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athyle (fallenangell), 信区: Multimedia
标  题: 数字地球与网络时代(作者:邬伦)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Mon Sep 11 23:03:55 2000), 站内信件

  "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作为一个名词,在世界范围内由两次极有影响力的重要

演体现出其权威性和重要性。一次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
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人类认识地球的崭新方式(The Digital Earth: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 st Century)"的讲演;另一次是江泽民主席于
1998年6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演。江泽民
主席在这次讲演中指出:"前几年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随后又提出'知识经济',最近美
国副总统戈尔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真是日新月异啊!"
  "数字地球"究竟是什么,它能解决哪些问题,它在中国的发展优势怎样的呢,本文我们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解答。
初露端倪 -- 戈尔设想的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
  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早在1981年就曾在讲演中预言人类将生活在信
息高速公路上,1998年1月31日,50岁的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
--21世纪人类认识地球的崭新方式"的演讲,又提出了一个公众前所未闻的全新概念--数字
地球,再一次扰动了全球。
  戈尔在他的文章里指出:"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
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他同时较明确地把'数字地球'与遥感技术、地
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维虚拟现实技术、可持续发展决策、农业、灾
害(水灾、旱灾、火灾)、资源、全球变化、教育、军事等连在一起。
  戈尔设想了一个小女孩来到地方博物馆的一个数字地球陈列室,当她戴上头盔显示器,
她将看到就象是出现在空中的地球。使用"数据手套",她开始放大景物,伴随越来越高的分
辨率,她会看到大洲,随之是区域、国家、城市、最后是房屋、树木以及其它各种自然和人
造物体。在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某地块时,她可乘上"魔毯",即通过地面三维图像显示去
深入查看。当然,地块信息只是她可以了解的多种信息中的一种。使用数字地球系统的声音
识别装置,小孩还可以询问有关土地覆盖、植物和动物种类的分布、实时的气候、道路、行
政区线,以及人口等方面的文本信息。在这里,她还可以看到自己以及世界各地的学生们为
"全球项目"收集的环境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无缝地融入数字地图或地面数据里。用数据手套
继续向超链接部分敲击,她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关她所见物体的信息。比如,为了准备全家
去国家黄石公园渡假,她策划一个完美的步行旅游,去观看刚从书中读到的喷泉、北美野牛
和巨角岩羊。甚至在
离开她家乡的地方博物馆之前,她就可以把要去步行旅游的地方从头到尾地浏览一遍。
  她不仅可以跨越不同的空间,也可以在时间线上奔驰。为了去参观卢浮尔宫,她先在巴
黎作了一番虚拟旅游之后,又通过细读重叠在数字地球表面上的数字化地图、时事摘要、传
说、报纸以及其它第一手材料,她便回到过去,了解法国历史。她会把其中一些信息转送到
自己的E-mail库里,等着以后研读。这条时间线可伸回很远,从数日、数年、数世纪甚至到
地质纪元,去了解恐龙的情况。
    戈尔指出'数字地球'不是一个政府机构,一个产业或一个研究单位能担负起的事业。就
象万维网(WWW)一样,它需要有成千上万的个人、公司、大学研究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参加
的群众性努力。虽然数字地球的部分数据将是公益性的,但是也有可能成为数字化市场,一
些公司可将大批的商业图像从中出售,并开展增值信息服务。它也可能形成一个"合作实验
室"--一个没有墙的实验室,让科学家们去弄清人与环境间的错综复杂的奥妙。
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技术
  戈尔认为实现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技术包括:
  计算科学: 借助于高速计算机这一工具,可以突破传统的实验和理论方法的局限。例
如利用计算科学中的建模与模拟技术,我们可以模拟从前不可能观测到的现象,同时能更准
确地理解观察到的数据。 海量存储: 要把数字地球所有数据全都存储起来,需要1千亿字
节级容量的存储器。目前硬盘光盘的存储容量都只达到10亿字节级。不过现在在激光全息存
储、蛋白质存储等方面已获得巨大进展,不久就能存储千万亿字节级的数据。在此之前,可
把数据分散存储起来。
  卫星图像: 美国政府部门已经批准从1998年年初开始提供分辨率为1米的卫星图像的商
业卫星系统。这达到在过去只能由飞机摄影才能达到的制作精确详图的水准。
  宽带网络: 因为数字地球的数据分散在成千上万个机构的数据库里。因此当某处要利
用它时,要能从四面八方把有关数据迅速调来。这就需要用高速网络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当
前正在试验每秒能传输10亿比特的网络(传输1个频道的彩色电视需要每秒传输600万比特的
能力),这正是"信息高速2公路"首期目标,今后每秒要传输1千万亿比特。
  互操作: 数字地球需要如因特网协议某种水准的互操作,以至由一种应用软件制作出
的地理信息能够被其它软件通用,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界正在通过"开放地理信息系统联盟(
Open GIS Conso- rtium)"来寻求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答案。
  元数据: 元数据是指"有关数据的数据"。为了便于卫星图像或是地理信息发挥作用,
有必要知道有关的名称、位置、作者或来源、时间、数据格式、分辨率等等。联邦地理数据
委员会(FGDC)正同工业界、以及地方政府合作,为元数据制定自发的标准。
要充分实现数字地球的潜在力还有待以下技术领域的进一步改进:卫星图像的自动解译,多
源数据的融合和智能代理,这种智能代理能在网上找出地球上的特定点并能将有关它的信息
联接起来的。所幸的是,现在已有的条件足够保证我们去实施这一令人激动的创想。
