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orgon (Nobody said it was easy.), 信区: Film
标  题: the hours (go on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Mar  8 20:01:35 2003), 站内信件

《岁月如歌 》:岁月伤痛,绝望狂流

我们各自枯萎毁灭,
只是,我沉在更汹涌的海面下,
比他,被更深的旋涡吞没。
威廉·考伯,漂流者,1799

We perished, each alone:
But I beneath a rougher sea,
And whelmed in deeper gulfs than he.
William Cowper, The Castaway, 1799

看这样一部电影,就象是站在岁月的岸上检视我们在长日白夜里得不到救赎的灵魂
。不绝于缕的伤痛,仿佛洪水一般漫过全身。看不见微光的生命,渡不到对岸的河
流,绝望如影随形。

三个女人,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不同年代,穿着不同的衣裳,有着不同的故事:20年
代的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正在构思小说《多罗威夫人》,时时被精神病
痛折磨;生活在50年代加州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已经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理查德
,正在孕育着另外一个新的生命,但是她并不爱看起来完美无比的丈夫,她的手边
常常放着的一本书,是小说《多罗威夫人》;2001年纽约的清晨,女作家克莱丽莎
·凡根与同性恋人萨利住在一起,她这一天的开始是去花店买花,为下午的派对做
准备,这个派对是为了克莱丽莎的前夫-身患爱滋病的诗人理查德举行的。三个女
人在时间和空间的闪回交错之间,挣扎,哭泣,痛苦,自绝,为了生活中种种的不
幸。然而,那些尖锐得穿透她们身体的痛苦,在我看来,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生命本身潜伏的悲哀,就象最近读到的一篇朋友的文章里面说道的,“这
正是生而为人的无奈”。

朱丽安·摩尔饰演的劳拉最能体现这种尖锐的绝望。劳拉与维吉尼亚和克莱丽莎不
同:维吉尼亚对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有着深刻的认识,她数十年如一日徘徊在
清醒与疯狂的两极,身心饱受摧残;克莱丽莎很多时候是无奈而彷徨的,回忆起曾
经有过的快乐,面对理查德迟早会来的死亡强颜欢笑,但她身为一个生活在二十一
世纪的职业女性,知道生活必须继续的理由。然而,劳拉的痛苦是无望和不自觉的
,她象是沉在漆黑的海底,满心忧伤,看得到没有波荡的平静海面,却望不见照亮
生活的些微光亮。《多罗威夫人》这本小说,唤醒了劳拉被美丽的生活表面所遮掩
的心灵角落,而邻居金发少妇凯蒂的到访是一切即将崩溃的导线(此处两位女演员
有一场精彩的对手戏,劳拉亲吻凯蒂以后,犹如初尝甜美的禁果)。观众在欣赏朱
丽安·摩尔的表演的时候,也许并不能够体会那种无处不在的颤栗着的痛苦:她苍
白着的脸颊常常无故就泪流满面,做好了蛋糕又扔进垃圾箱,面对儿子依然是失措
的哀伤和无言。但这正是她心灵最深处毫无防备的挣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理由,
就在顷刻间揉碎了劳拉和我们某处以为最坚强的神经。

在劳拉痛不欲生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除了影片中那个从小就洞悉母亲眼睛
里哀痛的男孩子理查德之外,男人们是否在生活的痛苦上面与女人有着同样的感受
度和出发点?其实影片的女主角之一维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中,
早就用那些细腻的作品给出了答案,这也是维吉尼亚在英美文学史上被视为典型女
性主义作家的原因。她曾经说过,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男人们从他们自己的需
要出发而制造出来的” (\"made by men out of their own needs for their
own uses\")。而她用自己意识流的笔法,描写女性面对生命的错失,季节的变换
,日与夜,醇酒与佳肴,冰与火,时间与空间,生与死(“the changing
seasons, day and night, bread and wine, fire and cold, time and space,
birth and death and change\" )的种种心情。影片截取的片段是维吉尼亚构思
她最著名的小说《多罗威夫人》的那一段时期,从十几岁起就被发现患有精神病的
女作家,在历经多年病痛的折磨之后,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间。影片没有维吉尼亚
发疯的片段,只是通过灰白的嘴唇、激烈的情感和时断时续的思维来表现女作家面
对生命的艰辛。曾经看到过维吉尼亚·伍尔夫的照片,她是一个有着清秀侧脸的女
子,面孔上总有着散不去的哀伤。可能是因为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讲三个故事的
缘故,影片没有对维吉尼亚的心理有更为深入的刻画,以至总对这个人物有着缺少
了什么的感觉。尼科尔·基德曼在此片中戴上假鼻子的八卦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而这个角色也堪称是尼科尔从影以来的一大突破。这个火红头发皮肤白得透明的
澳洲美人,开始远离她的前著名丈夫的生活和视线,而她的聪慧敏感优雅,也与百
年前出生的女作家在某些方面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

