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atther (分水断浪), 信区: Film
标  题: 猜火车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Nov 28 20:18:18 2001), 转信


《迷幻列车》
1996年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出品
导演:丹尼·博伊尔
主演:伊万·麦格雷戈尔(饰马克·伦顿) 尤恩·布雷姆纳(饰斯普德)
   约翰尼·李·米勒(饰“病小子”) 凯文·麦凯迪(饰汤米)
   罗伯特·卡莱尔(饰贝比) 凯莉·麦克唐纳(饰黛安)
荣获第四十九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
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
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
……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
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
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
,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马克和他的一帮狐朋狗友选择了海洛因,他们在最肮脏的角落里过着最堕落的
生活,吸毒、酗酒、抢劫、性交……这就是《猜火车》表象贯穿的情节,也是几年
来它一直倍受争议的原因所在,你要么为它如痴如醉,要么对它切齿痛恨,很少有
中间派存在。影片明显地运用了反传统拍摄手法来突出其叛逆精神,很极端地提出
了年轻人如何选择生活的问题,被评为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
那眩目的镜头和娄·瑞德、伊基·鲍普的摇滚乐不啻为一剂迷幻药,我们眼直勾勾
盯着屏幕,身临其境,当马克的针头扎入皮下组织,我们以为那白色的化学物质是
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当一伙人抢劫后在路上狂奔,我们觉得是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
跳动。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可称得上是一部精致而出人意表的浓缩短片:

  镜头一:马克戒毒
  在《卡门幻想曲》第二乐章的伴奏下,马克把自己关在一间大门钉死的房间里
,四壁空空,一副超现实主义的劲头。早已准备好的番茄汤、香草冰淇淋、色情杂
志……显示出他已是个戒毒老手,而大提琴轻佻、戏的滑音则暗示着一场闹剧的开
始。熬过戒毒带来的便秘痛苦,他闯入全苏格兰最衰的厕所,鸦片丸不慎掉进便池
,他一头扎入其中找寻,里面竟有如海洋般别有洞天。这样的场景恐怕只有库斯图
里卡才能超越。

  镜头二:双面黛安
  马克在酒吧里急欲释放他久被海洛因抑制的性欲,一眼看中了性感迷人的女郎
黛安。两人在黛安处激情勃发。然而第二天清晨醒来,马克才发现与自己共进早餐
的不是黛安所说的室友,却是她的父母。这时身后的房门打开,他转过身去,看见
了与昨夜迥然不同的黛安,面前的是个身着校服、甜甜笑着的十六岁清纯少女。相
信第一次看到此处的观众心中的惊骇不会比我们的马克少。

  镜头三:吸毒过量
  Lou Reed冰冷而忧郁的“Perfect Day”里,昏迷的马克被拉进了医院,躺在
床上他不断被可怕的幻觉侵扰。一会儿是黛安顽皮地唱着歌,一会儿是斯普德戴着
手铐脚镣坐在监狱的铁门上。房顶上死去的婴儿爬着向他逼近,床榻上有严重暴力
倾向的贝比钻进了他的被窝。马克在一个接一个的梦魇中挣扎,发出恐怖的叫喊。


  如果这只是一部一味渲染青年堕落的影片,也就该看完扔进垃圾箱算了,但是
并没有那么简单。每一次看,我都被一种沉重的哀伤抓住,在这些年轻人放浪形骸
的背后,我听到他们在痛苦地挣扎和绝望地叫喊。以马克为代表的青年并非因浑噩
而误入歧途,他们应该算是自觉的吸毒者,以此来回避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令人厌
烦的问题。对青春的肆意挥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愤怒却无可奈何的发泄,不愿
重复父母那样刻板的生活轨迹,又找不到自己切实想往的道路,他们感到自己就像
苏格兰大地一样,被全世界遗弃。这可能是成长必经的心理过程,我们明明知道自
己早晚会和千万人一样过活,却怎么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差别仅在于我们没有勇
气像马克那样用青春做最后的反抗。

  最后马克背叛了朋友,也就是背叛了放荡的青年生活,选择了代表平庸而正常
的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这是否意味着导演对主流社会的最终妥协?他汇入了模糊
的人群之中,与没有面孔的人们融为一体、消失不见了,因为他破烂不堪的青春时
代已告一段落,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悲哀。


