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ightmare (我病了...怎么办呀?!!!!!5555555555), 信区: Film
标  题: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___杨德昌的城市独语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19 10:27:30 2001), 转信


来源:网易影视论坛    作者:黄小邪   2001-03-05 14:29:37

    台湾有部小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作者吴淡如。不知道小说和电影哪个
更早,但都是由当年一桩真实事件生发出来则确定无疑。60年代初,杨德昌就学的
学校夜间部初二一个男生因女友移情,在牯岭街杀死了女孩,震惊当时社会,也给
杨德昌留下深刻印象。那时他14岁。 若干年后,他根据这一事件拍出的电影《牯
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再次震惊台湾并世界影坛。

  杨德昌,广东梅县人。1969年毕业于台北交大控制工程系(与香港导演王家卫
一样的理工科出身)。1972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电脑硕士学位,又去南加
州大学电影研究所学习一年。与李安一样饱受东西方肥沃文化的喂养,影片中有“
色彩强烈的欧化包装”,从理念、立意到场面调度拍摄手法,都有欧洲艺术片的痕
迹。与李安关注的东西方文化交界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他的关注视界一直是他
的故乡台北,这个与香港一样有无根的无依感的现代都市,它的痛苦和哀伤,它的
欢笑和狂喜,它的衰老与新生。 人们说杨德昌是“低产优质”的,从《海滩的一
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想起了你》、《独立时代》、《牯岭街少
年杀人事件》、《麻将》,直到最近得了戛纳电影节大奖的《一一》,作品并非琳
琅满目,却是每部都琮然有声。

   杨德昌电影生涯的起步,当从8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开始,代表人物就是
侯孝贤和杨德昌这些年轻导演。20年过去了,“台湾新电影”在台湾与国际影坛都
有深远影响和意义,是台湾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导演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的小
人物,以个人经验把握几十年的台湾现代史,他们的电影叙事偶尔有些非情节化,
大量使用长镜头(侯孝贤尤为突出)和深焦镜头……探索中摸索成败,逐渐形成各
自鲜明风格和关注点。

  杨德昌将欧洲艺术电影的某些技巧化入对本土问题的现实关注之中,走了一条
与侯孝贤乡土风格大相径庭的现代气息十足的路。“城市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环境和
文明形态,包含着一整套话语意识形态体系。”(应雄语)杨德昌的影片中有着与
城市各个因素相关的东西,在人们看来,大致包括“西方”,“现代”,“反省”
,“自觉的蒙太奇思维”,“一定前卫性的电影作者”等词语。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的第六部作品,承袭了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
一贯关注和对复杂叙事技巧的特殊喜好,影片结构繁复,叙事方式曲折,人物众多
,光编织、理顺各种线头就很需功力。那么多帮派,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生如浮
萍的小明周旋于几个男孩子之间,小四不觉间无法保持平静心态而卷入争斗,一步
步偏离轨道,最后造成悲剧结局。笔调愈发凝重舒展,质朴沉静,冷静旁观却不漠
然。他无法无动于衷,这与小猫王的《阳光灿烂的夏日》一样,是唱给他同龄人、
他少年时代的一曲挽歌。我们后来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找到了相似的感
觉。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完全不同于侯孝贤《悲情城市》的方式,以“锐利
的现代感”呈现给台湾影坛一部史诗式的大气魄作品。杨德昌的思维方式偏于理性
分析,他从容不迫地讲述着故事的背景,剖析着“台湾社会的一个横断面”。60年
代初,对台湾两代“外省人”来说是灰暗绝望的年代,台湾在政治高压下动荡着,
充满危机。如果说台湾本土人孤单无依,逃过去的“外省人”则心里更加失落,无
所归依。来自大陆的小四的父辈受到迫害、审查,母亲被免教职。家庭遭遇挫折的
小四在学校也没有被公正对待,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少年恋情的失败让他心境无法
平和,终于走向无法挽回的错处。

