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Entrepreneur ( Forza Sheva ),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深切的怀念——纪念李宪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2月17日11:14:34 星期五), 站内信件

12月12日上午,天朗气清,红日高照。由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
联合举办的李宪之先生百年冥诞纪念会在北京大学物理大楼隆重举行。会议由物理学院副
院长、大气科学系系主任谭本馗教授主持。

    参加纪念会的有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环
境科学院、清华大学校友会、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党
委统战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中国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报的领导和代表,北京大
学大气科学系的师生代表以及李宪之先生的长子李曾中。会议特邀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团
长徐炳昶教授之女王忱,代理团长袁复礼教授之女、原中国女子登山队队长袁杨与会。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叶笃正院士、中国科学院曾庆存院士以及李宪之
先生在泰国和台北的部分学生分别发来贺信或贺电。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北大兼职教授李黄,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主委陆杰华,北
京大学统战部部长卢咸池、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郭建栋先后在大会上发言,高度评价和赞扬
了李先生的学术奉献和崇高品德。

    大气科学系主任谭本馗介绍了李宪之先生生平。李宪之先生是我国气象事业、气象科
研和气象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寒潮、台风的研究在世界气象科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果。他
为气象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直至96岁高龄自知重症在身还完成一万多字的学术论文。他
在教学上以丰富的知识教书,更以完美的人格育人,赢得了全体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大气科学系陈诗闻教授介绍了李宪之先生1927-1930年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
经历。李先生在内蒙、新疆、青海等地进行水文、气象考察,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工作,取
得了宝贵的气象资料。他深入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遇到的强冷空气,创立了寒潮和台
风生成的基本理论;在三年考察的艰难困苦中,铸就了他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
探索的科学精神、精诚无间的协作精神和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

    原大气物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盛裴轩教授在发言中说,李先生幼年起就立志报国,终
生追求进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他乐观、善良、襟怀坦荡;他关心国
际国内大事,关心教研室工作、关心有病的同志,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在整理先生遗稿
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位饱经沧桑、历经数个不同时代的老科学家对祖国日益强
盛所感到的骄傲和感慨,对祖国、人民无限的热爱,以及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对我国
教育、科学等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李先生的高尚人格,在我们心目中愈发高大和亲切。

    李宪之先生长子李曾中也回顾了李先生的一些主要事迹。

    李宪之先生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历届学生争先发言,回忆恩师生前的
谆谆教诲、深切关怀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

    李先生从1927年从事气象事业到2001年逝世,74年的漫长人生岁月,任劳任怨,桃李
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的气象科学家;从寒潮、台风、暴雨、干旱到地震灾害,为
减轻中国和世界人民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奋斗不止,为我国甚至华人世界上气象教育和科研
事业立下了重大功勋。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他的高风亮节、精神情操、道德风范永远是我
们学习的榜样,学习他默默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严谨求实、坚持真理的治学精神
;以及以天下为己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而
努力奋斗。


李宪之先生简历:
1904年       生于河北省赵县
1924年       毕业于河北大学附属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
1926年         升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27-1930年  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察
1930-1934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4-1936年  在柏林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36年       学成归国,任清华大学地学系专任讲师
1937年         升任教授
1938-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授
1946-1952年  清华大学气象系教授,首任系主任
1952-1958年  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气象教研室主任
1958-2001年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任大气物理专业主任,86年离休



--

   泰戈尔曾经写道:“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生的境界,也是死

的境界,只有真正尊重生命的人,才能正确地把握。我们希望有一天,人们终于有权力把

握自己的生死,我们更希望,这种权力带给人们的是生命的安乐,而非死亡的痛苦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8.17.80.22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