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feat (大愚弱智),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中国研究生缘何遭遇「集体贬值」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Dec 14 19:31:20 2003), 站内信件



「工作起来‘研究生不如双学士,双学士不如本科生'」,如今在高学历盛行的时候
,民间竟流传着这种说法,让研究生们颇有些愤愤不平。据了解,1980年至1998年,
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在清华、北大等学校,研究生
人数已经占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

而实际上,在研究生不断扩招的同时,研究生「含金量」遭到各方质疑的声音一直没
有停止。细观研究生的学习环境也会发现,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的「惯性」正使研究
生培养「积重难返」──研究生学历正在经历着「集体贬值」。研究生教育确实该「
研究研究」了。

「知识精英」遭遇就业「滑铁卢」

今年是研究生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随着用人单位的胃口越来越高,文凭招牌难以一
劳永逸,单位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研究生也没有那麽从容了。

山东大学的一位王姓研究生不久前从济南来到北京,奔波於各大人才交流会上,在求
职大军中同样被挤得焦头烂额,频遭「滑铁卢」。「单纯的一纸研究生学历难以居高
临下,如今的时代是靠实力说话,也得现实点。」说这话时,王刚跟一家公司达成初
步意向,尽管薪酬只有预想的一半。几番周折之後,王更清楚现实的处境。

与小王一样,更多的研究生开始认识到了研究生「含金量」在减少,就业压力也在日
趋增大。据统计,仅在北京,今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比去年增长27.1%,达到2.3万人。
而要麽考证增加就业砝码,或者选择读博士成为许多硕士研究生的出路。

北京某高校一研究生告诉记者: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以「压力之下无惧色
」这句话作为自勉,而如今这句话似乎离自己已越来越远了。记者从北京部分高校了
解到,一些研究生普遍期望能拿到月薪6000元以上,实际上3000元就可签约,严峻的
形势让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也在不断调整。

「真论实际操作能力,如今的研究生还真很难说水平能高出多少,如今企业已经不需
要靠学历撑门面,我们还是看实力。」北京一家IT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这样对记者说
。他甚至认为,毕业研究生的「稀缺性」在下降,高学历人才的「消费虚热」已开始
降温,硕士与学士没有完全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脱节是影
响社会对研究生评价的关键因素。而且目前有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中的浮躁之风正让
研究生质量在打折扣,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压力也清晰地表现出来。

大学生为了就业而读研,市场却说文凭不能代表能力。而更多的人则疑惑的是,学习
质量下滑,就业行情下跌,如今研究生为何开始不值钱了?今天的研究生到底咋了?


研究生教育七大「怪现状」

研究生质量下降并非「空穴来风」,最近一段时间,研究生学习质量问题正在受到社
会多方面的关注。而最直接的理由则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大不如以前,
在很多专业上,缺乏能够真正有别於本科生的能力。「我看不出水平真能高出一大截
来。」在某网站工作的李先生说。而事实上,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也使这一问题大打折
扣。「水硕士」和「水博士」造成的「七大怪现状」已成为影响研究生质量的「瓶颈
」。

■怪现状一曰:就业第一,学术靠外

在采访中很多学生坦言,之所以考研究生是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的,就业的压力使自己
选择了考研。而基於此,报考工商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的考生数量庞大,而报考哲学
、历史、宗教等专业的研究生相对较少。

由於不少研究生抱着单纯的就业目的叁加考试,学术功底十分薄弱,一些学生甚至无
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目的非常功利,弭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研究风气淡
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把研究生学历当做「敲门砖」,只求找一个好工
作,精力没有放在学习和科研上。

「现在的研究生包括理科的研究生普遍比较注重实际,多数是哪儿钱多去哪儿。这些
年来为什麽各学科难以出现出类拨萃的人才?缺乏志向和做学问的兴趣是其中重要的
原因。」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不无担心地说。

■怪现状二曰:30个学生,一导师带

「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20-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
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史学教授唐
凌说。

李政道也曾说: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教
授顾海兵认为,目前研究生很多几乎是处於「放羊」状态:「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见
一面,而有的要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才能上一次课。有的导师忙於自己‘赚外快'和‘
做学问',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有的甚至导师学生‘老死不相往来'。」


「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後论文答辩的时候,给你圈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确
保你的论文顺利通过。」北京一高校学生直言。

■怪现状三曰:学生出题,导师难坏

「有水平的没时间,有时间的却没水平」,导师制度的叁差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摇
摆。在导师的选拨上,往往是「内部消化」,有的教师缺乏带研究生经验,有的甚至
不具备带研究生的资格。

「矮子里拨将军,越拨越矮」,显然,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是导师数量的减少,而导师
少的另一结果是「 鸭子上架」,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出题,把导师难住的情形。研究
生导师考核制度不完善,地方院校的一些教师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很难接触到国际
学术研究的前沿。

「其实导师队伍最大的问题是导师本身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责任心。」一位不愿
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在谈到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时说。此外,有人提出,目前的「满
堂灌」上课应该改为以研究为主,避免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

