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pettor (雪候鸟), 信区: Student
标  题: [合集]马加爵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Mar 26 11:50:24 2004), 站内信件

jalisom (小。。。英雄) 于Wed Mar  3 11:55:26 2004提到:

    2004年03月02日  04:16    深圳商报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发生一起4人被杀案件。经工作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
嫌疑,现已潜逃。

公安机关将对提供准确线索的公民给予20万元人民币奖励。发现线索举报的公民,请拨
打110报警电话,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凡知情不报,包庇或窝藏犯罪嫌疑人的将依
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马加爵,男,1981年5月4日出生,汉族,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户籍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2号。身高1.71米左右,体型中
等,方脸,高颧骨,尖下巴,双眼皮,凹眼,蒜头鼻,大嘴,下唇外翻。操广西口音。
身份证号码为:452123198105045232。

马加爵在潜逃时随身携带两名被杀害者身份证:龚博612325198306120917,
邵瑞杰450421198201175530。

案件回放

大学生宿舍柜藏4男尸

2月23日下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鼎新校区学生公寓一栋
317房间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4具男尸均为云南大学2000级生物系学
生,他们于2月14日提前返校,为毕业后联系工作。返校不久后,4人与家人和学校失去
联系。云南大学2月20日正式开
学后,4人未报到。23日,有学生在鼎新校区学生公寓闻到异味,打开一栋317房间,异
味更浓,同时发现该宿舍一柜子往外流黄红色液体,学生随即叫来学校保安。保安撬开
柜子,发现里面居然装了一具男尸。保安立即向警方报案。刑警赶到现场后,撬开另外
3个柜子,发现每个柜子里都装有一具男尸。经查,这4具男尸正是云南大学的失踪学生。
被害的四名学生均为男性,其中两名云南籍,一名广西籍和一名陕西籍。

经排查,云南大学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成为警方的重点缉捕对象。据几
位知情人透露,马加爵身体很好,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而死者唐学礼、杨开红、邵瑞
杰及龚博与他是同一级的同学,他们五人常在一起打球,都属于身体比较好、爱运动的男
孩,五人学习一般,平
时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除了龚博住在另一幢楼,马加爵和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都住
在6幢的4人普通间。马加爵与唐学礼、邵瑞杰同住在6幢317号宿舍,杨开红住在隔壁316
宿舍。

据同学说,见到马加爵的最后时间是2月15日,而龚博是在15日晚从自己的宿舍里被马加爵
叫走的,当时马加爵说叫他去打牌,而后龚博便再也没有回来。次日,马加爵也消失了。
据《云南信息报》


everbaggio (只戏鸳鸯不戏水) 于Wed Mar  3 12:40:58 2004提到:

高颧骨,尖下巴,凹眼,蒜头鼻,大嘴,下唇外翻

    2004年03月02日  04:16    深圳商报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发生一起4人被杀案件。经工作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
嫌疑,现已潜逃。

公安机关将对提供准确线索的公民给予20万元人民币奖励。发现线索举报的公民,请拨
打110报警电话,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凡知情不报,包庇或窝藏犯罪嫌疑人的将依
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马加爵,男,1981年5月4日出生,汉族,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
户籍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12号。身高1.71米左右,体型中
等,方脸,高颧骨,尖下巴,双眼皮,凹眼,蒜头鼻,大嘴,下唇外翻。操广西口音。
身份证号码为:452123198105045232。

马加爵在潜逃时随身携带两名被杀害者身份证:龚博612325198306120917,
邵瑞杰450421198201175530。

案件回放

大学生宿舍柜藏4男尸

2月23日下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鼎新校区学生公寓一栋
317房间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4具男尸均为云南大学2000级生物系学
生,他们于2月14日提前返校,为毕业后联系工作。返校不久后,4人与家人和学校失去
联系。云南大学2月20日正式开
学后,4人未报到。23日,有学生在鼎新校区学生公寓闻到异味,打开一栋317房间,异
味更浓,同时发现该宿舍一柜子往外流黄红色液体,学生随即叫来学校保安。保安撬开
柜子,发现里面居然装了一具男尸。保安立即向警方报案。刑警赶到现场后,撬开另外
3个柜子,发现每个柜子里都装有一具男尸。经查,这4具男尸正是云南大学的失踪学生。
被害的四名学生均为男性,其中两名云南籍,一名广西籍和一名陕西籍。

经排查,云南大学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成为警方的重点缉捕对象。据几
位知情人透露,马加爵身体很好,平时爱踢足球和打篮球、而死者唐学礼、杨开红、邵瑞
杰及龚博与他是同一级的同学,他们五人常在一起打球,都属于身体比较好、爱运动的男
孩,五人学习一般,平
时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除了龚博住在另一幢楼,马加爵和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都住
在6幢的4人普通间。马加爵与唐学礼、邵瑞杰同住在6幢317号宿舍,杨开红住在隔壁316
宿舍。

据同学说,见到马加爵的最后时间是2月15日,而龚博是在15日晚从自己的宿舍里被马加爵
叫走的,当时马加爵说叫他去打牌,而后龚博便再也没有回来。次日,马加爵也消失了。
据《云南信息报》


Liquid (唉~) 于Wed Mar  3 12:51:56 2004提到:

god damn it


gonnasky (i am back) 于Wed Mar  3 12:58:32 2004提到:

娃哈哈哈,好牛的一个人
可能是一时热血上头干的.害怕就逃了



zhjiahong (rose) 于Tue Mar 16 15:01:58 2004提到:

发信人: FDNIKE (断线的风筝), 信区: CollegeForum
标  题: 马加爵被捕经过 记者采访马加爵身边的人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Mar 16 13:30:55 2004), 本站(ytht.net)

目击云大杀手马加爵三亚被抓

日晚7时
30分左右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马加爵已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亚市
第一市场附近地段。三亚警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目前三亚警方正在对他
进行笔
迹、毛发、血痕鉴定。

  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马加爵14日在与三亚交界的乐东境内出现,他向一位
老人讨
要财物,被拒绝。马砍了老人一刀。另一个传闻是,马加爵被捕时,警方从他身上
搜出20
00余元人民币。

  截至记者发稿时,马加爵已被押往三亚第一看守所。

  马加爵被抓·现状

  关在第一看守所

守所,
当地公安部门正在对他进行审讯。据悉,海南省公安厅厅长王和平已经连夜赶往三
亚。

  记者首先到了公安局,进去之后,看到该局的民警非常激动,从他们嘴里得到
消息,
马加爵已押运到三亚市第一看守所,我们立即赶到第一看守所,看到很多媒体围在
第一看
守所门口,第一看守所无人出入。记者又立即赶到河西派出所,刚好遇到抓捕嫌犯
的民警
胡崇军,当时胡崇军在河西派出所辖区内的第一菜市场出警,处理一个斗殴事件。
突然接
到所里值班报警电话,一个20多岁的市民直接到派出所举报说,看到有人像马加爵
。7点1
0分,胡接警后同另一个民警赶往发现嫌犯的三亚市河西路亚航大厦对面的河堤上
,一个人
正在吃类似面饼的东西,胡崇军一看正像马加爵,就冲过去将他制服并带回派出所


  马加爵被抓·表现

  思维很清晰

地说出
自己的家庭住址、年龄等相关信息,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思维很清晰。马加爵在接受
审讯时
说,云南大学被杀的4个人都是他的同学,平时和他的关系也很好,但其中3人都曾
经和他
吵过架,他杀他们的时候是一天杀一个。据分析,这可能因为其自卑的性格引起的


  马加爵被抓·模样

  抓获时像个乞丐

瘦,俨
然没有通缉令的照片上那么强壮。他脚上穿着夹脚的人字拖鞋,看上去已经很长时
间没洗
澡,衣服里的皮肤是白的,但裸露在外的皮肤却满是污垢,头发也已经结成一绺一
绺的。
据马加爵说,到三亚的时候他买了一套岛服,换下身上的脏衣服。他称,之所以选
择三亚
,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最远的地方,没有想到这边也会查得这么紧。

  马加爵被抓·自述

  逃跑中捡垃圾为生

亚时,他
一出车站就看见许多捡破烂的人,于是就混到了他们当中。在逃亡期间他也曾多次
看过通
缉自己的通缉令,因此在三亚期间他不敢和别人接触,也不敢上街买吃的,就到垃
圾堆里
捡别人的剩饭剩菜吃。另外,在三亚期间他一直在三亚市市区河东和解放路一带活
动。白
天就和捡垃圾捡破烂的人混在一起,晚上大多在银行、招待所、商店的前廊上睡觉



  马加爵被抓·经过

  摩托司机举报

  3月15日晚上约7时15分,一位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模样像乞丐的青年男子
出现在
三亚市河西区河西第一菜市场门口,他看上去很饥饿的样子,在市场门口的一个垃
圾箱里
捡食物吃。他捡了东西边走边吃着。

  这时,一位在市场门口候客、姓陈的摩的司机见其很像被通缉的马加爵,于是
开着摩
托车对其进行跟踪。等马加爵走到河西路亚航大厦附近时,姓陈的摩的司机拨打
110报警。
很快,三亚河西公安分局的4名民警就赶到现场。马加爵没做任何反抗就被民警抓
获。

,有时
还会听听外语。马加爵供认,他的录音带里录了他的作案动机及其他作案的一些情
况。由
于他是用广西白话录的音,警方当晚没有确定录音的准确内容。

  昨晚,警方经过对马加爵的初步审讯了解到,马加爵杀人的原因只是由于和同
学之间
的一点小摩擦。

环境等
资料,公安部专案组马上奔赴海南,和海南警方在全省范围内布控。

  3月12日,海南省公安厅根据侦查的结果,初步认定马加爵可能在海南省三亚
市或乐东
县。省公安厅专案组和三亚市五六百名民警高度重视,发动群众全力缉捕马加爵;
乐东县
的全体公安人员和400多名武警也布下天罗地网。

  马加爵被抓·审讯

  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嫌犯马加爵被警方抓获后,刚开始时装聋作哑,拒绝回答警方的询问。民警用
水将他
的头和脸洗干净后,拿出公安部的通缉令给他看。这时马加爵才放弃抵抗。马加爵
说,他
知道自己被通缉了,但他从来没敢好好看过通缉令,也不知道通缉令的内容,他没
想到自
己能值20万元。

如实供
认。随后,马加爵被押往三亚第一看守所。为了进一步对其身份进行确认,警方还
马上对
其进行DNA鉴定。

  马加爵被抓·感受

  马父:心情很复杂,很难过

  记者打电话到马加爵54岁的父亲马建夫家里时,马加爵的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在
家里。
当记者把马加爵被捉的消息告诉他时,他难过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心情很复杂,
很难受
,很乱,想不明白,也想不清楚他为什么要杀人。政府捉到他也好,让我们早知道
他为什
么要杀人的详情。”当记者想问他有什么感想时,马建夫说:“我们算是白养他二
十多年
了。但我们也要面对现实。现在她妈及家里的人都哭了,心都很乱。觉得对不起被
他所杀
的四个同学的家属。我们都不明白,不明白嘛!”

  老师:

  杀人是逃不掉的

  当记者打电话给初中班主任卢利铭老师,告诉马加爵刚在海南被捉的消息时,
卢老师
说:“是真的吗?这么快?在哪里被捉?什么时候被捉?”当记者问起他对马加爵
被捉后
的感想时,卢老师说:“杀人是必然逃不掉的,国家会按法律制裁他。我也想不明
白他的
杀人动机是什么,想不出他为什么来杀人,有事情可以找学校,找政府解决嘛。希
望他交
代清楚杀人原因,接受法律的审判。”

  同学:

  被捉是罪有应得

  记者在马加爵被捉的第一时间采访了马加爵的高中同班同宿舍的同学,这个不
愿透露
姓名的同学告诉记者:“马加爵被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是罪有应得,是逃不掉的
。但没
有想到他那么狡猾的人会这么快就被捉到,我以为要2-3个月才捉到他。”当记者
问马加
爵被捉他有什么感想时,他对记者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也为他感到
可惜,
如果他不走上犯罪道路,他应该是个人才。所以我觉得,做人就要踏踏实实。如果
有人引
导他,他应该不会走上犯罪道路。”

  马加爵是怎样一个人

  被公安部、广西公安厅、云南公安厅悬赏缉拿的云南大学四学生惨遭杀害案的
嫌疑人
马加爵,原以为其身负几条人命案重大嫌疑,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不务正业的人
,然而
,当记者寻访他的人生履历时,没想到他给人的印象却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师
生面前
的好学生,村民眼中的好青年。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2月27日下午,记者来
到马加爵
的家乡宾阳县采访。

  父母:他是一个好孩子

四兄妹,
他是老小。记者见到马加爵的父母时已是下午6时多,他们正躲在家里哭泣。从得
知自已的
儿子涉嫌命案,两老一直粒米未进,每天都在以泪洗面。他们悲伤地告诉记者,家
里4个孩
子中,马加爵是最听话的一个,虽然平时话不多,但为人诚实,人也很勤快,学习
成绩也
很好。从小到大,在几兄妹中,马加爵是惟一没被父母打骂过的孩子。读大学期间
,为了
帮他筹集生活费,父母两人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给附近的老板们烫衣服挣钱。去
年暑假
马加爵回家,有一天晚上起夜小便时看到父母还在为别人烫衣服挣钱,他见后眼泪
不断地
往下流。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第二天他便到镇上打暑期工。面对突来的消息,两
老怎么
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村民:他是一个好青年

  马加爵杀人了?马二村的老老少少没有一人相信这是事实:“他那么诚实,那
么优秀
,又是村里惟一的高材生,他不会干这种傻事的。”马二村村民七嘴八舌地对记者
说。与
马家爵既是同村又是同学的小马告诉记者,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从来就
没做过
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在村里人缘也很好。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他要不就帮家
里干农
活,要不在家里看书,太无聊的时候就去打篮球,很少见他到外面乱玩。

