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Entrepreneur (啊吱啊咗),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文革后的大陆物理系学生在学术界(北大篇)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l 30 11:04:31 2004), 站内信件


送交者: CUSPEA 2004年7月28日12:45:04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海外搞物理的北大毕业生中成名最早的当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冯奚乔(82届),他在哈
佛物理系读书时就有“天才”之称。1994年冯当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正教授的时
候年仅34岁,是新一代大陆留美物理学家中的杰出代表。可惜他英年早逝,1995年去世于
巴黎,生前在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发表七十多篇论文,包括十余篇Phys. Rev. Lett.,至今
仍被同行大量引用。冯奚乔之后,伯克利的邱子强(84届)、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牛谦(8
2届)等也在凝聚态方向做出了不错的工作。邱子强的研究方向是磁性纳米材料,获得过劳
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多次奖励和海外华人物理学会颁发的1997年度青年科学家奖。牛
谦的研究方向是低维凝聚态物理,把量子力学应用于纳米研究,在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做得
比较深入,发表过三十余篇Phys. Rev. Lett.,现在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物理系的Trul
l Centennial教授并当选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这两人在国内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合作比较
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谢亚宏(77级)是工业界转向学术界的成功例子。他在AT&T贝尔
实验室工作十三年,99年加盟加大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任副系主任,在硅性材
料和设备方向的研究方向上成果斐然,论文被同行大量引用,有十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率
都超过100次。西北大学Hui Cao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和过程及微激光等
领域,97年从斯坦福获博士以来,很快以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工作被西北大学提为副教授,
还获得斯隆学者、Packard Fellow、德国洪堡基金会2004年度Friedrich Wilhelm
Bessel研究奖等重要奖励。2004年她的小组开发出一种硅基质上的紫外微型碟状激光束,
可应用于化学传感到信息储存等各个方面。马里兰大学的季向东(82级硕士)在康普顿散射
等领域做出了重要工作,他于97年作为唯一作者发表的Gauge-invariant Decomposition
 of Nucleon Spin and its Spin-off 和Deeply Virtual Compton Scattering等论文
单篇被引用就超过300次,属於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他的论文引用率在斯坦福大学S
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67位,十年榜
中排名第191位。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Fellow。洛克菲勒大学的任海沧(82届)与诺贝尔奖得
主李政道及弗里德伯格(Richard Friedberg)从高温超导具有明显小于低温超导的相干长度
之实验事实出发,提出用一个电荷为2e的定域玻色场唯象地描述电子或空穴的配对状态,
并把S道过程作为玻色子和费米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模型不仅和霍尔数及核自旋驰豫率的
实验结果相自洽,还为李政道的玻色子-费米子超导模型确立了坚固的理论基础,为探索研
制新型超导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他们的论文在国际重要物理刊物上发表后,研究者应邀在
世界各地及重要国际会议上作了上百次演讲,引起了与会者广泛的兴趣和重视。康奈尔大学
的沈群(82届)发明了一种基於X射线衍射的方法去描述椭圆形偏振X光的所有参数,此方法被
广泛地应用于X射线磁散射的实验中。最近他又与诺贝尔奖得主Herbert Hauptman合作研究
新的直接测量蛋白质晶体布拉格反射相位的方法。他获得过匹兹堡晶体学会颁发的Sidhu奖

2004年又被评为普度大学杰出校友。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物理系的J. Erik
Jonsson杰出教授张希成主要研究T射线在三维断层摄影术中的应用,张希成出色的研究工作
不但使他当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
y
 of America)和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 三大学会的Fellow,也使他成为《华尔
街日
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美国科学家》等媒体经常报导的对象。宾州州立大学物
理系
有郗小星(86届博士) 、李奇(89届博士) 和Ying Liu (82届) 等三位北大物理系毕业生拿到

终身教职,郗小星和李奇两人本科、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北大获得,在超导领域颇有建树,
现在
都已经是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的正教授。郗小星领导的科研小组2002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

