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aler (ghost), 信区: NORC
标  题: 教育问题  后中学教育[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May 24 16:57:23 2002),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 原文由 Joshua 所发表 】
高等教育≠“后中学教育”
(2002-04-12)


    “后中学教育”这一名词是作者杜撰的,这个“后中学教育”中的“中学教育
”也不是泛指的普遍的中学教育,而是特指的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教育。应
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学培养出的学生,特别能照本宣科,特别能背题,特别会考试,
为的就是要通过那座拥挤了“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但这样的中学生却缺
少了青年人本应有的热情、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知识面也极为有限,很
多人都热切希望一旦考入大学,就可以找到一个全面提高自己素质,学到真正的知
识和能力,充分发挥自己优长的地方了。可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十年寒窗之后
当他们走进自己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他们所能做的
只能是,一进校就得制定计划,要争分夺秒背英语单词,因为大二、最多是大三必
须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有的同学还要考英语六级,就更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除
此之外,学生们还得同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拿到等级证书,此后还得
考托福,考GRE······他们发现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仍然是考试、考试
、还是考试,这些都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因为这是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首选条
件。之所以称他们为“后中学生”,其中的“后”就表现在他们比前中学生做的题
更难一些,更高一些,背的公式水平更高一些,仅此而已。

  更有甚者,有些高校,主要是那些直属某些系统、部门的高校,上级主管部门
一般都属非教育部门,他们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要把他所管辖的几所,甚至十几
所院校经常排排名次,以分出个上、中、下来,让那些所谓的表现为“上”的院校
总结出几条经验来,在全系统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推进”全系统工作的目的。怎
么才能排出个名次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按照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一贯采用的统
考方法,出一份 具有标准答案,最好又能在电脑上统一评分的标准化试卷,让这
些院校的学生去参加基础课统考吧,哪个院校的分高哪个院校就为“先进典型”,
就能在全系统内身价倍增,就能获得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领导还可以获得进一步
提升的资本。在此管理体制下,所属院校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绞
尽脑汁应付考试。你有一套统考的政策,他就会有一套对付你的对策,可谓“道高
一尺,魔高一仗”。这就有了一些院校出台的千奇百怪的应对统考的措施。比如有
的院校在接到统考通知后,为了保证这门课的复习考试,参加统考班级所开设的其
他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全部停课,全体参考人员一天24小时全封闭管理,一个
班上配一个骨干教师随时上课、随时测验考试,甚至比应对高考还要紧张,一个个
学生都象机器人似的连轴运转,简直晕了头、转了向。还比如,有的院校为了使自
己的学生分数能考高一点,不惜弄虚作假,世处活动拉关系,企图接近主办人员、
出题人员、监考人员、评卷人员等,这不仅败坏了考风,导致了腐败,为此也浪费
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有的院校,就在考生这方面作假,据了解,竟有学校从别系
统学校里去“借”来一些学习尖子来顶替自己应考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统考,目
的也就是为了提高自己院校的参考的平均分及总分……凡此种种,无不是对高等教
育精神——培养“大师”级优秀人才的亵渎,是有违教学规律,制约人才成长和发
展的极其愚蠢有具有极大危害的做法。

  这种“后中学教育”的负面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严重限制了大
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大学应该是培养知识面宽广的博学家的地
方,应该是能够发挥大学生个人才智和潜力的舞台,应该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创
新意识、批判理性的场所,而“后中学教育”方式下的高校,所“生产”出的只能
是一台台只会做题、考试,头脑简单的机器,可以说是对人智慧的摧残,能力的破
坏。二是损坏了高校的管理风气、教学风气、学习风气。使一些管理人员不去致力
于服务于教学,而去专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使一些教师不去致力于适应现代
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去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由思考的能
力、自我学习的能力,而是一头钻进题库里,不仅自己在学术上不可能有创新,也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路和个性的发挥。这种做法对学风的影响就更为严重,它使大
学校园一片死气沉沉,青年的那种活跃的求知欲、积极上进的精神、朝气蓬勃的面
貌、自由探讨的氛围、生龙活虎的场面都远离了这帮必须整日应对考试的大学生,
求知的梦想破灭之后,就不再可能去关心更长远的,比如将来为社会做贡献之类的
事情了,大家唯一关心的也就只有“分数”的高低了。三是培养出的“后中学生”
将不能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和民族复兴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还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都需要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有着丰富渊博的文化知
识,具有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有着致力于祖国民族强盛的满腔热情,这是各高校
神圣的历史使命。而“后中学教育”的出发点和主要做法都是与这一方向背道而驰
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和身处高等教育行业中德、有责任感的人都必须思考的
问题。

来源:新华网
::top::
相 关 文 章


 中国高等教育十大问题纵横谈 2002-04-26
 高等教育趋势(1999-2000) 2002-04-18
 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二十年 2002-04-15
 中国与德国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 2002-04-15
 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 2001-03-08




国研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9.24]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19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