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iolisan (biolisan),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千古兴亡多少诗——品诗论史·兴亡篇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11月14日11:43:3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千古兴亡多少诗——品诗论史·兴亡篇(演讲提纲选)

------------------------------------------------------------------------
--------


作者:章必功 来源:深圳诗词 点击:26 更新:2005-11-12




按:章必功教授从品味诗歌入手,阐释了诗歌中蕴涵的史实及良多警策,使聆听者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在感慨历史的过程中领会文、史、哲相通的道理。


学校需要诗歌。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绝妙好辞。
中国以诗行教,源头古老。西周国学,诗是四大教学科目之一。
《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孔子私学,尤重诗歌。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乎草木鸟兽之名。

“人不学《周南》《召南》,其犹面墙而立欤。”“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
厚者,诗教也。”汉立乐府机关,隋唐以诗取士,诗教传统,根深蒂固。
现在,幼儿教育往往由诗入门。而在大学中学小学,许多教师,无论何种专业,常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诗言诗,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开导学生的心智。

品诗确是一大快事。揣摩诗心,心动而神摇;融会诗境,手舞而足蹈。
品诗讲究氛围。须宁静休闲、细雨飘窗、一灯相映。李清照所谓“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山花子》)。
品诗论兴亡,不仅需要史学的枯燥积淀和史家的沉重思考,而且需要在枯燥中焕发
诗的情趣,在沉重下飘扬诗的韵味,做到以诗心话沧海桑田,以诗意说天翻地覆,
“千古兴亡多少事”(辛弃疾《南乡子》)。
回顾或者经历这些天翻地覆的大动荡、大流血的历史旋涡,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
忧国忧民精神、具有达则兼济、穷则独善品格、具有学而优则仕传统的中国知识分
子,岂能不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几乎个个是业余诗人,“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真正的诗人不是“诗人”;古代诗人的优良传统之一正在于写诗是业余爱好,是为
自己写诗,不是为他人写诗;江山更替,诗人兴会,“千古兴亡多少诗”。

1、诗论兴亡之道,良多警策

警策之一: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钳制思想,禁锢学术,破坏文化),不能加强国家根基,只能削弱国家元气
。是为“竹帛烟消帝业虚”。
关河(函谷关与黄河),固然是天然屏障,却不能保险政权,只能看守陵墓,言下
之意,地利的作用,既有赖于天时,更有赖于人和。是为“关河空锁祖龙居”。
焚书和坑儒,整顿的是京城和朝廷的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不知造反的领袖本来就
是那些在野不在京的不爱读书的大老粗。是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二十八字,三个看法,前面两个,古今共识。后一个,眼光独到。精彩地指出了中
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民众起义改朝换代的领袖特征,“刘项原来不读书”。
“不读书”是指不爱读书,不靠读书,不是读书出身的文人;不等于不能识字,不
能看书的文盲。
《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年轻时“仁而爱人,喜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
作业”,“好酒及色”。“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
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刘项原来不读书”。精确理解,刘项原是不爱读书的粗人,不是热心读书求学,
依靠读书晋身的文人。
毛泽东评价项羽,说“老粗出人物”。同样精彩地指出了中国古代民众起义改朝换
代的领袖特征,是一群读过一些书但不爱读书、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却不是文人的老
粗。
我们且用这个特征打量历史豪客。
陈胜、吴广,王匡、王凤,樊崇,刘秀,张角,黄巢,朱元璋。
由此也可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凡能“成者王”的,并不是真正的目不识丁的大
老粗,而是相对于文人来说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层粗人。
阮籍登广武(今河南荥阳广武山),观楚汉战场,叹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
名。”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读书人即文人的牢骚。其实,阮籍无须不服。文人多地位
、名分、观念之累,一般胆小;老粗少地位、名分、观念之累,一般胆大。文人浮
在上层,感受压迫,程度不深,且动嘴能力强,动手能力差,每遇大事,前思后想
,左顾右盼,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老粗人在下层,身受官府压迫,深
知民众痛苦,一旦陷入绝境,敢于铤而走险,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所谓“老粗出人
物、草莽出英雄”。
“孙毛原来也读书”。