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报导,发表该成果的《自然材料》称
“这是二硼化镁超导材料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一步”。芝加哥大学的潘晓川(核物理82届)
在医用物理学特别是核医学成像、断层摄影术、图像再生成和处理等方面颇有成就,他20
00年获得IEEE核与等离子体科学学会(NPSS) 颁发的“早期成就奖”。此外斯坦福大学线性
加速器中心(SLAC)的苏栋(78级)、威斯康辛迈迪逊大学的Yibin Pan (85届)在粒子和高能
物理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的林郁(85届)对空间等离子体边界层的非线性物理研究,加州
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朱湘东(82届)在表面物理和薄膜物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也都颇有成绩。
以上所列的都是已在名校拿到终身教职且在某方面颇有造诣的毕业生,其他处在研究生涯
junior阶段和尚在为tenure打拼的还有一批,有些已经崭露头角,如2000年获美国青年科
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的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研究员林志宏(89届),1999年获美国
物理学会束物理(Beam Physics)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奖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黄志戎(87级)
,布朗大学物理系的唐建新(87届),芝加哥大学放射系的Yulei Jiang (86届)等。值得一提
的是,冯奚乔、牛谦、任海沧、张希成、郗小星、谢亚宏、沈群还有下面提到的刘俊等是77

入学的同班同学。他们那个班中,还有多人拿到美国和欧洲大学的终身教职或成为国内的学

科研骨干,供职于华尔街的大证券公司如美林、摩根大通,高科技企业如惠普、摩托罗拉的

大you人在,总体上比较成功。相对而言,以后的毕业生在学术界似乎不如77级这样集中和
抢眼。
欧洲学术界比较有名的有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机械系统工程系主任吕坚等。吕坚78年考入北
京大
学,79年公派留法。99年由法国教授联合会全国委员会提名晋升为一级教授,成为当时法国
在机
械、土木、力学等专业最年轻的一级教授,也是该领域历史上少数38岁以下晋升为一级教授
职称
的学者之一。1998年以来,他与中科院金属所的卢柯一起提出并开展表面纳米化研究,开发
出几
种实用的制备技术,在三百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
来金
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解决了工程金属材料的纳米化难题,使其成为“今
后几
年内纳米材料研究领域最有可能取得实际应用的技术之一”。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
》杂
志上,“我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被评为
2003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

物理系毕业生里也有很多转行但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斯坦福的黄明(85届)、纽约大学的
戴强(88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刘俊(82届)是物理系在海外金融学界的三架马车。他
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物理金融两个博士,能把深厚的数理功底应用在金融研究领域,游刃
有余。黄明96年毕业的时候,曾是最受美国名校竞相追逐的金融学博士,邀请他执教的包
括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西
北Kellogg管理学院等全美最顶尖的13家商学院。著名的《商业周刊》以Gold Rush in th
e Ivory Tower为题进行了封面报导,将他评为全美“年度最具潜力博士”。他先选择去经
济学圣地芝加哥大学执教,之后又回到母校斯坦福,出色的教学工作使他在学生中广受欢
迎,在这两所世界名校的商学院里都获得过最佳教学奖,《商业周刊》97年以A Rookie P
rof's All-star Debut为题对他做了特别追踪报导。黄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金融学、
衍生工具与信用风险,研究成果屡见于Journal of Finance这样的顶级刊物,他还获2000
年FAME研究奖,该奖奖给美国金融学当年两大年会上最佳投资学文章。戴强、刘俊在金融
领域相对出道较晚。戴强98年才拿到金融学的博士,现在已是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的副编委,他发表的论文得过99年的Zellner论文奖
,00年的Journal of Finance Smith Breeden杰出论文奖等,是金融学术界极有潜力的青
年教授。物理系毕业转行搞计算机/电子工程的,也有不少执教于美国一流名校,像普度大
学计算机系的Yinlong Sun (85届)、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潘志刚(9
2届)等。潘志刚从物理转行到计算机,师从同是北大毕业的计算机大牛、加州大学洛杉矶
分校教授、IEEE Fellow丛京生,2000年获博士。他先供职于IBM,因为在IBM旗舰设计工具
Placement Driven Synthesis(PDS) 中的突出贡献获2003年IBM Bravo奖,2004年又获IBM
 Faculty奖。物理系毕业生里转搞生物的也不少,比如在美国生物医学最顶尖的几所大学
里执教的就有伯克利的Yang Dan (89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李浩 (85届) 等。Yang
Dan 在视觉重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已于去年拿到伯克利的终身教职。李浩1996年在
《科学》上的论文被认为是“开创了研究蛋白质折叠问题的新的方向”,近年在生物信息
、基因启动子识别及基因组尺度上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等方向上也做出了很好的工作,论
文在《自然遗传学》等一流杂志上发表。其他转搞数学、统计和工程学科的物理系毕业生,
也都有在所在领域做出成绩,执教于美国名校并拿到终身教职的。


