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aurence (want to be crazy), 信区: Student
标  题: 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大学生 是大学生不合格吗?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Mar 19 13:07:33 2001), 转信

            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大学生 是大学生不合格吗?

刚毕业的大学生似乎被冷落了。近日,记者在人才市场上发现,用人单位招聘启事
中写明要“工作经验”的,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不少企业纷纷表示,再也不招收
应届毕业生了,说到底是因为学校里教给他们的都是些干巴巴的“理论”,和实际
相差太远,给应届毕业生出了一道难题。 其实,不仅是毕业生为难,企业也为招
不到人才而苦恼,高校为毕业生就业率下滑而着急。一位教育界人士说,只要和国
外的高校教育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被忽视了,问题的
症结还在于高校有没有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消费者。

  同一门课的教材7.5公斤=0.5公斤?


  国内高校的学生学的是“理论”,一些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虽然理论枯燥、难
懂,但理论扎实了对今后的工作很有好处,那么,国内高校的学生能把理论“扎实
”到什么程度呢? 身为六和律师事务所主任的郑金都是一位留美硕士,曾经就读
于密苏里大学法律系。看到他办公桌上堆着的两堆明显不对称的课本,记者忍不住
请他用办公室里的体重秤称了一下两种教科书的重量。结果发现同样一门《公司法》
课程,国内普通高校的教材是0.5公斤重,而体积有国内课本两倍大的密苏里大
学的课本却是3本,每本重量都有2.5公斤。 有人把大学的英语单词“univ
ersity”翻译成“由你玩死地”,郑金都律师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国内的大
学生虽然学的是枯燥的理论,但学得却很“轻松”,特别是一些文科应用性专业—
—隔三岔五夹两本书,拖一双拖鞋去上课,上完课,书本一丢,就忙着跳舞、谈恋
爱、逛街,考试前几天看看书,也能考个八九十分。而在国外念大学,就远没有这
么“惬意”了。



    学生每天要背着好几十斤的书进教室,进教室前还要翻好几百页的书预习。课
外的时间至少是课堂上的3倍以上。这都是因为,课堂上要应付的不是“理论”,
而是要对付老师拿出各种各样的案例“请”你分析。要正确分析老师给出的案例,
事先就必须把几百页的课本好好消化,说得有根有据才能过关。老师都是法律实践
经验很丰富的,想光凭点小聪明随口说说,老师保准会一个劲地“NO!NO!”
。下课布置的作业也是要你去找案例,去分析案例,所以课后还要上网、上图书馆
去查资料,学习到深更半夜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样的对比无非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无法充分利用学生大部分的的精力
,对于不太理解的“理论”,学生们也能凭着死记硬背轻松应付,其结果是不求甚
解,许多在学校成绩还不错的学生都承认:考完了,就还给老师了。


考试:名词需不需要解释


  国内的课本都有一个模式——定义是什么,含义是什么。考试的时候,也要让
你解释一个名词是怎么回事。但一些到西方国家留过学的人都说,不记得在国外曾
做过这样的试卷。 “做一个律师,不需要记住法规的具体内容,最重要的是熟悉
法规,知道它在哪里,以便于今后很快地找到它。有用的法规复印一份带在身边就
可以了,并不需要背得滚瓜烂熟。”这句话在密苏里大学法学专业的教科书开头1
00页里就重复了两遍。这本书的主人——郑金都律师用红色的笔也把它划了两遍
。 郑律师说,他的本科是在国内念的,当时为了拿到好成绩,他曾经非常认真地
死背法律条文,但到了美国的大学才知道这样的学习方法根本就不对,背再多的法
律条文和概念都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律师。


  国外大学的考试,大多数都是开卷的,你可以随便翻资料,但如果临时抱佛脚
,却肯定及格不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考试从来不直接问你这个定义是什么,那个
概念包括哪些内容,而几乎每道题目都是一个案例,你必须运用一学期所看过的资
料、所掌握的基本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如果平时没有理解,根本是没法在一大堆
书中迅速找到自己所要引用的条文和原则。

  “填鸭”还是讲故事?


  翻开国内高校的课本,有几个词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这就是“定义”、“含
义”、“特征”……一位教育界人士说,我们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比中学和小学更
像是“填鸭”。一切的内容都以不容置疑的“术语”面貌出现,学生上课做的就是
用笔在课本上划杠,把老师讲的东西一字不落地记下来,回去后把它们背熟,课堂
上缺乏交流和讨论,没有循循善诱,没有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
力。 现在的小学和中学教育都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其实大学更需要素质
教育,他们需要学习一种能力,而不是硬灌进去的所谓“理论”。 一位浙大管理
系的研究生向记者提供了一本美国专家写的名为《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
控制》的教材,与一本国内某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营销学概论》教材,相比之
下,我们发现至少有几点可以让人感觉到国内高校“素质教育”的差距。