警策之二:南人垂泪北人笑。
南宋汪元量《钱塘歌》: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南人垂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元人虞集《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
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元末民谣:
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
中国的南北对峙,起于原始社会。
“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尧战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吕氏春秋召类篇》)。
“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吕氏春秋召类篇》),“葬於苍梧之野”(《礼记檀
弓》)。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墨子非攻》)。“
夏商周三代交替,都是北方政权的更迭。西周后期,征讨南方淮夷,即江淮一带的
东南夷,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周伐徐的南北战争。
(《诗经·大雅》)《常武》:“王旅口单口单,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
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战国烽火,“纵则秦帝,横则楚王”。结果,秦人灭楚。
秦末硝烟,楚汉相争。刘氏登基,项氏自刎。
汉末乱世,三国鼎立。自始自终,北强南弱,北攻南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北司马终赢东
吴孙。
六朝迭代,南北分裂,北属周,南归陈,北周灭南陈,斯有大隋。
隋末混战,统天下者,是北方军阀,山西李氏。
晚唐五代十六国,胜出者仍是北周赵匡胤。
金破宋,徽、钦(二帝)被俘,“坐井观天”,史称“靖康之耻”。元灭宋,列南
人为五等。
元末,朱元璋崛起江淮,扫荡群雄,北驱蒙元,建立明朝,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次“
北冠无奈南风吹”。
明末,清兵入关,南明小朝廷负隅顽抗,蹈海自沉。又是一场北风卷地百草折。尔
后,吴三桂,以南击北,止於湖南。洪秀全,以南击北,止於江淮。
清末,孙中山北伐,受阻于北洋军阀,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是北洋袁世凯,不是南
方孙中山。民国中,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南方处境艰难,辗转至北方,自北图南,
势如破竹。
数一数,中国古代关乎兴亡的南北生死斗,十有九次是北胜南败,北笑南哭。究其
原因,地理因素,不可不察。
正如南北诗风,“河朔词意贞刚,重乎气质;江左宫商发越,贵乎绮靡”(唐李延
寿《北史文苑传》)。

警策之三:天命靡常,求民之莫,聿修厥德,自求多福。

周初天命观。天命(上帝意志)是伟大的,天命又是无常的。天命的有常还是无常
,取决于人民的安定还是不安定,人民安定,天命常在,人民动乱,天命常去。谁
能担负人民安定的责任,谁就能得到天命的眷顾。因此,要获得天命,保持天命,
就要清明政治,宜民宜人,以德配天,自己争取上天的保佑。简而言之,皇权在于
天命,天命在于民事,民事在于人为。基本精神是敬天命,重人事,敬天靠人,求
福靠人,天人关系,人重天轻。
《诗经大雅》,“言王政之所由废兴”(《毛诗序》)。
《大雅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
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大雅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
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大雅文王》: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
骏命不易。
孟子《尽心》“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离娄》“得其民斯得天下”,“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
忧乐”,“宜民宜人”(《大雅假乐》)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屈原《天问》:“殷武踵德,民心是市”,“天集厥命,惟德受之”。
荀子《天论》“制天命而用之”是对“自求多福”的最大因革。
为政兴亡的警钟。

警策之四:“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人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
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韩非子》“秦穆公问由余:古之明王得国失国何以故?余对曰:常以俭得之,以
奢失之。”
唐人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秦汉时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
柱。”
屈原《离骚》: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
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
不忍,日糠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警策之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张养浩的论史名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
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诗描兴亡之景,时有画卷

古诗描写兴亡场景,画面鲜明的,首推亲历兴亡亲眼目睹亲身感受的作品。
屈原《哀郢》描写秦攻楚都,楚人逃难: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蔡琰《悲愤诗》描写汉末乱离。
杜甫的《三吏》《三别》描写安史之乱。
晚唐韦庄《秦妇吟》描写黄巢之乱: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汪元量的《醉歌》、《湖州歌》,人称宋末“史诗”。如《醉歌》:
“淮襄州郡尽归降,鼙鼓喧天入古杭。”(之三)
“太后传宣许降国,伯颜丞相到帘前。”(之四)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之五)
“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之十)
金元人元好问的《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人称金末“史诗”。如《北渡
》之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纥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3、诗咏兴亡之情,志深笔长

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情。
庾信《拟咏怀》:“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汪元量《利州》:“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酒边父老犹能说,五
十年前好四川”。
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
抒发忧国忧民的衷情。
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发救国救民的激情。
岳飞《满江红》: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到如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
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在续汉
阳游,骑黄鹤。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夹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
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
抒发请缨无路的忿情。
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做东家种树书。”
张元干《水调歌头》:“梦中原,挥老泪,偏南州。”“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
陈与义“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巴丘书事》)“白头吊古风霜
里,老木苍波无限悲。”(《登岳阳楼》)
抒发朝廷苟安的怨情。
李清照:“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绝句》)。
抒发英雄造势的豪情。
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辛弃疾《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古代诗人普遍持有的英雄史观。
抒发“江山有代谢,人事成古今”的幽情。
幽,深邃渺远。吊古幽情,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
而涕下”的那种勘破兴亡,看穿历史,悟透人生的伤感。
唐人孟浩然:“江山有代谢,人事成古今。”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云,惊
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
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
挥玉斧,元挎革囊;伟业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4、帝王诗风,兴者刚健,亡者柔软

