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illiamlong (蓝色月光), 信区: Internet
标  题: 中国互联网站: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May 15 20:36:15 2000), 转信

中国互联网站: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05/12/2000)

  任何对所谓"新经济+纳斯达克"这个时髦概念抱有热忱幻想的人在2000年的4月都多
少受到了些打击,因为在这个月里,号称华人第一的门户站点--新浪网在纳斯达克的表
现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尽管这两天逆市上扬,摸到了31,但它的最高涨幅比例在
所谓新经济缔结的财富神话中还可以说是一钱不值。当然,立刻就有人把这归罪于新浪
在招股书中剥离了互联网业务的事实。而几乎与此同时,国内另一家知名站点搜狐也终
于在自己的招股书中抛弃了欲说还羞、遮遮掩掩的面具,诚实地宣布自己亏损了540万
美元,而且也许还要继续亏下去。尽管一些人对新浪平淡股价的解释非常牵强,尽管搜
狐的诚实显得颇为无奈,但我们还是得承认,他们在中国互联网事业中的表现确是不
俗。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还会看到一个可怕的前景:这两个吸引了大规模注意力,
数一数二的门户站点的经济表现尚且如此,那么,在前一阵的网络热潮中诞生的那么多
似是而非的大型网站前途又如何呢?在IT业界这个宽大的舞台上,他们表演的究竟是悲
剧,喜剧,或者仅仅是闹剧呢?

  舞台背景

  98年到99年,在网络热潮冲击整个经济世界的壮观背景下,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
国内确实产生了一道独特的互联网风景线,大批拥有国外(主要是美国)学历的年轻人
纷纷回国创业,其中许多人深受比尔·盖茨或杨志远的影响,甚至没有等到自己拿到文
凭。其实,在那会儿,有没有文凭确实不太重要,只需要一个在美国受过教育的背景就
可以了,原因是:当时的风险投资商们似乎比创业者还要着急,大笔大笔的美金等着投
向正处于"风口浪尖"的互联网项目上。于是,二者马上一拍即合,大批手握几千万甚至
上亿人民币的互联网企业出现在中国大陆上,于是乎,DOTCOM的广告在大城市的街头铺
天盖地而来,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由于大量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公司的介入,北京街头
灯箱路牌的广告价格被上抬了30%。

  然而,在这一派繁荣之下,一个怪现象却被许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国内网站在创
意方面似乎全在模仿美国,口号往往就是:我就要成为美国的某某。到了后来,事情变
得越发离谱,没有创意,模式重复,内容雷同的网站呼啦啦兴起了一大批。你做拍卖?
好,我也做拍卖。你是虚拟社区?好,我也是虚拟社区。你做生活服务?好,我也来生
活服务。我的一个朋友开了一家酒吧,短短一个月竟被8家网站光顾,都要免费把他的
酒吧编入自己网站的酒吧特辑中去。

  不过,尽管雷同,重复,没有创意,但这些网站却似乎活得很好,反正投资人的钱
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2000年4月的到来,似乎改变了整个舞台的气
氛。北京的沙尘暴虽然气势汹汹,却似乎远不如大洋彼岸的股市风暴惊心动魄。由于纳
指狂泻,网络股首当其冲,新经济的神话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可以破灭。而在这一翻波折
中,两个有趣的现象却更耐人寻味,一是,纳指两次显著下滑时,代表传统工业的道琼
斯指数却都有所上升;二是,纳斯达克反弹时几乎都是诸如思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几支
股票率先领涨。这说明,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根本的规则没有变,市赢率较低的传统经
济股依然是投资者的避风港,同时,在高新科技股领域,拥有强大技术力量的公司要比
空喊注意力的网站受欢迎得多。于是,许多没有盈利能力的网站的存在价值被重新考
虑,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新浪在NASDAQ上显然地遭受了冷落。连新浪这样规模
的网站尚且如此,国内多如牛毛的二,三流网站似乎也到了该清算的时候了。从近期的
股市来看,投资人似乎不再有必要花巨资去填充那些盈利希望渺茫,而上市增值希望更
渺茫的网站黑洞了。

  中国互联网站的悲剧时代仿佛呼之欲来。

  剧情上演

  相比起一两年间互联网界的热闹而言,最近一段时间业界的喧嚣似乎平静了许多。
但这种平静中孕育着什么呢?沙尘暴已经过去,但在人们的心中很难说没有留下厚厚的
积尘。在NASDAQ风波之后,在对新浪股价的思索中,许多曾为中国大批网站注入巨资的
风险投资商们恐怕已经发现到了该调整自己投资方向的时候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就了前一阵国内网络狂潮的风险投资人也必然会是构成互
联网淘汰热的主要因素。风险的最大回报--"上市"似乎很难很难,而上市后的结果却也
被新浪做了一个悲观的预期。而最为关键的是:许多投资者到后来终会发现,在茫茫网
潮中,自己投入巨资所搭建的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创新,充满模仿抄袭色彩的废物。这
时,"撤资"和"出售"或许会成为许多投资者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国内网站的淘汰悲剧
或许将以两种剧情上演:

  一种就是由于资方全面撤出而导致的网站倒闭。这是最为残酷的一种形式。过不了
多久,也许就在今年的下半年,我们可能就会看到:原来大街小巷中扑面而来的互联网
站点的广告正在悄然退场,这就将是企业内部财务总监紧缩开支的结果。继之而来,许
多人会发现:曾一度火暴的从事网页设计或网站编辑的职务空缺越来越难找,而同时许
多编辑则面临下岗的危机。到了明年,恐怕会有30%到一半以上的站点倒闭,而网站的
倒闭确是投资者一种无奈的割肉方式。

  另一种是出售或被收购。这种方式好象更容易被接受些。但收购者也绝非傻子。他
们恐怕要比当初网站的初始投资者精明得多。如果不是富有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网站他
们绝不会去购买。另外,价格也是重要因素,在大规模淘汰期,恐慌可能会使一些网站
出售的价格跌得很惨,回报可能远不如当初的投入。因此,这样的出售对于盲目投资互
联网的投资者也是一个不太愉快的解套过程,但对于业界和收购者而言,这却是一个重
新整合资源,寻求真正最佳发展方向的良机。

  那么,如果大规模的网站淘汰期会不可避免地到来的话,谁又会是最典型的牺牲者
呢?