  一、美国的教材是一种探讨的态度,而国内的教材却是一种肯定的口气。对于
不同专家阐述的角度也不同,因而没有定论的概念“营销”,复旦的教材这样说: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的定义可以表述如下……而美国教材的态度是:我们认为最好的
定义是……
二、美国的教材是摸业界的脉搏在说话。在国内的教材中,近20页的一个章节中
只有一个实例,而且没有提到任何一家公司的名称。而美国翻译过来的教材上,3
0多页的章节中,则举出了近30个企业的实例,几乎每个实例都有企业的具体名
称,从可口可乐、宝洁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到一些小型公司,从美
国企业到日本公司,大大小小的成功营销经验,都被教材罗列出来,并结合理论进
行了分析。 一位在国外学过教育学的人士说,国外喜欢把大学老师叫做导师(t
utor),意思是引导,而中国却习惯于叫教师(teacher),教师的职
责就是教学生。美国的课堂教育形式很随意,有的课堂把桌子围成一个圈,导师和
学生大声地讨论,大家说说笑笑,看起来很轻松,但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印象很深
刻,因为他们在导师的启发下积极地思考,产生并论证过自己的想法,知其然,也
知其所以然。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国内本科教材多的是术语,而国外教材里多的是实例,课
堂上千方百计为学生设计没有惟一答案的实战游戏,这种纸上练兵激发了学生的思
考能力,而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掌握的恰恰就是这种能力。是用术语还是用游戏来教
学生,关键问题还是有没有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学生该不该给老师压力? 几乎所有留学过的采访对象都认为,国外教材之所
以写得那么“活”,主要是因为写那些应用性专业教材的老师都是实践方面的专家
。一位浙大人力资源专业的博士说,国外的管理学教授都在企业里担任重要的职务
,或者是企业的独立董事,回到学校后,他们能够很及时地把外面了解的最新情况
拿到课堂上跟学生一起讨论。


  曾留学美国的浙大医学院的郭常平说,国外有相当一部分病理学教授的办公室
都不在学校,而是在医院的病理科。国内医学院的大部分老师却“老老实实”呆在
学校里,很少有接触病人病情的机会。不少老师甚至是为了上课而上课,仅仅局限
于一个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仅仅从陈年的资料中了解情况,一门生理学课很少有
老师能够完整地教下来,还必须要几个老师分工,你教消化系统、他教循环系统,
人体本来是一个完整的,却由不同的老师一块一块地把人体各部分的知识分别灌输
给学生,连融会贯通都是个问题,还谈得上什么综合分析病情的能力?


  一位高校的老师向记者透露,现在高校应用学科的老师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
一类老师连个传呼也不配,完全与世隔绝,只坐在家里看看资料、写写文章;第二
类老师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于是就积极地参与外面的社会实践。 这两类老师
的教学都有隐患,第一类老师的问题是:科研成果会不会和实践运用越走越远。第
二类老师则在实践中尝到了“外快”的甜头,很难从外面的琐事中超脱,“兼职”
做的工作喧宾夺主,占去了太多的精力,根本没时间好好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更不
用说拿出来好好给学生分析,实践是实践的一套,教学仍旧是教学的那一套。


实践能力是否一定在课堂之外?


  由于学校里刚刚出来的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用人单位需要他们做的事情,不
少人开始在单位真正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不短的“适应期”,不少人要两三年才能
找到感觉,最聪明的学生也要一年半载才能回过劲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精
明的民营企业都意识到,这样的学生在自己企业的头几年,多半是白白养了,还要
有人教他们,等他们翅膀硬了,说不定又要跳槽了,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增加了成
本,谁还愿意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培训基地。这就是不少企业明
确在自己的招聘启事中注明需要“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普遍原因。一位企业负责人
说:“他们在其他地方‘培训’好了,到我们这里马上就能派上用场,的确有挖别
人墙脚的嫌疑,大家都这么做的,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为学校教育缺失了一
个应有的衔接,这个“多米诺骨牌”推到最后,大家都“倒”了——刚刚毕业的大
学生没人要,用人单位频繁光顾人才市场也招不到称心的人才。不少学生在严峻的
就业压力下,不得不在上学的时候,就试图弥补教育给自己造成的天然缺陷。