开国之君(含中兴之君)刚健,豪放而慷慨,旨意紧扣社稷事业。亡国之君,柔软
,亡之前赏心风花雪月,婉约而香柔,亡之后(囚徒之君)伤心风花雪月,婉约而
哀软。
龙吟虎啸:
汉高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缯缴,将
安所施?
楚霸王《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武帝《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
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倬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魏武帝《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文帝《至广陵於马上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晋高祖司马懿《宴饮诗》: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将扫逋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
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武阳。
唐太宗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偏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武则天:
“均露均霜标胜壤,好风好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谷底浴云衣。”

黄巢《菊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宋太祖: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咏日》)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咏月》)
金海陵王完颜亮《题扇》:“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题临安湖山画壁》:

自古车书一混同,南人何事费车工。
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念奴娇》: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癫狂
,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飞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
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戢,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
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落。
靡靡之音: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做了3年皇帝,被侯景所杀,年49)《美人篇》:
佳丽尽关情,风流自有名。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粉光胜玉靓,衫薄拟蝉轻。
密态随流脸,娇歌逐软声。朱颜半已醉,微笑隐香屏。
陈后主(在位7年,灭于隋,年52)《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帏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
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隋书经籍志》说:“绮艳相高,极於轻靡。男女唱和,其音甚哀。”“玉树后庭
花,花开不复久”。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夜泊秦淮》)。
陈后主《戏赠沈后》:
留人不留人,不留人自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幸江都作诗》: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南唐李后主《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
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姿意怜。
后蜀孟昶,《避暑摩可池上作》: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
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开,只恐流年暗中换。
李后主: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徽宗赵佶《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开国之君慨而慷,其政举;末代之君香而柔,其政危,囚徒之君哀而软,其政熄。

《毛诗大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5、史家不能不读诗,诗家不能不读史

史家不能不读诗。因为有些诗歌就是历史记录,《诗经大雅》的《生民》《公刘》
《绵》;史家不能不读诗,因为如前所述,有些诗歌就是历史批评,如白居易:“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清人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天问》指责红颜祸国:“迁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妇,
何所讥?妲灭淫商,民以亟去。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唐人崔道融《西施滩》:
宰痞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唐人罗隐《论西施亡吴事》: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必怨西施。
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宋人王安石:“但得君王诛宰僖,不愁宫里有西施。”唐人陆龟蒙《吴宫怀古》: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李商隐《北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辛弃疾《永遇乐》: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到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
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史家不能不读诗,因为有些诗歌就是历史总结。毛泽东《贺新郎》通览历史,总论
兴亡,指出农民起义是推动兴亡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事猜得?不过
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尽,东方白。
五千年春秋,一气呵成;数十代兴亡,几笔掠过;联想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真是“掌上千
秋史,胸中百万兵”的大气概,大襟抱,大手笔。
当然诗家以诗论史与史家以文论史是有区别的。史家不能不读诗,还因为诗歌是文
化素养的基本养料,也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养料。“二十四史”的作者个个是史家,
也几乎个个是诗人。
《后汉书》作者,南朝宋人范晔《临终诗》:
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在生已可知,来缘懵无识。
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
《宋书》、《南齐书》作者,梁人萧子显《咏苑中游人》:
二月春心动,游望桃花初。
回身隐日扇,却步敛风裾。
《新唐书》主编之一,北宋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春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
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把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诗家不能不读史。不读史的诗人难有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的大情感,难有铭功景钟流
惠下民的大襟抱,难有笔惊风雨诗泣鬼神的大手笔。
从屈原到秋瑾,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人无不文史贯通,且兼融哲学。古代学校文史哲
不分家的教育,实在是高明的教育。古代文人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实在是优良的
传统。
(当代社会)直接影响诗歌的式微,例如诗歌主题的单薄。(好的也有,例如舒婷
的《祖国》、《致橡树》,但比较少)大多是一些小情感,小襟抱,小手笔,沿流
的是贾岛冷心苦诣,寒情僻绪的一脉。
诗风如此,教育多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原文所列资料未能悉数收入,)
注:作者章必功,深圳大学校长、深圳诗词学会会长、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


--
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24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