  该村74岁的韦阿婆说,她是看着马加爵长大的,平时他对老人很孝敬,人也很
礼貌。
有一次下很大的雨,她扛着一捆柴从外面回来,马加爵见状立即抢过柴火帮她扛回
家,那
时他才15岁。韦阿婆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不停地说:“没想到,真没想到……”

  老师: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在宾州中学,记者了解到,马加爵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该校教导处的黄主任
从1994
年到1997年一直担任马加爵的班主任。在他的印象中,马加爵是一个诚实、刻苦、
勤奋的
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当时马二村有3个姓马的在他们班上,3个人的成
绩相当
不错,后来学校称他们为“三驾马车”(意思是学习成绩好,能带动全班同学)作
为典型
在学校宣扬。那时候,学校大会小会都表扬他,马加爵在班上一直是班干,也是学
习委员
,他从来没跟同学红过脸,更不用说与人争吵了。但他这个人有点内向,不太爱说
话,说
话的声音也很小。因为学习成绩好,从初一到初三,老师都没有到他家家访过。

  有一次,马加爵没有参加体育课,后来被黄主任批评了一次,他当时态度很诚
恳,还
要求老师多批评他。当他们在网上看到这个惨案的消息后,黄主任和学校的老师非
常震惊


  马加爵沦为杀人疑凶,人生“好”字为先!如今“坏”字当头?是否存在心理
问题或
许其它原因,请继续关注追踪报道。重庆晚报

  马加爵·回放一


  云南省公安厅今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
局接报
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尸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
内共发
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这一案件引起了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
“2·2
3”专案组,由省市公安机关主要领导任专案组组长、副组长,并抽调省市区三级
公安机关
刑侦、技侦等有关部门精干力量迅速开展工作。

  马加爵·回放二

  血指纹暴露嫌疑人

发现大
量喷溅血迹并提取一把石工锤。经公安机关反复认真仔细检验比对,认定317室即
为作案现
场;被害人均系钝器打击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死亡时间约一周左右;作案时间初
步认定
在2月16日至18日,作案工具即现场遗留的石工锤。

  从现场遮盖尸体的报纸粘附的胶带纸上提取到一枚凶手遗留的血指纹。血指纹
与死者
所在宿舍学生马加爵左手拇指指纹一致,且调查发现,案发前马加爵行为反常,并
已于2月
16日21时后失踪,遂认定马加爵为此案重大犯罪嫌疑人。

  马加爵,男,23岁,汉族,家住广西宾阳县宾州镇人马二村一队12号,云南某
大学生
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现住该学校鼎鑫学生生活园区6幢317室。

  专案组认定“2·23”重大作案嫌疑人马加爵后,省公安厅迅速部署在全省及
相关省区
的查缉追捕工作,按照“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和不留死角和空白的要求,下最大
决心,

  马加爵·回放三

  公安部悬赏20万缉凶

  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元,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
。与此
同时,全国公安干警布下了天罗地网,在全国大排查的攻势下,马加爵竟与警方玩
起了“
捉迷藏”的游戏,几天的排查下来,真正的马加爵并没出现,但“疑似”马加爵却
此起彼
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就出现了数十名“疑似者”。马加爵究竟在哪里一时成了
社会关
注的焦点。

  本月11日,云南省公安厅再次发出通告,进一步查缉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云南
警方调
查发现,马加爵极有可能于2004年2月17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昆明。云南省公安厅提
请乘坐当
日上述车次的乘客、沿途车站工作人员及周边群众,积极向警方提供:是否遇到马
加爵,
马加爵在什么地方下车等情况。

  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公开发布通缉令,同时,新华社也向全国各新闻媒体发
通稿,
发布通缉马加爵的公开通缉令,做到全国人民都知晓,公安部、省公安厅将对提供
准确线
索的公民给予人民币20万元奖励。

  马加爵·回放四

  海南列为查缉重点

  海南省是公安部明确指出的全国查缉马加爵工作重点地区。3月14日,海南警
方按照公
安部、海南省公安厅缉捕马加爵的工作部署,在海南龙昆南转盘、国兴大道与美群
路交汇
路口、新港路口、海榆中线路口、五公祠路口、东线高速公路府城入口等处设卡,
盘查可
疑车辆和形迹可疑人员,同时对部分旅馆、商铺、出租屋、发廊按摩店、网吧、公
共复杂
场所、居民小区、车站、码头、工地工棚、半拉子工程、废品收购站等场所进行清
查,盘
查三无人员,散发及张贴《通缉令》等。经海南省公安厅的统一部署,开展了5场
地毯式的
查缉行动,紧急出动警力数万人次,车辆500余台次,设卡点100余处,搜查重点场
所1000
余处,散发张贴《通缉令》1万余份,走访群众1500余人次,接到群众举报线索20
多条。

  昨晚,海南公安部门连夜对马加爵进行了审讯。至于马加爵落网的细节,警方
称正在
商议,可能在16日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马加爵落网的相关情况。

  马加爵·回放五

  马加爵简历

  犯罪嫌疑人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0级学生
,性格孤僻、性情粗暴,爱好打牌、上网和看黄色及武打录像,熟悉农村生活,逃
跑时随
身携带两名被害人身份证。


musarc (mus) 于Tue Mar 16 17:23:09 2004提到:

铁的 事实证明,中国的教育是完全扭曲、失败的。



joking (为了明天而透支今天) 于Tue Mar 16 18:11:22 2004提到:

一声叹息……



cunmo (老井) 于Tue Mar 16 18:17:06 2004提到:

你称了一斤瓜子,从里面磕出一个臭的来,难道你就能说,铁的事实证明了,
这炒瓜子的方法是完全失败的,是该完全抛弃的。。。


jackychen (沙漠渔夫) 于Tue Mar 16 18:30:09 2004提到:

   应该深层次思考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就此案例来说,像马这样的所谓好学生在中国的学校里很多

   但为了做这样的好学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最大的代价就是时时、事事压抑自己?

   以致心理里受到严重扭曲。


   这样的教育体制无疑需要改进,否则还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flashgay (chance) 于Tue Mar 16 18:30:55 2004提到:

此言差矣
 ```何来                    `````何解


keyschan (血仍未冷) 于Wed Mar 17 16:46:37 2004提到:

效果一般:
ftp://192.168.55.161/incoming

发财的机会丧失了.........


xlan (luckykid) 于Wed Mar 17 19:12:40 2004提到:

效果非常差吖......



succeed (succeed) 于Wed Mar 17 23:30:06 2004提到:

我不想和你争论些什么。但我只想你知道,什么叫做尊重!



venbol (比古·清十郎) 于Thu Mar 18 08:48:42 2004提到:

原文呢?????

那么会删,去sina把人家的也给删啦~笨!!!

我不想和你争论些什么。但我只想你知道,什么叫做尊重!



aoc (征服者) 于Thu Mar 18 21:56:31 2004提到:

马加爵行凶动机的深层思考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 xiaosi2004(2004-03-16 20:10:20.0)  赞成:1票, 反对:0票


早上一出门,就看见大门口贴了一张通缉令,注明“A级”!没有细看,匆匆而过
,然而大街上却已是随处可见这张纸了。终于忍不住近前细看,原来是通缉云南大
学凶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据说今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宿舍中四名学生被杀
,同是该校生物技术专业的2000级学生马加爵有重大嫌疑,且已逃去无踪,现悬红
20万元缉捕云云。看看年龄,嫌疑人与被害人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同窗
之间,原本应亲如手足,何至如此?一桩案件未破之前,作为不了解情况的看客,
本也不该说三道四,但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对“现在这些孩子”颇有微词,在此与
大家商榷。

读过大学的人,大都有住校的经历。但一般家境好又住家距学校近的孩子常常更愿
住在家里----“方便”。自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独生一代”成长起
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因为是家中独子,从小娇生惯养,本就生活难以自理
,又不擅与人交往,视集体生活为畏途。于是,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不在集体宿舍居
住,而宁可在校外租房,甚至有将父母“携来”同住的。而从小养成的自私自利、
唯利是图、没有责任感的性格,又令一些在学校有床铺的学生敢于私下将床铺出租
,令一些高校学生宿舍鱼龙混杂,甚至搞到乌烟瘴气。而高校自身对学生的生活管
理却多是不敢恭维的,以我个人的经验,高校中素质最低的就是所谓的“中层管理
人员(或称中层干部)”,----一位“海归”教师曾经公开骂“教务处都是一群猪
!”,在学生中成为笑谈,却没几个学生认为他说错了!----其中又尤以“后勤管
理”为最。这些人一般不学无术,多系通过关系进来的“子弟”。但却人数众多、
尸位素餐,还动辄以“老师”自居。住校学生必须自己协调各种关系,日常生活中
有个磕碰在所难免,如果本就性格“好强”,与同学交往时“不愿吃亏”,就有可
能发生冲突。而学校在这方面给学生的印象常常是“无能”。只要学生没有“闹事
”,没有“损坏公物”或“致伤致残”,一般就只能靠学生自己解决。很多小事就
这样被掩盖起来,在一片“井然”之下,成为隐患。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老大”,独自在外不会正确与人交往,事
事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以虚张的声势来掩盖一颗脆弱的心。不少人的外在表现为两
个极端,不是怯懦无能畏首畏尾,就是刁悍蛮横如混世魔王。心中没有敬畏,自然
也就没有不敢做的事。但做大事太苦,“小善”往往“无聊”,“小恶”却常常“
有趣”。社会对他们却是包容有余,管教不力,师长训导的一些“大道理”,在“
小太阳”们眼中却常常是“连他们自己都不信,虚伪!”。在一张张“稚嫩无邪”
的外表下,一些被娇宠太多的“小太阳”却有一种近于邪恶的残忍。曾经去逛工艺
美术店,看见一个个漂亮的“椰娃”脸上却布满了深深的小小的指甲印;也看到过
一个十几岁平时“文静乖巧”的小女孩快乐地尖叫着冲向一个商家摆在路边的充气
大玩偶,然而她的“喜欢”却表现为狠命地踢、打、拧、掐......她有一个幸福的
家庭,父母都是优秀的高科技工作者,但她对自己喜欢的玩物都是这样“爱”的。
另一位以“酷爱宠物”著称的富裕家庭的小女孩家养的小狗一听见她的声音,第一
反应竟是吓得发抖!一位朋友每次带他的独生儿子来我家前,我必要大动干戈地“
坚壁清野”,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这辈子太老实“所以太吃亏”,因此就算已经读
小学的儿子当着众人的面在自己家中客厅洒尿,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高科技行业的
他也视若无睹,一句话,他纵容自己的独子做任何想做的事----“你自己不吃亏就
行!”。就算早作准备,每次他带儿子走后,我都会有一种被人“抄家”的感觉。


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而导致的对子女争先恐后的溺爱和对学历的过度重视,令一种
畸形的宽容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他家就这一个”与“这孩子就是不懂事,正在读
书,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居然成为一种许多人都能接受的对各种不道德、甚至是恶
行的“辩护词”。一名三流女星,身着侵华日军军旗图样的“时装”“扮性感”,
堂而皇之登上杂志,这样的寡廉鲜耻、放浪形骸,竟然有许多人跳出来为她辩护,
对“胆敢不满”者极尽侮辱谩骂之能事,甚至有为老不尊者站出来“宽容”地说“
她还只是一个娃娃嘛”。当这样的货色在春节晚会上演技平平地蹦跳之时,也许最
不能理解的,应该是外国人吧?

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某些司法机构竟然也开始接受这类强词夺理、善恶不辨的“

刘海洋,这个在2003年几乎要与孙志刚同样醒目的名字,代表的却是一桩令人更为
莫名其妙的案例。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为了“测试熊对痛苦的耐受力”而将硫
酸泼向动物园中憨厚的熊!熊的脑容量比人小很多,它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刚才还
给自己喂食的人为何会这样对待自己,但人明白!刘海洋在最后一次作案后企图逃
走之时被在场群众抓获,显然在场群众与刘海洋自己都是明白个中的是非曲直的。
但他出身名校!他幸运地与自己的“出身”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无论是一位大学
生的“前途”还是一所名校的声威,都是需要呵护的。前辈校友们更是利用自己的
社会地位优势而大声疾呼,发起“爱熊运动”,一时间,名校的牌子与“环保”的
概念又喜结良缘。而熊,自从被圈进动物园,就全没有了丝毫的优势,连法定身份
都从“国家级保护动物”降格为“公共财物”。宽容的法官是这样说的“刘海洋故
意损坏公私财物罪成立”,但是“鉴于他一贯表现良好,学习优秀,又诚心悔改.
.....”,故而“不予处罚”。刘海洋“有罪不罚”,学校也舍不得开除这位“高
材生”,于是他的人生道路依然前程似锦。那几头倒霉的熊虽然有成了残废“瞎了
眼”、毁了容、坏了皮,虽然有心灵遭受重创,甚至不能正常发情,但也只有自认
倒霉,熊权显然比不上人权。

无独有偶,在2003年的四川,几名中学生在考过中考(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后,“
无聊”,为了“找点钱”上网打游戏,大白天持刀当街拦路抢劫女性,抢了钱就若
无其事进网吧快活,结果被一网打尽。中学生没有名校做护心镜,但他几人“一贯
成绩优秀、表现良好”,“升学”是一件“可怜天下父母心、言者潸然、听者动容
”的大事,父母持学校出的“优秀学生”证明,四处求情,“考虑到孩子的前途”
,检察院“破例”做出了“不予批捕”的决定。于是家长感谢,学生检讨,电视采
访,检察官中气十足地对着镜头解释自己的“人文关怀”,一场“新思维”的活剧
再度上演。却没人再去提到被抢的女事主。

同是在2003年,在陕西,几名中学生在街边玩耍,看到一名女“乞丐”路过,只因
“看不顺眼”,便一涌而上,在对其百般侮辱毒打后,又用极其下流、令人发指的
无耻行为把她活活折磨至死。可怜这个女人,也曾风华正茂,也曾家庭幸福,只因
遭逢变故陷于赤贫,只因思念孩子而出门找寻(丈夫带着孩子离她而去),仅仅因
“穿得太破”而惨死在寻子的路上。这几名中学生都家境殷实,却终日“空虚无聊
”。他们是“仇恨穷人”吗?我看他们是从来不知“人性”为何物,从来不懂对生
命有丝毫的敬畏,从来不知“尊重他人”是个什么概念!而许多父母却在有意无意
间让孩子领悟“谦让=吃亏”、“礼貌=愚蠢”的“真理”。这样的孩子纵然学习成
绩再好,怎么指望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栋梁?真要有幸成了“栋梁”,会有多少不幸
的人朝不保夕?如果将来让一个“变态虐待狂”窃踞高位,将受虐待受摧残的,又
岂止是几件“公私财物”?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是家中独子,从小受
尽溺爱,母亲总是百般包容呵护他,小男孩从小不学无术、好吃懒做,一次偷偷将
邻居的鸡蛋偷回家,母亲不仅不恼,还高兴地夸奖“我的儿子真聪明!真懂事!”
,于是小男孩的事越犯越大,终于成人后犯下死罪,在行刑前,他只要求见母亲最
后一面,却狠狠咬了母亲一口,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你!”。老师以此教育我们“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而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过度的溺
爱与错误的宽容会怎样误导一个人的一生。

中学时我在放学路上被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孩抢劫过,去派出所报案,民警叔叔却对
我的损失很不屑“才几块钱,以后走路自己小心点就是了”,尽管我再三声称抢我
的那几个人就在距派出所不到二百米的大街上,却没有人愿意抬抬自己的屁股。当
时班上也有好几位同学有我同样的遭遇。当多年后我在报上看到关于这类行为愈演
愈烈而被称为“大欺小”,学生被抢财物已经发展到自行车、手机,甚至发展到强
迫受害学生回家偷窃、甚至绑架学生等行为,媒体呼吁“全社会关注”时,心中真
是感慨万千。

中学时校内学生间、与校外学生、与社会青年间也时有殴斗行为发生,甚至有过几
十人械斗的“大场面”。学校对此是能遮就遮,能盖就盖“只要不影响学校的名声
”,当事学生家长更是“只要不开除、不记入档案,一切都好说”。学生间都知道
的,就是出了这种事,一定要去校长和教务主任、班主任家“上贡”,家里要“在
上面能认识人”。于是,打过架的学生成为“能人”,成为一些学生的“保护者”
或“头领”或“暴君”,甚至有秩序不好的学校干脆将“爱打架”的学生组织成“
护校队”,以“对付”来校滋事的外校学生或社会青年。这些人将来走上社会,如
果会“有利稳定”,一定是奇迹。

现在不仅学校、家长、学生围着“升学”这个指挥棒转动,整个社会都常常被它牵
动,甚至我们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底线都可能为了某人的“学业、前途”而靠边
站。闯了红灯,一句“我要去考场”,于是不仅交警不怪,甚至还给鸣笛开道护送
,媒体也作为美谈传颂。违法犯罪了,只要没死人,一句“是学生,一贯学习优秀
、表现良好”,竟然也能成为理直气壮的托词,司法机关也要认可,也会“网开一
面”。法律是什么?司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维护法律只是为了报复犯罪行为,对
于“以牙还牙”的举动,我也觉得可以“多给一个机会”。但如果司法的目的是为
了教育,教育犯法的人和更多的人,以一种示范来规范这个社会的秩序,那么,“
法外施恩”是不是社会的一剂毒药----无论以多么堂皇的理由!每个人,只要是这
个社会的成员,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定的责任,因为维护法律事实上是在维
护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人该捕不捕、该罚不罚,会树立这样一种危险的先例:法
律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以“个人前途”的名义,我们可以践踏社会准则,践踏社
会通行的价值观,践踏别人的人格、生命、尊严,乃至,践踏我们自己!践踏我们
的一切,包括未来!

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中韩越日四国中,以中国的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最多、最随
意,尽管中国不是这四国中的首富。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指
责全中国的父母们、爷爷奶奶们、外公外婆们。但从一起起相对孤立的青少年犯罪
中,我们都不难看到他们并不孤立的由小渐大的成长之路。如果在小偷小摸时就能
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正确的引导,如果各级司法机关都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真正“一贯表现良好”而猝然提刀杀人的,毕竟是极端少数!

常常听人说,预防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自然就包括学校的教育,也包括
家长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更需要司法机关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如果学校总是
高呼“要全社会努力”却对校内的打架斗殴包庇纵容,如果家长一边抱怨社会秩序
不好却教育孩子“不能吃亏”,司法机关以新思维“为情所动”,社会秩序怎么能
好?司法的过程就是对法律的示范过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意味着既要保护
公民的正当权益不受不法侵害,也同时要保证其一旦“犯事”必然受到依法的追究
。只保护不追究与只追究不保护一样,都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是严重的司法
不公!这样的行为对社会风气将起到恶劣的示范效应,更会令原本就缺乏分辨是非
能力的青少年得到完全错误的信息,以为自己“无论做什么大人都会原谅”,只要
学习成绩好,“一俊遮百丑”,进而“为了自己,让别人的一切滚开”。

如果全社会都仅以考试成绩或英语水平来评价一个人,这个社会一定会充满疯子与
盗贼!如何能将国家、民族的未来托付给这样的被惯坏的一代?




lfh (lfh) 于Thu Mar 18 22:07:34 2004提到:

说得好!同感!所以到时有了自己的孩子,必定严格管待!不让其自以为是!



hefen (刻录打印扫描复印) 于Thu Mar 18 22:21:14 2004提到:

·····----一位“海归”教师曾经公开骂“教务处都是一群猪
!”,在学生中成为笑谈,却没几个学生认为他说错了!----其中又尤以“后勤管
理”为最。这些人一般不学无术,多系通过关系进来的“子弟”。但却人数众多、
尸位素餐,还动辄以“老师”自居。
···································



aoc (征服者) 于Fri Mar 19 10:17:13 2004提到:

朱启禧(新京报 20040317)

亚市落网。

  我注意到,报道中说,马加爵的父母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出门,其母亲闻听儿
子落网当场晕倒。事实上,马加爵的父母也是受害者,他们的悲伤,不会轻于任何
人。别的被害学生的父母尚可以找人哭诉命运之残酷,可谁又能听他们的倒倒心里
的苦呢?

