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eorgehill (佐治·希尔【用键盘谱写我的人生】), 信区: Student
标  题: [转载] [转寄] 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转载)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Jan 29 01:48:41 2000),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eorgehill 的信箱 】
【 原文由 georgehill.bbs@bbs.whnet.edu.cn 所发表 】
发信人: nelson (hopee), 信区: StudentofHUST
标  题: 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转载)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Fri Jan 28 21:52:48 2000), 站内信件

发信人: nelson
标  题: 他们为何忘掉恩人(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Apr 29 08:36:00 1999) WWW-POST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冰点·新闻」 1999年4月29日  星期四



他们为何忘掉恩人

关捷

  沈阳有一位王儒臣老人,节衣缩食13年出资数万元赞助40多名贫困学
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大学生。他们不给老人写信,也没来看过老人,
如今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

  为何4月15日下午,我来到沈阳沈河区惠工街良工小区8号楼王儒臣老
人家。

  老人的三儿媳妇来侍候他多日了。这位名叫丘玉翠的女工对我说:
“老爷子一生勤俭,自己舍不得吃,平时就买一毛钱一堆的菜吃。他把省
下来的钱都给那些大学生了,每人每年100元,寄了10多年哪!可是有啥用
呵。老爷子不图别的,就是想看看他们,想得到他们的音信,哪怕是写来
一个字也好呀!”

  老人躺在病床上慨叹:“我这儿媳妇比那些大学生强,有美德。”



13年苦打苦熬救助困难学生
  84岁的王儒臣像当年的武训一样,一生笃信教育可以兴国。这种信念
在1978年平反后变得更为强烈执著。

  1979年退休后,他拿出补发的工资和积蓄,办牛奶站,开了饭店,所
赚的钱除了维持经营外全部赞助了附近的幼儿园。儿女们对此意见大,他
却说:“我把你们都培养成大学生,这就够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不能
给你们留钱,我给你们留德。你们不要指望我,你们要自立。”

  1986年夏,王儒臣从《沈阳日报》上看到一个孤儿考上大学的消息非
常高兴,他给那孤儿买了100多元的衣物送到大学。此后,他又给那学生买
了手表,并不断送去零花钱。他了解到大学里还有不少求学困难的学生,
决定兴办一个“育才赞助服务社”。1988年5月18日,在当地各方面的支持
下,“华夏儒臣育才赞助社”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王儒臣拿出750元
赞助了1名大学生。

  王儒臣还花钱在《辽宁信息报》上打出广告,表示愿意帮助求学有困
难的大中学生。这一来,各地贫困学生纷至沓来。一个前来求助的学生从
王儒臣手里接过钱,环顾“老富翁”这间低矮潮湿的旧砖房,惊异不已,
连连称他“当代武训!”

  王儒臣一向穿破旧衣服,提一个拉链已坏了的人造革提包,弯腰曲背
地走在街上,人们以为他是个拾破烂的,哪会想到这是位无偿捐助10名大
学生读书的慈善家。他甚至把儿孙们孝敬的钱也花在大学生身上了。

  有个管理部门封了他的那个铁皮商亭。他苦苦哀求:“饶了我吧,放
我一马,我全指着这亭子供孩子们念书呢!”管理部门被感动了,退还了
罚金,老人转身就跑到邮局去给大学生们汇钱……

  13年过去了,老人的屋里依旧破破烂烂:一张坐上去就吱嘎响的破木
床,一只油渍斑斑的旧碗柜,一个用了40多年的小桌上放了一台黑白电视
机。此外就不再有什么。老人瘫痪在床后,三儿子一家搬来照顾。

  老人患白内障舍不得花钱医治,5年前双目失明,可他仍惦着学生们。
春节前,他取出500元,让二儿子送给了附近一所小学。



蜂拥而来飘然而去,只当吃一次免费午餐
  谁都有理由对今天的老人报以冷漠,惟独那些大学生们没有理由。然
而却偏偏是他们向老人展示了令人寒心的冷漠。

  如今,王儒臣门前冷落车马稀,当年那种车水马龙的盛况不复再现。
那时小小“华夏儒臣育才赞助服务社”每天都要接待前来求助的学生。王
儒臣高兴呵,他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大把大把地往外掏钱。可是,学生
们把钱装进口袋,轻飘飘地挥挥手就头也不回地走了。王儒臣按照他们的
地址不断寄钱,却从来得不到一点回音;更令老人伤心的是,有的求助学
生竟连面都不露,只从学校寄来贫困证明和校址,一句话也不肯多说,心
安理得地要求老人赞助。