“我们公司招聘都喜欢那种在校期间不安分的学生。”传化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说
,“那种一边读书,一边到单位里去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学校的老师也许会说他们
不务正业,但我们喜欢,因为他或者她至少知道了企业和社会是怎么回事,适应起
来就要快多了。” 郑金都律师说:“我们需要适应工作,并不是说,让他们一来
就干得非常出色,而是希望他们能知道怎样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郑律师说,律师事务所平时有不少大四快毕业的学生来实习,这些学生常常不
知道实习到底要干什么,有的说想学点实际经验,他就把事务所里以往的案卷搬出
来给他们看,但这些实习生几天时间竟然把所有的案卷都“看”完了,这让郑律师
很吃惊——自己从事这么多年的律师工作,每个案卷也都要半天才能看完,每次都
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些学生看得虽然快,但看完后却一问三不知,对案卷为什么要
这么写,法官为什么要这么判等都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因为对于案件的感性认识太
少了,这些案卷中隐含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实习生们大多视而不见。郑律师认为,
大学毕业生缺少的不是办案的经验,而是学习的能力。


  因此,对应届大学生,所里教他的不是怎样工作,而是怎样学习,这个过程理
应在学校里完成,现在却要用人单位来承担,用人单位当然不愿意,所以干脆都不
要应届毕业生。


  郑律师说,国外的学生也不是成天泡在律师事务所里。老师教学的时候,都用
最新的案例供他们分析,坐在教室里他们也能时刻掌握外面审理、判决的案件,并
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案件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总结经验。学生毕业的时候,对社会
上的“行情”已经很了解了,就不会像国内学生那样有种好像与世隔绝的“书生气
”,而是很快地就进入了角色。


学生是不是消费者?


  一位在国内某著名大学和英国某大学担任校长的教育界人士日前在回国的时候
说,在英国的大学里,学生的地位是很高的,英国女王要接见学校的代表,学校推
举出的10个名额中,学生就占了4个。学生这么受重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
他们是学校的顾客,学校要为学生设计出最好的服务。


  而浙大教育学院高教所的黎学平老师却认为,学校真正的消费者应该是学生。
因为随着高校收费的提高,现在的学生是先付费再上学的,他们上学是为了今后能
找到一个好工作。学校的教育也应该是什么专业好就业就开什么专业,怎么教能让
用人单位喜欢就采取什么方法。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实际脱离太远,是因为目前学
校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高校教育也是一种商品。


  不少留学人员也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说,在国外,学生花钱买的是高校的服务
,上学是一种投资,学生们希望这种投资能为自己今后的择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
认为学校的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实际意义,他们可以向学校提意见,建议开哪些
专业,开哪些课程,学校也会根据毕业生分配市场的情况,及时地调整专业和课程
,否则,如果毕业生就业率降低,学校就会受到学生消费者的冷落,就会被市场淘
汰。


  而在国内的计划经济习惯下,学校要设置专业,至今还必须报国家教委审批,
一个专业批下来要两三年时间,这时该专业早已经不是什么热门专业了。国家教委
的专业目录上没有的专业,各个高校都没有权利擅自设立,因为国家教委怕学校为
了追求短期效益,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勉强上马。但一位高校人士认为,让高
校走向市场,谁会干这种只能骗骗一两届学生的事情,拿自己长远的信誉开玩笑呢
?真有这样的高校,市场也会把它淘汰出局,根本不用操这么多心。


  采访中,不止一位老师对于现在大学教师按照论文、科研成果来评定工资等级
的做法持不同的看法。浙大教育学院高教所的黎学平老师说,这样一来,为了出成
果,老师们的工作重点势必要放在写文章、拉赞助搞科研项目上,那学生的利益在
哪里呢?高校的科研应该搞,但这种科研是否脱离实际呢?即使不脱离实际,又为
什么不鼓励教师把他们转化成知识教给学生呢?


  一位管理学博士说,国外的高校科研风气浓,教学上的竞争也很激烈。同一门
课有许多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听谁的课,如果一个老师光顾
着科研不重视教学,他开的课没人听,他的工资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因此遭到学
校的解聘。 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学生的前途对他们的命运有着决定性作用
。在国外的高校排名中,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学生的评价也占了
很大的比例。


  曾经有一位德国官员跟浙大的校长说:“我们州的汉堡大学有时候在高校排名
是名列前茅,但有时候却要差一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消费者——学生太
难对付了,他们不满意,就把我们的分数打得很低,我们就得在排行榜上倒退几位
。” 虽然国内有些大学也由学生对一些任课老师进行测评,但这种测评却不像科研
成果那样是考核的硬杠杠,未必能影响到老师们的待遇和前程。这样看来,只要毕
业生的就业率对学校的排名还起不了作用,只要高校教育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竞争,
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地位就不能得到体现,上大学就仍旧是一种虚无飘渺的“荣誉”。


  因为高校教育没有成为一种可以让学生增值的消费形式,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
东西不能为自己的前途和就业做好铺垫,企业为普遍的人才短缺兴叹,学生为没有
学到东西而苦恼,也就将一直是个难以完全解开的症结了。(摘自浙江青年报)



--

       I behold a island before

       My dream there

       So great, so encouraging,

※ 修改:·jackiefang 於 Mar 19 13:18:59 修改本文·[FROM: 192.168.0.77]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9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