  当年随军逃到台湾的家眷们形成小村落,被称为“眷村”。台湾作家朱天文和
白先勇的小说中多次提到“眷村”。“眷村”人们的生活有些空虚绝望,“眷村帮
”和那个时代多数男孩子们一样,好勇斗狠,争风吃醋。出身低寒的少女小明如菟
丝子依附于几个男孩子之间以期获得保护。此时小四的力量不是足够强大,所以她
拒绝他。少年世界里过早卷入成人世界的丑陋,小四以极端的方式完成对纯美少年
时代的献祭。也留给观者太多思索和叹息。

  用杨德昌自己的话来说,“‘新电影’影片毫无疑义有助于人们正视我们的根
,我们的政治,我们与大陆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九十年代以来,从《牯岭街少
年杀人事件》到《麻将》和《一一》,他用影像记录着城市的沧桑、人们生活和心
灵流动的苦闷困惑。“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用电影来替台北市画肖像。我要探寻
台北这些年来发生变化的方式,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台北市民的。”杨德昌如
是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叙述手法严峻而含蓄,电影语言丰富深邃,有复杂
的结构和开放式结局,对时空跳跃的衔接流畅统一,看似平和的结构和影像上有一
种心理分析的色彩和表现强度。剧情进展缓慢,后半部分稍嫌拖沓,但气氛营造细
致沉着,在不置一辞的“低调”叙事中适当出现情感高潮,比如小四在校园里向小
明表白,背景是喧嚣的音乐,他讲到关键时刻忽然所有声音都停滞,一下子寂静下
来,他的表白听起来声音大得惊人。而各个帮派之间的恩怨纷争则让平缓的节奏中
融入紧张场面。 杨德昌以熟练巧妙、似散实密的技法,把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社
会和家庭背景的少年串联在影片中,纵横交错而达到内容和结构上的平衡。影片疏
离而压抑,深入都市文化心态的内核,与之前几部影片相比更加老辣成熟。杨德昌
认为每部影片都要拍出新鲜感,只有不断地给观众看到新的东西,才能维持观众看
电影的兴趣。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调基本是沉郁内敛的,明暗对比强烈,讲究造型
感,而且充分利用人们在城市的生存环境,采用了“框架性构图”割裂空间,房间
、墙、门、窗、框、帷幕、帘、桌子……这些框架性的空间造型形式,让观众看到
影片中人们被压抑和欲突破而不得的焦虑。 杨德昌一直是个性的,以个人化书写
表达着自己的思考和忧虑。在《海滩的一天》中,杨德昌采用“多重意识流”的叙
事手法,表明生活安适并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永恒。《青梅竹马》被英国著
名影评人汤尼雷恩赞为1985年全世界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恐怖分子》的三个结尾
宣布对传统故事讲述系统的怀疑和悖离。《独立时代》以一群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
向往和处境展现这不安的时代和都市,获得第31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导演、主角
、摄影等12项提名。而《麻将》以四个年轻人的迷惘展示了台北在东西方文化夹缝
里挣扎的痛楚。

  本雅明说,波德莱尔“每天从都市的人流中测量他失败的深度”。杨德昌则用
自己的作品,在都市的人流中测量自己解读台北这个都市的深度。他乐此不疲,他
通过影片进行自我观照,通过电影来扩张生命,克服自我对死亡的恐惧,消解城市
这个庞然大物的神秘感和人们面对它的无力感。 如果说他在用毕生精力做“以从
事件和日常生活景象中抽离出来的画面为元素项,以从杨德昌的视角出发的蒙太奇
思维为语法,连缀、组接、拼贴而成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论文”,那么《牯岭
街少年杀人事件》这篇论文,立意、论述都是很深刻缜密的。
--
            我以前听人说过如果刀快的话,
            血从伤口喷出来的时候像风声一样,
            很好听,
            想不到第一次听到的是我自己流出来的血。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6.3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