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iygyao (feng),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四封信--之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Apr  4 23:02:53 2006), 站内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
成功、自信、快乐
李开复
2004年5月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
而展开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

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
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

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
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

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
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

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
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

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
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

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
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

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
,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
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

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
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

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
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
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

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
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

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
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

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
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

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
,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

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
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

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
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

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
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

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
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

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
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

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
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

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
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

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
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

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
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

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
”,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

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
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

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
答案是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

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
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

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
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

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
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

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

,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
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

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
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

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
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

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
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
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

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
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


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
——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

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
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

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
。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

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
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

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
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

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
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

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
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

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
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

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
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

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
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

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
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

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
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

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
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

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
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

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
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

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
最爱——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

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最令人
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

,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
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

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
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

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
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

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
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

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
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

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
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

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
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

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
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

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
、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

、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
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
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

。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
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

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
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
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

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
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

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
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

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
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

。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
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

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
。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

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
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

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
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

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
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

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
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

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
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

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
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

,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

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
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

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
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

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
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

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
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

。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
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

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
,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

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
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

: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
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

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
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

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
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

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
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

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
重和信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

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
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

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
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
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

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
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
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

,值得看重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
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

虽然不懂英文,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刻举手并
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背书”的

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
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

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这时,我特别
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

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
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

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
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

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
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

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
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

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
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

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
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即使

再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
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

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
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

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

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
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

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
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

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
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

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他甚至让
队员把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

紧握拳头)联系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
,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

以“训练”大脑,提升自信。
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结交为你打气的朋友,多回味过去
的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当你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么小的成功,你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
肯定,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

只要你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
。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

不是你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如果你对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强
烈的欲望,你就会有一种坚韧不拔的

精神,尤其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
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

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怕说错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
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

每个人轮流发言。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于是,我鼓
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

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不顾到员工的感受
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

鸦雀无声。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
胆子这么说。”结果,总裁不但接受

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从此,我充
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

。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这句话。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
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

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
,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

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
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

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你尽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极限
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
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
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

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
她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

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才愿意发言。但是,我认为有了“最好的意见”这个主观
的评估,目标就很难衡量。于是,我

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
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

。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我有个
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

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
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

。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
他,或根本否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

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

自信更加危险。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对自己和环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观的情势。有自觉的
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

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
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

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但
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

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
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

你不会自不量力。所以,自觉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白
,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

己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
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
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

了。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
标。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

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
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
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

话。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
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

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因为
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

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
法更有说服力。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

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我的父亲常教诲我
们凡事谋之于众,就是指开放心胸,

切勿以井观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
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

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
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

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的发生。
有自觉的人会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这
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

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
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

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我曾建议同
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

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
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
书、不愿意应付考试。对于这些无奈

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
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

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
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对

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父母的
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

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
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

,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
们也是唯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

,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经常把父母亲过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绝
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生长的环境中

,比我们更为匮乏、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以他
们的条件,也尽力了。如果我们鄙视

、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
?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

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凌志军建议说:“父母
对你们的期望没有错,只是你们应该

让父母了解,你们对他们的期望。”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
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

。相互了解后,也许你们仍有不同意见但能彼此谅解,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原来的
看法而达到共识。为此,你首先应和

父母建立一个坦诚的沟通关系。也许起初你们会觉得别扭,但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
体会到亲情与温馨。
除了接受父母,你还应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有些同学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
为没用的题目,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

的课,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课。但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那些不
能改变的事。凌志军说:“如果我遇

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
,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

的事情’——时间表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
”人生是有限的,大家应把有限的时

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必须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最无谓的“发愁”就是对自己不满意。这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会造成事倍功半。
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自

信,以每一个小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须能接受自己,理解你们是为自
己而生活的。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

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微软亚洲研究
院院长沈向洋小时候一直活在别人的

价值观里,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
打败别人,得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
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

乐了。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心理学家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
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一个情绪反

应相当激烈的人,但是他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马加爵给亲人的信上也
写道:“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

不出口。”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许可以防止悲剧发生。事后
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时候觉得自

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
中国人总认为矜持、含蓄是美德。但我认为,在今天的时代里,直截了当的沟通更
为重要。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瞻前

