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Entrepreneur ( Forza Sheva ),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张景中:在苦难中升华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2月21日21:56:0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人民网12月20日文章
  在中国的科普事业中,许多人默默地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今天,我们要跟您一起去
见识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苦难而传奇的一生。他现在的身份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一年级的一位学生在《数学进展》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当时,这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情。他非常高兴。

  可是,没过多久,编辑部来信了,告诉他有读者问:关于这结果,前人做了哪些工作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伤心地发现:早在1920年,德国的哈默尔已经做过这项工作
,他只好复信致歉。

  当时的他没想到,这位读者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华罗庚教授,其意思无非是要告诉他
研究学问的入门规矩。

  他叫张景中。

  记者:您当年在北京大学学的是纯数学,您在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对于自己未来要
做什么是不是很清楚?

  张景中:纯数学比较难学,在这方面想做点贡献的话需要特别的努力,大家都有这个
感觉。那时候想过,既然到了数学系,那就要当个数学家。不过,小时候读科普书时也有
这样的想法。但是,1957年,命运突变,我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2月被开除学籍,送去劳
动教养。那年我22岁。先是到农场劳动了8年,然后流浪到新疆,在新疆留守13年。后来到
了1978年底,我去科大教书,一晃就42岁了。

  记者:您被划右派的原因是什么?

  张景中:就是当时的言论跟领导层的言论不一致嘛。现在来看,跟改革开放之后的很
多观点差不多吧。

  记者:在多长时间以后您才可以平静地承受这样一个巨大的命运转折?

  张景中:我对很多事情是做了一些思考的,也看了一些书,慢慢地就明白了:这个公
理系统是什么?一个社会是按照什么原则来运转的?如果你触犯了这个原则的话,你很可
能是要倒霉的。我还想,我不可能改变整个国家已经形成的公理系统,那就必须找到适应
这个公理系统的方法。马克思说过,一个人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你在
对社会产生影响之前,社会首先要影响你。

  记者:那时候您心里对自己有什么判断?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张景中: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发表那些言论,不应该受到那样的处理。但同时又觉得还
是应该去劳动,因为劳动也是建设,也是必需的工作;而且,到了农场我看到周围的农民
可能比我们的生活还要苦。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村庄附近挖沟,有一个农民就找到那个领着
我们的队长(公安干部),说我们劳动教养能吃饱,让他们也劳动教养好了。整个国家有
这么多人生活这么苦,我们的苦也就不算什么了。我只是没有想到会有20年那么长。

  记者:在那些岁月里您还有机会接触到数学吗?

  张景中:接触数学的话,主要是靠脑子在想,你在想就接触到数学了是不是?一开始
我在劳动时还有一两本数学书,不时可以翻翻,脑子里想一想,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这
个机会就很少了。

  林彪垮台前不久,张景中摘了右派帽子,有了更多的权利和生活空间。就在这时,他
找到了跟自己在同一天被打成右派的同学杨路的下落,恢复了中止6年的学术通讯。此时的
杨路正在四川大邑的新源煤矿劳动,仍是被公安部门监管的就业人员。信件由杨路的妻子
张锡铮传递。这些讨论几何算法的信,后来成为他们俩在80年代发表的论文。

  1972年,张景中获得探亲假回河南汝南看望分别已久的父母和兄弟。利用这个机会,
他又到成都去看杨路。这次成都之行,他的另一重要收获是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周碧如。这
迟来的爱情使张景中非常感动,终生珍重。1974年,张景中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他走上了
中学的讲台。

  记者:您是不是在中学教数学时就尝试写科普作品了?

  张景中:当时还不是写科普作品,我只是想改革一下教学内容,因为我发现学生学数
学感到非常困难。我想,如果把方法改得好一点,把繁琐变得简单的话,学生还是能够相
对地多学一点,学得好一点。后来到了大学里教书,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经常写写
有关数学科普或教学方面的小文章,这与后来写的科普书和后来的科研都有密切关系。

  1978年,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的信息之一,是能够发表论文了。文章发表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上。张景中的
领导经慎重研究,最后决定署名为“新疆巴州21团子女中学数学教研室”。这年夏天,张
景中到成都和通信6年的周碧如举行了婚礼。1979年,张景中被调回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对他的右派问题也给予改正。也就是在这一年,张景中从《中国科学》上看到了
吴文俊提出几何定理机器证明新方法的论文。这促使他创造性地进入到这一领域。

  1992年5月,张景中到了美国维奇塔大学。一个月后,他证明了近百条平面几何定理。
最奇特的是,张景中采用的是古典几何的办法,这个简明的办法,却正好解决了当前世界
上最复杂的机器证明问题。以后,张景中和高小山、杨路等一起把消点法推广到立体几何
和非欧几何,在计算机上生成了一批非欧几何新定理的可读证明。

  1995年,张景中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张景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普工作。《帮你学数学》、《数
学家的眼光》、《新概念几何》、《漫话数学》和《数学与哲学》等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
社出版后,受到较广泛的好评(荣获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著名数学家陈省
身在给张景中的一封信中,对《数学家的眼光》表示了赞赏,建议译成英文。

  1999年,张景中当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记者:您写的数学科普作品很受大家的欢迎,不仅是学生和数学爱好者爱看,连专家
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您以前曾经说过科普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安慰。您具
体是怎么看的?

  张景中:要说责任的话,我想,社会供养了你科学家,你就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说明
科学的重要性,说明科学的意义,让社会感到支持科学是合算的、应该的。

  记者:您写数学科普作品,是怎样找到一种大家都会喜欢的方式的呢?

  张景中:我常想,一个问题用大学的知识把它说明了,用高中的知识能不能说明呢?
用初中的知识呢?用小学的知识呢?也就是说,能不能用简单的办法把自己说服。

  记者:这是不是就是您所说的“挑战”?

  张景中:对对对。我平时就喜欢这么想问题,想到最后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白的
时候,我就特别高兴。这也是我的科普安慰之一。

  记者:还有其他的安慰吗?

  张景中:有啊!常有读者来信或者反映说,他非常喜欢我的某本书,这本书对他影响
很大。想到自己的劳动、自己的思想得到了这么多没有见过面的孩子的共鸣,对我来说是
一个很大的安慰。特别是,在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之后,我听一个亲戚说,有一个农民的孩
子从朋友那儿借到后非常喜欢,就花了一个暑假把那本书抄了一遍。我非常感动,赶快托
人把书给孩子送了去。

  记者:您觉得数学的最大的趣味在哪里?

  张景中:按照陈省身的话说就是数学好玩。另外呢,学数学能给人带来力量。就是说
你在学一样东西之前,在一个小时之前,很多事情你认为太难了,简直没法做了。可是,
学了一个小时的数学你就感到有很多题目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这当中你发现自己越来越
自由了,仿佛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了,有一种解放感。所以说学数学的趣味就在震撼和力量
感,有解放感。这放在一起就是一种美感。

  记者:数学跟您的一生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您的人生经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不是
有关联?您自己有没有总结过?

  张景中:我没有仔细地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在我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吧。因为搞数
学的都有个习惯,想的时候总是要想这个道理,想这个因果关系,所以做事情的时候有时
也用这个道理来说服自己。就是说,学数学的人可能对问题看得开一些吧。(作者:北京
电视台记者 曾涛 本报记者 尹传红  来源: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
--

   泰戈尔曾经写道:“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生的境界,也是死

的境界,只有真正尊重生命的人,才能正确地把握。我们希望有一天,人们终于有权力把

握自己的生死,我们更希望,这种权力带给人们的是生命的安乐,而非死亡的痛苦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9.133.201.9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