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anwei (1121),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合集]大跃进致集体贬值 中国研究生教育八大怪象 (转载)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Oct 25 09:23:03 2003), 站内信件

natureren (本色) 于Fri Jul 18 12:24:57 2003提到:

    “工作起来,研究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如今在高学历盛行的时候
,民间竟流传着这种说法,让研究生们颇有些愤愤不平。据了解,1980年至1998年
,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在清华、北大等学校,研
究生人数已经占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

  在研究生不断扩招的同时,研究生的“含金量”遭到各方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
停止。“真论实际操作能力,如今的研究生还真很难说水平能高出多少。”北京一
家IT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这样对笔者说。专家认为,“水硕士”、“水博士”泛滥
,主要是现在教育中一些“怪状”导致的。

  怪现状之一:就业第一,学术靠边

  不少在学的研究生坦言,之所以考研究生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的,就业的压力
使自己选择了考研。而基于此,报考工商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的考生数量庞大,而
报考哲学、历史、宗教等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少。

  由于不少研究生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参加考试,学术功底十分薄弱,一些学生
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目的非常功利,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研
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把研究生学历当做“敲门砖”,只求
找一个好工作,精力没有放在学习和科研上。

  “现在的研究生包括理科的研究生普遍比较注重实际,多数是哪儿钱多去哪儿
。这些年来为什么各学科难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缺乏志向和做学问的兴趣是其
中重要的原因。”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不无担心地说。

  怪现状之二:30个学生,一个导师

  “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两三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二三十名研究生,
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
史学教授唐凌说。

  李政道也曾说: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
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
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学生‘老死不相
往来’。”

  “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后论文答辩的时候,给你圈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
员,确保你的论文顺利通过。”北京一高校学生直言。

  怪现状之三:学生出题,导师卡壳

  “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却没水平”,导师水平的参差也造成了研究生质
量的摇摆。在导师的选拔上,往往是“内部消化”,有的教师缺乏带研究生经验,
有的甚至不具备带研究生的资格。

  “矮子里拔将军,越拔越矮”,显然,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是导师数量的减少,
而导师少的另一结果是“赶鸭子上架”,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出题,把导师难住的情
形。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不完善,地方院校的一些教师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很难
接触到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怪现状之四:本硕连读,师徒一块

  在很多专业和系科,“近亲繁殖”严重,从教授到副教授,从博导到助教,从
学科带头人到普通教员,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本校毕业留下来的,不少是本硕连读。
教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等弟子做了教授、博导,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全系
教师大多皆可唤作“师兄”、“师徒”。

  在这种温和而缺乏生气的局面中,在校学生无从接受其他门派学术观点的启发
,所学者少,所见者寡,视野不开阔,思路打不开,陷入恶性循环。

  怪现状之五:抄袭不怪,网开一面

  目前对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办法过于量化,如一个文科博士生在读书期间要求在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毕业论文要求在10万字左右,这些硬性的规定令学生无法
潜下心来真正研究问题,甚至造成了论文抄袭,或者找“枪手”写作的现象。

  有人这样告诉笔者,有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会有编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等现象,导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提供方便。有些导师忙于行政或
个人事务,对研究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是碍于师生情面和熟人关系,或“菩
萨心肠”,不忍心让自己的学生“受苦”,在论文答辩时只好为学生提供方便,一
路开绿灯。

  怪现状之六:官商傍学,把经念歪

  如今教育水平提高,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正
牌的,有冒牌的,有高含金量的,也有滥竽充数的。毋庸置疑,如今少数从政或经
商的在职研究生的“滥竽充数”,没有上几天课,却能够获得文凭,也使这一精英
化教育面临挑战。“研究生班”的疏于管理甚至成了研究生的“害群之马”,有人
甚至还据此提出了“文凭泡沫”的说法。

  怪现状之七:廉价劳力,“老板”用滥

师交代的项目,研究生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这成为研究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压力
来源。

  在研究生中,导师一般被称为“老板”。“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毕业于北
京某理工院校一位李姓研究生说。这位研究生就曾经花费半年的时间全权负责“老
板”交代的一个项目,所得的报酬大约在300-1000元左右。他曾经连续在实验室熬
过好几个通宵:“最痛苦的是我明明知道这东西与我的专业无关,可我还要早出晚
归,那种心情很复杂。”而他这样的经历还在各个学校不断上演。