在维吉尼亚的小说《多罗威夫人》里面,女主人公克莱丽莎·多罗威问自己,“我
们的生活中有真正的计划吗?为什么我们生而就要面对苦痛和无常的悲剧?”(“
Is there a plan for our lives? Why do we live on in the face of pain and
 tragedy?\")。相信没有人确切的知道问题的答案。现代的克莱丽莎在寒冷的纽
约街头走过,当她手中的余温还留在瓶中的花束上面时,她一直在试图温暖的前夫
诗人理查德就好象风筝断线在晴朗的天空里面。绝望的狂流中,全片弥漫的死亡气
氛在这里达到极致。维吉尼亚说,我的小说中,一定要有人死去,于是她用没过头
顶的流水为此做出最完美的注释;劳拉在5岁儿子的泪影中,决心踏上不归之路;
理查德在纵身一跃之前,对克莱丽莎说,我为你而活着,而现在,你要原谅我,让
我离去吧。影片的三个部分当中,其实以2001年这一部分人物和线索最为众多,克
莱丽莎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最为复杂。在新世纪里,克莱丽莎开始自己主宰自己的
生活,她不再象维吉尼亚的愤懑,劳拉的无助,她从心所欲地和爱的女人生活在一
起,她甚至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女儿,虽然她仍旧要和那些避无可避的痛苦面对面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玩味于导演对角色的安排,年龄最大的梅丽尔·斯
特里普演绎了最为现代的克莱丽莎,最年轻的尼科尔·基德曼却担纲年代久远的维
吉尼亚,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组合。事实证明了导演选择的正确,久违的梅丽尔以这
样一个角色在大银幕上复出,依然迸射出她作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演技派女演员的
光彩。

很多人会被影片的结构所吸引,那些故意重合的生活细节,甚至不同时代人物衣服
色彩的一致,三位女主角绛红色的石头耳环,看得出来这些都是导演为了保持主题
的一致所做的努力。其实《多罗威夫人》这本小说,才是影片内容和结构的灵魂所
在。原小说成书于1925年,写的是女主人公克莱丽莎·多罗威的一天:当她在为下
午要开始的派对做准备的时候,过去的时光、现在的生命、将来的想象,如潮水一
样纷至沓来。维吉尼亚·伍尔夫仅仅抽取了一个普通女人最经常发生的怀想片刻,
却折射出女人们一生的欲望和现实。从电影原著小说《岁月如歌》(迈克·柯林汉
姆著,曾经获得普利策奖,可以看作是对维吉尼亚·伍尔夫致敬的一本小说)和电
影本身,不难发现这本著名作品的影子,她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论时光流转,岁月
变迁,女性生命中那些根本的体验从未改变,而对于细碎生活中痛苦的知觉,永远
是女性脆弱而坚强的底线上不同于男性的心理触动,这也是电影最为打动人心的地
方。当然,把小说中大段的意识流描写转化为具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并非一件容
易的事。影片的构图极其美丽:英国乡间郁郁葱葱的草丛中维吉尼亚哀伤的神情;
在不断的钢琴声中,渐渐沉没的维吉尼亚,而那条河流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金光
;劳拉躺在旅馆的床上,跌堕了树叶的流水瞬间浸漫过来;克莱丽莎清晨凝视镜中
的自己,白色的兰花安静地吐芳。按理说,这样的影片,应该有极多的画外音,因
为原小说有大段的心理描写,但是影片只在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少数地方出现了维吉
尼亚的内心独白,其余都用对话和表情来渲染人物的内心。而三位一流实力派女演
员和剧中多位配角的精彩表演,成就了一幕幕张力和韵味十足的好戏。

影片末尾,2001年的克莱丽莎缓缓关掉了屋子里的灯,世界一下子堕入黑暗中,但
是她关灯前晕黄灯光下微笑的侧脸还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没有消散。维吉尼亚的
画外音响起,河流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尽管伤痛和绝望犹如流水绵绵不绝,我们还
是要继续生活下去,因为那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


〓 娱乐 周黎明留言板 发布时间 2003/02/18 12:33:13 by 周黎明 〓

--
他说对,
因为你是不能接受限制的人,所以你不断地放弃,我心里想,其实
不是这样,一个人的坚持,往往隐藏在放弃的背后。 ---liar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8.18.15.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