我对"猜火车"的一点点看法
来源:后窗看电影 作者:floyed 2000-12-01 10:54:01

  "猜火车"(Trainspotting)是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
,即兴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或彼此较量。一群
脱离正常轨道的年轻人漫无目的的生活正如开往未知地点的火车。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那段著名的台词和音乐表明这是一部摇滚风格的电影。主角在不
停的逃跑过程中表示了自己脱离主流社会的原因:不愿意过那种别人设计好的缺乏
刺激的生活。一般来说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 有一大批远离主流的另类人物,这
种人物也有两种。一种是充满革命精神的Kurt Cobain式先锋人物,另外一种则成
为社会的垃圾监狱的常客。本片中的五位男子无疑是后者。

  这五个人的设计都很有典型意义。白头翁皮厚心黑惟利是图,天生该走黑道;
高个子酒鬼脑子里缺根筋,只是个不大有主见的混混;最后死去的悲剧人物义气第
一,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导致失恋从此一蹶不振;那个动不动拔刀子的老大则拥有做
流氓的天赋,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四位男配角的扮演者演的都很到位,感觉在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遭遇这四类人,不过最常见的一种人应该还是男主角马克
。他是五人中智商最高的一个,可以说很有思想。一方面沉迷于毒品带给他的快感
,一方面又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故事就在马克的自我斗争中逐渐展
开。

让他作出戒毒决定的出发点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海洛英逐渐冲淡着他的性欲,而
他羡慕那帮狐朋狗友的性能力。一次夜总会的狂欢后马克与黛安遭遇一夜激情,却
发现对方一直在父母面前假扮乖乖女。接着是无姓婴儿在无人照料下凄惨地死去,
马克未泯的良心再次成为戒毒的动因。道德上的自我谴责没有能够让他摆脱毒品,
为了毒资,他与酒鬼光天化日之下上街打劫,被警察逮住送进了戒毒所。国家机器
仍然未能帮助马克彻底解除毒瘾,这次他又倒在了海洛英脚下。被父母接回家之后
,死去的婴儿入狱的酒鬼不断在幻觉中刺激着马克,父母的亲情和黛安的爱情也在
一个很恰当的时间里同时出现,无巧不成书好友适时的死去更为马克敲响了警钟。
此时不见棺材不落泪的马克开始崩溃并及时逃离毒品的控制,乖乖地投身于主流社
会。正当马克享受着一台"big fuck television"时,老大找到他的新家销赃来了
。他摆脱了垃圾的生活但还没有摆脱那班垃圾朋友。

  马克最后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结尾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尽管他告
别毒品时的决心已经很大,甚至敢冒着旧瘾复发的危险以身试毒,但吸毒者要告别
过去的一切很艰难这也是一个事实。也许创作者只是为了表示一下他们对迷途知返
者的一种良好祝愿,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看过这部片子的吸毒者
应该都会有很强的戒毒欲望。尽管如此,这部片子对吸毒场面的细腻描写还是招致
了大量的批评,因为年轻人很可能会因此而尝试吸毒,主角最后一个太过圆满的结
局也容易让人起侥幸心理。但从电影创作者的角度来讲,场面的真实描写是为后面
主角精神崩溃做铺垫,似乎也无可厚非。

  这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电影,所以导演明智地选择了直线型的叙事方式。片
子中的迷幻摇滚乐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这批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这部片子有摇滚风格
主要是因为导演那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手法。为了表现马克戒毒多日见到毒品后的依
赖状态就让他游进苏格兰最脏的马桶,马克戒毒成功前婴儿在天花板上向他逼近的
那段更是堪称经典。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因为有新鲜手法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因为
有过于逼真的吸毒场面供人争议,该片在1996年刷新了英国电影的票房记录。这部
片子不过是英国第四频道投资的一部小成本制作,耗时仅49天。

  题外话:中国急需这样的小片子来证明新一代导演的才华并刺激萎缩已久的电
影市场。中国已经很久没有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了。拜托那些所谓的第六代不要
只顾着追名也要考虑考虑逐利啊,就不能先赚点钱顺便积累点票房号召力再拍艺术
片吗?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7.3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