  只有当老人寄出的汇款单被退回来,他才知道谁毕了业。

  老人有个愿望想跟这些学生们合个影作纪念,而且越是病重时这个愿
望越强烈:“眼睛看不见了,来唠唠嗑也好呀。”他躺在床上叫着那些大
学生的名字,自问自答,好像他们真的在他面前。听着让人心酸。

  一个外地大学生,本来不够赞助条件,可他把老母亲搬来了,鼻涕一
把泪一把地“诉苦”,王儒臣破例赞助了他的学费,甚至寒暑假回家的路
费也给了他。这种情况持续到毕业。可毕了业,这学生就无影无踪了,仿
佛他和老人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可怜的实心眼的老人至今还惦着他的
去向,常常叨念:“也不知分配到哪里去了?专业对不对口?工作顺不顺
心?他该娶妻生子了吧?”

  王儒臣的赞助,真是可以心安理得白吃的免费午餐吗?

  稍稍能给老人以安慰的是,沈河区令闻街第一小学的孩子们常来给他
讲故事唱歌,扶他出去晒太阳,在门前的小巷里走来走去,一声一声地叫
他“老爷爷”。老人寒冷的心被他们暖得热乎乎的,他说:“我死的时候
要系条红领巾,小孩子比大人纯洁可爱。”这些孩子从没有得到老人的赞
助。



老人说,“要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德”
  老人反反复复讲:“这些人素质太差,没有美德。”

  停顿了一会儿,老人又充满疑惑地说:“不能呵,高等教育应该讲这
些东西呀!这是最基本的了,怎么能不懂呢?或许他们觉得当初接受我的
赞助是一件丢脸面的事,不敢露面不愿提起?可这种冷漠的态度才是最丢
脸面的事呀!”

  老人还说:“我赞助他们读大学,就是为了让他们享受到人间的温暖,
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爱,什么是美德。现在看来,我是不是白
瞎了这份心思?10个人哪,怎么个个都是这样呢?我过去还用他们学习忙
工作忙来安慰自己,现在我不这样想了,现在我想我们的教育有缺陷。这
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讲到这里,老人又坚定地说:“我不后悔,我王儒臣能为我们中国培
养人才的千秋大业出一点力,是我的造化。只要他们都成了人才,都成了
对国家有用的人,不碌碌无为,不贪污腐败,都能实心实意地建设我们的
国家,记不记得我这个老头子有什么关系?我死的时候,把我得的那面绣
有‘神圣事业’的锦旗盖在我身上,我就知足了。我死了以后,我的二儿
子会继承我的事业,把华夏儒臣育才赞助服务社继续搞下去。我给儿子说
了,我死的时候,一分钱都不要花。把我的遗体捐给医院让人家研究就算
完事。”

  也许这10名大学生的“忘恩负义”、“情薄如纸”在大学生群体中只
是个别现象,也许“知恩图报”、“崇尚节义”这一类“人生基本单词”
还没有被遗忘。但是基于王儒臣老人以及和他一样善良的人们对于大学生
们所寄予的厚望,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要求得更多一些呢?

  王儒臣老人颤抖地拿出一份名单,虽然他看不见,但他准确地叫出了
每一个大学生的名字:

  沈阳大学于某某

  辽宁大学霍某某

  沈阳师范学院曹某

  沈阳农业大学谢某

  沈阳化工学院刘某某

  沈阳建工学院陈某某

  沈阳师范学院国某某

  泰安师范学院陈某某

  复旦大学新闻系王某

  黑龙江铁路工程学院杨某某

  这是1991年的名单,一张稿纸整整齐齐地写着10个人的名字,纸已发
黄,在老人手中不住地颤动,让人看了心情沉重。

  无疑,这10名大学生都已毕业参加工作了。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或许真
的当了教师。他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会从容自然吗?新闻系的毕业生或
许做了记者,他在采写或编辑鞭挞缺德世相的文章时会有底气吗?行政管
理专业的毕业生或许做了公仆,他们的内心会坦荡如君子吗?





--

--
※ 来源:.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202.114.13.41]
--
※ 转寄:.武汉白云黄鹤站 bbs.whnet.edu.cn.[FROM: 210.39.3.50]
--
※ 转载:·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1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