  我想起余杰在《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一文中提到的一件事:1991年
11月1日,一名刚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 射杀
了3位教授、1位副校长和1位同样来自北京、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
华。而令人敬佩的是,在那次惨案中被枪杀的副校长安·柯莱瑞的家属发表了一封
给卢刚家人的信件。在信中,他们说,“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
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
,“我们知道,在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
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而在我们的意识里,一人与己结仇,其全家也将被另打入册。 一个受害者的
家人竟然去写信安慰凶手的父母,实在是令人震撼。余杰先生为此评价说,这封信
战胜了邪恶与死亡,体现了人性的高贵和宽容。这封信件展示了教育中最为宝贵的
一个侧面:这就是爱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和宽容的教育。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安·柯莱瑞的家属那里学到一点宽容,也能给马加爵的
父母一些安慰呢?

  孩子杀人不应是父母的过错。 即便是杀人犯的父母,安慰的话语也不应缺席



aoc (征服者) 于Fri Mar 19 10:18:27 2004提到:

极度噪音

 马加爵终于在三亚落网了,云南省公安厅也举行了新闻通气会,对外宣告“云南
大学“2.23”特大杀人案成功告破”,大家都高兴吗,高兴在哪呢,抓马加爵难吗
,又难在哪呢?

  抓到马加爵真的高兴吗,相关专案组的警察们真的高兴吗,未必吧,谁都知道
马加爵是全国各级公安机关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悬赏通缉被抓捕的,谁都知道马加爵
一案是受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领导的期望的目光下被抓捕的,谁都知道马加
爵通过群众的举报最终被抓捕的。假如公安机关没有公开悬赏通缉,假如马加爵没
有得到各方的关注,那马加爵一案又会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虽说天网恢恢而不漏
,马加爵的被捕又何尝不存在它的偶然性呢,我们的公安机关又凭什么保证下一个
马加爵会有如此快的速度被抓捕归案呢,如果每一次都进行悬赏辑,每一次都受到
全国各界的关注,这可能吗,我们又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假如公安机关要抓的是
一个真的穷凶极恶的罪犯,要抓的是一个有组织的毒犯,要抓的是一些带有枪枝在
身的黑社会分子,还有群众真的敢举报吗,那还有这么容易吗,假如我们的公安部
门不拿出一些过硬的本颔来保证下一个马加爵能够被迅速抓捕归案,我们又有什么
可值得庆幸的呢。

  抓到马加爵难吗,我觉得不难吧,抓马加爵难在哪里呢,被杀死的都是云南大
学的学生,都是马加爵的同学,都是马加爵的朋友,四个人被杀了,马加爵也跑了
,是谁首先也会联想到是马加爵杀害了那四个人,这点我看不难吧,那么接下来我
们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确定马加爵到底有没有杀死那四个人,我想通过技术手段
确定也不难吧,那接下就是追捕马加爵了,追捕马加爵难吗,要说难当然也难,不
知道马加爵的逃跑路线那当然难了,可是不知道罪犯的逃跑路线我想那也太正常不
过了吧,会有多少案件中我们会知道罪犯的逃跑路线呢,如果知道了罪犯的逃跑路
线,那还要什么追捕技术呢,那谁不是都可以做警察了,这么说侦破马加爵一案本
身是再普通不过的案件了,只不过本案件的特殊性是在于马加爵是一个大学生,而
他又把其它几个同学杀了而以,这和破案的难度我想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因果关系吧
,我们又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我想凡是有敬业精神的警察同志们一定不会为马加
爵这样被捕而感到庆幸的。

  那谁又会感到庆幸呢,我想与这件案件相关的地方领导会感到庆幸的,与这件
案件的相关的警察会感到庆幸的,他们庆幸的是这样一件倍受各界关注的案件终于
告破了,自己总算可以出一口气了,要不然领导怪罪起来可担待不起,要不然群众
指责起来,自己的面子上是过不去的,所以他们当然会感到庆幸。我想另外还有那
个举报马加爵的人,他自然是感觉庆幸的,因为举手之劳就获得了二十万元现金,
还在人前风光露脸一番。


aoc (征服者) 于Fri Mar 19 10:19:16 2004提到:

极度噪音
  近来在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氛围,一些人总是在夸大马加爵的影响,总是在对
马加爵刻意揣测,大有要把马加爵妖魔化的倾向,我觉得这种现象本身也不是一种
什么好的现象,马加爵现象虽说不正常,但看起来我们这个社会也有那么些不正常


  对于马加爵一案本身并不复杂,马加爵一案之所以为在社会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那主要是因为马加爵是个大学生,而且又杀了另外四个是他同学的大学生,另外
就是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发出悬赏通缉令,所以才会引起广泛的注意。本以为马
加爵被抓也并不是什么多大希奇的事,但没想到马加爵被捕后所道出的杀人动机却
又引起来一场大讨论,原因就在于马加爵的杀人动机看起来似乎有点离奇,令人难
以置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家留下了话柄。

  其实对于马加爵一案及马加爵的讨论与深思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没有谁希望看
到这样的案件再发生一次,但对马加爵的讨论我们还是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因为
马加爵犯的错主要就在于心态和心理上有问题,如果我们再来讨论马加爵时又用不
理性的态度来讨论他,我想这样的讨论绝对是有害无益的。马加爵是一个罪犯,马
加爵是一个残忍的罪犯,但马加爵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全因为马加爵
真的是穷凶极恶,是一无是处,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后来有关方面的调查了解到,
马加爵其实对自己的父母很有孝心,马加爵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一个学习成绩
不错的学生,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马加爵并不是因为真的品性很坏才杀人,他
也不会象某些罪犯一样恶灌满盈。

  马加爵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心理上存在障碍,对于心
理上障碍的出现我想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但至少和我们这个社会环境脱
不了干系,至少可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环境存在有不少的问题,而这一个良好的社会
环境是要靠社会的各各方面的努力才能营造出来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罪名都加到
马加爵身上,可以说马加爵本身也属于一个受害者,我们千万不能把马加爵妖魔化
,这样一种心态和氛围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存有问题的一个表现,马加爵一案的悲
剧已经发生了,我们已不能挽回些什么,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健康成长,避免
下一个马加爵的出现。


aoc (征服者) 于Fri Mar 19 10:20:22 2004提到:

午阳2003

  令人悬心的马加爵案件如今已经告一段落,许多人松了一口气将目光集中于对
此案的后续审理之中;举报人获得了高额奖金并在媒体上眉飞色舞的讲述自己想要
如何如何;媒体更是沸腾起来对此事件大加评说;更多的人则开始思考棗为什么会
发生这样的事情?

  马加爵落网了,被害人的家属心中总算有了一丝安慰,“我儿终于可以瞑目了
”。可是对于马加爵的家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痛得难以接受的现实。他们不明白为
什么印象中优秀而懂事的孩子会去杀人?他们不能向谁去诉诸他们的苦痛;他们不
但要承担失去孩子的痛苦,一定程度上还要承担孩子所犯下的罪过。听到儿子被捕
的消息,母亲晕倒了,整日以泪洗面;而父亲则在记者采访时表示向受害者的家长
及社会道歉。可以说,马加爵的家人也是这一事件的受害人。

  刚看到马加爵的通缉令时便感到震惊,何以一个年龄于我们相仿的大学生会做
出如此残暴的举动?天网恢恢他又能逃多远逃多久呢?

  事情终于有了一个结局,可是当我看了新闻网上一些关于马加爵的文章,突然
对马加爵生出莫大的惋惜,感到很伤心……



  马加爵是一个好孩子

  家里4个孩子中,马加爵是最听话的一个。虽然平时话不多,但为人诚实,人
也很勤快,学习成绩也很好。从小到大,在几兄妹中,马加爵是惟一没被父母打骂
过的孩子。读大学期间,为了帮他筹集生活费,父母两人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给
附近的老板们烫衣服挣钱。去年暑假马加爵回家,有一天晚上起夜小便时看到父母
还在为别人烫衣服挣钱,他见后眼泪不断地往下流。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第二天
他便到镇上打暑期工。

  与马家爵既是同村又是同学的小马告诉记者,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从来就没做过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在村里人缘也很好。上大学后每次放假回家,
他要不就帮家里干农活,要不在家里看书,太无聊的时候就去打篮球,很少见他到
外面乱玩。

  74岁的韦阿婆说,她是看着马加爵长大的,平时他对老人很孝敬,人也很礼貌
。有一次下很大的雨,她扛着一捆柴从外面回来,马加爵见状立即抢过柴火帮她扛
回家,那时他才15岁。韦阿婆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不停地说:“没想到,真没想到
……”

  宾州中学教导处的黄主任从1994年到1997年一直担任马加爵的班主任。在他的
印象中,马加爵是一个诚实、刻苦、勤奋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当时
马二村有3个姓马的在他们班上,3个人的成绩相当不错,后来学校称他们为“三驾
马车”作为典型在学校宣扬。那时候,学校大会小会都表扬他,马加爵在班上一直
是班干,也是学习委员,他从来没跟同学红过脸,更不用说与人争吵了。



  马加爵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在被捕后给叔叔婶婶的信中他这样写到:

  “十四叔、十四婶,我真的是有很多话想跟你们讲,我对你们家对我家的帮助
从来就是很感激的,在我的心中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只不过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
就讲不出口……”

  “我想起了我读大一的时候十哥给我的一封信,写的是对我的鼓励,对我的安
抚,信中他对我的称呼是“弟”,我真的是热泪盈眶……”

“八妹很懂事,对我家的感情是很好的,经常过来玩。没嫌弃过什么。……晒谷时
如果遇到下雨,八妹、十四婶、十哥都会急忙赶来,扫谷、装谷、张口袋口等事做
完后,皮肤都会很不舒服,连我都会经常偷懒,但八妹即使下雨也会来帮忙。当然
,这些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想起来总会有一股暖意。我上大学以后八妹给
我写了好一些信,但我都没有好好地回信,真的很对不住她,不知她会怎么想。想
起七姐在家住的那几年,我觉得就不得不感谢八妹,是她给七姐排遣了很多寂寞,
真的多谢她了。

  可惜的是,马加爵懂得去爱,却不擅长去表达……



  家里经济上很困难,可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两亩地,已经不种了。现在主要是依靠晚上帮隔壁家
服装厂烫裤子为生,烫一条0.25元,多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挣上三五百元。

  马加爵上学曾一度非常用功,初一期中考试,中班的马加爵在初一年级8个班
级中名列第一,这个时期还获得了一次全国物理竞赛的二等奖。高中虽然有过很大
起伏,但是凭着半年的努力最终以高考班级第四的成绩考进了云南大学的王牌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技专业。

  2000年9月,马加爵在父亲马建夫的陪伴下到他亲自挑中的云南大学报到。父
亲给了他家里的全部积蓄棗6000元存款。之后,儿子没有向他开口要过一分钱。“
他不要钱,说有助学贷款,他还在打零工挣钱。”

  父亲说:“马加爵有一年多没回家了,去年大年三十儿子打过电话回家,说班
主任请吃饭,还叫父母要保重身体。”

  写到这里,我不知该如何在往下写了。如果他真是一个变态的杀人狂魔,被抓
住一定大快人心可他不是。也许正如他信中所说,在大学期间他变化了很多,变得
不在向父母想象的那样好了,变坏了!可是我却觉得这只是马加爵对父母亲的安慰
而已,从他写给叔叔婶婶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他对于自己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了,所期望的是那些爱国他的和值得他爱的人能够不必为他牵挂,能够有更好的生
活。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痛苦悔过;在写给家人的信中,则充满了怀念与感激
棗也许这些曾给过自己温暖回忆的人是他最后弥留最珍贵的回忆。

  我想,马加爵也许不应该去上大学,马加爵如果生活在自己那小小的村庄也许
会生活的非常快乐。到了城市,经济上贫困,性格上的内向,文化结构上与同学们
的反差,使自己变得更加孤独而自卑自怜,最终导致了他走上杀人的错路。

  于是我想,马加爵的悲剧命运也不仅仅只源于其个人,某种程度上他是这个社
会的受害人。

  同时,马加爵不是一个句号,他告诉我们今天这样城市与农村经济与文化的越
来越强大的差距,这种人与人越来越不平等,隔阂越来越深,感情越来越淡漠的社
会关系棗必须改变。这种以市场主体,以金钱,竞争,混乱为特点的经济模型棗必
须调整。否则,下一个举刀杀人的人可能会是身边的每一个人,难道不是这样的么


  最后,希望法院最后能够给马加爵一个合理的审判,马加爵还是非常可以挽救
的。


KeyPoint (以战养战) 于Fri Mar 19 10:22:56 2004提到:

            ~~~~~~~~
                很久没读他的书了,不知现在又有什么新书出来了呢?


aoc (征服者) 于Fri Mar 19 10:25:40 2004提到:

华山剑

  还没有满23周岁的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因为奇特的杀人方式在一夜之间就成
为了中国名人;根据相关方面报道,那位因乙肝丢掉了公务员资格而怒杀考试人员
的原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也已经在3月2日被执行了死刑。在加上近年来大学生里
屡屡发生的各种奇特的自伤和他伤暴力事件,许多人都在思考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不
是有什么问题。笔者希望人们把目前中国这样的教育制度反思下去,直接去触动中
