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esignerDrug ( 吉川春代),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废名:治学贵有创见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3月20日22:03:0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鲁迅的故乡绍兴,我只去过一次,到现在也近30年了。1976年10月,我到浙江金华参加一
个学术会议,返回时特意去了一趟绍兴。读大学时最喜欢鲁迅,省吃俭用买了一部《鲁迅
全集》放在床头,也不知翻了多少遍。如今适逢有机会亲身体会鲁迅的种种,这其中的乐
趣是无穷的。走进鲁迅的故居,处处都吸引着我:三味书屋书桌上刻的“早”字,百草园
里的青苔和叫天子,幽静的天井,环绕着故居的小桥流水,我似乎走入了鲁迅笔下所描绘
的种种场景。我还特意去咸亨酒店喝了一盅状元红,到鉴湖女侠秋瑾就义处拍了一张纪念
照。又租了一艘乌篷船,船老大用脚蹬着桨,吱呀吱呀地沿着水乡的小河去鲁镇,去禹王
庙。两岸稻花发出诱人的清香,黄澄澄的油菜花一畦畦映入眼帘。我的思绪回到了20年前
,那时的我刚迈入大学,有幸听废名教授讲授鲁迅专题,废名即是著名的冯文炳教授。

    冯老师在上世纪30年代便是鲁迅主编的《语丝》的撰稿人。解放后他在北京大学任教
。1952年院系调整,由于东北人大(吉林大学前身)是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为了提高质
量,当时从北京分来一批知名教授,理科如唐敖庆、余瑞璜、吴式枢、王湘浩、徐利治、
朱光亚、高鼎三等,他们大多是英、美留学归来的科学家,大多是学部委员。中文系则从
北京大学调来了杨振声、冯文炳、赵西陆、刘禹昌四位教授,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冯老师被聘为系主任,现代文学教研室惟一的教授,一开学便给我们讲鲁迅专题。虽然印
了讲义,他并不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的心得,开门见山就分析鲁迅代表作品《阿Q正传》
。论点新颖、颇富魅力。如说未庄不是农村,阿Q这个典型也不只是农民,当时引起了一阵
争论。但是,冯老师依旧坚持自己的论点,并且从作品形象分析入手,条分缕析,周密论
证。他说,学术研究,贵在有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大学里要发扬学术民主,可以各
抒己见。这不多的几句话语,冯老师说得很中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许这是
他几十年来治学生涯的心得吧,也许是他带来的最高学府近百年来形成的民主校风吧。

    冯老师住在镇江路一号,就在吉林大学操场的西边,靠近地质宫,是一座十分幽雅的
小洋楼,可见当时校方对北大知名教授的尊重。他年纪并不算很老,但眼睛有点毛病,常
常戴着一副墨镜,走起路来也很慢,头总是偏向左边,充满自信。每次他来讲课,我都提
前到他家去,帮他拎着包包,因为我当时担任班级的学习班长。冯老师总是边走边问我,
同学们听了课,都有什么反映?大家还提了什么建议?我如实回答。冯老师边听边点头,
很少表态。记得他曾说,时代不同了,师生的思路往往有差异,和而不同。我只是结合自
己的经验,在前面来领领路,还得靠你们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研究,得出你们自己的结
论啊。

    在那以后,冯老师几乎每年都要开新的专题,有《杜甫研究》,还有当时风行采风,
涌现许多新民歌,冯老师也汇集了一些代表作品,从新美学的角度来鉴赏。他总是引导大
家注意学习中国古代、现代乃至当代文学的精华,认为这样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

    由于冯老师指导我撰写毕业论文《鲁迅的“阿Q正传”》,所以有机会常去他家。冯老
师对解放初期知识分子改造的一些情形印象很深,觉得听报告、读书、写心得,有时间去
工厂、农村看看,这样很好。他说,抗战时,连个教书的地方也没有,很苦闷,竟在家信
佛念经,寻求寄托。现在听起来很可笑,迷途知返,解放了读了些马列、毛主席的著作,
思想豁然开朗,不然的话还不知道要滑多远。从同他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是虔诚地相信党
,听毛主席的话的,是愿意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自觉重新审视以
往学术及创作之路,虽然显得刻板些,但那份诚恳、向上的心态让人至今难忘。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9.132.188.7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