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Rale (再不听话就把你飞了), 信区: Film
标  题: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灯与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an 14 19:33:23 2002), 转信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圣经·创世记》

    任何一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对于全片来说,都可能具有一种非凡的意义。电
影的精神分析学就把片头当作一个梦,而把影片接下来的展开视为一个释梦的过程
。那意味着:如果你没有看到片头,就将根本不知道影片在释一个什么样的梦。这
个说法体现了对片头的重视。

    我们来看这部影片的片头:

    一只手揿亮了白炽灯泡。
    叠,背景变成纯的、亮的红色,把灯泡的光淹没,灯泡消失,黄色的字幕--

      杨德昌电影 制作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与其说是一只手揿亮了白炽灯泡,不如说是灯泡亮了以后,我们看见一只手,
正离开悬在灯泡旁边的开关。
    此前应该是黑暗,什么都看不见。我们也不知道这是谁的手。
    我们只看到:光。
    对于电影来说,光就是银幕上的一切。但问题是光从何而来?

    在拍片现场,当然是灯光在起作用,或者日光(自然光)。对多数人工光源来
说,进入银幕的通常只有光,而没有灯。否则就穿帮了。
    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光,大都是有光源的。我们可以知道发光体是
什么,在哪个方位,灯经常入画,光必须要有理由。这些灯光,用一个术语,叫“
逻辑光源”。
    经典好莱坞作品(1930、40年代)多数是黑白电影,在摄影棚内摄制。黑白电
影的银幕造型完全依靠明暗,即光线。而黑白片的景深,我们说是依靠不同物体的
大小造成的,但要区别不同物体也是要依靠光线,所以,应该说是由光线造成的。
经典好莱坞影片的用光之复杂可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比如,在演员身后打一个光
使他的头发边缘发亮,形成一个轮廓,就能将他从背景中区分开来。为了使得演员
的眼睛更加闪亮,要专门打“瞳孔光”:灯光就打在演员的双眼,脸上的其他部分
是所谓的“艺术的”阴影。于是,演员不能移动半步,必须保持僵硬。不是为演员
而打灯,而是演员为灯光而演。这样,我们会发现,剧照往往比电影更漂亮,演员
个个光彩照人。这种光显然不是逻辑的,是一种阿曼卓斯称为“职业化”的“唯美
”追求所致,其实就是“行活儿”。
    彩色电影大约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普及起来。在相同的照度下,彩色电影要比
黑白电影的造型来得容易。因为,黑白片中的明暗层次已转换为彩色片中的色域,
色彩本身可以区分物体的轮廓,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光的强度和灯的数量的要求不那
么强烈了。更多的摄影指导和灯光师倾向于逻辑光源,这样一来,打光就被大大简
化了。以致于一些摄影指导认为,今天的摄影指导已经不知道怎么为黑白片适当地
打光,洗印厂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洗出以往黑白片中的黑、白、灰色的丰富和变化,
“它已是一项消失的艺术”。

    对于战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可能对光的处理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物资
匮乏,经济萧条,意大利的电影艺术家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拍片,很难想象,罗
塞里尼拍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时候,罗马城内还驻扎着纳粹士兵。实景、
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这一系列的处理方式上的应变带来的是艺术观念的更新,在
灯光上可谓极少主义。
    另外,由于胶片感光度的不断进步,对照度的需求也越来越低,很多早期电影
必须使用灯光的地方,可能在今天的影片中已经不是必须的。这些都有利于电影对
光的自由使用。

    但是,打光的简化并不一定是把画面变得难看了,不美了。这是一个风格问题
,也有审美时尚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要看某种处理是不是更利于表达作者的意图
,更能在作品的上下文关系中起到特定的作用。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逻辑光源和逻辑布光对于过度修饰的布光是一种矫正。


    我感兴趣的,是《牯岭街》中的手电筒和白炽灯泡。

    1、手电筒的第一束光
    手电筒的光圈里,一对男女正在拥吻。男的回头,是个士兵,骂道:“操你妈
的×,找死啊!”
    这是两个初中生通过手电筒看到的第一副情景。儿童不宜。
    他们在小公园跑着,照着,叫着:“打kiss,泡miss……”
    手电筒在这里其实是个道具。这个道具会发光,可以照亮一些空间,发现那里
的隐秘。在青春期的浑浊尴尬的岁月里,它可以是欲望的探照灯,摸索着成人世界
的图景。这是一个修辞的道具。

    2、手电筒的第二束光
    几个少年在猜测女人的内裤的颜色,并且还要打赌。
    在第一束光里,几个少年还仅仅是在看别人,即成年男子的行为。但是,在第
二束光里,他们已经成为行为的主动者。他们以一种成年人的行为来观看和触摸世
界。他们的准则将是第一束光中的那个男子:打kiss,泡miss……成人世界早已对
他们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但是,似乎没有成人去注意这影响。成人世界对于这
些少年的教育和约束,除了家长的望子成龙,就是学校的粗暴管束。在学校,无论
是训导处,还是普通教师的课堂,这帮少年人都面临着教育暴力,在权利话语中受
训。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呢?

    3、手电筒的第三束光
    在国校楼下,远景,几个眷村217(两幺拐)太保帮来的学生,刚要下楼。他
们停住脚步。一束手电筒的光照向他们,他们扭头就跑。这时,四儿的几个同学分
别从画左和画右飞奔入画,追打眷村少年。
    在这里,我们看到,暴力解决问题早已是少年们的家常便饭。手电筒的光圈里
,只有性与暴力。前者或许还有一些朦胧,但后者却是直接的、粗暴的、残忍的,
少年们的心中对异己帮派充满了仇恨。这种仇恨是非常可怕的,尤其对于缺少成年
人关怀的少年来说,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4、白炽灯泡是光明吗?
    当滑头将一块砖头劈向眷村217太保帮的小混子时,我们看到小四儿正逐个教
室里开灯、关灯、开灯、关灯。
    突然,在一个教室里,小四儿开灯的同时,发现一个女生跑了出去。
    小四儿回到家,仍然开灯、关灯、开灯、关灯。
    他的视力出现了问题。
    如果说,日间部代表了四儿这代人的光明前途的话,夜间部则可以视为目前的
四儿的恶劣环境,这环境中的白炽灯泡的光成了成人世界对少年的成长的关怀的象
征:惨淡苍白。
    在小四儿近视的视线里,能把这个女生看清楚吗?

    5、被打碎的白炽灯泡儿
    训导部主任在小四儿父亲面前来回踱步,秃而亮的脑门在灯泡下显得面目可憎

    小四儿偷偷抄起一根棒球棒……
    灯泡“砰”地被打碎。
    这刻起,小四儿心中就已经为阴暗所笼罩了。


    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不尽相同,《牯岭街》是对
人性黑暗的反思,是对社会共犯的描述;它的灯与光,都试图将我们置于死地而后
生。它也不仅仅是一部《青春残酷物语》,因为它关怀我们全社会成员的共同成长



--
婆婆,
每次我去看我那个还不会说话的小表弟,
我就想起你经常对我说:我老了。
我也想对他说:
我老了。
                                              ——  阳阳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