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oolR (师兄师姐好走), 信区: Film
标  题: 中国往事——关于电影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26 11:29:14 2001), 转信

    中国实在是个很戏剧性的国家,包括发生的灾难也很值得玩味,带足了黑色幽
默的味道。我可以肯定,如果儒家传统的影响不是那么根深蒂固的话,《百年孤独
》就不会出现在哥伦比亚,而是在中国。远的不提,近的就是这文化大革命,这出
巨大的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悲喜剧就很有说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批伤痕
文艺还不能完全立体地反映这场变动给人带来的东西,同学术界一样,文艺界对文
革的重新认识也是这几年才开始的。

    近年来有关文革的作品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不断在影视圈出现。有一定影响的
有:《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来来往往》以及最近的《梦开始的地方》
。而此外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加入了一些文革时的细节,这在冯小刚的几部贺岁片
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主人公动不动“向毛主席保证”或引用《列宁在一九一八》等
苏联影片中的台词。这当中,《活着》、《来来往往》对文革的态度是反省或批判
的,冯的影片关于文革中的细节是一种亲切地怀旧式的调侃,《阳光灿烂的日子》
和《梦开始的地方》就已将关于文革的内容转化为审美对象了。

    往事在人们心中总是不断变化的,其现实价值不断消失,而越来越成为纯粹的
审美对象,(这里所说的审美未必是美好,有时只是唤起一种共同关切或心灵震动
)一般说来,这种转变是由时间完成,但在这样一个日益趋向于无价值无中心的“
后现代社会”,对意义的消解更成为各种艺术投机份子争先恐后标榜的行为。包括
文革这样在许多人心中最最惨痛的经历也难以幸免。前段时间美术界的政治波普就
是一种人为恶劣的消解。与此不同的是,这些年随处可见的小车司机车内的领袖像
则是时代完成的意义消解,包括冯小刚的影片中的文革因素的运用也是时代完成的
意义消解,因为他的影片对象是大众,这一转变是大众完成的。由此可见,意义的
转化或消失已成为一种大背景,在此基础上,换个角度看待几十年前的旧事,发现
一些新意义,而不是简单地消解和忘却,是十分自然的,至少不应该说是丧失良心
什么的。但这里必须说清楚:本文所讨论的转化为审美对象的并非文革这一事件,
而是文革所带来的那一段独特的日子,独特的生活环境,准确的说是“文革情境”




    第一个完成文革意义转化的是王朔,许多人对他的批判是不全面的,只看到了
他玩世不恭的一面,而忘了他隐藏其下真正重视的一面。这真诚的一面在少数几篇
作品中有所体现,其中有《动物凶猛》。在这部作品中,王朔完成了将文革向审美
对象的转变,但真正将这一浪潮先起来的还是姜文,他为他的导演处女作起了个带
有一丝反讽意味的题目——《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极好得表现了一种荒诞
的真诚和一种真诚造成的荒诞,以及一种被人群、被自我、被时代抛弃的忧伤失落
。如果说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陈果的《香港制造》成功在其批判现
实主义的社会意义的话,那么《阳》则成功在其导演个人体验极强的手法所带来的
一种来自观众的共同关切。影片拍得十分自我,从开始就流露出了导演强烈的个人
技艺和感情,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高大亲切的主席像下兴奋的人群,背景音乐是
首热烈激昂的文革歌曲,最后的高音结束于轰鸣上天的飞机的镜头。给人感觉那是
一个多么热情真诚的年代呵!而电视剧《来来往往》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濮存昕和
吕丽萍站在深夜中矗立的主席像下,暗示了两人在特殊年代的荒谬结合。在此一眼
可以看出前者将文革情境作为了一种感人亲切的因素,以审美眼光对代之,后者则
完全相反了。话说回来,《阳》这部电影是唯美的,因为这毕竟是青春岁月,在《
乡村骑士》的背景音乐中,一切都是那么抒情。顾长卫的摄影和优美的音乐成功的
将文革背景暂时淡化了。观众想到的都是各自的青年时代,成功地引起了共鸣。