  怪现状之八:质量滑坡,该谁买单

  连续几年超过30%比例的扩招确实带来不少问题,在研究生质量遭质疑的同时
,人们把目光集中到扩招上,有人甚至认为研究生扩招是教育“大跃进”的恶果。


  对此,北京有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指出,如果说仅从市场的反馈来说如今研究生
质量大幅度下滑,还并不准确,也缺乏直接的比较依据,尽管研究生培养上需要改
进是现实,但把板子全打在扩招上显然也不合理。中科院院士王迅教授也认为,近
年来研究生的质量确实有所下降(特别是博士生),但这在扩招以前就已经出现。


  在很多研究学者眼里,研究生质量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从表面上看,如师资、
教学设施、科研设备等等还没有跟上招生规模,似乎是主要原因。实际上,导师质
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亟需大量研究生学位的现实。

  此外,缺乏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教师创新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
师对待上课态度随意,课堂内容陈旧,专业课的考虑和评分随意性也很大,缺乏规
范。据了解,由于清华北大研究生基数已经很大,为了保证质量,清华北大今年都
不扩招。

  怎样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我们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必须解决的问
题,对此,专家认为,关键在于从体制、机制和师资着手。


natureren (本色) 于Fri Jul 18 12:26:09 2003提到:

    “工作起来,研究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如今在高学历盛行的时候
,民间竟流传着这种说法,让研究生们颇有些愤愤不平。据了解,1980年至1998年
,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在清华、北大等学校,研
究生人数已经占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

  在研究生不断扩招的同时,研究生的“含金量”遭到各方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
停止。“真论实际操作能力,如今的研究生还真很难说水平能高出多少。”北京一
家IT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这样对笔者说。专家认为,“水硕士”、“水博士”泛滥
,主要是现在教育中一些“怪状”导致的。

  怪现状之一:就业第一,学术靠边

  不少在学的研究生坦言,之所以考研究生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的,就业的压力
使自己选择了考研。而基于此,报考工商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的考生数量庞大,而
报考哲学、历史、宗教等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少。

  由于不少研究生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参加考试,学术功底十分薄弱,一些学生
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目的非常功利,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研
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把研究生学历当做“敲门砖”,只求
找一个好工作,精力没有放在学习和科研上。

  “现在的研究生包括理科的研究生普遍比较注重实际,多数是哪儿钱多去哪儿
。这些年来为什么各学科难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缺乏志向和做学问的兴趣是其
中重要的原因。”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不无担心地说。

  怪现状之二:30个学生,一个导师

  “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两三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二三十名研究生,
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
史学教授唐凌说。

  李政道也曾说: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中国人民
大学教授顾海兵认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于“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
个星期见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于自己‘赚
外快’和‘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学生‘老死不相
往来’。”

  “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后论文答辩的时候,给你圈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
员,确保你的论文顺利通过。”北京一高校学生直言。

  怪现状之三:学生出题,导师卡壳

  “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却没水平”,导师水平的参差也造成了研究生质
量的摇摆。在导师的选拔上,往往是“内部消化”,有的教师缺乏带研究生经验,
有的甚至不具备带研究生的资格。

  “矮子里拔将军,越拔越矮”,显然,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是导师数量的减少,
而导师少的另一结果是“赶鸭子上架”,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出题,把导师难住的情
形。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不完善,地方院校的一些教师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很难
接触到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怪现状之四:本硕连读,师徒一块

  在很多专业和系科,“近亲繁殖”严重,从教授到副教授,从博导到助教,从
学科带头人到普通教员,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本校毕业留下来的,不少是本硕连读。
教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等弟子做了教授、博导,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全系
教师大多皆可唤作“师兄”、“师徒”。

  在这种温和而缺乏生气的局面中,在校学生无从接受其他门派学术观点的启发
,所学者少,所见者寡,视野不开阔,思路打不开,陷入恶性循环。

  怪现状之五:抄袭不怪,网开一面

  目前对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办法过于量化,如一个文科博士生在读书期间要求在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毕业论文要求在10万字左右,这些硬性的规定令学生无法
潜下心来真正研究问题,甚至造成了论文抄袭,或者找“枪手”写作的现象。

  有人这样告诉笔者,有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会有编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等现象,导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提供方便。有些导师忙于行政或
个人事务,对研究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是碍于师生情面和熟人关系,或“菩
萨心肠”,不忍心让自己的学生“受苦”,在论文答辩时只好为学生提供方便,一
路开绿灯。

