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orgon (Nobody said it was easy.), 信区: Film
标  题: the hours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r  8 20:00:46 2003), 站内信件


周黎明影评:《时时刻刻》
从一天管窥一生

《时时刻刻》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革命性,而它要表现的内容虽然具有潜在的广泛意
义,但触及到病态心理。它会使你不舒服,但你若愿意静下心来,以阅读现代派小
说或哲学著作的心态,透视人生多棱镜中那不太为人注意的角落,那么,你可能会
有真正的收获。

关于剧情和结构--
(略)

关于主题--
有人会把该片理解成同性恋影片,我觉得这比较狭隘。的确,三个主角都有一次跟
同性的接吻动作,但情况各有不同:弗吉尼亚是女权思想的启蒙之一,据史书记载
,她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按现代的说法属于双性恋。劳拉亲吻女邻居有很大的偶
然性,但可以理解成她有同性恋萌芽。克拉丽莎是公开的同性恋,跟恋人同居已十
年,并且通过人工授精生了一个女儿。
你可以说影片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但笔者以为,片中的同性接吻(或
恋情)只是一种符号,一种需要爱、需要活力、需要生命的象征。你可以说影片中
几乎所有主角全是同性恋,但它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
影片的最大主题是死亡。它以弗吉尼亚1941年投河自杀为始,以角色甲(恕不透露
细节)的自杀为终止,中间穿插着角色乙试图自杀的全过程。
弗吉尼亚对来访的亲戚说:“我可能要杀掉我书中的主人公。”后来她又诠释道:
“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
影片可能会给人以“眷恋死神”的错觉,其实如同森林中的阳光,对生活的热望仍
透过厚厚的死亡倾向照射出来。克拉丽莎是三位主角中最“积极向上”的,她对于
前任男友的照顾、对生活的细致安排,反映出她的人生观。当然,这种人生观遭到
反驳:人生在世难道就是为了应付这些琐碎的事件和芸芸众生吗?
在三位女角的平行线中,克拉丽莎跟另外两位女性有着反衬关系:弗吉尼亚和劳拉
都“克服”丈夫的爱而寻求最后的超脱,而克拉丽莎正在尽力给一个已到死亡边缘
的人一丝温暖。三位自杀者有宿命观,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一种连爱都不能弥补
的空虚和孤独。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绝望,也是女性主义根植的土壤,即女性不能以
男人的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
没有学会超脱的克拉丽莎对理查说:“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对方。”她在回忆往事时
有一句很关键的台词:“我当时想,这就是幸福的开始。我没想到,这就是幸福,
幸福就在那个瞬间。”
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
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
人生像是流水,它既是重复的,每一刻又是不同的。人生的选择可能会给他人造成
很大影响,但无所谓对错。选择生命固然可喜,但某些人选择死亡自有他们的道理
。每个人经历的事件各有不同,但表层下难言的情绪却能使人心心相印。

关于意象--
影片除了一处虚幻场景,基本上属于写实风格。但写实其实是假象,因为该片的主
题很抽象,因此很多貌似不经意的细节细究起来颇有玩味。影片中的很多形象可以
用弗罗伊德解梦的方式来诠释。
最明显的意象是水。流水象征人生再合适不过了--过了某件事,前面仍然是如流
水一般的岁月。这是剧中人物没点明的比喻。弗吉尼亚·伍尔夫走进湍急的河水中
自杀,劳拉·布朗虽然想吞药,但她幻觉中出现的也是吞噬她的水。
著名作曲家菲力普·格拉斯的音乐有一种时而宁静、时而不详的重复性,最容易让
人联想到的具体形象便是水。这一音乐主题反复出现,尤其用于场景的过渡,笔者
认为其中也有点题的作用。
原作者卡宁汉写道:“我们人类擅长重复自己。如果我们不愿重复,如果有赞美不
断微妙变幻的人生节奏和质地的文艺作品,而我们看到后感到畏缩,那么,我们便
忽视了生活的本质。”
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来自死亡。死亡是该片的命题之一,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了多重手
法:三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必须在时辰未到之际面对死亡,而且那种追求死亡的决心
到了令人压抑的程度。从另一个角度看,死亡在这里又是很抽象的,仿佛是一个哲
学题目。弗吉尼亚的姐姐带着孩子在花园里玩,孩子们发现一只垂死的小鸟,想要
把它救活。母亲说,也许让它死去更好(接下来便是弗吉尼亚躺在死鸟旁边的深思
镜头)。克拉丽莎在纽约家中播放的艺术歌曲是理查·斯特劳斯临死前谱写的《最
后四首歌》,是描写死亡的安祥和宁静的名作。
跟死亡相对应的是生机勃勃。影片中克拉丽莎的女儿以及弗吉尼亚的外甥为影片带
来了生机,他们的活力跟成年人世界的压抑形成比照。劳拉的邻居虽然虚荣,但她
散发的光彩跟劳拉内心的抑郁也形成反差。
“生”的迹象其实在弗吉尼亚身上也得到体现:首先,写作就是一种创造;其次,
她那种欲离开乡间、返回伦敦的急切,也是“求生”的渴望。她说:“一个人不能
靠躲避生活来寻找宁静。”

关于表演--
(略)

影片一开场,它的技巧非常吸引我,令人眼睛一亮;但不知不觉,原本诉诸于理性
的题材开始产生一种莫名的感染力。这些跟我的人生毫无共通之处的人物,在她们
那极端的冲动和难解的“死亡愿望”(death wish)中,居然道出了不少人生的真
谛。
《时时刻刻》不是一部容易欣赏的作品,它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带有心理医生的偏执
。在这里,变态等同于常态;死亡跟生存同样有效;精致的衔接造就着意识流的随
意……也许,每位观众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观感。


------------------------------


〓 娱乐 周黎明留言板 发布时间 2003/02/17 21:26:09 by 周黎明 〓

--
他说对,
因为你是不能接受限制的人,所以你不断地放弃,我心里想,其实
不是这样,一个人的坚持,往往隐藏在放弃的背后。 ---liar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8.18.15.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