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肯定是有问题的,其重大弊端就是非人性的社会功利化教
育体制,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出现了各种隐性和显见的精神疾患,这些
年,不是大学生才在出问题,许多中小学生也在出问题,他们在不合理的教育体制
下,患了精神疾患,导致他们出现了病态人格及其各种脑神经的病变,这样,他们
才在自己花季阳光的年龄段中做出了许多奇特的自伤和他伤事件。中国目前的教育
体制,是不是一部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机器,这,还是让学生家长们和社会去共同
思考吧。

  笔者建议,在审判马加爵这样的奇特的在校学生连续杀人案件之前,应该对马
加爵进行精神疾患鉴定,即使是景遇性的突发精神疾患,也应该得到司法审判的充
分重视,我们现代中国人,不应该再使用“杀人抵命”这样的老规矩去看刑事案件
了,应该充分理解现代司法审判中的各种鉴定程序及其这些程序对维护社会公正的
重大作用。

  马加爵案件的确非常奇特,超出了一般的犯罪心理学特征,马加爵没有犯罪前
科,但是,他可以为一点小事情连续三天在寝室里坐等杀人,自己还与被害人尸体
相拌几天。同时,他外逃“天涯海角”,且混迹于到处有通缉他布告的城市公众场
合中,也显示了他那奇特的心理。这些,都说明马加爵很可能有严重精神疾患,即
使是间歇和景遇性质的精神疾患,也应该被充分考虑到司法审判中去!

  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啊,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谴责你了!多少好孩子毁在了
你的手中,审判马加爵这样的特殊罪犯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由马加爵及其被害人
的父母去同时追究不思改革进取的中国教育部官员们的责任呢?!


aoc (征服者) 于Fri Mar 19 10:27:24 2004提到:

  在杀害了4名同学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被公开通缉后,各地至少报告发现了
几十个“疑似”马加爵———其中还有个别人是为了能上电视露脸、出名而不惜冒
名“自首”。马加爵在他自以为“最远”的海南三亚落网,是杀人潜逃的一个月之
后。

  从马加爵案中,值得反思的远不止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仅是对那
些由贫寒乡村进入城市生活的青少年内心所受冲击的关注。真正值得反思的,是重
技艺轻人文、重学历轻素质、重外表轻心灵的倾向 。

  马加爵在三亚落网,就像一出电视剧,悬念揭开,高潮过去。但是,我相信,
媒体和公众视野中的“马加爵”故事,还不可能就此画上句号,毕竟还有审讯、起
诉、审判、执行等一连串过程在后面,马加爵还没有讲述作案动机和经过,一件血
腥命案里还有不少细节和谜团尚待揭开———不知有多少媒体已经摩拳擦掌了!前
不久电影演员吴若甫被绑架案,事不过24小时,吴本人露面陈述的经过也并不曲折
复杂,但他开口之前,已有无数种说法被媒体白纸黑字印出来,事后又迅速被敲定
要拍成一部电影。

  这一次的马加爵案也如此。媒体们的努力值得肯定。马加爵真身未现,已有许
多媒体深入云南、广西,通过采访马的老师、同学、父母、邻居,还原了一个“杀
手”的形象。除了马加爵的父母和年少时的老师以“乖顺”、“聪明”来描述他之
外,更多的则是“内向”、“凶狠”、“粗暴”、“怪僻”、“阴险”、“屠夫”
、“恶魔”之类的词语或称呼。

  将马加爵描述为“恶魔”是容易的。有媒体就指着通缉令上的照片说他从小到
大“长相越来越凶”,似乎这样的外表,也是他行凶变恶的一个要素。但,仔细琢
磨被抓捕的马加爵那张肮脏、黝黑的脸,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青年,算不上
凶恶、阴险,也没有什么“魔”力。

  即使是杀人嫌犯,也不必妖魔化地张扬什么“杀手特质”吧?从杀害了17个青
少年的黄勇,到跨越四省作案、连害67条人命的杨新海,再到马加爵,在现代生活
、网络时代里,“杀人恶魔”不时会有,但一个人就会有一种脸谱,黄勇的削瘦文
气,杨新海的矮小沉着,马加爵的粗暴内向,没有什么是注定要与杀人相连的。

  从马加爵案中,值得反思的远不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那些由贫寒乡
村进入城市学校生活的青少年内心所经受的冲击的关注。事实上,真正值得反思的
,是重技艺轻人文、重学历轻质素、重外表轻心灵的倾向。“杀手”与“恶魔”多
了,非自天生,应是教育取向失察的后果。

  还有多少个心理扭曲的“马加爵”在歧路口徘徊?那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haoa (好啊嘿) 于Fri Mar 19 13:14:11 2004提到:

马加爵的三重世界:一个贫困生的极端生活方式



 NEWS.SOHU.COM  2004年03月18日17:5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吴琪 程义峰

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一起震惊全国的高校恶性案件,似乎即将有了司法结局。


  在此之前,当记者3月11日赶到马加爵的广西老家时,54岁干瘦黝黑的马建夫
(马加爵的父亲)几乎有些呆滞,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一直强调自己听话孝顺
的儿子不会有罪。而云南大学校园里,师生们议论了近20天的马加爵涉嫌致人死命
的案件,其动机似乎也是个谜。在震惊和疑惑背后,不为人注意的贫困生群体以一
种极端方式成为话题,探讨马加爵生活着的真实世界或许是接近他心理空间的最好
方式。

  马加爵的失踪在当时看起来更像一个偶然事件:在云南大学鼎鑫宿舍6栋317寝
室,他靠窗的上铺略微脏乱的被子还没叠,与平时一样散落在床上;仅有的几件破
旧换洗衣服还在,床角的一包水果糖已经开了封。没到2月20日开学的日子,寝室
里只有睡在马加爵对面上铺的邵瑞杰因参加计算机培训班提前到校了,他床上的被
子也散在那里。这两个同样来自广西农村的孩子平时很亲近,而突然的失踪似乎并
没有任何预兆。

  事实上,最先引起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同学注意的是唐学礼的消失。2月14日
的情人节,女友小文(化名)一天都没有和唐学礼联系上。这在平时有些不可思议
,头天晚上两人还商量着如何过节。2月15日一整天都打不通唐学礼的手机后,小
文2月16日找到生科院的同学,没人看见唐学礼,大家这才发现同年级已经到校的
杨开红、邵瑞杰、马加爵也没了踪影。

  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小伙子们是不是一起出去找工作被人劫持了。在同年级
124名学生中,这四个读大一时住一个寝室的男生,后来也一直都是好朋友。从云
南开远苗族寨子里来的杨开红内向而朴实,怒江来的唐学礼活泼爱交往,四个人都
是“农村来的本分孩子”。老师2月18日下午找到317寝室询问,只有低年级的一个
苗姓同学躺在床上休息,他中午刚刚下火车,回来后并没看见寝室的其他人。

  龚博是第五个引起注意的失踪学生。2月20日是学生报到日期,周围同学突然
想起好几天没见他了,陕西汉中来的龚博平时和那四个同学也很要好,于是大家猜
测“五个人是否一块遇到什么事了”。

  没有人会将马加爵与另外四个同学剥离开来想象,在五个人的交往圈子中,他
并无特别之处:邵瑞杰最斯文,唐学礼最大方,龚博最讲究。几个人有时候凑在一
起打扑克“双抠”,有时就是男生间的神吹胡侃。龚博和马加爵聊天的时候都有点
爱较真,观点又不太一致,“你这样说,他那样说,会聊得有点不高兴”,但这也
仅限于争论问题,“男生嘛,拍拍肩膀就又是哥儿们了”。说起马加爵的特点,同
学们思来想去,“也许偶尔有点冲动吧”。

  随后的发现却让所有人震惊:2月23日中午,当317寝室的那位苗姓同学忍受不
了越来越浓烈的臭味时,楼栋管理人员找来学校保安,撬开了流出黑色粘稠液体的
一个柜子,发现一具男性尸体。“蜷在里面,一眼只看到绛红色的夹克衫和裤子”
,而随后拖出来的尸身,“脑袋肿得很大,面貌已辨不清”。闻讯赶来的老师根据
体征辨认出是唐学礼,此时距离他失踪已经十天。更惊人的发现是在处理完唐的尸
体后,当地公安勘察现场时在另外三个柜子里发现了邵瑞杰、龚博和杨开红的尸体
。“都是后脑被钝器重击致命”。从尸体的腐烂程度看,唐学礼最早遇害,凶手至
少分为两次或三次将这四人杀害。

  马加爵到哪里去了?警方和师生的第一猜测是——他可能被杀害在另外的地方
了。然而在很快找到作案工具——一把铁锤后,警方依据侦查所获,确定马加爵为
重大犯罪嫌疑人。第二天云南省公安厅发出刑缉[2004]011号通缉令,3月1日公安
部发布A级通缉令,马加爵的照片迅即布满全国的大街小巷。

  马加爵的个人世界在犯案后才逐渐暴露:他用个人电脑长期光顾血腥网站,收
集了大量野外生存技巧的资料,在事发前查阅了若干火车时刻表。这起恶性案件显
然超越了一时冲动,而是一个预谋犯罪。

  第一重世界:贫困家乡的城市想象

  云南大学位于昆明闹市区,学校本部与鼎鑫校区分别建在老的一环路一二一大
街两侧,与周围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集中构成了高校区
。在风景秀丽的翠湖边,离市中心不到3公里的高校区内有兴旺的经济消费,各色
超市、卡拉OK厅、服装店、体育用品店沿街而立,裹夹着浓烈的都市气息。

  2000年9月,当生长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的马加爵踏入云南大学的时候
,他之前惟一的一次出远门只到过贵港——一个离家100多公里经济并不富裕的城


  来到昆明上大学前,高三时出逃到贵港几乎成为这个县中学优秀学生惟一的“
劣迹”。关于这次出走风波,当时的班主任卢利铭说,马加爵只是想“到贵港去看
海”。

  之前连宾州镇都没有离开过,高中将毕业的马加爵觉得有些亏,也突然对接触
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欲望。某个周末在进行了语文和数学两门会考后学校
放假,马加爵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一个人揣着12块钱去了贵港。名字里有个“港
”的贵港其实只是个内陆城市。但是与他以往生活的村子相比,它仍然是个繁华的
城市。这一天,错过了当天的班车,没钱的他只能露宿街头,最后被巡警发现时因
为紧张解释不清楚给收容了4天。马加爵这一次的冒险行动让人意外。班主任卢利
铭说,他平时给人的印象很老实,一直遵守纪律,从不旷课,只是偶尔迟到,所以
学校对他的事也没有深究。

  2000年7月,马加爵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很快随着高考的出色成绩变为现实。

  宾阳中学教务主任、现副校长韦均艺对记者回忆说,领到云南大学录取通知书
的那天,平时内向寡言的马加爵显得特别高兴,还专门给每个任课老师带了水果。
虽然成绩一向不错,高考时马加爵超常发挥,697分的成绩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50
分,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都够了。但考虑到太远,来去路费也贵,就选
了同是重点大学的云南大学。在选择专业时,班主任卢利铭跟马加爵说,“21世纪
是生物技术的世纪”,马就听了老师的建议报了生命科学专业。

  马加爵考上重点大学对于马家来说,更是一辈子最大的喜事。父亲马建夫在三
兄弟中是老大,三人建的房子在村里紧挨着排开,在三家十几个孩子中,马加爵的
小名按年龄顺序排名叫“十二”。而家里出来的惟一一个大学生正应验了老人取名
时“加官进爵”的愿望。2000年秋天上大学成了马家人最远的一次出门,马建夫清
晰地记得,夫妇俩带着马加爵先坐一个半小时的汽车到了80公里外的省会南宁——
这也是马加爵第一次来南宁,然后坐了16小时的火车到昆明。“昆明真是个好地方
,云南大学花很多,面积很大,反正觉得什么都好。”特别兴奋的“十二”还念了
一句有关昆明的诗“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没念过书的父亲悄悄把这句诗记
住了。“他还向我和他妈妈保证,一定在这里好好学习,好好表现,将来找个好工
作。”

  昆明作为大都市的繁华显然超过马加爵见过的贵港,也超越了他的想象。家乡
宾阳虽然也算是“广西十强县”,桂林到北海的高速公路穿县而过,小商品经济比
较发达。但对于一直长在农村的马加爵来说,家里建于1986年的平房里没有任何值
钱的东西,一部旧彩电是仅有的电器,还是亲戚送的。甚至打个电话回家也要打到
二伯家里,再让父母过去接。父母除了种地,主要帮助附近的成衣店老板烫衣服,
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500元,一般也就200多块钱。为了送马加爵上大学,带到昆明
的6000多块钱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还向亲戚凑了点。

  也许是家境的贫寒使早熟敏感的马加爵变得懂事而内敛,学习成了他实现内心
理想的惟一方式。在堂弟马加盛的记忆中,“马加爵小时候很调皮的,看起来很活
泼,整天嘻嘻哈哈,喜欢和同伴开玩笑”。两人年纪相差不大,马加盛胆小爱哭,
“尽管他并不比我壮,只要有人欺负我,他就喜欢帮我出头”。但是随着上了初中
学习压力加大,“马加爵变得内向,也不喜欢说话,我们也很少来往了”。脱离了
童年的马加爵不喜欢出去玩,基本上呆在家里,“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另一个原因
是家里根本没有钱供他出去玩”。马加爵刚上初中时候分在普通班,后来因为这个
班的成绩普遍上升,转为重点班,“这在宾阳县初中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这时候他在家族眼里更多的是“好学生”的代名词。紧邻马加爵家的二叔家因为做
点小生意,经济比较宽裕,但他羡慕的是像马加爵这样争气的孩子,“每次都要他
指导我们学习,以他为生活的榜样”。上高中后,马加爵学习上花的力气更多。班
主任卢利铭记得,学校要求学生中午休息,但马加爵经常到教室去看书,“他是班
上少数不用别人催、很自觉的学生”。在面向全南宁地区十多个县招生的80多人班
上,马的成绩一直在前20名。在家人看来,马加爵还是一个特别有志向的人,虽然
曾拿过南宁地区物理竞赛第一名,却没有主动向家人提起。父亲马建夫很为孩子的
“不简单”自豪:“他得了很多奖状,偷偷地压在抽屉里面,我们还是在无意中发
现的。问他为什么不给我们看,让我们也高兴高兴,他说‘这根本不算什么’。他
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好好地孝敬我和他妈妈。”马建夫说,高考
时马加爵报的第一志愿是军校,因为将来国家给的福利好一些,家里可以少操心一
点,但没有被录取,“当时他很不开心,这孩子觉得家里的负担太重了”。

  当马加爵所有的努力都跟上大学联系起来时,对于农村的家人老师来说,这个
寡言少语学习优秀的孩子是个绝对的好孩子。马加爵被父亲形容为“很闷”的性格
似乎也成了优点,“如果有人批评他,他也很沉得住气。我从来没有见他生过气,
他都闷在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也不说出来”。

  而即使在经济条件对比并不明显的宾阳,马加爵对自己的贫穷也十分忌讳。宾
阳中学里,有些同学根本交不起学费,需要学校补助,马加爵家中两个姐姐嫁了人
,哥哥在南宁做保安,父母还勉强负担得起他的学费。即使这样,被马加爵在家信
中称为“儿时最好玩伴”的堂弟马加盛回忆说:“他从不带同学或者朋友回家玩,
因为家中贫困,条件太差,他不想让别人瞧不起。”马加爵的生活一直很朴素,在
卢利铭老师印象中,他在三年高中生活中几乎没什么新衣服,从不乱花一分钱,很
多时候吃饭没有一个肉菜,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100元多一点。班上当时最有钱的
是一个姓钟的同学,一个月开销400元以上,“他们俩的关系一直比较疏远”。

  考上云南大学让平时低调的马加爵彻底松了一口气,他关于繁华都市的向往和
报效父母的心愿几近实现。马建夫说,“他考上我们就满意了,上了好大学就有好
工作”。

  然而当马加爵春风得意地跨进大学时,他没料到,正在努力摆脱的贫穷会成为
自己最大的标志。■

  第二重世界:大学的现实落差与网络想象

  网络在延伸人们的现实沟通欲望时,也给试图逃避现实的人提供了足够的想象
空间。鼎鑫宿舍区在云南大学的北院校区内,由于学校扩招,七栋崭新的宿舍楼在
