是遮天蔽日的翠竹,看不到其他杂树,而
且会顿觉凉爽清新。竹林深处是避暑和疗养的好地方。这里的人均寿命比全省高出
3.54岁,据说曾有几位癌症患者到竹海居住一段时间后竟奇迹般地康复,引起了医
学界的震惊。不管这一消息是否属实,老厂的2.5万亩竹林定会令人心旷神怡的。

其实盘县的旅游资源远不止这些,一些好景致仍“养在深闺人不知”,或是未能引
起当地的重视,如响水镇的凉风洞峡谷,溶洞内有瀑布、暗河,河水从山脚下喷涌
而出,煞是奇特;乐民镇的“洞上洞”、“桥上桥”也是颇具特色的景观;淤泥彝
族乡所依傍的八大山是看日出的好地方;位于盘县最北端的四个彝族乡有一个鲜为
人知的天然牧场,该牧场位于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山上,瀑布湖泊映衬着蓝天,还
有一群无人看护的荷兰良种牛在这块高山绿地上自由徜徉;你如果沿着“水盘东线
”向北走,一路上经过的都是少数民族乡镇,你既可以领略各色的民族风情,品尝
彝人酿制的水拌酒,又可以去峡谷、溶洞、小石林探奇……
遗憾的是,这些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对我所描述的这些景致,喜
欢探险,善于发现自然美的人也许会乐在其中,但一般的旅游者来到这里往往会困
顿和失望。记得春暖花开时,我带领学生们在火铺的杜鹃山上春游,恰遇市里的几
位客人前来游览。他们的车陷在山脚下的村子里,时逢小雨过后,山路泥泞不堪,
他们气喘吁吁地上来后,一位客人问我们宾馆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笑着指指山梁上
护林人住的窝棚说,只有那里可以住人。客人懊恼地说了句:“这叫什么风景区!
”看来要发展旅游业,必须先修路,其次是完善配套设施。
农林资源:盘县有三宝:白果、竹荪和野生刺梨。白果,即银杏的果仁,既可以食
用又可以入药,营养丰富,祛病美容。盘县每年的白果产量约为7.5万公斤,野生
的银杏树要上百年才能结果,但人工嫁接的只需7、8年即可结果。目前,石桥镇已
建起了一个10000亩的银杏基地,每年可提供大量的实生苗和嫁接苗。
竹荪是生长在竹林里的一种菌类,状如少女的白纱裙,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
誉为“真菌之王”。野生竹荪的价格高达230元/斤左右,当地人告诉我,竹荪还有
一个神奇的特性:盛夏季节,用竹荪炖过的肉类,放上5、6天也不会变质。
野生刺梨在盘县遍地皆是,路边、田头、山崖上、乱石丛中,一到秋季便挂满了黄
澄澄、满身是刺的果子,别看它样子不可爱,它可是维生素C之王,每100克刺梨的
VC含量高达2013毫克。然而这一资源并未得到合理利用,山民们顶多只是顺路摘上
几个,晒干了,用它来泡味道香醇的刺梨酒,而每年上千吨的刺梨都悄悄地自生自
灭了。刘官镇曾办起了一家刺梨饮料厂,但因效益不好停产了,盘县的刺梨始终没
有找到他们的用武之地。
“十万亩工程”指的是在全县境内开辟的10万亩杜仲林、10万亩核桃林和10万亩板
栗林。这是90年代初,盘县政府在农业发展上制定的策略。如今,10万亩杜仲已有
7年以上的树龄了,却无人问津。杜仲是一种经济树种,树叶和树皮可入药。树皮
还可以提炼航空工业使用的杜仲胶。90年代初,杜仲胶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贵州
省科技扶贫公司准备创办一个杜仲胶厂。为了解决原料供应问题,该公司与盘县签
定了合同。合同规定,由该公司提供种苗,由签约农户负责栽种。待成材后,以4
两叶、2两皮补偿种苗费用,并且由该公司负责收购全部产品。但时至今日,杜仲
胶厂成了泡影,农民们的杜仲便没了销路。许多农民已开始伐树当柴,改种庄稼了
。其实,杜仲还是好杜仲,只是它暂时不能变成商品,在农民的眼中便一文不值了

芭蕉芋是一种生命力极旺盛的植物,它的块根含有大量的淀粉,肥土瘦土均能较好
地生长,单株产量在3——10公斤左右,所以在盘县广为种植。盘县的芭蕉芋和洋
芋(土豆)质优价廉产量大,是制造淀粉的好原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盘县的山野间遍布着各种中草药,这也是一项有待开发的资源

矿产资源:煤炭是盘县的头号宝藏。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05亿吨,远景储量为
380亿吨。全县有一半以上的乡镇处于含煤构造带内,盘县的煤炭品种全,埋藏浅
,易开采,优质煤比例大。
除煤炭外,盘县境内还蕴藏有铁、铜、铝、锌、铅等矿藏,现已探明的浅层天然气
储量在1000亿立方米以上,并且1992年又在平关、民主、珠东乡的地质带上发现了
“卡淋”型金矿……这些矿藏至今还未形成规模性开采,但据了解,个别投机者通
过与乡里达成临时开采协议,已开始侵吞国有矿藏了。
水资源:贵州出美酒,原因之一是水质好,盘县的水质有几处也是上乘的。老厂的
竹根水是一种超低矿化度的极软水,据说这水是经过竹根的干重过滤的,堪称是天
然的纯净水,用它酿制的酒再经过竹桶的蒸馏便是清澈甘冽的竹根酒了;淤泥彝族
乡的水拌酒远近闻名,他们的水也一样甘美,乡里人吃的龙潭口的水是由玄武岩石
缝里的涓涓细流汇聚起来的,硬度不超过20,没有任何污染,是制造瓶装饮用水的
理想原料。
拖长江、乌都河、新桥河、楼下河是盘县境内的四大河流。盘县的特殊地势,赋予
了这四条河流较大的落差,因而蕴藏着不可忽视的动力资源。据有关专家估计,目
前可开发的电量为7.21千瓦。