在国内物理界,以物理科研实力最强的中科院物理所为例。现任所长王恩哥是北大90届博
士,物理所“百人计划” 历年入选的35人中有北大物理系毕业生7人。王恩哥的研究领域
为薄膜/纳米结构生长机理,水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轻元素共价化合物薄膜的制备
及性质分析。他是英国物理学会Fellow,获2003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杰出成就奖。他
在表面物理、非平衡态生长,以及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和理论方面都有建树,特别是关
于纳米钟的发现和表征工作,以及在亚单层外延生长中所提出的预测原子岛形状的反应限
制集聚模型(RLA)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他领导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二维冰结构,此外
他与合作者还在碱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铁磁体Fe反常霍尔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等重
要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这些成果都发表在权威刊物Phys. Rev. Lett.上。94届博士、
物理所研究员高鸿钧领导的小组研究超高密度信息存储,得到了点径为0.6nm的信息存储点
。他们的成果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后即被美国物理学会选为该期在Phys. Rev.和 P
hys. Rev. Lett.上“最值得读的一篇文章 (Physical Review Focus)”, 称其为“奔向
下一代的CD”;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的副刊 Science News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报

中美国Rice大学著名教授James M. Tour评价说“这是非常诱人的
工作,基于有机体系的存储很有可能具有应用前景”。高鸿钧因其在自组织“海马”分形
结构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被邀请在1998年美国物理年会上做特邀报告;部分结果被美国
MRS Bulletin 选为“Editor's Choice(编辑的选择)”,其分形图案被选作国际期刊
Fractal 的一个封面。他与合作者(也是北大毕业生)的成果还曾被评为“1997年度中国十大
科技进展”和“2001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92届博士贾金锋和合作者薛其坤领导
的研究组研制成功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在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和工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2年2月《美国物理评论快报聚焦》以《纳米团簇的奇妙》为题介绍了这项工作,英国
EE Times盛赞中国纳米团簇的研究工作是“开发磁存储应用的有序纳米团簇”;3月,著名
的《科学》期刊以《在硅表面播下整齐的种子》一文,介绍了这项研究工作,说“这种具
有原子精确度的新方法可能会帮助芯片制造商战胜‘纳米尺度确定性搀杂’这样一个几乎
不可战胜的困难”;2002年5月,《自然》再次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克隆团簇》的情况,“
纳米管、纳米聚合物和量子点具有非常特异的性质,但是可靠的均匀的批量制造技术还没有

现,它们的形状、大小和排列通常很不均匀,但贾金锋和他的?卤ǖ懒艘恢挚梢栽诹轿
Ц裆
と擅淄糯氐募际酰佣饩隽苏庖晃侍狻U馕擅捉峁棺呦蛴τ玫於嘶 薄?000

博士、物理所研究员孙庆丰近年在Phys. Rev. Lett
.上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2003年他与合作者加拿大Mcgill 大学郭鸿以及香港大学王健从
理论上设计出一种由两个耦合的量子点组成的自旋池装置,在适当的控制下,它能从外微
波(THZ)场中吸取能量,转变为自旋流。王健是物理系78级学生,在纳米体系输运理论、计
算方法和应用方面都做了重要工作,研究工作处于该领域的世界前沿,已经发表SCI论文1
20篇,包括7篇PRL,7篇APL,68篇PRB,在Nature,PRL,APL,PRB,Europhys. Lett.等杂
志上被他人引用近800次。他还获得过1999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的亚洲成就奖。彭练矛(无
线电系82届)是国内把电镜和纳米研究结合得最好的科学家, 在电镜方面堪称大师级人物
,2000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Fellow。虽然他并非物理系毕业的,但却在这行里相当出色,
所以也把他介绍一番。据说他在电镜表征纳米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
林相媲美。王中林和彭练矛同是83年CUSPEA项目留美生,都师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电子显

