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esignerDrug ( 夏秋冬药),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厉以宁: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2月22日19:39:1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楼展厅,陈列着厉以宁的诸多著作,其中《走向繁荣的战略选
择》一书颇为醒目。
    “厉教授已经75岁高龄了,但他每天忙得像个快乐的陀螺。”他的一个学生感慨地告
诉记者,这个鸡年春节,厉以宁的忙碌没有丝毫减少。记者连续几天打电话到他家,除夕
前三天,都是家中的保姆出来挡的驾:“厉教授刚刚忙回来,让他休息一下吧,你明天这
个时候再打来。”
    时间的指针落在晚上21:30。采访中,不断有人提起去年飘雪的圣诞节厉以宁引发的一
场风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七届“光华新年论坛”上,厉以宁慷慨激昂,抛出了“杀富
不能济贫”的个人观点:“中国的发展,需要中产者队伍的壮大。靠实行高税率把富人降
为中产者很不足取。‘杀富’济不了贫,也无助于穷人的脱贫。”
    这个观点在发表的第二天就引起了海啸般的质疑和反对,而他反应淡然地说:“对于
批评我的文章,我都不回应。”
    厉以宁,一个颇具争议的经济学家。对于他的活跃,他的影响力,坊间一方面不得不
承认这个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又不断在臆测着其观点发表的原因,争论不休。“厉股份”
——被斥为富人张目说起厉以宁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就不得不说到“股份制”。经济学家
的名字往往与一些新名词紧紧相连,比如“吴市场”
    牗吴敬琏牘、“杨承包”
    牗杨培新牘、“有计划”
    牗有林牘、“曹破产”
    牗曹思源牘等等。而“厉股份”是厉以宁在上世纪90年代被冠以的一个非常有特征的
别号,由于当时他积极倡导股份制。
    厉以宁说,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主要是这个时期他
的一些主要观点和主张被认同了,他说:“一个经济学家,当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终于被决
策机关采纳而变成国家政策的时候,那种欣慰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作为中国经济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权威学者之一,这些年来厉以宁在参与决策、影响
决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对经济领域立法的不断深入都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
    厉以宁敢于述说自己的观点,比如去年年底,他接连发表了诸多讲话,诸如认为民营
企业不应有原罪感,中国房地产市场处在正常发展之中,他又豪言中国经济增长势不可挡
。而最著名的就是他在12月底“第七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提出的“杀富不能济贫”的
观点。
    厉以宁言论的高调引发了很多争论,也招来了很多质疑。近两年,尤其是2004年,厉
以宁的言论被“民间”骂得狗血喷头。被骂的原因大体上都是:不体恤弱势阶层,为富人
张目。
    “厉暴富”
    ——被疑拥有上亿资产厉以宁近两年来在经济学上的观点,被认为隐藏着自己家族利
益的背景,因而他被淹没在一片“口水”之中。
    2000年基金黑幕被揭,股票市场暂时失去了光环,上市股份制公司真相也大白于天下
。厉以宁的老搭档吴敬琏借势发难,指责中国股市像赌场。
    2001年,“厉股份”和其他几位经济学家联手反驳吴敬琏的赌场论,但市场后来的走
向却肯定了吴敬琏的判断,这让厉以宁的权威受到挑战。
    也是在2001年左右,一则厉以宁家族通过上市策划、咨询、上市推荐等业务聚财近亿
的报道,在香港《争鸣》杂志上刊出,并在网上广泛流传。据悉,后来厉家在港状告《争
鸣》,并从《争鸣》获赔偿15万元人民币。
    时隔3年,2004年3月,上海《望东方周刊》杂志刊登了名为《“厉以宁家族暴富
”风波》的文章,再次掀起轩然大波。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厉以宁家族暴富风波
’的由来和经过”,文章估计,厉以宁家族总资产已经超过1亿元。
    但其后在当年4月15日,《望东方周刊》为该文刊登了《致歉声明》,表示:“此
文未采访厉以宁先生及其家属,又没有对涉及他们的重要内容进行核实”,“构成诽谤”
,“深表歉意”。
    厉同学——立志工业救国坐落在北京城西北的蓝旗营小区,是中国两大名校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的教师宿舍区。楼群中间,有一座被人们称为“院士楼”的五层联栋灰楼。
    厉以宁的家就安在这里,书占据了他家的大半个房间。“我很喜欢文学,所以书比较
多。”厉以宁这样解释道。“从小学到中学,我曾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我还爱读
外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人鲁迅、巴金等人的作品。

    厉以宁1930年11月22日出生在中国历史名城南京,4岁时随家庭迁居上海,先后在上
海两所著名的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41年,厉以宁考上竞争激烈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而后又随家迁居到湖南沅陵,以优
异成绩考上名校雅礼中学。
    “读初二时,我就曾用‘山外山’的笔名写小说,把我自幼所感受到的一切凝聚在自
