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lpir (regent),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换个思路高教才能既有需求又有供给[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May 28 08:29:31 2002), 转信

换个思路高教才能既有需求又有供给
--与北大课题组商榷

       汤敏 左小蕾


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利用扩大高校招生来进一步启动内需的建议在贵报上引起了一些争
论。(经济学消息报,九九年二月十九日〕,我们也对这些意见发表了一些看法(经济学
消息报,九九年六月四日〕。最近我们又读到了北京大学课题组“如何看待扩大高等教
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文章(经济学消息报,九九年八月六日〕。对文中涉
及到的一些重要观点,我们想再借贵报一角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们与北大课题组(下称北文〕的分歧在于思路的不同。北文的各个数据,各种计算以
及推论基本上是按照现行的制度与思路进行的。按照传统的靠国家财政拨款办大学,大
学办社会的思路,当然是既没有需求也没有供给。而换个思路,通过建立大规模的助学
补助,助学贷款系统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学费负担;通过增收学费来提高教师的待遇与
解决学校投资不足的问题;跳出大学办社会的框框,通过商业化,社会化的途径来增加
对高校的资源的供给,则我国高校的扩大招生还大有潜力可挖。


一、需求问题


北文用居民的收入及储蓄结构来说明,我国大部分家庭并不具备支付每年一万元学费的
能力。他们通过对一万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也证明,在目前的供给状况下,供需的均衡
价格应该在3000元左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质疑:


第一,我们完全同意北文的判断即交全额学费对相当数量的城镇居民与大部分的农村居
民还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但是北文的需求分析忽略我们建议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以建
立大规模的助学贷款系统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学费负担。有了助学贷款这一机制,老百
姓的支付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按目前的利率,以毕业后分十年还清的贷款为例,四万
元的贷款每月连本带息要付四到五百元左右.如果家长补助一些,加上大学毕业生本人的
收入一般要高一些,这一负担应该不会太重。助学贷款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把预期收入转
化为现实的支付能力;把短期的沉重的学费负担变成长期的细水长流式的还款负担。它
通过银行系统的运作,把少数人的储蓄变成多数人的投资与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恰好解决了北文所提到的我国的大部分存款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问题。我国近年来有大
量的储蓄沉淀在银行系统中贷不出去。助学贷款可以把这部分资金变成老百姓的现时的
投资消费。


然而北文的需求分析中通篇避而不谈助学贷款这一关键的配套机制以及它对老百姓教育
需求的影响,因而就有可能大大低估了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看,
有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有效的助学贷款的机制,北文所描述的教育需求曲线就会整体向右
上方移动。从而提高可支付学费的均衡点。

第二,低学费制度似乎在帮助穷人,但实际上的效果可能反而是阻挡了他们致富的可能
性。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孩子能上大学就有了一个进入知识阶层,进入中产阶级的可能
性。其效果可能会影响好几代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送孩子上大学实际上是一种长期
投资。“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老百姓几千年经验的精辟总结。然而,国家财政的能力
有限。事实证明,靠财政拨款支撑的低学费制度,仅能使极低比例的适龄青年受到高等
教育。低学费制度帮的只是极少数的人。(他们中的相当部分还不一定是穷人〕而把大
量的完全有能力,有资格受更好教育的青年排斥在大学甚至于高中之外。


如果真要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学费问题,一刀切式的低学费制度并不是最优的。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奖学金,减免学费,助学金等方式来直接帮助贫困家庭。这样就可以较少的
成本达到同样的效果。让我们来算一笔粗帐。假定九八年我国大学招一百万学生而这些
学生每年一万元的学费完全由国家出。又假定三年后大学招生逐渐增加到两百万而国家
每年对大学的拨款不变,则我们可以把国家对大学的补助的一小部分变成奖学金,对特
别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而大部分变成助学补助,对贫困学生给予全部或大部分学费的
将来不用偿还的助学补助。又通过银行系统的助学贷款对百分之二,三十的有一定困难
的但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给予毕业后分十年还清的助学贷款帮助。这样双管齐下,
就将近有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得到帮助。从宏观上来说,大学招生是
扩大了一倍。但国家并没有增加很大的负担。高达一半的学生也完全没有增加负担。拿
到助学贷款的学生只增加了未来的负担。仅有少数的相对富裕的家庭才增加了现时的负
担。这只是指三年后的情形。在未来两年的过渡时期里,能得到补助的学生,比例还会
更大,实行起来也应该更容易一些。


第三,我们也不能认同北文的需求调查。除了很多技术上的缺陷之外,其最根本的问题
在于北文错误地使用了调查样本。北文的所有的数据都是从对九所普通高校的近万名在
校大学生的调查得来的。值得指出的是已经入了大学校门的学生是低学费制度下的既得
利益者。他们会有付费意愿较低的倾向。这一调查的结果至多只能说明已经上了大学的
人不愿付全额学费而并不能代表全社会的付费愿望。我们认为正确的调查对象应该是那
些准备参加高考的人,包括那些参加了高考但由于几分之差就被大学规模的限制而进不
了大学的人。同时,我们还应该告诉被调查者有可能得到助学补助,助学贷款的帮助。
只有这样的调查数据才能正确反映出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支付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北文
的需求分析可能大大低估了老百姓的支付能力和付费愿望。换言之,新的均衡学费水平
应远远高于北文中的3000元。我们十分担心由这样的似是而非的需求分析得出的均衡学
费水平,可能对政策的制定产生严重误导!


