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kydiamond (细雨疏桐), 信区: Healthylife
标  题: 寄生虫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Dec 27 08:52:17 2005) , 站内信件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
所,这种生活关系称寄生(parasitism)。
  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例如,病毒、立
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永久或长期或暂时地寄生于植物、动物和人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取营
养,赖以生存,并损害对方。
  这类过寄生生活的生物统称为寄生物;而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
原生生物则称寄生虫。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寄生虫长期适
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
,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镪,依赖性愈大。寄生虫只
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host spec
ificity),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如跳蚤身体左右侧扁平,以便行走于
皮毛之间;寄生于肠道的蠕虫多为长形,以适应窄长的肠腔。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
历史漫长的肠内绦虫,依靠其体壁吸收营养,其消化器官已退化无遗。某些器官发达,如体
内寄生线虫的生殖器官极为发达,几乎占原体腔全部,如雌蛔虫的卵巢和子宫的长度为体长
的15~20倍,以增强产卵能力;有的吸血节肢动物,其消化道长度大为增加,以利大量吸血
,如软蜱饱吸一次血可耐饥数年之久。新器官的产生,如吸虫和绦虫,由于定居和附着需要
,演化产生了吸盘为固着器官。
  肠道寄生蛔虫,其体壁和原体腔液内存在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物质,在虫
体角皮内的这些酶抑制物,能保护虫体免受宿主小肠内蛋白酶的作用。许多消化道内的寄生
虫能在低氧环境中以酵解的方式获取能量。雌蛔虫日产卵约24万个;牛带绦虫日产卵约72万
;日本血吸虫每个虫卵孵出毛蚴进入螺体内,经无性的蚴体增殖可产生数万条尾蚴;单细胞
原虫的增殖能为更大,表明寄生虫繁殖能力增强,是保持虫种生存,对自然选择适应性的表
现。

  医学原虫:原虫||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
  医学蠕虫:蠕虫||吸虫||绦虫||线虫||猪巨吻棘头虫
  医学节肢动物:节肢动物



  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自然界中,随着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更形复杂。凡是两种生物
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统称共生(symbiosis)。在共生现象中根据两种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可
粗略地发为共栖、互利共生、寄生等。
  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
受害,称为共栖。例如,䲟鱼(Echeneis naucrates)用其背鳍演化成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鱼
类的体表被带到各处,觅食时暂时离开。这对䲟鱼有利,对大鱼无利也无害。
  2.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
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例如,牛、马胃内有以植物纤维为食物的纤毛虫定居,纤毛虫能分泌
消化酶类,以分解植物纤维,获得营养物质,有利于牛、马消化植物,其自身的迅速繁殖和
死亡可为牛、马提供蛋白质;而牛、马的胃为纤维虫提供了生存、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
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活关系称寄生。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
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例如,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永久或长期或暂时地
寄生于植物、动物和人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并损害对方,这类过寄生生活
的生物统称为寄生物;而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寄生虫

  二、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寄生生活使寄
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
  (一)对环境适应性的改变
  在演化过程中,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
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
能力愈镪,依赖性愈大。因此与共栖和互利共生相比,寄生虫更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因而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hos
t specificity),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
  (二)形态结构的改变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如跳蚤身体左右侧扁平,以便行走于
皮毛之间;寄生于肠道的蠕虫多为长形,以适应窄长的肠腔。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
历史漫长的肠内绦虫,依靠其体壁吸收营养,其消化器官已退化无遗。某些器官发达,如体
内寄生线虫的生殖器官极为发达,几乎占原体腔全部,如雌蛔虫的卵巢和子宫的长度为体长
的15~20倍,以增强产卵能力;有的吸血节肢动物,其消化道长度大为增加,以利大量吸血
,如软蜱饱吸一次血可耐饥数年之久。新器官的产生,如吸虫和绦虫,由于定居和附着需要
,演化产生了吸盘为固着器官。
  (三)生理功能的改变
  肠道寄生蛔虫,其体壁和原体腔液内存在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物质,在虫
体角皮内的这些酶抑制物,能保护虫体免受宿主小肠内蛋白酶的作用。许多消化道内的寄生
虫能在低氧环境中以酵解的方式获取能量。雌蛔虫日产卵约24万个;牛带绦虫日产卵约72万
;日本血吸虫每个虫卵孵出毛蚴进入螺体内,经无性的蚴体增殖可产生数万条尾蚴;单细胞
原虫的增殖能为更大,表明寄生虫繁殖能力增强,是保持虫种生存,对自然选择适应性的表
现。
  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三、寄生虫的分类四、寄生虫的
营养与代谢
  一、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
  寄生虫的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寄
生虫的种类繁多,生活史有多种多样,繁简不一,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直接型 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