己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中,倾注在主人公的言行里。”每当他完成一个作品,同学们都争相
传阅,被文字中燃烧的热情以及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的乐观精神所感染、鼓舞。
    1946年,厉以宁重返南京,转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在这里,厉以宁的兴趣逐
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厉以宁所在班同学去一家大型化工厂参
观。置身于生产第一线,厉以宁早已忘记了自我,他的心已经融会到了祖国建设事业中。
正像他后来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我决心走‘工业救
国’的道路。”
   1951年,已参加工作两年的厉以宁又参加了高考。为方便起见,他就委托当时正在北京
大学历史系学习的同学赵辉杰代为报名。“他从我做过会计的工作经历等几个方面考虑,
认为我选经济系最合适,就替我做主,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至今,厉以宁
都觉得这是他的最佳选择。他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大,从此拉开了他终生致力
的经济理论学术生涯的序幕。
    厉教授——北大的一道风景上大学时,厉以宁公开发表了第一篇经济学文章《波兰经
济新面貌》,颇受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陈振汉教授的赏识。他的评语是:“成绩优异
,名列前茅。”厉以宁也从陈振汉那里学来了进行经济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更从这位学者
身上获得了“闹中取静”的读书习惯。“如果说我今天多多少少在经济学方面有所收获的
话,那么这一切都离不开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的教诲,他们是我在经济学领域内从
事探索的最初引路人。”
    北京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三年级的张彤彤和应用经济学四年级学生王曙飞,不约而同
地告诉记者:“厉以宁是最受好评的教授之一。作为我们院的院长,他不仅经济学理论让
我们崇拜,而且风度也让我们钦佩不已。”
    “他常常侃侃而谈,同时也要求我们这些听课的同学畅所欲言。当学生们发言时,他
总是十分认真地听,敏锐的目光从镜片后面透射出来,一如他那敏捷的思路。听厉教授的
课就像是与他在炉边交谈,正由于这个原因,他的课总是堂堂爆满,有时连走廊里也坐满
了人。”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这是厉以宁对自己的一贯看法。他曾把自己的经历简单地总
结为“读书、教书、写书”,且把“教书”当作一个最重要的中间环节。因此,尽管他的
写作活动繁忙,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他始终还是把讲课放在了第一位。
    厉诗人——曾著世界最短情书“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是
厉以宁40多年前和夫人恋爱的时候填的《十六字令》,被人称为是世界上最短的情书。
    曾有评价说厉以宁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经济学家,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没有刻意
的雕琢,更没有繁复的典故堆砌。而厉以宁则回答说:“我从不奉命而作,所有的都是有
感而发。”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是厉
以宁在1955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前夕写过的一首七绝自勉诗。到了1985年,在毕业30
周年之际,厉以宁根据自己在北大的经验与体验,把这首七绝扩展为《鹧鸪天》:“溪水
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
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2001年11月,适逢厉以宁70大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为他举行了题为“经济
学家的诗情画意”的“厉以宁诗词研讨会”,历届弟子们纷纷从国内外各地赶来为他祝寿

    参加当天诗词研讨会的北大女教师何琳这样告诉记者:“当天,厉教授即兴朗诵了他
的一首《破阵子·七十感怀》。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内容,真的很难让人忘怀。‘往日悲歌
非梦,平生执着追寻。纵说琼楼难有路,盼到来年又胜今,好诗莫自吟。纸上应留墨迹,
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厉教授念完之后,台
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还持续了很久。”
    对于自己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厉以宁称除了喜欢,还因为诗词对一个人的人生修养有
潜移默化作用。“一首好诗,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做诗填词,可以修身养性,抒怀遣
兴,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广阔胸怀。”据《周末报》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8.17.78.19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