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lueboy ( blue is the color),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杨元庆:敏感内敛 矛盾结合体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1月23日21:26:2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该如何解读联想集团杨元庆?2004年12月8日的一场并购,让他成为中国IT业界最早跻身全
球500强企业的最年轻的 董事长。他的成长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这一切都将在
《联想风云》中得到解答。

 这个注定要承担起“联想微机革命”的人,既不是公司研究部门的资深科学家,也不是老
一代的管理者,他甚至与公司传奇般的汉卡和主机板的开发历史没有任何联系。杨元庆这
一年还不满30岁,所具有的全部职业经历只是外国品牌的代理商。

 杨是出生在晶体管时代的一代新人。他的外表令人印象深刻,身高1.81,宽肩,面色白净
,棱角分明。无论在当时还是成名之后,他都不是那种喜欢张扬的人。他的性格是一个矛

 盾的集合体:敏捷却又内敛、刚硬却又含蓄。他有一种过人的智慧,但却并不善于与人沟
通。他在行动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霸气,锋芒毕露,对任何事任何人,包括对他的
老板柳传志,都是一副坚决、固执和不肯妥协的态度。但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他总是露出
一丝羞涩。他在公开场合讲话总是显得不够自信,因而带着难改的口头语:“我觉得……
我觉得……”,或者“这个……这个……”。以当日情形来看,柳传志身边的年轻人中,
有很多比杨元庆更聪明,更机敏,更善于表达,也更早地进入公司的权力核心。但是毫无
疑问,他是当时公司里面业绩最为突出的经理之一。

 有意思的是,让柳传志终于对杨产生强烈印象的原因不是他的业绩,而是一件偶然发生的
小事。那一次柳传志给他打电话,说要派他去夏威夷参加惠普的全球代理商大会。杨回答
:“最近销售的事情特别多,如果实在忙不过来,能不能换具体管业务的杨立斌去?”正
是这一刻让柳传志大有感慨:

 当时出国风非常盛,无论谁有了出国的机会都很高兴。杨元庆是早想要出国的人,但是他
却说让别人去,而且他的口气特别自然,漫不经心的,绝没有给你一个感觉,好像他有多
高的风格。这个电话给我很深的印象。

 了解柳传志的人都知道,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认人唯才”的。他曾有个经典的表述
在公司流传很广:“假如有一个人本分老实但没有能力,另外一个人很有能力但不大老实
,那么我要用谁呢?用后面这个。我宁愿再找一个人来看着他。也要让他发挥才干。”一
定是这些年的很多事情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对杨元庆的一件小事发生如此大
的兴趣。也许正是从这一天起,杨元庆在柳传志的“接班人序列”中,占到了第一位。

 杨元庆1964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祖籍却是浙江定海。那里是中国最大渔场,不过,这个家
族的打鱼为生的历史到杨的上一辈结束。父亲4岁时离开了老家到上海,又在上海长大。所
以杨元庆在简历表上填写的祖籍的时候,一直觉得“那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他在安徽长
到17岁,然后去上海交大学习,毕业之后回到安徽,进了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这就是
他进入联想之前的全部履历。那段生活尽管简单,但却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我读了两个学校,学的都是计算机。我觉得交大相对来说比较严谨,注重逻辑思维,学
生就是为了一个好成绩,也比较听话。而科大就更自由,更开放。科大的学生雄心勃勃,
而且有主见。我觉得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其实对我都有帮助。”

 他认为能够执掌公司的微机事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我喜欢挑战,喜欢
困难的问题,”他说,“那会让我很兴奋。”

 他想象着和那些跨国公司的竞争是一件多么刺激的事,决心大刀阔斧地改变公司。过去四
年公司权力分散,各自为政,与微机有关的人员在整个公司已有400多人,分散在5个部门
,机构庞大而有彼此牵扯,这本身已是官僚作风的土壤。部门的经理又像“绿林好汉”一
样守着自己的山头,还大胆地藐视总裁室的权威。当有一个关于销售的问题要大家坐在一
起来解决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目标,就好像一个人想
去香山,另一个人想去天坛,第三个人想去八达岭。把这些人弄在一起构思行军路线,永
远无法同行。杨元庆在协助毕显林领导微机销售的时候,每天为这种体制带来的弊端所困
扰。这种情况迫使他以一种全新的逻辑来组织新部门的构架——它将以一个产品的整个流
程为基础,而不再是建立在所有产品的某一环节上。

 分散的管理体系开始向新的部门集中,杨元庆将与微机有关的一切权利集于一身,调动公
司的所有资源。他把归在他名下的300多人一举削减三分之二,只留下112个人,个个都是
精兵强将。杨在公司的年轻人中有一大批支持者,但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两位元老的支持
,50岁曹之江和年纪更大的袁宝玑情愿给年轻的领袖充当助手。这两人都是技术上的出类
拔萃之辈,也是新生一代连接过去的桥梁。杨按照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始终称他的两位
助手为“老师”。在杨元庆统帅微机事业的最初两年里,这两个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因为
杨把许多事情全都交给他们去照看,包括最为重要的产品研发和产品质量,而他自己则倾
心尽力地建立全新的销售体系。那些日子,他只要对“曹老师”和“袁老师”说一声“后
面的事情请你们多管管”,就可以放心地走遍全国。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9.133.201.9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