人。如人体肠道寄生的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
  2. 间接型 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
人。如丝虫、旋毛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猪带绦虫等。
  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
生物源性蠕虫。
  有些寄生虫生活史中仅有无性生殖。如阿米巴、阴道毛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利什曼
原虫等。有些寄生虫仅有有性生殖、如蛔虫、蛲虫、丝虫等。有些寄生虫 有以上两种生殖
方式才完成一代的发育,即无性生殖世代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altern
ation of generations),如疟原虫、弓形虫以及吸虫类。有的寄生虫生活史整个过程都营
寄生生活,如猪带绦虫、疟原虫。有的只有某些发育阶段营寄生生活,如钩虫。有的寄生虫
只需一个宿主,如蛔虫,蛲虫;有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宿主,如布氏姜片虫、卫氏并殖吸
虫。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除需要有适宜的宿主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寄生虫的整
个生活史过程实际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侵入宿主的方式和途径、在宿主体内移行或达到寄
生部位的途径、正常的寄生部位、离开宿主机体的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终宿主(及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的种类等等。因此,掌握寄生虫生活史的规律,是了解寄生虫的致病
性及寄生虫病的诊断、流行及防治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
  (一)寄生虫的类别
  根据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可将寄生虫分为:
  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生活史及各个阶段都营寄生生活,如丝虫;或
生活史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如钩虫,其幼虫在土壤中营自生生活,但发育至丝状蚴后
,必须侵入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才能继续发育至成虫。
  2.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既可营自生生活,又能营寄生生活,如粪类圆
线虫(成虫)既可寄生于宿主肠道内,也可以在土壤中营自生生活。
  3.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因偶然机会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
如某些蝇蛆进入人肠内而偶然寄生。
  4.体内寄(endoparasite)和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前者如寄生于肠道、组织内或
细胞内的蠕虫或原虫;后者如蚊、白蛉、蚤、虱、蜱等、吸血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多数饱食
后即离开。
  5.长期性寄生虫(permanent parasite)和暂时性寄生虫(temporary parasite)前
者如蛔虫,其成虫期必须过寄生生活;后者如蚊、蚤、蜱等吸血时暂时侵袭宿主。
  6.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
等,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力
增强。
  (二)宿主的类别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过程,有的只需要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以宿主。寄生虫不同发育
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包括有:
  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若
有两个以上中间宿主,可按寄生先后分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等,例如某些种类淡水螺和淡
水鱼分别是华支睾吸虫和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例如人是
血吸虫的终宿主。
  3.储蓄宿主(也称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
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
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例如,血吸虫成虫可寄生于人和牛,牛即为血吸虫的保虫宿
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或transport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
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后,才可继
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卫氏并殖吸虫的童虫,进入非正常宿
主野猪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可长期保持童虫状态,若犬吞食含有此童虫的野猪肉,则童
虫可在犬体内发育为成虫。野猪就是该虫的转续宿主。
  三、寄生虫的分类
  寄生虫分类的目的是认识虫种并反映各种寄生虫之间的亲缘关系,追溯各种寄生虫演化
的线索,比较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各个虫群和虫种,并了解寄生虫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动物分类系统,人体寄生虫分隶于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的无脊椎动物中的扁
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棘头动物门
(Phylum Acanthoce-phala)与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a),及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亚界(
Subkingdom Protozoa)中的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gophora)、顶复门(Api-complexa)和
纤毛门(Ciliophora)。寄生虫的学名按动物的命名,系用二名制名或亚种名之后者的姓与命
名年份(论文正式发表的年份)。学名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化的文字。例如,溶组织阿米巴(E
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welch,19
87)Schaudinn,1902],表示Schaudinn(1902)又确定此学名。
  四、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
  1.寄生虫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物质种类可因虫种及生活史各期的营养方式与来源而异
。体内寄生虫由于寄生在宿主的不同器官与组织,其营养物质有宿主的组织、细胞和非细胞
性物质,如血浆、淋巴、体液以及宿主消化道内未消化、半消化或已消化的物质。这些物质
