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pane (等待寒假中), 信区: Student
标  题: [转载] 对清华教育的一点思考(转寄)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Tue Jan  9 20:46:54 2001),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ne 的信箱 】
【 原文由 waits.bbs@smth.org 所发表 】
发信人: spleen (nepenthes 忘忧草), 信区: DEE
标  题: 对清华教育的一点思考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Jan  9 17:12:13 2001)

旧文,
愿意用来悼念这位兄弟

广告里说,科技,以人为本。我认为,教育,也应该以人为本。虽然总是以人为尺度显
得有些狂妄,尤其是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但是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高扬人性,
提倡尊重每一个人。哥尼堡的先哲康德更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他提出人应该是本身的目的。而这也是我的观点。我生鲁顿,唯有照搬经典,才能知道
什么叫做真正的教育。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他的《大学一解》里对大学的功能
做了详尽的阐述。这也是我所欣赏的大学教育。所以不怕麻烦,在这里把这篇文章的基
本内容列出来。
梅校长开宗明义,在文章的开始就首先引用《大学》中的格言,把大学的基本功能归纳
为明明德与新民两项。所谓明明德,或者说修己,就是指完善个人的人格。具体可分为
三部分,知、情、志。知识的获得"靠老师的循循善诱,更靠学生的自为探索"。但意志
和情绪的教育,"为寻常教学方法不能及",必须靠"教师之楷模树立"和"学子之自谋修养
"。梅校长也谈到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反而认为"此乃训育之事,与教
学根本无关",从而根本不加考虑。他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所谓的"从游"。而所谓
从游者,"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
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他也痛心的提到"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
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意岂不远哉"!梅校长还说到学生自己修养的三大障碍,"时间不
足、空间不足、师友古人联系之阙失"。至于大学新民之效,梅校长说有两个,"一为大
学生新民工作之准备,二为大学校为社会秩序和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第一点从学
生出发,就强调要以通才教育为主,而不是使人陷在具体的繁琐的学科细节里。第二点
的完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二为新文化因素之孕育涵养与简练
揣摩"。最后梅校长指出大学教育之一大弊病就是"通识之授受不足"。


我愿以个人经历谈谈我对清华教育风格的看法。
无庸讳言,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一塌糊涂,是一种残缺的、片面的、对学生身心有着极大
摧残的教育制度。作为这种教育的肤受身尝者,虽然高考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
是整个中学教育带给我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觉得难以忍受。所
以当时对清华的气氛充满了向往。
清华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素质是很高的。所谓"半国英才在清华",大致来说是不错
的。但这只是指其智力水平而言。在其他方面,无论是道德素质还是与人交往、合作或
者其他的综合素质,都不那么令人乐观。而且有一个问题,就是清华的学生的思维取向
比较一致。经历了高考的残酷考验,面对着大学的生活,他们充满了梦想。但这种梦想
很快就被现实打碎了。只有很少的人可以保持高中时的良好心态应付自如。而很多的人
,包括我自己在内,都经历过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有人开始疯狂的学习,以图找到失去
的成绩给他的成功感,然而这并不是一定能成功的。有的人就因为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而
困惑,甚至开始放纵自己,玩游戏,上网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时候,当我们迷茫的时
候,可曾有人、有老师,告诉过我,我应该怎样努力,应该怎样学习,怎样才能确定我
们的理想,找到失去的梦想?然而遗憾的是,没有。在清华只有做事的教育,没有做人
的教育。没有人会指导你的成长。虽然我明明记得多恩的诗句,他说:"没有人是一片孤
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角。"
希望我们可以自己解决吗?我们都是迷茫的,而且还有残酷的竞争。不要告诉我说,我
可以去找师哥师姐,因为他们很忙,也许他们和我们一样迷茫。于是最终我还是发现,
自己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解决。
因此,怎么培养这些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潜力得以发挥,使他们不仅仅学到
许多具体的知识,而且能够获得一种广阔的视野,能够体会到科学、技术、艺术、人文
之间的联系,获得对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是值得我们认
真思考的。
学校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作一点努力?是不是可以给学生多一点关怀?我们需要的并不
只是知识,我们更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更需要他们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在某种意义上
说,这种关怀和教育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我又想起了狄金森的
诗句,她说:"如果我能够使一颗心免于破碎,那我就算没有白活。"如果我们的老师都
以她诗里这样的态度来教书,我们的学生怎么会不像老师一样富有爱心?
当然这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表达。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做到这种关怀。
而不是像现在,"双手推月出门外,吩咐梅花自主张"。这种"大学生了,应该学着自己管
理自己了"的论调,是不是在逃避责任,逃避民族赋予清华老师的责任?生活的琐事当然
不应该老师操心,但是思想呢?学生需要引导,不仅是在学习上需要引导,更需要老师
在精神上,在思想上,给以引导。但不是灌输和填鸭,而是春风化雨式的循循善诱。


————————
呜呼,我无言
--

割而可卷  孰为神兵
        焚而可变  孰为英琼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72.187]
--
※ 转载:·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202.38.237.20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