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eyefeng (年轻的辉格党人),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重返迷失的中华文化之宗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4月02日16:10:5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的,还是腐朽的?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抑或能够将中华民族凝
聚数千年的本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传与变质了(刘明武《读书读出的
几个困惑》.《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18日;张建芳《中华文化的失传与变质乏微》.《世
界弘明哲学季刊》2004年9月号)?!如何才能建构起为现今中华民族愿信、愿求、愿行且
能够深入民心的中华新文化?有学者称此为正宗的“固定文化系统”。并用书法理论“一
本为宗,兼蓄百家”,来比喻为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而应采纳的读书方法。认为“一个中国
人,首先就应该熟读《四书五经》和《老庄》,了解‘经史子集’,在有一定的中国文化
的底蕴之后,才可浏览东西方的各种名著,领略各种思潮流派,钻研各种哲学著作。只有
这样,才能做到守中国文化之宗,而兼收东西方各种文化之长;才能做到既不被某种思潮
所迷惑,又能取天下百家之长。” (《人民网》《宗一而蓄百――我们培养的,是“专家
”还是“杂家”?》)

  一、正宗的“固定文化系统”存在吗?

  主张“宗一而蓄百” 的先生十分清楚:“中国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没有去“
宗”一个固定的文化系统。从小学开始,各种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便是东一榔头西一棒
的,毫无文化系统可言。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宗守之时,即让小学生去兼收百家之
长,甚至搞什么‘凭兴趣阅读’、‘研究性学习’,正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结果当然
是一事无成。因为没有自己所固守专一文化系统,即去取百家之长,只会莫衷一是,迷失
方向。其最明显的表现,即是长大后精神上的无所归依,亦即所谓的‘信仰危机’。五四
以后的文化发展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

  自五四以来的八十余年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甚至硕、博,以致专事中华传统文化
研究的学者、专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已经失去正宗的中华传统教育系统了。相当一部分国
学、道学、儒学等研探中国学问的大师,即使想到了要保留我们的文化传统,又实际保留
了多少呢?!就传统文化知识而言,难道仅仅是我们的学生一知半解吗?“自以为是、唯
我独尊、偏执狂妄的性格,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学风,根本不可能学到前人精湛的学问
。因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相当一部学人的科研阶段不也是
普遍存在着吗?!比如《周易研究》(2003年3期)中《“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释
义“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言:“认为先民在先天时代行事,天合于人而不违
背人,人与自然协调得十分完美;后天时代人们行事,须奉顺上天,从天而动。先天之时
天人和谐一致,后天之时天人间的相互协调则有所欠缺。”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先天”
是“天”还“没有”生出来;“后天”是指“天”已经“生”出来了。那麽,在“天”没
生出来之前的“先天”之时,能有与天和谐一致的“人”生出来吗?再比如一些学者用所
谓的阴阳五行是五种元素,并用机械的相生相克原理来指导中医诊断治疗的实践。根本不
了解本真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是指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天人相应”的准确含义是
指“人体五脏十经的气血运行与春、夏、长夏、秋、冬(木火土金水)五个时节的天地之
气相互感应规律”。所谓“道”、“阴阳五行”都有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为其
客观依据。古代先哲们那曾经有过的相当严谨、相当系统、相当客观、相当科学的本真传
统科学思想,是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体系的真正根源。只是在积习多年的“古代中
国哲学思想是不需要证明的”误区之中,真正依据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从实
事中求出“是”,即依据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内容
的文论,却经常会被那些认为似乎讲思想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们看作是荒诞不经的
笑料罢了。可见我们正宗的“固定文化系统”在现今学术界所认可的范围内已经不复存在
了。

  二、如何才能找到正宗的“固定文化系统”?

  应该说,无论是教育正在进入的“新课程”,还是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
、整理与研究,都没有依据本真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在根本上解决培养人才的指导方
针上的“一本为宗”问题。其原因就是对本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当欠缺。如果编写教
材的专家学者对本真中国传统文化似懂非懂,又怎能要求编写出来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们学
得懂呢?!更遑论对幼儿、青少年及所有公民的终生道德教育、信仰危机等诸多社会问题
的解决了。

  要想使中国的教育走出死胡同,只有走固守本真中国传统文化之途。要固守本真中国
传统文化之途,必须明确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七千年以前。起源于七千年
以前的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体系与伏羲所创“古太极图”息息相通、相辅
相成为基本特征。只要用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发展变化规律,来验证“古太极图”及其被释义的易学理论,“固定的文化系统”便会一
览无余。

  中华文明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一体。如果把她比作一望无际、姹紫嫣
红、争奇斗艳的百花园,那麽,这一文明中诸多为世人所惊叹、所折服的辉煌成果,则如
同园中数不尽的颗颗奇葩令人目不暇接。要想使这一百花园常开不败,就必须用我们中国
人的本土研究方法,从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研究。用现代人容易懂的语言来讲,就是
从“气候”、“土壤”、“园丁”的“开发、维护”技能,来分析这些成就能够创造出来
的根源。惟其如此,才能从中找出能够使这一百花园生机盎然,且能够越来越繁茂的规律
。如果依据因为中学西化而错位的中学西范研究方法,只将某朵或某几朵奇葩采摘下来,
再将花瓣一片片撕扯开来,即使是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也不会研究出什麽能够对中华
民族的复兴真正有价值的指导性规律。

  我们现今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教育正是采用的中学西范模式,比如“强大的理科教学
模式已经让很多高等学校的中文教学也照搬照办,你化学物理数学外语有大量的习题集,
你们让学生弄ABCD项答案选项,中文也照此办理,弄得本来是一语多义,或者说一象多义
的,本来十分具优美感的汉语言文学被他们(教育者)指定为一象一言的机械的,一对一
,对号入座。” 小学、中学语文教育同样厄运难逃,导致我们母语水平的整体下滑(骆晓
戈.《论语》与选项.读书.2003.4:106-108)。诸如此类能够非常直接地对国民进行传统
文化教育的学科都如此异化,直接殃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教师甚
至博士、专家对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误解程度之深,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即使在我们的
孩子初学阶段,想教育他们“固守一家”,也无法定准应该让他们固守哪一家,因为不管
哪一家,都不是正宗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家。更不要奢谈然后的“兼收百家”,最后的“自
成一家”(创新)了。

  只要不能实现回归本真中华传统文化,“宗一”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文化系统作为标准
,“蓄百”也难以真正集百家之所长。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既不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专家,也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杂家,而很可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败家。

  只有运用综合性研究方法,采用纵观中医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博览与这两大学科息
息相通的羲学、易学、农学等知识,将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天地等概念与中医学、古代中
国天文学中的天地、阴阳五行,五脏、五季、五方等有机地交叉起来进行剖析;将几乎是
诞生于同一时代的天文、地理、中医、文字等与哲学思想息息相关的诸学科进行对比分析
,在广的层面上求深,在深的层次上求广。才能将本真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科学技术
与思想文化以崭新的风姿、独具的魅力展示给世人。惟其如此,才能“宗”出本真,“蓄
”出深广。使受教育者有“一”可宗,有“百”可蓄。从而建构起为现今中华民族愿信、
愿求、愿行且能够深入民心的中华新文化,真正为“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重
铸中华民族之魂。

 【本文为《世纪中国》网上首发,感谢作者惠稿。】  发布日期:2005-03-28

--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
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妙,各样的知识,而且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
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
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
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6.4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