由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脂肪与维生素组成。如果寄生虫有较发达的消化道,则在这里
含有来源于虫体和宿主的各种酶。这些酶有利于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且有助于寄生虫侵入组
织或在宿主体内移行。而绦虫缺消化道,其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皮层(tegument)。有
的原虫,如结肠小袋纤毛虫有胞口(cytostome)与胞咽(cytopharynx),阿米巴有伪足(pse
udopod),都可吞食营养物质,形成食物泡(food vacuole),因此原虫也可有体内的消化与吸
收。许多原虫未见有食物泡的形成,则可通过表膜吸收营养。营养物质的吸收,在寄生虫的
任何部位都是通过质膜进行的,质膜可看作是一种对溶质有选择性的“栅栏”。
  寄生虫对氧的吸收,是由氧溶解在皮层、消化道内壁或其他与氧接触的部位进入虫体。
在原虫主要经细胞膜;有的寄生虫还可借助某物质做载体,如血红蛋白、铁卟啉化合物等把
氧扩散到虫体的各部分。摄入寄生虫体内的氧用来对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许
多体内寄生虫的生活史的某时期处在低氧分压或甚至缺氧的环境中,在适应低氧分压环境条
件的能力上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如寄生虫体内氧运输效率的提高,通过各种形式更经济地利
用氧,克服氧供应不足造成的困难等。
  2.寄生虫的代谢寄生虫的代谢可简分为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能量的来源主要为糖。
糖代谢大概分为同乳酸酵解(homolactic fermentation)和固定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fixation)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血液儿组织寄生虫,后者见于肠道寄生虫。寄生虫在无氧糖
酵解过程不断产生能量,它的典型终产物是乳酸。但许多寄生虫,在得不到糖类营养物质时
可能从蛋白质代谢获得能量。
  体内寄生原虫的快速繁殖及蠕虫产卵或幼虫需要大量蛋白质,其合成代谢是旺盛的。合
成蛋白质所需要氨基酸来自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或游离氨基;至于核酸的碱基,则依靠源性
嘌呤,自身合成嘧啶,如血液中原虫和线虫。脂类主要来源于寄生环境,自身可能合成一部
分,如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可依靠粮酵解而自身合成磷脂。已知线虫能氧化
贮存在其肠细胞内的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
  关于寄生虫代谢的研究系在体外实验环境中进行,与其寄生环境有很大差别。但是,从
现有资料分析,寄生虫代谢的遗传性还保留有其先前自生生活时期的某些特点。在实际应用
中,研究寄生虫代谢有助于抗虫药物的研究及其抗虫机制的分析。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在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寄生虫进入宿主,对宿
主产生不同的损害;同时宿主对寄生虫的反应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设法把它清除。其结
果在寄生虫可能导致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在宿主可能出现病理变化。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
互影响,常常是综合地作用于对方,经过长期演化的过程,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某些特性被保存下来,并反映在双方的种群遗传物质上。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这不仅见于原虫,蠕虫
的成虫,而且也见于移行中的幼虫,他们对宿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夺取营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寄生的虫数愈多,被
夺取的营养也就愈多。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二)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官可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有些寄生虫尤其个
体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例如蛔虫多时可扭曲成团引起肠梗阻。棘球
蚴寄生在肝内,起初没有明显症状,以后逐渐长大压迫肝组织及腹腔内其它器官,发生明显
的压迫症状。另外,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造成严重的损害,如蛔虫幼虫在肺内移行时穿破
肺泡壁毛细血管,可引起出血。
  (三)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这是寄生虫危害宿
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粘膜和肝时,分泌溶组织酶,溶解
组织、细胞,引起宿主肠壁溃疡和肝脓肿;阔节裂头绦虫的分泌排泄物可能影响宿主的造血
功能而引起贫血。另外,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又都具有抗原性,可使宿主
致敏,引起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如血吸虫卵内毛蚴分泌物引起周围组织发生免疫病理变化
-虫卵肉芽肿,这是血吸虫病最基本的病变,也是主要致病因素.又如疟原虫的抗原物质与
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在补体参与下,引起肾小球肾炎
.以及刺球蚴囊壁破裂,囊液进入腹腔,可以引起宿主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及其产物对宿主均为异物,能引起一系列反应,也就是宿主的防御功能,它的主
要表现就是免疫。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寄生虫的反应,其中有些
是防御性反应。例如宿主的胃酸可杀灭某些进入胃内的寄生虫。有的反应表现为将组织内的
虫体局限、包围以至消灭。免疫反应是宿主对寄生虫作用的主要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
特异性免疫。
  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可归为三类:①宿主清除了体内寄生虫,并可
防御再感染;②宿主清除了大部分或者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具有相对的抵抗力
。这样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寄生关系,见于大多数寄生虫感染或带虫者;③
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或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引起寄生虫病,
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以死亡。
  总之,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是异常复杂,任何一个因素既不能看做是孤立的,也不宜过
分强调,了解寄生关系的实质以及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影响是认识寄生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
基础,是寄生虫病防治的根据。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
。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
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