  悲剧人物

  最先退出竞争舞台的,恰恰也就是这场悲剧的缔造者。

  所谓互联网新经济描述的财富神话使许多网站建立在了一种贪婪梦想的基础之上,
而这种贪婪在实际操作中则表现为愚蠢。一哄而起,重复建设是国内网络界的致命伤。
缺乏实用性,创造性和毫无新意的模仿与抄袭到头来不可避免地把众多网站推向死亡。

  从功能分类来说,率先走向终结的,将会是部分大型综合门户和电子商务类的网
站。

  众多大型的所谓综合门户的站点可以说是国内最抢眼,也是最无创造性的网络风
景。所有的类似网站都试图做到最大最全。从新闻,免费邮件到聊天室,BBS,再到极
其细微的专栏分类,所提供的内容服务也都在试图做到应有尽有。但是其收效恐怕与投
入难成比例。首先是经营模式陈旧,没有利润:所有提供的内容都是免费的,而由于客
户群体庞杂,再巨大的PAGEVIEW数也很难让广告商满意,从这个意义而言,许多广告商
宁可把广告投放到有很好定位和独创精神的个人网站上,也不愿在这种过于综合,缺乏
市场细分概念的门户站点上扔钱。其次,千人一面,创意甚至分类都是雷同的。互联网
这个最富创造性和功能性的先进平台在这里似乎变成了一个杂志地摊,既没有什么科技
含量,也没有什么主打方向,一堆似是而非的栏目拼凑在一起,让人毫无胃口。第三方
面的问题出在资源的有限性上:就这么一个世界,每天发生的事情是有限的,就这么简
单的生活内容,却有如此多的大型网站围绕着这有限的内容资源打转,这就不可避免地
带来重复。说句业界人人都明白的话,"赢者通吃",这样的网站有两三家足够,非得用
投资人的钱在这么小的锅里找饭吃,前途又会怎样呢?因此,如果网站的倒闭大潮到来
的话,这种大型综合门户中的一大部分必然首当其冲地最先阵亡。

  另一个脆弱的群体是电子商务网站。前一阵,有报道说在国内居然每天就会有两个
电子商务网站面世。在经济尚在发展中的中国,这件事情的本身就非常可笑。电子商
务,基础是商务。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就把瓶颈建立在了"有没有钱,花多少钱买东西"
上,而不是"怎样买东西,怎样方便地买东西"上。而且,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先生说的好
:经济是枝干,所谓新经济是叶子。而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枝干还没有完全长粗长大,因
此尚没有能力和时间建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已经很成熟的配送体系和信用体系(注意:
不仅仅是支付体系,而是信用体系),然而离开了这些,电子商务又从何谈起呢?举一
个例子:在国外做得风生水起的eBay模式被几个上海留学生照搬到了中国,可是本人绞
尽脑汁也想象不出他们除了靠广告和用户资料之外如何盈利,原因何在?很简单:网上
信用支付无法解决。美国的信用支付不是靠中国的招行一卡通就能解决的,它在C2C的
交易模式中最完善地保证了用户的利益,因为它可以轻易解决退货的问题。因此,电子
商务的水太深,盲目进军B2C,C2C的投资者十有八九会被淹的不善。

  除去以上所说的两个类别区分的网站外,还有一种互联网企业是当然的牺牲者,那
就是一些没有多大作为但却花钱太多的网站。中国人很穷,也很节约,但当网络狂潮席
卷国内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变得太有钱了(也许不太妥当,但
我依然觉得这情景与早些年福建发生大规模非法集资时的情况有些类似),有的互联网
企业花上千万的广告费只为了炒做一个活动,有些网站把上百平米用美金支付的写字楼
办公室当作仓库。也许,他们中注意力经济的毒太深,也许这里甚至会有许多不那么干
净和光明的因素存在,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如此慷慨花掉的投资人的钱都没有换得真正
意义上的回报。这样的网站如果不倒闭,那可真是神话了。

  值得反省

  任何一次革命可能都得有牺牲者,如果网站倒闭的热潮来临,如果真有许多没有价
值的网站死去,我觉得倒不是一件坏事。我希望这能够促使我们思索:究竟什么样的经
济是我们需要的,什么应该是我们摒弃的。关于泡沫的说法已经很多,我在这里还希望
能再演示和比较一下:在IT业,泡沫本来就很多,但象微软,思科这样的企业,就象一
杯冰镇啤酒,有泡沫但不多,实在而且好喝;而象雅虎,亚马逊这样的企业,做了很多
实事,影响力很大,但他们的市赢率过高,可以算是有不少泡沫的啤酒;但是国内的许
许多多互联网企业,由于没有创造性的过度投机,就成为了一些毫无价值的站点,这些
企业就是一杯干干净净,纯纯粹粹的泡沫,随着时间的推移,泡沫的融化,我们手里最
终剩下的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脏杯子。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AnonymousOrganizatio]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