    影片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于人物的内心刻划,有几处的细节描写就十分成功的。
在马晓军一干人去为羊搞复仇的一场戏中背景音乐用的是援越抗美的广播和《国际
歌》,这就很好地暗示了马晓军等人从小所受的熏陶和“替代满足”的心理:在都
想成为战斗英雄但却又不可能时,力比多就发泄到了打架中,于是打架时一个个都
成为了战斗英雄,而对方自然就是美国鬼子了。影片最令我佩服的是后半部,打破
了一般的叙事规则,进入一种类似于意识流的复调中,先将浅意识中的愿望展现出
来,让人以为是事实,而后再用真实的事实来打破,很好的体现了意愿在现实前的
无力和无奈:马晓军与刘忆苦在“老莫”为了米兰而发生冲突,在即将达到高潮时
画外音插入,声音看似豁达却无可奈何,原来这一切全没有发生。回溯开端,甚至
马晓军与米兰的关系都受到了质疑,马晓军和米兰也许从未熟稔过,这里,马晓军
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话说回来,那天真正发生的事只是几个好友上“老莫”搓了一
顿,内心的无奈暂时掩盖了——但还是没彻底掩盖住——紧接着的就是大雨滂沱的
夜晚马晓军哭着找米兰。这是王朔最拿手的戏,在看似麻木超脱中不经意地流露出
深深的伤痛,小说这里没这样写,电影的改编可以说是成功的。在少数版本的影片
中还有这样一段(以下节选自完成台本):

                       五十四, 小树林      日,外

近         马晓军看着远处。

全摇       树林旁的土路。(摇)。

全推移     草地。

近推移     草地(推移)马晓军躺在地上。

           画外马晓军:“谁呀!你是?别往这儿跳!”

           画外米兰:“马猴同志!我正在找你,怎么不说话,

               哎?情况这么紧急。”

近仰       米兰手指画外:“……你怎么能在这儿睡觉呢?”

近         马晓军躺在地上:“是你?”

           画外米兰:“是我,快起来。”

           马晓军:“是。”做起来

           米兰:“卧倒!”扑向画外。

近         米兰将马晓军扑倒。

近         米兰压在马晓军身上。

近         米兰:“有敌人。”

           马晓军:“什么?”

           米兰:“你看那儿!”

中跟全     自行车轱辘(摇根)四个德国兵在骑车转圈。

           画外马晓军:“你是米兰吧。”

           画外米兰:“请叫我米兰同志。”

中         一棵枯树杈,换了装的米兰(村姑打扮)压在马晓军

               身上。

           马晓军:“我的自行车呢?米兰同志?”

           米兰:“我已将他安全转移了,看!在那儿”

全         两辆破自行车挂在树上。

          (像一张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油画)

中仰       四个德国鬼子骑车停下。

           鬼子甲:“停!同志们!同志们!咱们两眼一抹黑,

               要特别地小心,打枪的也不要,悄悄地进城,开路”

中         马晓军:“他们怎么也叫同志。”

           米兰:“他们是为了欺骗群众!”

           马晓军:“哎,不对!”

全跟中     四个德国鬼子骑车划过。

           马晓军画外音:“……他们骑的是我的自行车。”

           米兰画外音:“马猴同志,不要胡说,你的自行车挂

               在树上哪!那是我们特制的自行车雷!”

中         枯树杈后米兰,马晓军。

           米兰将白毛巾递给马晓军:“这根绳子给你拿着,等会儿

               战斗打斗打响了,你就拉,现在是考验你的时候。”

全移       枯树背后,马晓军身背米兰。

           马晓军:“请组织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中         米兰手端冲锋枪:“侵略者!让你们常常人民的子弹!”

中         马晓军拉雷拉出一条毛巾:“我操”。

近         米兰射击。

全         马晓军拉雷拉出一个车轱辘。

全         四个鬼子逃跑。

           米兰射击回头对马晓军:“马晓军,快!”

全         马晓军奋力将车轱辘扔出。

全         四个鬼子逃跑,车轱辘扔进画爆炸。

全         炸点。

全跟摇     沙堆后炸起,一辆军用车驶来。

全         车停,马晓军从车门后下来。抡镐刨地。

全         换了装的米兰刘忆苦(身着苏俄军大衣)。

           米兰对马晓军:“保尔”

中         马晓军:“冬尼娅,你怎么和刘忆苦这种人在一起。”

全         刘忆苦:“这不是马猴吗?穿这身衣服我就认不出你啦?”

           画外马晓军:“米兰,我真痛心,你竟然成了资产阶级的

               人了。”

中         马晓军将镐扔到车上。

全跟       米兰追车:“带上我!带上我!带上我!”

全         炸点。

中         马晓军开车门:“啊!是游击队!”