科学家眼中的数字地球
  在科技界目前对"数字地球"还没有确切的学术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
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的数字化的认识,是以因特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
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向公众开放的系统。数字地球核心思
想有两点, 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另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当人类逐渐步入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中获取各自需要的
东西?这无疑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时刻面临的难题。对那些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永恒
使命的科学家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采取什么方法把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搜集起来。既然
人类活动几乎都是发生在地球上,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地球的每一个确定点(这样的点的
范围因需要可大可小)把所有与此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组织起来呢?如此一来,进一步组合所
有地球上这样的点,不就造成一个能包容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大多数数据和信息的数字地球?
这样的数字
地球无疑是人类把浩如烟海的数据、信息组织起来的最佳方式。
   数字地球对人类的积极作用,您无论如何想象恐怕都不会过分。最直接的是,它在当
前以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中具有的重大作用已初见端倪。我们逐渐可以看到,数字
地球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在农业、林业、水利、地矿、交通、通讯、新闻媒体、城市建设,教
育、资源、环境、人口、海洋以及军事等几十个领域都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妨
信手拾来一些例子,如象农作物监测、农作物估产、土地覆盖物的识别和评价、土地和地籍
管理、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资源合理利用、数字天气预报、灾害监测与评估、灾害模拟
和预报、渔场预报、智能交通管理、商业选址、市场调查、移动通讯、民用工程、城市管道
管理、在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等等。更进一步看,数字地球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
建设中具有更大更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有限体,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可利
用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恰恰因为自然资源的有限以及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特征的
信息革命的深入, 世界经济模式必然会从现行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模式逐步转换为
未来的以信息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模式。在即将到来的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信
息是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
信息资源,由此可见,以数字形式处理一切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为特征的数字地球则是未
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它必将对形成一个广泛而又重
要的产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巨大的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储存体系、信息提
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应用模型体系、专用软件体
系、咨询服务体系、专业人员体系、用户体系、教育体系、标准与互操作体系、法规和财经
体系。也不妨仅以数据库体系为例看看数字地球的空前壮阔,数字地球的数据库不仅包括全
球性的中、小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还包括局部范围的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以及元数据;不仅
包括地球的各类多光谱、多时相、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航空影像、不同比例尺的专题
图,还包括相应的以文本形式表现的有关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环境、灾害、人口、全
球变化、气候、生物、地理、生态系统、大气、水文、教育、人文和军事等等不同类别的数
据。这些数据正是目前在建设中的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和全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GSDI)。
  数字地球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除了它是一个超巨大信息系统特点之外,其它特点又
是什么呢?这不妨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这三者的融合统一,形成了它与其他信
息系统的根本区别。
  第二、数字地球的数据具有无边无缝的分布式数据层结构,包括多源、多比例尺、多分
辨率的、历史和现时的、矢量格式和栅格格式的数据。
  第三、数字地球具有迅速充实、联网的地理数据库。
  第四、数字地球以图象、图形、图表、文本报告等形式提供服务。其中信息是最主要的
任务。
  第五、数字地球采用开放平台、构件技术、动态互操作等最先进的技术方案。
  第六、数字地球的用户可以以多种方式从中获取信息;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实时调用,