  怪现状之六:官商傍学,把经念歪

  如今教育水平提高,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正
牌的,有冒牌的,有高含金量的,也有滥竽充数的。毋庸置疑,如今少数从政或经
商的在职研究生的“滥竽充数”,没有上几天课,却能够获得文凭,也使这一精英
化教育面临挑战。“研究生班”的疏于管理甚至成了研究生的“害群之马”,有人
甚至还据此提出了“文凭泡沫”的说法。

  怪现状之七:廉价劳力,“老板”用滥

师交代的项目,研究生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这成为研究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压力
来源。

  在研究生中,导师一般被称为“老板”。“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毕业于北
京某理工院校一位李姓研究生说。这位研究生就曾经花费半年的时间全权负责“老
板”交代的一个项目,所得的报酬大约在300-1000元左右。他曾经连续在实验室熬
过好几个通宵:“最痛苦的是我明明知道这东西与我的专业无关,可我还要早出晚
归,那种心情很复杂。”而他这样的经历还在各个学校不断上演。

  怪现状之八:质量滑坡,该谁买单

  连续几年超过30%比例的扩招确实带来不少问题,在研究生质量遭质疑的同时
,人们把目光集中到扩招上,有人甚至认为研究生扩招是教育“大跃进”的恶果。


  对此,北京有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指出,如果说仅从市场的反馈来说如今研究生
质量大幅度下滑,还并不准确,也缺乏直接的比较依据,尽管研究生培养上需要改
进是现实,但把板子全打在扩招上显然也不合理。中科院院士王迅教授也认为,近
年来研究生的质量确实有所下降(特别是博士生),但这在扩招以前就已经出现。


  在很多研究学者眼里,研究生质量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从表面上看,如师资、
教学设施、科研设备等等还没有跟上招生规模,似乎是主要原因。实际上,导师质
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亟需大量研究生学位的现实。

  此外,缺乏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教师创新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教
师对待上课态度随意,课堂内容陈旧,专业课的考虑和评分随意性也很大,缺乏规
范。据了解,由于清华北大研究生基数已经很大,为了保证质量,清华北大今年都
不扩招。

  怎样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我们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必须解决的问
题,对此,专家认为,关键在于从体制、机制和师资着手。

sleepless (sleepless in seattle-爱我别走) 于Fri Jul 18 17:58:15 2003提到:

下定决心考   万国华 的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了

万国华就是牛!



tec (JL~红心黑客) 于Fri Jul 18 18:09:33 2003提到:

万国华是谁呀??



sleepless (sleepless in seattle-爱我别走) 于Fri Jul 18 19:07:17 2003提到:

现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获理
学学士(应用数学),其后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取得工学硕士(计
算机应用)和哲学博士学位(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主要研究兴趣是供应链中的
生产计划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和电子商务。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会议以及重要
中文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ISTP共收录7篇次。作为主要成员参与
了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Interactive Optimization in Object-oriented
Scheduling Systems (RGC/DAG, 1997.11-1998.11, HK$50,000.00) 和
Agent-based Distributed Scheduling (RGC/CERG HKUST6076/00E, 2000.
12-2002.12, HK$43,7817.00)。现任《中华资讯管理系统》编委,以及多个学术刊
物(如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Decision Support
Systems)的论文评审人。

   是美国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INFORMS)会员,美国信
息系统学会(AIS)会员,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ACS)会员。



others (我想喝爱尔兰咖啡) 于Fri Jul 18 19:15:59 2003提到:

  嘻嘻,我的老师,他很猛的啊。说得简单点,一些老师是搞tech的,而他是搞
science的。


others (我想喝爱尔兰咖啡) 于Fri Jul 18 19:16:52 2003提到:

  他是很牛,不过那些东西太抽象了,学了也未必用得上。


sleepless (sleepless in seattle-爱我别走) 于Fri Jul 18 19:21:57 2003提到:

嗯,教过我们物流,信管MIS

他就带两个方向,物流跟MIS。

正如这篇正文所说的,现在中国正是缺少这种纯搞science的啊,呵呵,就喜欢他的牛!

而且那些搞tech大多数都是没有自己的东西的,他上课的时候就大骂中国研究现状的



others (我想喝爱尔兰咖啡) 于Fri Jul 18 19:28:39 2003提到:

  呵呵,搞science的道路是孤独的~~


tec (JL~红心黑客) 于Fri Jul 18 21:21:34 2003提到:

哇~来头可真不小喔



tec (JL~红心黑客) 于Fri Jul 18 21:25:23 2003提到:

最关键是能否将science转化成tech,将tech用于productivity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