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
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
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
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
的一种寄生虫病。据估计约有21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每年有1亿临床病例,约有100万
--200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有3亿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疟措施的非保护区,非洲大部
分地区为非保护区。为此,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
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
人受感染的威胁。蚊虫传播的淋巴丝虫病,有2.5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丝虫病是全球性的
,居住在受威胁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热带
国家尤为严重。蚋传播的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病人,广
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严重地区失明的患者达15%。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约有40万人,该病在东非正在扩散。锥

病,其中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胁的人数约4500万;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在南
美受染人数至少达1000万人。此外,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intestinal protozoal and hel
minthic infections)也在威胁人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
毛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还有一些地方性肠道蠕虫病,如猪带绦虫、
牛带绦虫等。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为12.83亿、8
.7亿、7.16亿和3.60亿。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
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
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
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
”、“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
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如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人数估计美
国有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
许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
一些本来不被重视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隐孢子病(cryptosporidia
sis)、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iasis)等与艾滋病有关的原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包
括日本、荷兰、英国、法国与美国等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当前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已经出现恶性疟抗药株,媒介昆虫抗药性的复
杂问题。因此,随着寄生虫病的化学防治及媒介昆虫化学的防制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人
类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将许多本来和人类没有关系或极少接触的寄生虫从自然界带到
居民区而进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本来在别国危害性很大
的寄生虫病或媒介节肢动物可输入本国,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流行;现代工农业建设造成的
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近代一些医疗措
施、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异常增殖和致
病力增强,这些寄生虫正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
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
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
、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
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
时感染2.3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
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
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目前,由于
市场开放、家畜和肉类、鱼类等商品供应渠道增加,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
食、半生食的人数增加,使一些经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区有不
断扩大趋势,如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化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各有20余个省、市、区。由
于对外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寄生虫和媒介节肢动物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
新的威胁。总之,我国寄生虫种类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众,居世界各国之前列
。面临严峻的事实,表明寄生虫病不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实现世界卫
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
我很平凡,只能过平淡的生活,只会回家喝白开水,但我快乐.
其实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不过是想好好地爱上一个人,
给他安稳平静的生活,手牵着手,一起去买菜,
然后,做几道他喜欢的菜给他吃,
我只需要一张桌子,半臂的距离,
恩爱就在碗里。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8.18.73.25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