2000年秋天迎来了第一批入住学生。宿舍的一大先进之处便是可以宽带上网,新生
们欢喜不已,女生们爱用来聊天,男生们更喜欢玩游戏。

  大二下学期,贫困生马加爵借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沉迷的网络生活使他的现
实生活也开始改变

  即使在马加爵出事后,大多数同年级同学对他的印象也并不清晰,“他是那种
特别普通的学生,不爱与人打交道”。然而少数和马加爵接触较多的同学觉得,“
他在小圈子里面还是比较活跃的,喜欢开玩笑,也爱热闹”。新生一入校,云大就
开始了“不让任何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失学”的贷款助学活动。贫困同学提出申请
后,各个学院进行调查后分配名额。班干部刘清涛(化名)说,名额十分有限,“
同学们争得挺厉害的,很多人都希望能享受到无息贷款”,有的学生还直接向班主
任哭鼻子。所以学院对申请学生的经济状况考核严格,老师和班委要仔细调查询问
他们的生活。马加爵就是这样进入大家视野的。

  生科院2000级的124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海南、河北、重庆、吉林、浙江、
江西等地都有,其中云南本省的生源占到1/3左右,广西来的考生有四个。由于学
号的排序把同一地区的学生放在一块,从广西梧州来的邵瑞杰和马加爵分在了一个
寝室。邵瑞杰的父亲向记者提到,对成绩好而家庭贫困的广西学生来说,云南大学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时广东和广西的一些好大学一年学费要4000块,云大生物
专业收费不算多。”即使这样,邵家带到学校来的5000块钱也是“一路走,一路找
亲戚借来的”。邵瑞杰父亲记得,马加爵当时比他们早一天到校,已经摸清一些环
境的他对老乡比较热情,“我离开的时候他还嘱咐我的小孩‘快去送送你的老爸’
,我感觉这个孩子比较成熟”。

  刚刚进入大学的马加爵兴奋而激动,班干部刘清涛(化名)说,在路上碰到他
,老远就伸手打招呼。“感觉是一个与大家相处和谐的人。”这种印象也留在了老
师林志强(化名)的记忆中,“马加爵参加了新生篮球赛的训练,虽然最后因为水
平不高没有参加正式比赛,我发现他也认真地站在旁边当啦啦队。”林老师当时想
,“这个学生还是很有集体荣誉感的。”然而内向的性格毕竟占主导,就是在比较
光辉的高中时期,当时的宾阳中学教务主任韦均艺对记者说,马加爵不喜欢跟人讲
话,“在教室里讲话以及回答提问也是很小声的”。于是对普通同学而言,他是一
个很难引起注意的人。

  马加爵的默默无闻在大学结构里还有其他意味。从各地带着新生活梦想的学子
聚集到一块后,在新的环境中开始重新定位。马加爵对这个青春世界的诱惑与差别
有些始料不及。同学们逐渐发现大学里风头很健的人物有这样几类,一种是班干部
,很快会被所有的同学认识。一种是有艺术特长的人,2000级生科院的一个昆明女
孩能歌善舞,自从在迎新晚会上露脸后每次大型演出必定有份。体育突出的人也形
成了一类,年级里的一个男生排球达到了专业运动员的水平,很是惹人注目。英语
好的人也逐渐崭露头角。同学们还说:“擅长打扮的人也挺吸引人的,今天穿成这
样,明天扮成那样,大家心里都偷偷注意着呢。”

  农村长大的马加爵并不具备任何类似的优势,虽然以前偶尔玩篮球,也仅限于
纯业余水平,英语或文艺特长更是不可想象。在大众场合的他总是“挺腼腆的,不
起眼”。与此同时,马加爵发现贫困似乎成了他最大的特点。

  一直到事发前,马加爵年年都能得到贷款,一年三千多到七八千不等。用调查
情况的林志强老师的话说,“他是相当贫困的”。与别的贫困生不完全一样的是,
马加爵从没有用贫困争取任何同情,甚至是回避这样的话题。林老师说,和他谈学
习谈志向都可以,但提到他家里的贫困,“刚开始表现得不感兴趣,问多了就明显
地有些反感”。

  不管马加爵愿不愿意面对,贫困的经济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生活
方式。同学见到的他“除了吃饭,几乎没有别的消费”。而敏感好强的马加爵是不
愿意让同学看到自己的吃饭内容的。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中,他偶尔打打篮球或踢
踢足球,在大学里都是不需要花钱的活动。马父也说,为了省钱,马加爵有时几个
月才打一次电话,简单回答家里学了什么新课程,再问问家里有什么新情况。

  而马加爵每天所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色彩斑斓的交际世界。同学们评价说,昆
明本地的学生最突出,一般家境好,消费高,“新款手机、摩托车从大一就有了”
。有的同学一次就买几百块的游戏碟,专挑正版的。云大校园本部通向东二院宿舍
区的近500米的圆西路是学生们最集中的消费场所。近百家饭馆、服装店、咖啡屋
永远生意红火,3公里外的“昆都”夜总会也是一些同学的光顾地。交际圈总是在
不断扩大,“大一的时候和寝室同学、老乡来往地多,大二和参加的学校社团联系
多,也有人开始和社会上的朋友交往,到大三朋友圈就比较固定了”。

  马加爵的交际圈却并没有扩大的迹象,甚至朋友圈里的经济分层也明显起来。
大一刚进校时,120多名同学没有分专业,男生全部住在鼎鑫3栋第5层,女生住在
11栋6层,宿舍为四人间和六人间两种,马加爵和住在一块的邵瑞杰、唐学礼、杨
开红、龚博等关系不错。大二时分专业后,邵与唐选了生物科学,马、龚、杨三人
选的是生物技术。此时学生开始按照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住宿标准,从1200元一年
住宿费的四人间到400元的十人间有好几种选择。四人间有单独的卫生间,所有用
具每年置换一次。“家境不错”的龚博后来搬到了四人间,而这种不错也仅是“家
里在镇上吃商品粮,只有这个独子”。更让马加爵不易接受的是,原来引以为傲的
学习成绩在大学里变成了中下等,到大一下学期出现了不及格。这些事马加爵从未
跟对自己寄予厚望的家人提过。

  当电脑进入马加爵的世界时,虚拟世界的诱惑在现实的不如意下被进一步放大
。以至于平时惜钱如命的他花1600多元买下了隔壁寝室淘汰的一台电脑。一个同学
形容说,“那段时间他向不少人借了钱,为了还钱经常不吃饭,有一种说法是他打
了一顿饭吃了两天”。有了电脑的马加爵很乐意和寝室的人分享,但是从大三开始
,“他的私人收藏夹和网页就不让别人进了。”除了打游戏和喜欢看侦探片,他的
网络世界变得神秘起来。同学们能见到的状态是,“他上课上得少了,很多时候晚
上上网,白天在寝室睡觉。”与其他人的交往更为淡漠。■

  第三重世界:未可知的心理空间

  当马加爵沉溺于网络幻想时,本不善交流的性格使他的心理更为隐蔽。即使成
为犯罪嫌疑人,警方怀疑他以恶性案件的方式瞬间引起众人震惊,熟悉或不熟悉他
的人还都无法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在家人和师生尚未触及的心理空间下,
他的作案动机成了最让人费解的话题

  对繁华都市与大学生活曾经充满想象的马加爵并没有将自己的失望情绪告诉家
人。农村家人对这个孩子的期待也许成了他们沟通的一个屏障。马父说,孩子最爱
他母亲了,母亲为他操心很多,身体虚弱。他经常说努力学习是为了报答母亲的养
育之恩。虽然不愿意相信孩子会犯罪,几乎一夜愁白头的父亲说,“这些天我也常
回忆他”,从他上初中住校离开家,一直到上大学,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好人。“
但在学校具体怎么样,还真不知道。”“反正他读书以来,还没有一位老师来家访
过。我们只是到学校开家长会以及听乡亲们说,我们生了一个好儿子,心里感到骄
傲。”

  而有心报答父母的马加爵也一直想维持家人的骄傲,把改变命运的担子偷偷压
在自己身上。堂弟马加盛说,有一次马加爵放寒假回家,他母亲不小心丢了100块
钱,在家里埋怨和伤心,“100元钱相当于烫200件衣服的收入”。马知道后,拿出
100元钱丢在过道,还故意问他妈妈:“这不是你掉的钱吗?”虽然母亲知道儿子哄
自己开心,心里也十分安慰。马父提到,有时候马加爵半夜醒来,发现父母还在烫
衣服,偷偷流了好几次眼泪。“虽然他当时什么也没有说,但我感到他的难受了”


  大学生活在心里引起的震动,马加爵却对家人闭口不提。熟悉该年级学生的老
师说到,“贫困生在大学里多少都会有挫败感,这要看个人如何化解”。或许马加
爵觉得自己的所见已经超过父母的理解,或者不希望父母有任何的心里压力,买电
脑这样的大事家里也压根不知道。同样在广西农村的邵瑞杰父亲在孩子遇害后也说
,“他不怎么跟我谈学校的事,谈了我们也不懂”。但这种新生活对正当青春期的
孩子有着强烈影响。事后邵父听读高中的二儿子说,邵瑞杰隐约提到一个大学的女
孩子,“但她比较有钱”,邵决定不与她深入交往。马加爵在电话中也曾跟父亲提
起,他的大学同班同学都在谈恋爱,只有二三个太老实的没有谈,其中就包括他,
“但他说自己一点也不急”。

  而事实上,同样处在青春期的马加爵有强烈的与异性接触的欲望。跟马加爵接
近的同学说,他很想跟女生交往,但明确提到觉得自己“长得太丑”,不会有女生
喜欢。再加上贫寒的家境,以至于不自信的马加爵见到同班女生都不说话。大家记
得去年“三八”节晚会上玩游戏,被抽中的男生必须向一位女生献花并做表白。当
抽到马加爵时,面红耳赤的他几乎说不出话,女生们说,“从没见过这样害羞的男
生”。命案发生后,院领导专门将该年级的女生召集在一起,询问马加爵和大家有
没有感情交往,“当时没一个人发言,因为实在是连话都没跟他说过”。

  与在女生面前极端的羞涩形成对比的是,了解马加爵的男生知道,他特别喜欢
看“黄片”。马加爵为数不多的消费曾经主要用到了租碟上,在宿舍下面靠近铁路
的弯曲小巷里,有几家隐藏较深的碟屋。“他在开玩笑时会经常提到男女之事。”
但当2002年春节,堂弟马加盛在闲聊中建议马加爵交一个女朋友时,他笑着回答,
“现在学习很紧张,谈恋爱的事情我想都没有想过。”

  曾在大一大二努力融入集体的马加爵有活泼的一面,“喜欢听点摇滚,有时候
在寝室里大声地唱歌”,但种种不如意使他始终有一种挫败感。大三后有了自己网
络秘密的马加爵似乎陷入了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是在案发后为人所知的。一
位对案件情况了解的人说,公安机关发现马加爵特别喜欢血腥恐怖网站,也具备了
一定的反侦察技巧。马加爵的同学说,“大家都挺吃惊的”,虽然学生物的人对血
液和尸体并不恐惧,但“实在是没必要上类似的恐怖网站”,掌握野外生存技巧也
让人疑惑。

  熟悉马加爵的老师说,如果把他往嫌疑人的特质上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意
志力的人,大学里一直坚持洗冷水澡”。而外表平庸的他“内心还是有很大抱负的
”。马加爵甚至有时给同学一种仗义的感觉,自己借钱买的电脑很愿意与同学共用
。“他是那种如果有能力,愿意帮忙的人。”但是马加爵想通过个人发展实现抱负
看上去极不乐观: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并不容易找工作,半数学生读研究生,其他靠
各自实力与门路。学分还没修满、成绩中下等的现实离马加爵考大学——找好工作
——报答父母的理想看上去偏离得太远。

  这次寒假马加爵没有回家,大年三十给家里打电话时,他让父母保重身体,说
马上大学毕业,可以赚钱养家了。这是马父最后一次听到他的声音,“他说班主任
要他去吃团年饭。我当时还问他:‘是不是老师很喜欢你?’他当时笑哈哈地回答
说‘是的’”。而最后证实的事实是,班主任并没有邀请马加爵吃年饭,在学校当
晚组织的团拜会上,马加爵也没有出现。当寒假即将结束之时,猝不及防的惨案发
生了。




venbol (比古·清十郎) 于Mon Mar 22 22:34:15 2004提到: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dd/dsb/14/200403220347.asp
马加爵交代作案详情 称因唐学李借宿妨碍其杀邵瑞杰,故先“除掉”唐

  2004-03-22 09:36:11


  本报讯 20日,云南大学“2.23”重大恶性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已被昆明市
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据马加爵的交代,其实他当初并不想杀害同学唐学李,但因为唐学
李一直在317宿舍借宿,妨碍了他杀邵瑞杰的计划,所以他不得不先“除掉”唐。
  一句话引发杀人念头
  这个寒假由于要找工作,马加爵没有回家,而邵瑞杰和唐学李早早就返回了学校。案
发前几天的一日,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在打牌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
人发生了争执。期间,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
生日都不请你……”这样的话从邵瑞杰口中说出来,深深地伤害了马加爵。邵瑞杰和马加
爵都来自广西农村,同窗学习、同宿舍生活了4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但他
万万没有想到,邵瑞杰对自己竟然是这样的评价,而且好朋友龚博居然也是如此。就是这
句话使马加爵动了杀邵瑞杰和龚博的念头。
  两次购买作案凶器
  为了实施他的杀人计划,马加爵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
较少的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他到一个旧货市场上买了一把石工锤,为了使用顺手,他请
店主把过长的木柄锯短,悄悄把锤带回,并藏在了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想等到作案时
再取出来。但石工锤却被人偷走了。不得已,他又回到上一次买锤的商店再买了一把石工
锤,同样让老板把过长的木柄锯短后带回宿舍。期间他还买了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
、胶带纸,并上街请制证窝点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出逃时使用。
  杀唐学李是为扫除障碍
  唐学李原本不住校,一直在校外租住民房,但由于还在假期,宿舍床位普遍空着,唐
学李那几天就暂时住进了马加爵和邵瑞杰住的317宿舍。而邵瑞杰那几天经常跑到隔壁宿舍
玩,玩晚了有时就住在隔壁。唐学李的存在成了马加爵杀邵瑞杰的最大障碍。2月13日晚,
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唐学李的头部,将其砸死后,他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
部藏进衣柜锁好,并认真处理了现场。14日晚,邵瑞杰上网到很晚才回来,隔壁宿舍的同
学已经休息,他就回到了317室。就在邵瑞杰洗脚的时候,马加爵用石工锤将邵瑞杰砸死。

  怕败露杀害杨开红
  15日中午,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头天夜里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这时,杨开红
来到317宿舍找马加爵打牌,已经杀红了眼的马加爵做贼心虚,一不做二不休,用同样手法
夺走了杨开红的性命。当晚,马加爵找到龚博的宿舍,说317室里打牌正三缺一,叫龚博过
去打牌。结果,龚博就在当晚惨遭马加爵的毒手。
  被杀害的4名同学,全部都是头部被石工锤击中致死。马加爵把他们一一藏在宿舍衣柜
内,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防止血流出来,然后用胶带纸把报纸蒙住衣柜,用锁锁好。

  随后,马加爵开始了逃亡之路。17日,他到火车站乘车时,所使用的假身份证被铁路
警方查获。但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在317宿舍内的4具尸体还没有被人发现,他狡猾地逃脱
了铁路警方的处理,悄悄搭上了去往广州的火车。《都市时报》供稿


gerald (大傻) 于Mon Mar 22 23:13:50 2004提到:

坐火车怎么要查身份证?


louise (量子基金) 于Mon Mar 22 23:14:54 2004提到:



zanhe (挑战自己) 于Tue Mar 23 10:27:51 2004提到:

除了可惜还是觉得可惜。。。
好好一个大学生。。
好好的四年同窗。。。
就因为一句话。。。


pd (hellghost) 于Tue Mar 23 10:45:15 2004提到:



HANTU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于Tue Mar 23 12:28:47 2004提到:

~~~~~~~~~~~~~~~~~~~~痴线。。打牌就打牌。。说这么多废话干嘛。。不喜欢人还跟他
打个p啊。。。


zanhe (挑战自己) 于Tue Mar 23 12:38:18 2004提到:

艾。。。人因为口不择言而吃亏的例子比比皆是阿。。。


behave (behavior) 于Tue Mar 23 13:10:17 2004提到:

http://www.dffy.com 2004-3-19 18:09:18 作者:李富成

  在杀手马加爵归案后,给人们带来喜悦的同时;带给人们更多应是喜悦后的深思,
灾难
后的反省。
蚺?
,当时他曾产生把此人也杀了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自己不错,还打过饭给自己吃,才
放弃
了“再添一条人命”的做法。按说马加爵已连杀四,在心理上已沦为杀人狂魔,并且正
在消
灭犯罪现场,从常理上看马加爵再杀一人属情理之中,仅仅因为该老乡给他打过一次饭
,就
使马加爵放弃了杀人的念头。可见“一饭之恩”,感人至深。
  “一饭之恩”的事例在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当首推漂母,次数刘邦。漂母的
“一
饭之恩”换来韩信的千金;刘邦的“一饭之恩”换来韩信的忠心;同乡的“一饭之恩”
泯灭
了马加爵的杀心。
  漂母一饭或是出于仁慈、或是出于同情,漂母一饭单从价值来看或许并不高,但对
韩信
来说是甚于千金。珠宝美玉虽然珍贵,却是饥不能食、寒不能衣,落魄的韩信此时最需
要的
是得一饭充饥。“一饭之恩”在韩信心中留下深刻的映象,在贵为王侯的时候,韩信最
想回
报的人是漂母。刘邦的一饭或许是出于真情、或许是出于权谋,但一饭换来韩信的忠心
、换
来汉家的几百年江山。一谋士曾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汉王解衣
衣我
,推食食我”,自己是势不反刘邦。马加爵本来也想杀其同乡,但想到他同乡对其还不
错,
帮他买过饭。“一饭之恩”的功效如此巨大:达到一种扭转乾坤、决人生死的地步,这
是有
其深刻的社会环境、心理、文化上的原因。
  从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垂钓的韩信、马加爵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是处在最需要人
帮助
也是最没人帮助的环境中。世人大多喜欢锦上添花;在现实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人是有
,但
是太少。一个人在个落魄的时候,在困难的时候,对外界的动作非常敏感。会把点滴之
恩牢
记在心,也会把琐屑之仇刻在心上。在其得意之时大多会报恩:韩信赠漂母以千金;当
然也
有少数报仇的:蜀国李严在其贵为太守时对故人是睚眦必报。但一个人在失意之时,只
要机
会许可,他选择的必定是报复社会,如马加爵连杀四人。正是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决
定了
马加爵在杀人与放人之间摆动。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健康的人必定是心理平衡的人,是一个对他人、对社
会充
满爱心的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充满仇恨的人、必定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也是一个痛
苦的
人。必须把他的仇恨释放之后,也就是弗洛尹德所说的“力比多”释放之后,他心理才
能平
衡,痛苦才能得到减轻。而在释放“力比多”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破坏过程。由
于每
个人释放“力比多”的多少不一样,方式不一样,由此决定对他人、对社会的破坏程度
也不
一样。马加爵连杀四人,就是因为他心理怨恨太多,这种怨恨已折磨得他非常痛苦,到
了非
释放不可的程度。尽管他平时言语不多,但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正蕴育作怨恨的火山,连
杀四
人就是火山喷发的表现。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决定了马加爵在杀人与放人之间摇摆。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一直是主张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
不报
是小人,而这两种人都是受社会鄙视的人。《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
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认为以德报怨,是抹杀了恩仇的界限,是是非不
分之
人,这种做法是不足效法。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说得简单点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也就
等价或等量报复。但人们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时,往往把握不好度,演化为“以德报
德、
以怨报怨”的做法。在实践中表现是:爱则欲其生,恨则欲其死。表现为一种极端做法
,如
马加爵之流仅仅因为同学对其说话刻薄一点,就怀恨在心,对同学痛下杀手。《诗经》
《木
瓜》篇里是这样说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
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礼
记·曲礼上》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这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
中,
快意恩仇的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快意恩仇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德报德,德行就会大行
其道
,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二是以怨报怨,势必使社会陷入无休止的混乱之中。
同时
,快意恩仇给社会带来的效果是两方面的,是利弊交加。受“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的
传统
文化的影响,才导致马加爵杀人与放人之间作出取舍。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报恩,看重报答。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传承的是“ 以德?
ǖ?
、以怨报怨”思想,彰显的孝子烈妇的节义行为。这种传统文化尽管具有相当大的负面
影响
,但它在相当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民间舆论的赞同,因而这种快意恩仇的影响
就越
发显得久远悠长。如唐代的梁悦为父复仇,投县请罪。唐宪宗云“复仇杀人固有彝典,
以其
申冤请罪,视死如归,自诣公门,发自天性。志在殉节,本无求生之心。宁失不经,特
从减
死之法。”宜决一百,配流循州。从马加爵的遗书中也能看出这种“有恩报恩,有仇报
仇”
的传统文化对其心理有重大的影响。
  对马加爵杀人与放弃杀人的反思:
  反思一:公共机关必须有安全意识。马加爵在大学校园里、较长时间内连续杀死四
人,
竟然没有被人们及时发现。说明我们一些公共机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以至于发生了这
样的
惨案。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公共安全?方法不外乎是加强公共安全的防范和提高自我保
护的
意识。但公共安全的防范是有其自身缺陷,一是公共安全不可能没有疏漏,二是如果网
密如
凝脂,势必会有害人权。如法西斯式的保甲制度,对维护社会安全是有实效的,但它以
损害
不特定人的权利为代价。因而对公共安全必须重视,但必须以不损害基本人权为前题。

  反思二:要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人标关系。从马加爵案件中也可以看出,马加爵之
所以
不杀他同乡,仅是同乡给他买过饭,同乡对他还不措。这就是说正确的人际关系能够淡
化矛
盾,减少隐患、消解不稳定因素,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大当数案件
的起
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如果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都能够做到待
人以
礼、以诚、以信,往往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就佐证了这一点。相
反我
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邻为壑,就会纠纷不断,永无宁日。从司法实践来看:目前每个
法院
都感到压力大,所有的矛盾都涌向法院,法院在维护社会正义过程中已不堪重负。要解
决这
种境况,就必须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功能: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
系时
应充分发挥和的作用。和意味着没有冲突、没有积怨,事物在秩序内运作。
  反思三:要学会善待他人:“一饭之恩”虽是小善,但积小善就可成大善,况小善
和大
善的评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小善不积、大善难成。据马加爵的同学说:马的学校生活
非常
艰苦,已达到没有鞋穿的地步。在申请助学贷款没有批准下来的那段时间,马加爵连续
几天
都没有上课。原来马加爵已经没有鞋子穿了,他不好意思到课堂上听课。直到助学贷款
发下
来,他买了一双拖鞋,才又出现在课堂上。“但那以后,我发现马加爵就一直不肯说话
了,
变得更孤僻、更内向,行为举止都有些怪异。我觉得是我们对马加爵的关心不够,才导
致他
今天犯下大错,也许当时有同学关心他一下,给他买双鞋,一切就会不同了!”一双鞋
、一
顿饭对我们来是小善,但对没有饭吃、没有鞋穿的马加爵来说无疑是大善。从马加爵的
遗书
中也能看出,对其家多有帮助的十四叔、十四婶、马加爵一直是心存感激的。我们或许
应该
记住刘备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反思四:要学孟尝君市义:“一饭之恩”在某种程度上是市义,是向不特定人卖义
。尽
果义的价值目前是看不到的,但它是一种向社会的投入,是向不特定人买平安保险。行
春风
就会得春雨。正如冯媛为孟尝君市义,孟尝君当时并不知道市义的可贵之处。当他落魄
回到
薛地,看到当地民众惮食糊浆迎接时,终于明白市义是物超所值。马加爵同乡的一餐饭
单从
价值来看或许只有二、三元钱,但二、三元钱的一餐饭泯灭了马加爵的一起杀心。在马
加爵
的变态逻辑中,二、三元钱能买一条命。而我们在追捕马加爵时,仅云南一地就出动六
万多
警力进行搜捕,全国为追捕马加爵出动的警力更是难以计数。活一人与捕一人,两者的
代价
反差也太大了。古人说“积财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遣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积
德以遗子孙,可以远患矣。”从这条古训中或许我们能悟出一点做人的道理来。


aoc (征服者) 于Tue Mar 23 13:20:11 2004提到:

现在就去多买几碗饭放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aoc (征服者) 于Tue Mar 23 13:56:15 2004提到:

校园地狱——马加爵的心理处境分析

      作者: 乌贼

  他人即地狱

   高中时,我的一个同学A被另一个同学B恶作剧地塞到了床地下。
   我的高中名义上是省级重点高中,但实际上是地区级的重点高中,生源都是农
村的。我的同学A 体形细弱,体育课统统要补考,跑步姿势非常可笑,别人是胳膊
肘弯着跑,他的胳膊肘是直着,弯着的是手腕,跑起步来像一只鸭子,非常滑稽。
他还有其它很多滑稽的地方,而且人没有什么血性,所以经常被人嘲弄。
  我的同学B 学习不好,抽烟喝酒,有时偷同宿舍同学的钱。但善于见风施舵,
而且孔武有力,在班里那些好事人中颇有人缘。这些好事人,我想我们都见过,经
历过。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自然地聚集了几十号人,就自然会有几个或十几个这样
的人。他们热爱人类,但那种爱不是珍惜那种,而是爱好那种,他们离不开人。见
到强者,他们阿谀奉承,见到弱者,他们欺压,见到滑稽的弱者,他们更是想尽一
切手段,欺压加凌辱。
   不幸的是,A和B是一个宿舍的。那个宿舍6个人,5个是B那种的。可以想象,
那种宿舍对A 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地狱。
   我和他们不在一个宿舍。有一次,我们三个碰巧都去了另外一个宿舍。他们先
去,我去的时候,刚好看到我的同学A 灰头土脸地从床底下钻出来,一脸茫然,我
的同学B 和另外两个在一旁狂笑。我问别人,才知道A 被B 塞到了床底下。
  我虽然知道A 一直被他们欺负,但从未想到会到这种地步。我自己心中似乎被
某种东西塞满,就要爆破了……正在这时候,这个宿舍的老大回来了。他更孔武有
力,但非常富有同情心。接下来,他和B 干了一架。

  在某种程度上,我和A 有许多相像之处。我的体育课,除了引体向上,其它都
是铁定要补考的。但很少有人敢来欺负我,因为我会和他们拼命。
  真的是拼命。
   小学五年级时,那一天下着雨,我们都在院子里玩,一个学生惹毛了我,我一
把刀子就投了过去。刀子插在教室的门上,还在晃悠,当时整个大院那一边立刻鸦
雀无声。更早一段时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打架,我力气小,他把我压到了地下。
但我一把抓住了他的长发,反过来又把他按在地下,接着按着他的头撞地,用了我
最大的力气。
   但我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五年纪之前,我性格孤僻,而且有点特立独行,总有
人看我不顺眼。再加上我力气小,总有人欺负我,我也总打不过他们,于是受了四
年气。
   被我按头撞地的那个,是四年级时退班退到我们班里的,他欺负了我好多次。
但那一次,我打怕了他,而且那一次发生在教室里,大家都看到了,估计我当时红
着眼的样子吓住了不少人。所以,那一次后,很少再有人敢欺负我,而我也从此明
白,只要你拼命,哪怕你没力气,也没人敢惹你。
   但人的习惯总难改变。于是,又发生了雨中那一幕。刀子或许比头撞地的形象
更鲜明,自此以后,小学里常惹我的那班好事人再没人欺负我一次。

   他人即地狱——我经常在校园里发现这一点。那些无处不在的好事人团体,总
是揪住自己同学的各种客观或主观的缺陷,给予地狱般的折磨。
   穷是他们嘲笑的对象,结巴是他们嘲笑的对象,大鼻子是他们嘲笑的对象,笨
也是他们嘲笑的对象……其实,只要有机会,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他们嘲笑的对象。

   我在北大上的本科,班里同样有7、8个好事者。同样,班里也恰巧有那么两个
比较滑稽的人。一个是大胖子,名言是“从来没有吃饱过”,人有些自私,几乎没
有人喜欢他;另一个是笨,之所以上了北大,是因为当时军训一年,没有人报考,
他胆子一大,就报了,结果刚过重点线就来,他的笨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
人际关系上。
   四年结束后,他们两个都对我说过,如果没有我这个朋友,他们可能熬不过大
学四年,会自杀。可惟一构成他们自杀理由的,却是和他们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
。大胖子的宿舍里常发生战争,6 个人,谁都和谁打过架。

   但相对说来,我这两个同班同学还不是最“地狱”的,他们多少还会处理人际
关系,我们班那些好事人也没有做得太过分。
   最地狱的,是我在学校社团里认识的中文系一个哥们,他人不爽快,做事总吞
吞吐吐,而且猜疑心重,又一点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在宿舍里被严重孤立。我
是学心理学的,因此他多次找我来诉苦。来的时候,嘴上总是一排燎泡,诉苦的内
容也从来都是宿舍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他的那些宿舍同学也可归入我所说的“好事者”。他们的人性
不能说恶,但他们总是不放过嘲弄人的机会,而且很容易形成数年如一日地嘲弄一
个人的习惯。如果一个宿舍里恰巧多数人是这种人,同时还有一个是多少有点滑稽
的那种,那么这种宿舍关系对后者绝对是一种地狱。

   工作了三年后,慢慢地忘记了学校生活,但马加爵案再次构起了我这些回忆。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肯定是被欺负了四年,到最后终于爆发了。
   各媒体的报道也证明,马加爵的确活在这种“地狱”里。他形象不好,他家里
穷,他性格孤僻……这些都足以构成那些无处不在的“好事人”群体无情嘲弄的对
象。
   马加爵供认,是一次打麻将,他们骂他作弊,才让他起了杀心。但可以肯定的
是,在大学四年里,他这种杀心不知道起了多少次了——他给姐姐的一封信也写着
“我想杀”,这次麻将事件不过是重新唤起了他心中的杀机。
   我那两个大学同班同学,我那个社团的伙伴,乃至我那个被塞到床地下的高中
,他们的心中其实都起过杀机。
   我回忆不起小学时自己的心态了,但只怕,我那个时候就有了杀机。但幸运的
是,通过按头撞地,通过扔刀子,我明白,只要你有血性,这些好事人不敢惹你,
他们反而会怕你尊敬你。所以,当长大后拥有了杀人能力,我知道怎么对付这些好
事人团体,他们很少来惹我,即便惹了,我也一开始就回击了,也就不会积攒到最
后,用杀人这种最极端的方式来个“一次性报复”了。

   谈到马加爵案,人们更关注的,是马加爵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家庭。但在我看
来,这里面还有更普遍的道理,与其说它是一个经济或阶级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心
理、人性问题。
   我来自农村,也来自贫困家庭,我的本科班上,我是惟一一个父母都是农村户
口的学生。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嘲笑过我的这些因素,实际上,也很少有人会嘲笑我
的其它特征,因为好事人团体知道,那可能会付出代价——我挖苦人的本领,一般
人难比;再急了,我会拼命。

   他人即地狱。在相当程度上,人类是很卑鄙的,人必须学会保护自己。而且,
好事人团体无处不在,他们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羞辱他们可以羞辱的人。这一点在校
园里尤甚。在社会上,如果不是成心要整一个人,成人都懂得留点余地;但在校园
里,年轻的好事人无所顾忌,他们在羞辱人时尤其自然,尤其不留余地。

  马加爵案是一个惨重的案件,5 条年轻的生命逝去了,他们数以百计的亲人这
个时候也无疑于身处地狱。
  不管我的猜测是不是符合道理,我都想警告:
   那些校园里的好事人团体,请你们适度停止嘲弄他人的习惯,请你们适度尊重
一下那些在你们眼中似乎只值得嘲笑的人。
   那些活在校园地狱里的人,请你们立即反击你的同学的欺辱,宣泄你们的恨意
,不要等到最后用极端的方式报复。立即回击是你们赢得尊敬的最直接方式,也是
最好的方式。如果力量有限,请寻找其他帮助,譬如心理咨询,譬如学校,譬如家
长,譬如媒体。如果实在只能靠自己,学一下拿破仑,用拼命的气魄回击那些常来
欺负你的人。
   至于学校、家长,请重视“校园地狱”。你们其实都经着过,要么你们是好事
人,要么你们是被欺负者,要么你们是旁观者……你们都曾经知道,“校园地狱”
的滋味,不要以为,你们过来了,你们的孩子,或者你们孩子折磨的对象,也都可
以过来。
   实际上,欺负人的人和被欺负的人都有可能“过不来”,马加爵案是一个教训


××××
拿破仑大爷曾经讲过一段精彩的话:我承认我比你们矮一个头,但是如果你们因此
而嘲笑我,那么我将砍下你们的头,消除这个差别。


Serany (雷火天翔) 于Tue Mar 23 14:08:57 2004提到:

  看了好压抑



CPLA (魔眼狼居卧龙潭) 于Tue Mar 23 15:57:52 2004提到:

   最后面拿破仑的那句话精彩!!