无论生产者是谁,也无论数据在什么地方;国际互联网上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查询数
字地球中的信息;运用具有传感器功能的特制数据手套,还可以对数字地球进行各类可视化
操作。
  第七、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无论政府机关还是私人公司,无论科教
部门还是生产单位,无论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数字地球是地球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交融的前沿
,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需求紧密结合的必然结果。数字地球虽然是一个新概念,它涉及
到的理论、技术、数据和应用都与现有的直接相关。数字地球是从更高的层次、系统论和一
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应用已有的或正在发展的理论、技术、数据和能力(含人员、软件、硬
件),从而更广泛地、更深入地、更有效地、更经济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方兴未艾-- 数字地球在中国
中国应如何发展数字地球
美国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思想,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其一,刺激其国内经济发展。
美国近七八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下降,得益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戈尔等美国
政要期望通过"数字地球",继续把持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制高点,以加速推动其经济发展
。其二,是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自然延伸。美国总统克林
顿1993年2月签署法令,建设全美的"信息高速公路",1994年4月又签署了"建立国家空间数
据基础设施"令,为未来信息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其三,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延续和发展。冷
战结束后,能源、全球环境等问题成为世界政治和外交斗争的焦点,美国十分重视发展能覆
盖全球热点地区和战略要点的"三维数字地图",并在现代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数字地
球"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强美国对全球事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对国际热点问题的发言权。
   然而,"数字地球"计划客观上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战略上讲,不发展
"数字地球",则有可能在维护国家权益方面陷入被动;发展"数字地球",则需要大量的技术
力量和经费支持,乃至"倾举国之力"。从战术上讲,采用以引进为主的发展道路,将直接影
响自主发展能力的形成和保持,并有可能威胁到科学技术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而以独立发展
为主,则无法实现应有的发展速度。所以,"数字地球"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的同时,也提出了咄咄逼人的挑战。
   美国实施数字地球在于全球战略,基于这样的霸权目标,中国还需要数字地球吗?科
学家的观点基本上倾向于关注、跟踪,不盲动。他们认为,目前数字地球尚处于发展的初期
,对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目前需要关注数字地球的国际发展动态,继续跟踪、瞄准,
甚至猜测美国下一步的动向;讨论是完全必要的,数字地球的框架应多大,如何开展工作,
这些都应有清醒的认识,现在既不能不进去,也不能一头栽在里面,无限地扩展其内容,使
之无法运作;
   针对这样具有全球发展目标的概念,我们应该以不等、不急、不乱的心情来应对,及
时制定我们的长期战略和当前的方针策略,研究数据、技术和应用的总体框架,建设示范模
型,建立大中型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数字化地球体系。
   在跨世纪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
略,强调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泽民主席很早就注意到了
"数字地球"这一概念和它的战略意义,从而为发展"中国数字地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江泽
民主席于1998年6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演
中指出:"前几年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随后又提出'知识经济',最近美国副总统戈尔又
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真是日新月异啊!"目前,我们在清楚地认识到发展"中国数字地
球"的迫切性
和可能性的同时,还需要有国家层次的战略措施。
   发展"中国数字地球"不仅是必要的和迫切的,而且是可能的和现实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家攻关计划"、" 863计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技发展
计划的实施,以及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为发展"中国数字地球"提供了现实的技
术基础、科学基础和人才储备。
  究竟中国怎么办,取决于中国的国家战略。根据中国的国情,"数字中国"先行比较好,
无论技术还是财力,都应以中国为目标,首先是要带动全国综合信息巨系统的发展,才有实
力作为数字地球中的一员。在建立数字地球之前,建立"数字中国"更务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旅美专家协会会长陈强博士在他的文章中,专门谈到中国开展数字地球的可行性
。他认为,技术发展既需要宏观规划又需要市场导向。技术发展的规律可以是多层次共存和
跳跃式发展,例如,中国在普及有线电话的同时,无线电话的市场已达世界首位。虽然中国
在因特网、内联网和外联网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发展过程,与国际水平相比,是
用户型、应用开发型和创新开发型。但在数字地球这个庞大项目上,中国有许多优势,如中
国的科学和技术力量容易作为国家大项目驱动,数字地球的社会效益和产业化如各种灾害的
预防、预测和监控,交通、能源、商业信息等有巨大的市场需要。如果及时决策,可望中国
的数字地球发展过程将是创新开发型、应用开发型和推广国内国际用户型。