■怪现状四曰:本硕连读,师徒一块

在很多专业和系科,「近亲繁殖」严重,从教授到副教授,从博导到助教,从学科带
头人到普通教员,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本校毕业留下来的,不少是本硕连读。教授留自
己的弟子在身边,等弟子做了教授、博导,又留自己的弟子在身边,全系教师大多皆
可唤作「师兄」、「师徒」。

有关人士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比较了解。而这种现象的弊端无疑是路子
越走越狭窄。在这种温和而缺乏生气的局面中,在校学生无从接受其他门派学术观点
的启发,所学者少,所见者寡,视野不开阔,思路打不开,陷入恶性循环。

■怪现状五曰:答辩人情圆,论文抄不怪

目前对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办法过於量化,如一个文科博士生在读书期间要求在核心期
刊发表论文2篇,毕业论文要求在10万字左右,这些硬性的规定令学生无法潜下心来
真正研究问题,甚至造成了论文抄袭,或者找「枪手」写作的现象。此外,答辩中的
「裙带」关系,也使得导师往往碍於面子给学生「网开一面」。

有人士这样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会有编造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现
象,导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提供方便。有些导师忙於行政或个人事
务,对研究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是碍於师生情面和熟人关系,或「菩萨心肠」
,不忍心让自己的学生「受苦」,在论文答辩时只好为学生提供方便,一路开绿灯。


■怪现状六曰:「官商傍学」,把「经」念歪

如今教育水平提高,硕博士越来越多,但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正牌的,有冒
牌的,有高含金量的,也有滥竽充数的。毋庸置疑,如今少数从政或经商的在职研究
生的「滥竽充数」,没有上几天课,却能够获得文凭,也使这一精英化教育面临挑战
。「研究生班」的疏於管理甚至成了研究生的「害群之马」,有人甚至还据此提出了
「文凭泡沫」的说法。

■怪现状七曰:廉价劳力,「老板」用败?

据记者了解,几乎所有研究生都要为导师干活,接数量不少的横向课题来做,这在理
工科专业犹甚。为了完成导师交代的项目,研究生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这成为研
究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压力来源。

在研究生中,导师一般被称为「老板」。「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毕业於北京某理
工院校一位李姓研究生说。这位研究生就曾经花费半年的时间全权负责「老板」交代
的一个项目,所得的报酬大约在300-1000元左右。他曾经连续在实验室熬过好几个通
宵:「最痛苦的是我明明知道这东西根本就与我的专业无关,可我还要早出晚归,那
种心情很复杂。」

李很无奈,而他这样的经历还在各个学校不断上演。研究生将过多的精力分散於帮导
师做项目上,导致精力不济,「我想学好自己的专业,可是我单调地重复同一工作,
专业倒没有了精力。」李说。而这显然并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初衷

■怪现状八曰:质量滑坡,扩招买单?

连续几年超过30%比例的扩招确实带来不少问题,在研究生质量遭质疑的同时,人们
把目光集中到扩招上,有人甚至认为研究生扩招是教育「大跃进」的恶果。

对此,北京有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对记者说,如果说仅从市场的反馈来说如今研究生质
量大幅度下滑,还并不准确,也缺乏直接的比较依据,尽管研究生培养上需要改进是
现实,但把板子全打在扩招上显然也不合理。中科院院士王迅教授也认为,近年来研
究生的质量确实有所下降(特别是博士生),但这在扩招以前就已经出现。

在很多研究学者眼里,研究生质量开始逐渐得到重视。从表面上看,如师资、教学设
施、科研设备等等还没有跟上招生规模,似乎是主要原因。实际上,导师质量的高低
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已经无法
应社会亟需大量研究生学位的现实。

此外,缺乏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教师创新和学生学习的积 性不高。一些教师对待
上课态度随意,课堂内容陈旧,专业课的考虑和评分随意性也很大,缺乏规范。据了
解,由於清华北大研究生基数已经很大,为了保证质量,清华北大今年都不扩招。


如何打破研究生教育「瓶颈」

怎样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於体制、机制和师资。早在2002年,有关方
面就改变了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单位介绍信的做法,考试也由过去的5门课程缩减到
4门,把专业课留给学校面试时考察。

教育界有人士建议,规范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至少1/2以上由
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导师制度,除各学校和科研单位加强对导师
的常规考评,教育主管部门还当加强对考评的监督。

教育界有人士建议,规范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至少1/2以上由
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导师制度,除各学校和科研单位加强对导师
的常规考评,教育主管部门还当加强对考评的监督。

此外,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把研究生分为研究性研究生和课程性研究生,分开招
生,分开培养,授予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位。前者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上,而後者主
要是学习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我们说研究生学位贬值,
是因为不少人根本达不到研究性研究生的标准。学生多了个选择,大学也多个选择,
岂不是两全其美?」专家认为。

有人士认为,还有一办法就是「卡」,宽进严出,末位淘汰。如能真正做到毫不手软
,师资也能跟上,多招点学生,倒也不是坏事。据了解,今年扩招42%的江苏等地开
始向不合格研究生「宣战」,将重点对热门学科进行抽查评估,评价重点将突出培养
能力、培养条件与培养质量,同时将对所有毕业研究生进行论文公开答辩,研究生学
位授予前将进行公示。



--


老了老了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97.8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