全移       米兰手举爆破筒跳出画。

全         车炸。

           刘忆苦等哥儿几个身穿伪军服,头戴钢盔,手端步枪冲下

               山坡。

近         米兰射击。

全         哥儿几个倒地。

中         米兰举起手枪射击。

全         (资料)女特务刺杀列宁。

中         米兰将枪扔掉跑出画。

全         哥儿几个举枪射击。

中         哥儿几个射击。

中         米兰倒地(列宁扮相)。

中         马晓军:“米兰!”跑出画。

大全       马父摘下头巾,米兰从马父身后闪出。

           马父:“我临行前是咋跟你说的,米兰,走。”

近         马晓军躺倒在地上大哭。

近         马晓军大哭一只手入画摸着他的脸。

近         米兰看着画外的马晓军。

近         马晓军睁开眼:“唉呀,米兰,我梦见你死了。”

近         米兰大笑。

近         马晓军看着画外的米兰。

近         米兰:“你还真惦记着我。”

近         马晓军摸到米兰的手:“唉呀,对不起我肚子特别疼,我

               得找个地儿。”

全跟进     马晓军跑着找地儿撒尿。

           马晓军:“你别跟着我,怎么这么流氓啊!”

           米兰摇铃:“啊,哈!”

           马晓军:“哎哟。”

           米兰:“啊,哈!”

           马晓军:“我求求你了,哎哟!你怎么这么流氓!”

           米兰:“孩子,起来吧!你没病吧!”

           画外一老头声:“孩子,快起来吧!你没病吧!”

近         老头:“孩子快起来吧!”

中         老头(背):“你没有病吧”

           马晓军(正):“米兰呢?”

近         老头:“唉呀,你是睡糊涂了,这儿一直是咱们爷俩个,

               哪儿还有什么兰儿啊!”



*(我所看的首映式中有这一段,而后再看的一遍和所买的影碟中均没有此段,我
的几个朋友也没看过这段)



    这一段梦境是非常显才气的段落,这里的梦境的意识流将马晓军内心中的时代
烙印、价值观、对米兰的欲望、对刘忆苦的妒忌、对父亲的畏惧等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来,对性幻想的描写智慧不留痕迹又十分到位。就在做梦这场戏之前,是马晓军
骑车带米兰去郊区上班,金黄的林荫道和麦田,大路笔直,只有这两人,此时的一
段旁白说明了一切:“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风的抚摸使我一阵阵地起着
鸡皮疙瘩,周身发麻,我还记得有股烧荒草的味道特别好闻,可是大夏天哪来的荒
草呢?但不论是怎样,记忆中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总是伴随那么一股烧荒草味。”这
又是一次记忆的偏差,这一次的通感与《追忆似水年华》相似,加上美丽的风景及
抒情的音乐,使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瞬间的永不再来而又难以忘怀的印象派式的记忆
。这和上文的那一次记忆的偏差加强了影片作为往事追忆的悲剧性。



    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自己所愿意相信的东西。作为对往事的回忆,更会
因为时间的冲刷使得事情的本来面目模糊起来,最终我们不能确定我们经历了什么
,也许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因此一切的美好或许都是不存在的。正如影片中所表
现的:两次记忆的偏差使得这个以回忆为主体的故事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而对人
的记忆产生质疑。此时,观众也会同时对自身的体验做出检验:是否我的记忆也是
虚假的?在一步一步的追问下,也许会发现,我们同影片的主人公一样,在深究事
情的本真状态时,发现自己的美好记忆都是虚假的,是自己编出的自欺的美好幻想
。在希望与美好在现世中不断破碎时,回忆与美好在人心中也受到动摇。我们先成
了一群没有希望的人,继而又成了一群没有回忆的人。影片对传统叙事的解构不仅
增加了影片本身的美感,并且将观众也带入对主题,继而对自身的思考。事实未必
如此悲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事情今过思维或语言的过滤,便已不可能是其现象
学上原本的存在了,而是具有意向性,我们不能肯定感动我们的事事件本身抑或是
被语言所表述过的事件。(在这层意义上说,语言就是艺术)但无论如何,往事在
人心中总是美好的(因为它已不具现实意义),我们追忆往事,不必过分在乎其真
实面目,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记得,而只是在怀旧。


--
如果相识是一种缘分,
那分手是不是也是注定的呢?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
发生的自然又简单
可是却又不尽然......
                                ——  心  动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15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