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C (生不如死), 信区: Film
标  题: 第五代电影前史(35)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Nov  2 09:10:53 2002), 站内信件

第四章 出师篇 (12)
------------------------------------------------------------------------

   而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张艺谋的《黄土地摄影阐述》与陈凯歌之间既想吻
合,又见独立。张艺谋写道:

  这一带,是中华先祖轩辕帝耕耘征战之地,是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拍片,大约
总要想很多的。

  我们想表现天之漠,想表现地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
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脊
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
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中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四个人物。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

风格:

  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般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腰
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深沉、浓郁”——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

  不求清淡而取浓郁,不求变化而取单纯。

  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构图:

  “简炼、沉稳。”这是构图的宗旨。

  “思瞻者善敖,才核者善删。”画面中,坚决排斥可有可无之物,强调简炼,
强调大块的厚重感。

  与《一个和八个》不同的是:不是力的震撼,而是静的恬美。

运动:

  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能不动尽量不动。

  电影是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未必只有“动”这一种手法。“山之厚处即深处
,水之静时即动时。”

  其实,我们在对未来影片的构思中,从老子这句话中得益非浅:“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果《黄土地》是一座建筑大厦,从上述两篇摘录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两
位设计者清晰的施工图。设计的思路跟后来的完成影片,真是形神相合,巨细兼得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位合作者相通的文化渊源和情投意合的协同。对于中国古
典文化共同的修养,使陈、张二人在《黄土地》时期体验到了合作默契的深深的愉
快。陈凯歌的诗人的超逸和哲理沉思,得到了张艺谋取之于内,形之于外的摄影表
述。如果没有张艺谋这种入骨三分的文化透视的眼力,技巧再高的摄影师也只能是
徒具外表,不见黄河和塬上的魂魄。在这里,第五代所以成为第五代,从他们两个
人的身上,得到了越来越聚焦而清晰的体现。

  虽然,《黄土地》这部影片,决不仅仅是陈、张两人完成的。杰出的美工师何
群创造性的设计,不辞辛劳而细致入微的环景体现;优秀的作曲家赵季平的电影音
乐、以及录音、剪辑……各部门的整体配合的高水平的体现,是《黄土地》不可缺
少的成功的保证。

  但是,在讨论第五代电影的发生、发展和嬗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聚焦于陈、
张二人的思想形成及其演变的轨迹。因为他们的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暗涵着第五
代电影美学思想的结晶成形、生生不巳和丰富扩展。

  陈凯歌是天生爱好沉思的电影家。他关注生命的存在状态和民族历史的演变,
习惯于形而上的,远距离的思考。他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文人画的熏陶,偏爱高远
和清淡的风格。政治诗人的情怀和儒家风范,使他的电影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又注
入了深重的政治思考。他的哲理,他的电影寓言,在90年代之前成为中国探索电影
的象征,也是早期第五代电影凝定的形态。

  但是,张艺谋跟他不同。

  虽然,同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张艺谋却自然地接近古典叙事文学中小说和
评书的一脉,在视觉造型体系上,民间艺术热烈而奔放的色彩、单纯明快的风格成
为他天性爱好的形式。陈凯歌偏向文人水墨,张艺谋嗜好浓妆艳丽。张艺谋崇尚生
命的自由和张扬,喜欢在直观、通俗、明快的叙事中注入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运动形
式,在奔腾激越的影像之流中,渲泻生命的压抑,昭示生命的反抗,控诉被压迫的
生命的毁灭。张艺谋越过了第五代电影的前卫时期之后,构筑了中国新一代戏人电
影的完整模式。
--
  $userid   是个大好人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有感有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8.12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