   作为起步,可以先建设中国的"数字地球"示范原型,设计中国的"数字地球"的数据和
技术集成框架;建立中国所有数据库检索系统;建立分布式对象网络环境的资源与环境的示
范原型;建立全国范围内关于灾害(水灾、旱灾、火灾)的三维动态监测和模拟示范原型;
建立以省市为单位的农业信息系统示范原型以及长江流域和三峡坝区的示范原型等。
我国开展"数字地球"工作的基础
   1、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地球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地球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在地球信息
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法规建设、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国产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方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国家有关部委和中科院在"八五"、"九五"计划中所设立的一些重大科技攻关
项目都直接与建设"数字地球"相关。
   2、技术、数据方面
  国家四大计算机网络已具备了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网、光纤骨干网、A
TM异步传输模式网、SHD同步数字系列网和光纤接入网。各地信息服务网和数据库的发
展已成为本地电子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中国地球科学界、信息技术界及其相应的应用领域的同仁们经过近二十年的共同努力
,已经具备或正在发展为建立"数字地球"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能力,这包括各类标准、规范,
面向对象技术、空间数据仓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图像自动解译、
多源数据融合、智能代理等。
   国家有关部委、中科院、各省、市、县在近二十年间,已经积累了大量建立"数字地球
"所需的原始数字化数据和相应的资料,这包括无以数计的各类数字化地理基础图、专题图
、城市地籍图等。我国基本地形图系列有多种比例尺,从1:10,000起,到1:25000,1:
50,000,1:100,000,1:250,000,1:500,000和1:1,000,000。目前,全国范围的
1:250,000和1:1,000,000的基本地形图已经数字化完毕。由于地形图几何精度比较高
,所以被常用于其它专题地图制作的基础底图。国家有关部委、中科院在"八五"、"九五"计
划中所设的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为"数字地球"在农业、资源、环境、灾害、人口以及可持续发
展决策、全球变化方面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已经发射了9次科学技术卫星,获取了高分便辨率的全景摄影图像。已发射了气象
卫星,并计划在近年内发射资源卫星;建立了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和供应LANDSAT
TM 、SPOT和RADARSAT 等图像数据,覆盖国土面积83%;建立了许多气象卫星接收台站,接
收和处理NOAA及静止气象卫星等数据。
     3、队伍方面
    目前,在国家、省、市、县不同层次上,我国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专门技术
人员从事与"数字地球"相关的工作。
数字地球能为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数字地球究竟在土地、灾害、农业等大量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上,能给国家提供什么
信息,解决什么问题,这是科学家目前必须要思考清楚的问题。数字地球在学术界已经得到
广泛的关注,但在政府部门、产业部门还如同科学幻想一般。
  美国副总统戈尔估计数字地球可以为几十万美国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几十亿美元的产
值。通过数字地球科学工程,不仅可以把数字地球真正地推向用户,还可以通过数字地球科
学工程,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中国科学家目前还难以说出数字地球能为多少中国人解决就业问题,创造多少财富。从
数字地球引申出来的数字农业、数字教育、数字旅游、数字公安等分支,能在多大程度上起
作用,科学家也很难说清楚。不过,许多科学家从已经完成的一些项目上看到了数字地球在
中国的远大前景。"我们已经完成的大量工作应该说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许多工作已经具有
数字地球的一些特征。"
  在国土资源方面,现在已有2-3个省建立了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国家计委从1997年开始
,批准了17个省建立国土资源的遥感调查。在城市信息系统方面,现在有几十个城市建立了
相应的城市信息系统。国家测绘局已经完成了全国1:100万、1:25万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正
在启动全国1:5万、各省1:1万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建设,以及全国七大江河数字地形模
型的建设。
  灾害方面的研究是"八五"期间科技攻关的重大项目,取得的成果已经在1998年长江和东
北的抗洪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五"科技攻关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作物估产,也已经
完成,现在我国对水稻、玉米、棉花产量的估算精度特别高,而且是全国性的。"九五"开始
的土地动态监测,从全国1:10万土地动态监测调查,一直到省、县的1:1万的土地资源的调
查,都已经经过了总评估。
  因此从事遥感应用研究的科学家认为,在数字地球的起步阶段,第一步要做的是集成,
把二十年来已做的东西集成在一起,使它在网络的支持下真正能够做到互操作和数据共享。
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网络信息的开发和互操作、动态模拟和仿真,有很强烈的社会需求。
例如,虚拟战争,虚拟海港,虚拟旅游,全球变化,数字农业,数字城市,实时的灾害,数
字区域,捕捉罪犯。
  数字地球如此广泛的应用前景,远远超出了科学家或者公众的想象。以数字化的角度更
加深刻地认识赖以生存的地球,数字地球在保护资源和环境,预测重大自然灾害,发展农业
生产,促进大型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等许多最迫切的社会问题上, 有着和"信息高速
公路"同等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作用。
应用一例 --"数字城市"
   城市发展如何避免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