第三篇 我看盘县的发展


一、落后的面貌


与一些沿海县市相比,盘县要有几十年的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地方面貌上,体现
在经济指标上,体现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上,更体现在文化教育上,方方面面,
都有牵动人心的古老沧桑。
交通的落后是制约盘县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60年前建成的320国道已看
不出国道的面目了。汽车的最高时速不超过30迈,一路上颠簸不停,尘土飞扬。从
火铺到县城50多公里的路程就要辗转三个多小时。除320国道和几条主干道所途经
的地方外,大部分地区都不通车,只能靠步行。盘县就是以这样古老沉重的步伐前
进着的。“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这里尤其该提。当地政府虽然也意识到这一
点,但苦于资金不足一直没有大的举动。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省里市里都
对盘县的交通现状投以相当大的关注,于是政府于2000年夏季对320国道进行了大
举整修。整修后的320国道焕然一新,畅通无阻。现在从火铺到县城走320国道只需
一个小时的时间——两种速度代表着两个时代。
盘县人民的生活是很艰辛的。如果你到乡下走一走,随处可以看到衣衫褴褛的百姓
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种着零散的土地;本该天真浪漫的儿童满脸尘垢,稚嫩的肩背上
捆着更小的娃娃。百姓们住的大多是阴暗破败的老屋,或是几根木棍一堵石墙支起
的简易窝棚。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些人家仍住在山洞中,过着近于原始的
生活。在乡村,人畜共居一室是屡见不鲜的,一家人的全部财产只有一口锅和一只
碗。娃娃们为了能走出家门,不得不穿上用装化肥的编织袋缝成的裤子……对于从
未到过这里的城市人来说,这种贫穷也许会让你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是触目惊心,但
是当地农民祖祖辈辈地沿袭着这种生活,并没有过多地想过去改变它。“扶贫先扶
志,致富先治愚”这是我在亦资孔中学外墙上看到的标语,它道出了一个真理:要
想摆脱贫穷和落后,发展教育,普及科技,转变人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甩掉
贫穷的帽子并非这么简单,它还需要多方因素,建立一个能够因地制宜、勇于开拓
的领导班子也是一个关键。我期待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能为盘县的发展带来更
多的契机。


二、未来的道路


暂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永久的贫穷。时代的召唤,使贫穷山区萌发生机,盘县的
未来充满着希望。我想仅以我对盘县的了解,为它设想出以下新世纪的蓝图。
21世纪的盘县应该确立以新型农业及轻工业为主,以旅游业为辅的发展方向。盘县
的土壤虽然贫瘠,但气候及地理条件很适合多种名贵中草药的生长;竹荪、鸡枞等
菌类的推广栽培也将获得良好的收益;1998年由南京农科院在盘县扶持的薄荷种植
项目,目前已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如果能以这些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代替传统作
物,那么盘县的农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盘县发展轻工业是有其依托基础的。单以拥有万亩竹海的老厂而论,就可开发出矿
泉水、竹根酒、竹器等几个项目;盘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在不仅内有极具民族特色的
精巧蜡染和刺绣,还有十里飘香的水拌酒;另外丰富的刺梨、核桃、白果等资源又
为饮料和保健食品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业是一项新兴的文化产业,它无污染,收益高。随着交通的改善和宣传力度的
加大,将成为盘县的前景产业。
盘县的矿产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切不可为眼前利益盲目开采
,应有计划地对其合理开采。
盘县是一个拥有104万人口的大县。由于本地的消费品生产单位极少,市场上流通
的商品几乎都是来源于外地。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盘县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消
费市场。
盘县自古以来就是贵州与云南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滇黔锁钥,至今在这里还可以找
到古驿站的遗迹,直通缅甸的320国道也从这里经过。解放后建成的南昆铁路、水
柏铁路、内昆铁路,使盘县向四川和两广敞开了大门,他们将逐步成为盘县经济发
展的重要支柱。
结 束 语
盘县虽穷,但它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只是缺乏有知识、有技能、懂得市场、勇
于开拓的人才。我盼望着有识之士能在这片土地上成就自己的事业,同时为这里的
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
盘县,在我的眼中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


贵州省盘县民族乡中学 姜 杰
2001年1月3日

作者简介

姜杰 —— 一个傑傲不驯的女孩,199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工系,在大连开发区一
家美国独资企业任部门经理。热衷公益事业,曾于工作之余为另一外企职工夜校做
义务教师,并与一些热心青年共同致力于城市环保的宣传工作。1999年辞职加入大
连开发区团委组织的赴边远山区扶贫支教青年志愿者行列,来到了全国的贫困县之
一 —— 贵州省盘县。一年支教期满后,当其他志愿者踏上归途时,她却选择留在
盘县,到更偏僻、更落后的少数民族学校去继续从事支教工作。作为一名个人志愿
者,她将失去团委的生活补助,但她义无反顾。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20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