Secret (I still believe...) 于Tue Mar 23 16:19:56 2004提到:

  教育制度的完善总在许多悲剧的基础上形成,这是悲剧后的悲哀



bend (路漫漫) 于Tue Mar 23 17:16:01 2004提到:

杀心估计有部分人有过吧,愤怒的交关就是了
只是那可能是一种想象,一种宣泄,过几分钟就没事的,一般不会发生的
?


lfh (lfh) 于Tue Mar 23 18:39:17 2004提到:

很好啊!我以前读小学初中也是被人欺负的对像,因为长得矮又瘦,我也有过
跟人拼命的念头,我也不想老被欺负.



murasaki (紫姬) 于Wed Mar 24 13:01:07 2004提到:

马加爵案,媒体都干了些什么?

徐星瀚

  近来,公安部A级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的被捕成
了千家万户津津乐道的事,媒体更是不遗余力、整版整版地推出
独家透露、独家图片、独家专访,似乎犯罪嫌疑人马加爵杀了谁、
为什么杀人已经无关紧要,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对犯罪嫌疑人马加
爵个人的浓墨描绘。不得不佩服媒体的炒作能力,连人家七大姑
八大姨、街坊邻居什么都刨出来了,真就差采访采访广西某个村
的村头那只老水牛了!幸亏牛不说人话,它也要能说上一句:我
是吃过马加爵喂的草的唯一一头牛, 他怎么会杀人呢?……估
计此牛也将成为被媒体追逐的“牛爷”!笔头一动,呼风唤雨,
媒体的能量是可怕的,这个能量运用得好,是受众之幸,运用出
了偏差,那问题就大了!让我们看看对马加爵一事中,媒体都干
了些什么……

  一问:谁来保护那些举报者?

  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发动广大群众提供线索协助破案,无
可厚非;20万的奖金,也无可厚非。人抓到了,公安部门没有食
言,奖金很快就兑现,很好地体现了公安部门的诚信意识。但我
在很多新闻报道中,很惊讶地看到,不光举报人的姓名、籍贯,
甚至连举报人的照片也都在重要版面的显著位置登出来了!

  笔者学新闻学出身,也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我一直很清醒地
记得学校的老师曾经告诉我:在新闻报道中,要尊重、保护被报
道人的正当权益;不能因为你写的报道,拍的照片,致使被报道
人遭遇本可避免的非正常伤害。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次A级通
缉的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势力极大的恶霸,他被举报逮捕了,会不
会有人张罗着帮其报复举报人呢?还好,这次被捕的只是一个家
境贫苦的穷学生;我们再试想一下,举报人因为协助破案被奖励,
忽然飞来20多万,会不会有人眼红呢?“嘿,那小子当年跟我一
起去海南打工的,现在发达啦,这样的好事怎么不发生在我身
上?”20多万啊,这对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多大的诱惑!更
不要说对那些潜在的犯罪分子了!我记得湖南就曾经发生过一对
农村夫妻中了彩票得了500万,结果被自家亲戚打成重伤,差点
家破人亡的事,不就是因为钱吗?某报的记者还想到了这个问题,
问身边一名民警:“这么多钱,你们得护送他回家吧?”民警笑
笑说:“我们有五六个弟兄保护他呢。”今天有五六个弟兄保护
他,明天后天大后天呢?

  二问:谁想过马加爵和他的亲人?

  马加爵的父母亲人现在可真是雪上加霜了!他们还有其他亲
人也都成了被聚焦的“名人”,不但被村民邻居指指戳戳,还总
是有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大人们”来采访,他们在毫无自
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可怜兮兮地说着对马加爵的记忆与伤心……
或许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说的话中的某些片段,第二天就会成为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城市的头版头条的大标题!

  固然,一个杀人犯是于法不容的,但难道杀人犯从娘胎里出
来就是要杀人放火的?他难道天天靠杀人过活?他就整天琢磨怎
么杀人干坏事?不是吧!媒体们炒作的主角,分明是一个靠自己
的奋斗,从广西农村考进大城市大学堂的平凡又普通的学生!从
媒体不惜版面刊登出的马加爵“绝命书”中(且不谈公开犯罪嫌
疑人的书信是否合法),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孩子在感
谢亲人对自己曾经的照顾和美好的回忆——“我想起了我读大一
的时候十哥给我的一封信,写的是对我的鼓励,对我的安抚,信
中他对我的称呼是‘弟’,我真的是热泪盈眶,那一刻我想起了
许多的往事……”而我们的媒体“客观”描绘出的却是一个为鸡
毛蒜皮小事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

  三问:谁来尊重与马加爵性格相似的人?

  我不知道马加爵在被审讯期间是不是能看到媒体对他形形色
色的报道,真不知道他如果看到自己在媒体上是一种什么形象时
会怎么想。“从小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不愿接受别人的批
评。”“个人兴趣就是上网,经常浏览一些宣扬色情、暴力的网
站。”“同学说在楼道里碰见他都不太愿意打招呼,觉得这个人
非常阴沉。”我看到这些,心一惊,反观自己,好象也是比较孤
僻,没什么朋友圈子。我见到领导也是一低头就过去的。批评?
谁受批评还笑呵呵叫好的?难道我也是潜在的“杀人魔头”?

  有我这种心理反应的肯定不止我一个人。马加爵案发生后,
许多媒体连篇累牍地大书特书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这有其积极
的一面,但也给读者带来了负面的印象:性格孤僻的人都有“杀
人”倾向,还是避而远之的好。于是,这些人脑门上都被贴上了
“可能杀人”的标签,他们如何赢得周围人的尊重?

  2004年3月14日(马加爵被捕前一天),第十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
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
权。”简单9个字,其意义却是相当深远的,这说明我们的国家
越来越重视对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正当权益的保障,也体现出国家
在法制建设与不断完善中所做出的努力。我想说的是,媒体,从
“尊重人权”开始做起吧!


bluenight (三九开泰) 于Thu Mar 25 13:03:54 2004提到:

本报讯(特约记者陆军记者田海珠 丁凯珊) 与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有很多相
似之处的兰州高校女生伤害同学案件3月24日有了结果,兰州医学院学生李琴因
故意伤害被判有期徒刑8年(10日后生效),刑事附带民事赔偿9万余元。

因为和同学在一些小事上产生怨恨,2003年6月8日凌晨,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女
学生李琴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砍向了同宿舍的王惠和刘燕,后经兰州市公安局城
关分局法医鉴定,王惠被砍成重伤、刘燕为轻伤。经过开庭审理,城关区人民法
院最终判决李琴有期徒刑8年。(主人公系化名)

  案件回放

  发自宿舍的血案

  2003年6月8日凌晨2时许,兰州医学院教学楼某区的102室突然传出凄惨的求
救声和尖叫声,该学院临床医学系一年级女生李琴双手拿着菜刀和尖刀凶狠地砍
向了同宿舍的王惠,而和王惠睡在一排的刘燕看见眼前的景象急忙下床奋力夺过
了李琴手中的菜刀,谁知李琴一转身又从自己的床铺上拿起了一把小菜刀砍向了
刘燕。灯突然亮了,看见门口的拖把,王惠冲了过去拿起拖把打向李琴,而丧失
了理智的李琴再一次拿刀冲向了王惠。对着两名同学一番砍剁后,李琴拿着沾满
鲜血的刀跑出了宿舍。之后,大楼巡查保安席某在6楼和7楼之间的拐弯处发现了
手拿菜刀躲在角落瑟瑟发抖的李琴,而王惠和刘燕也因为伤势严重被送往兰医医
院和省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宿舍分床成诱因

  李琴来自甘肃环县,父母都是农民,不管对她还是对全家而言,能来兰州上
学成了一件幸运的事,但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性格内向孤僻,再加上家庭贫困
造成的自卑心理,李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
产生不快。事发之时,李琴所住宿舍楼将要加层,她和寝室的同学以及别的宿舍
的女生被分在了学院教学楼某区的102室。按照当时的约定,依旧按照原宿舍顺
序就寝,李琴应该是下铺,但同宿舍的刘燕却趁她上厕所时搬到了下铺。李琴之
后找到了班长,班长将她安排在了一名住在家里的兰州同学的床铺,但不知何故
,这名同学之后又要求住校。李琴觉得非常委屈,当晚在图书馆哭了一夜,第二
天也没有去上课,班长因为此事说了她几句,但周围的同学听到后竟然开始鼓掌
,这让李琴感到受到了伤害。6月7日下午,当她来到东湖批发市场买东西时,看
见了一个刀铺,此时她便决定报复伤害她的人。于是她花了15元买了一把小菜刀
和一把小尖刀,似乎觉得不够,她又花去7元买了一把大菜刀放在包里带进了学
校。6月8日凌晨2时许,一直没有睡着的李琴起床穿好了衣服,她先将小菜刀放
在了自己的铺上,之后拿着小尖刀和大菜刀砍向了正在熟睡的王惠……

  本报记者田海珠 丁凯珊

  相关链接 庭审--她长胖了

  3月24日开庭当天,30多名李琴的同学和老师参加了旁听。在李琴被带上来
时,很多同学伸长了脖子,希望能看清曾经同窗的变化。一名李琴的同学悄声告
诉记者,李琴比起在学校的时候白了些,也长胖了。

  被害人神情黯然参加庭审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多半年了,但王惠和刘燕似乎还没有完全从这场噩梦中走
出。王惠一直护着当初被砍伤的右手,而刘燕因为膝盖受伤,慢慢地走进了审判
大厅,两人庭审中自始至终神情黯然。

  曾经翻供

  虽然李琴在审判中全部承认了自己买刀、砍人的经过,但记者了解到李琴曾
经在警方讯问时全部翻供。事发后,城关分局刑警大队七中队对李琴进行讯问时
,李琴承认自己6月7日购买的三把刀到就是为了“割刘燕和王惠的脖子”,但在
9月刑警队再次对她进行讯问时,她全部否认了以前的说法,称自己买刀是为了
切水果,而砍人时自己精神并不是很清楚。

  父母并未到庭

这些,被带进审判厅时,她只是匆匆扫视了一眼旁听席上的同学,似乎没有在人
群中寻找父母的想法。

  本报记者田海珠 丁凯珊

  同学和老师对此事的看法

  我们该反省自己

  一名参加旁听的同学告诉记者,事发之时她就在李琴所住宿舍。当时被王惠
的惊叫吓醒后,看见眼前的一幕她已经吓的不知该怎么办,只能钻进被子里发抖
。李琴平时性格内向,虽然和同学的交往并不是很深,但她们都不能理解李琴怎
么能做出这样的事。但之后,她自己也进行了反省,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自己对待
同学的态度呢?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家庭条件艰苦的同学,对于这些人她们的
优越感是不是一把尖利的刀呢?

  医科学生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3月24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兰州医学院院办的一位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医学
院的学生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真正的救死扶伤
。李琴砍伤同学的事件发生后,对老师和学生的触动都非常大,这也让他们更注
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派出老师对受伤学生进行看护,而且还指派了
心理专家对相关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在这之后,有很多同学都主动找到了学
校开设的心理咨询部门进行相关的咨询。事情过去已经多半年了,同学们并没有
因此而受到影响,但学校却将一个问题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那就是学生的心
理健康教育。

  本报记者田海珠 丁凯珊

  沟通让我们更快乐

  3月24日记者同时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彭德华教授,他称18岁到22
岁左右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短乳期,在这个时期,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就不能
够很好的去适应新环境,敏感、多疑成了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症状。时常会把别人
一些无意识的伤害看成了对自己贬低,一些内向的学生也因此会将仇恨记在心里
,而不是通过正面的沟通来消除矛盾。彭教授同时也表示,大学生应该有自我教
育的一面,不应该以强调自我尊严为原则,最终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其实沟
通,能让我们更快乐。


goldenbullet (Need For Sports!) 于Thu Mar 25 13:33:29 2004提到:

  最讨厌那些狗眼看人低,恃强凌弱的王八蛋!


gudu (qiqi) 于Thu Mar 25 14:59:38 2004提到:

竟然会有人鼓掌,悲哀啊!!!



angelLady (人世的阿波罗) 于Thu Mar 25 17:30:30 2004提到:

晕!
这样的生存状态叫人怎么健康?>?????????????

现在的穷人根本没有活路

法律也是
只是雪上jiashuang




revolutioner ( 步行者) 于Thu Mar 25 22:47:17 2004提到:

分析有道理


noncool (星期天) 于Thu Mar 25 22:48:25 2004提到:

删了?


Dreamzyb (只爱老婆) 于Thu Mar 25 22:53:42 2004提到:

怎么看不到》?


rainsun (flower) 于Thu Mar 25 22:58:51 2004提到: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媒体误导了我们


francesco (好小子) 于Thu Mar 25 23:03:28 2004提到:

怎么没内容的?


hefen (刻录打印扫描复印) 于Thu Mar 25 23:17:48 2004提到:

嗯 我也想看下说什么的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