顾后、当面不说、背后乱讲都是坏习惯。有一位中国老板和他的下属吵架,他问我
是不是该请第三者调解,我给他的建

议是:因为这是情感的事情,你应该直接去和下属沟通;第三者为了做和事佬,可
能会说出违背你或你的下属意愿的话

(例如谎称你已经认错,但其实你没有),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当然,在情感问题上,直接沟通也需要技巧。例如,那位老板如果第一句话就对下
属说:“你错了,但是我不和你计较

。”那么下属肯定会反感。如果老板说:“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很显然是你想
抢我的工作。”结果就更不堪设想。

显然,当你直接沟通时,不要论对错,不要猜测别人的动机,更不要再趁机补一句
。最有效的沟通就是直接谈到你的感

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说:“当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时,我感到失去尊严,非常
为难。”这样一句话是不能反驳的,

甚至可能会引发理解和同情。
当你怒火中烧时,把愤怒的话转变成感性的话并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又需
要依靠“自觉”和 “自控”。自觉不

只是认识自己的能力,更是认识自己的感情。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喜怒哀乐,
也理解喜怒哀乐的宣泄会造成何种后

果。如果他感到气愤,他不会瞬间爆炸,因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但他也不会压抑
自己的感情,因为那会对心灵造成很

大的伤害,他通常会尽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正面、感性的沟通可以
降低火爆的气氛。感情和沟通都是最

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设性的、宽容的态度来与他人沟通并影响他人。

自控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对话,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恶劣态度的陷阱。除了上溯的
理智分析外,深呼吸是最快、最简单

的情绪调节方法,中国人说:“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心乱如麻”、“心
焦如焚”,指的都是心情紊乱和情绪

及精神状态的关系,而“气定神闲”、“心安理得”最方便的作法就是深呼吸,也
就藉由调气调息,把气调顺了,比较

能摆脱情绪的牵扯,回到理性思考。美国对有暴力行为的加害人,都会施以团体教
育,而教导他们认清暴力的毁灭性,

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也就是懂得“叫停”或“离开现场”,以保护自己和对方的
安全,避免铸成大错。
如果认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请你的知心好友随时提醒你。我过去的一个老
板常常一生气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

他生气都有前兆:他会先用刁钻的问题考倒你,然后他开始战抖,最后他才发脾气
。但他想改掉这个毛病,于是他要求

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时,用一句“密语”(如“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来提醒他。几
次“密语”提醒之后,他就有了自觉

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倾诉和沟通。科
学的根据是,感情源于人脑的lymbic

系统,而该系统主要靠与他人的接触调节。科学证明,在一起交谈的两个人会慢慢
达到同样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和

生理状态(体温、心跳等)。因此,若想达到感情的平衡,我们必须懂得依靠别人
。与人沟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乐的

唯一方法。与世隔绝的人只会越来越苦闷。西方有一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
有人分担痛苦减半。”马加爵所谓的

真情,应该就是指能分享心情、内心的人吧!
所以,如果你情绪不好,或受了委屈时,应多向父母、朋友倾诉,不要像马加爵那
样总把话闷在心里,只对日记倾诉。

马加爵很苦闷,却没有倾诉苦闷的渠道。他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
学校那么落魄……在各种孤独中间,

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马加爵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带给他苦闷
,而这些苦闷又没有渠道宣泄,进而

造成更大的苦闷。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马加爵的内心独白
,证明他是一个有自觉的人,他能看

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将自己锁在自我封闭的牢笼里,让仇恨把他带向毁灭。记得
去年,非典风波,最恐怖的威胁就是

被隔离,可是平日里我们却常忽略了心里的孤立,使我们和快乐绝缘。
要得到快乐,你需要幽默、乐观的想法和沟通。在所有的沟通中,“笑”的感染力
是最大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

笑”的感染力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反射式地以微笑来回报你的微笑,而
开怀的大笑更能迅速创造一个轻松的

气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进相互信任,激发灵感。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
穷的。近年来忧郁症已成为全世界来

势汹汹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负面思考有极大的关系,有些人习惯钻牛角尖,往悲观
无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如果

能换个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满的而非一半空的!现在的不如意,代表有无限成长进
步的空间。学习检查自己,常保正念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最自
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

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交
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
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

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
果别人拒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

,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
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

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愿意
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

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
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
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
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

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
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

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
信和快乐。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3.7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