紧迫的问题。中国科技部官员认为,"数字城市"符合中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经济生
活现状,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
理、服务,是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五月十三日,来自中国一百座城市的市长和一百家IT精英企业的代表,将召开以"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技术" 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在会上,中国建设部科技
司司长赖明介绍了"数字城市"概念本身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数字城市专业性的概念即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
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通俗一点说,"数字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
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
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
,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其感觉就像漫步于现实的街道上或是乘坐直升飞机俯瞰城市一样

   面对中国日益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
发展的需要,开发与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变得势在必行。"数字
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与调控手段,它能够适应并
预测城市的变化,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具体说,它能使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数字化、
网络化并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实现可视化表现;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规范
化和民主化水平,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更多的信息量,更高
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性,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并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城市管理
的有效性、城市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城市综合实力以及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 空间信息资源是支撑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是数字城市运转的能源。地理信息系统的
应用几乎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资源调查环境评诂、农业测绘、能源、电力等,尤其
已深入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方式,在政府宏观决策中也得到重要应用。随着国民经济
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技术将会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地理信
息系统软件对国家建设、信息安全和国防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相比,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约从五年前开始"数字家庭"、"数
字社区"和"数字城市"的综合建设实验,但就世界范围看,以数字城市为长远目标面向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中国,有关的研究亦刚刚起步。目前,赖
明部长就正在参与"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在赖明看来,如果说中国软件业有机会跨阶段地与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与互联网
相关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那么"数字城市"将是这种竞争的具体体现之一。他认为中国"有
可能在这场信息技术跨世纪的较量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在数字城市的发展上赢得胜利,打破
发达国家的垄断,走出民族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路。"
  其信心的根据是,已经建成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公用数字网、教育和科研网
、中国联通公用数据网等国家公用数据通讯平台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公共通信网络平
台;而成熟的操作系统软件、多种数据库软件产品以及优秀的 GIS支撑软件,则提供了可靠
的软件技术保障;许多科研院校甚至企业都有较强的系统开发建设能力和丰富的产业化推进
经验,亦成为基础保障之一。
  在实践中,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包括北京、深圳、海口、广州等的不少中国城市,其实
已在城市规划中应用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UPMIS)。进入九十年代,随着GIS、MIS
(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更多的城市开始将计算机应用到
了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中。
  数字化本身的意义不仅是体现于一种技术,重要的是向人类展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对
中国来说,数字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工程的终极目标。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bbs@162.105.42.19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