学一代宗师、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创始人Cowley教授,称得上是同门
师兄弟。彭练矛1986年读博期间和Cowley共同发表的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迄今
为止已被引用100多次,成为他的成名作。88年他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后转赴英伦,成
为现代电子显微学奠基人之一Mike Whelan的研究助手。在牛津期间,他构造了一套普适的
高能电子弹性动力学矩阵衍射理论并系统地研究了分子束外延生长表面的高能电子衍射,
两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1994年底他选择回国,先后就职与中科院
物理所和北大,现在是国际著名的显微学杂志Ultramicroscopy和MICRON的编委。他在纳米
碳管的工作被列入“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之首。有消息说最近他在组建实
验和理论两个小组,已经筹集了近两千万经费,准备冲击纳米器件这一领域。理论物理所
的李淼(82届)在Liouville理论中关联函数的计算,D-brane的边界态,黑洞的量子理论,
时空测不准关系和超弦中的非对易几何等方面相继开展研究。他是国内最早投入弦理论研
究的青年科学家之一,十几年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总数
达1000余次,内容涉及天体、宇宙学、黑洞、引力、Berry Phase、相互作用、弦理论、M理

、超对称规范场及其对偶理论等等,其中Boundary States o
f D-branes and Dy-strings等文章单篇引用率就超过100次。他所写的科普文章《弦论通
俗演义》也深受物理专业的学生和弦论爱好者的喜爱。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邹冰松(技物84届
)对pp相互作用和标量介子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发现和确立最佳标量胶球候选者做出重
要贡献;在反核子和J/y 物理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提出并主持课题组开拓了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核雍统蛹し⑻芯康男孪钅浚刮夜谥刈悠渍庖还?竞
争激
烈的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八次在国际会议
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在国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他人引用千余次。高能所邢志忠(8
7届)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中微子物理、B与D介子物理、夸克和轻子的质量起源问题、味混
合与CP对称性破坏,以及新物理唯象学。其论文总被引用率已超过1800次,在美国斯坦福
大学S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26位,
十年榜中排名第446位。除了上面提到的,物理系毕业生入选中科院“国家杰出青年” 、
“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的还有高能物理所的吕才典(94届博士) 、胡红波(9
1届
博士) 、理论物理所的马建平(82届) 、半导体所的黄风义(86届
) 、黄永箴(89届博士) 、上海光机所的陆培祥(87届) 等等。


争激
烈的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八次在国际会议
上做大会特邀报告,在国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他人引用千余次。高能所邢志忠(8
7届)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中微子物理、B与D介子物理、夸克和轻子的质量起源问题、味混
合与CP对称性破坏,以及新物理唯象学。其论文总被引用率已超过1800次,在美国斯坦福
大学SPIRES—HEP数据库2002年版“Top-Cited Theory Authors”五年榜中排名第326位,
十年榜中排名第446位。除了上面提到的,物理系毕业生入选中科院“国家杰出青年” 、
“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的还有高能物理所的吕才典(94届博士) 、胡红波(9
1届
博士) 、理论物理所的马建平(82届) 、半导体所的黄风义(86届
) 、黄永箴(89届博士) 、上海光机所的陆培祥(87届) 等等。




--

    一次在Hilbert的讨论班上,一个年轻人报告,其中用了一个很漂亮的定理,

Hilbert说:“这真是一个妙不可言(wunderbaschon)的定理呀,是谁发现的?”

那个年轻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对Hilbert说:“是你.……”。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3.22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