二、供给问题


北文根据一项对我国616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说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各类物资资源
低于教育部的办学条件标准。大学教师的实际工作负荷也已经饱和。尽管成人高校与民
办学校可以扩大,但也要以降低教育质量为代价。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目前不具备三年
内扩大招生一倍的条件。


我们认为北文看不到我国高校供给潜力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增加学费收入对大学供给的影
响,低估了高校的各种制度进一步改革后对供给的影响。众所周知,供给是投入的函数。
当投入增加的时候,一般来说供给也会增加。如果增收的学费能基本留在大学里,加上
国家每年正常的经费增加,则未来三年内每年大学的收入与开支可以增加30-40%左右。
同时,跳出政府办学校,学校办社会的框框,我国高校的供给还大有潜力可挖。


先看师资问题。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7:1。(还不包
括职员〕即使是用北文的数据,这一比例也仅为10:1。这不但远远低于韩国的33:1,我
国台湾省的21:1,而且也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5-20:1。我国教师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根
本原因是教师的待遇太低。几年前教师的大量流失,研究生不愿意留校是因为在高校的
收入相对较低。近一两年因社会上失业增加,教师外流才少一些。然而应该看到,随着
经济情况的好转,人才外流的现象可能再次出现。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在于国家对高校的投资不足。然而,
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资料,虽然我国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
一,但我国的高教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却是几乎是全世界最高的。例如,1990年我国
每一小学生获政府教育补贴与人均GNP之比例为东亚各国的63%,南亚的50%,拉美的
45%。而我国每一大学生获政府教育补贴与人均GNP之比例却为东亚各国的2倍,南亚和
拉美各国的2.5倍之高!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重高教,轻基础教育的现象不应该再继
续下去了。今后国家的有限财力应该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上。中小学教育是典型的公
共财产(Public goods)。涉及到几乎每一个家庭。国家财政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纳税人的钱应为大多数人服务。对于大学来说,不少理论证明,它
相对来说更接近一般商品的性质。更适合谁受惠谁付费的原则。因此,国家未来对高教
的财政拨款可能不会,恐怕也不应该有高速度的增长。高等教育要有大发展,只有通过
扩大招生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生产率,通过增收学费来提高教师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
决教师的待遇与学校经费的问题,使我国高教事业走上良性循环。


高校还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制度来增加教师的供给。例如可以让研究生担当大量
的助教工作,进一步延长老教授退休年龄,减少教师的行政和事务性工作负担等等。再
配合适当地增加博士生与硕士生留校人数等措施,师资问题应该能够解决。现在很多高
校教师去夜校,培训班教课。我们并不是说夜校,培训班不重要,不应该办。但是从全
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来看,显然不应该由大学教授,而应该由次一级的人材来承担这一
任务。这一现象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价格扭曲。因办本科班,办研究生
班不但不赚钱还得赔钱,人们只好不务正业地去干别的。国际经验以及我国几十年改革
的实践都反复证明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扭曲是最大的扭曲。只有
把价格大体上理顺了,各项政策的效果才能是事半功倍。


同理,通过改革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也可以解决教学设施与设备问题。我国高校各类
物资不足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而学校把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衣食住行全包下来,又极大的
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我国相当大的教育投资都花在建学生,教职员的宿舍上了。解决这
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出大学办社会的框框。否则即使大学不扩大招生,也解决不了
我国高校各类物资不足的问题。当前我国各个生产部门都存在着严重过剩的现象。增收
学费后,学校可以大量增加投资。只要有资金投入,经两至三年的努力后,从教室到图
书和教学设备的问题应该不难解决。至于学生宿舍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扩大走读,办校外
商业化学生公寓等措施来加以缓解。大学生全部住校的现象在国外并不多见。特别是高
年级学生,大都住在校外。我们也不必把学生都框在学校里。我们还想指出的是,北文
中多次提到很多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得到解决。两三年时间对修建三峡大坝来说是短了一
些,但对建一些教室,生产一些教学仪器来说却是足够的。

关于扩大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计算,我们在“再谈教育启动消费”一文中已经
有比较详细的解释,(见六月四日经济学消息报〕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结论


总之,尽管北文中列出了大学扩大招生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经过学校与社会
的努力后,再配合一定的改革措施,这些都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特别是我们没有理由
仅仅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每年把上百万的青年拒之大学门外。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政
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今年我国大学一举扩招了44%。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自
费上学,助学贷款,校外公寓等也都迅速推出。事实证明,只要跳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办
高等教育的框框,改变靠国家财政办高校的思路,高校招生还大有潜力可挖。传统的思
路与体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使上千万的青年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是改变
它的时候了。



               原刊于《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0月18日

--息以踵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6.9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